白起杀了多少人,白起一生所有的战绩

2023-09-23 09:15:04 25阅读

白起杀了多少人,白起一生所有的战绩?

白起一生大小战役七十余起,从无败绩,尤其是五次大战影响了战国局势的走向。

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白起击败魏韩联军,斩敌24万;

白起杀了多少人,白起一生所有的战绩

公元前280年的三伐楚国,攻占楚都郢城,最少杀敌15万;

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白起发动闪电战,8天行军一千多里,杀魏赵联军15万;

公元前264年的陉城之战,白起连克韩国9城,杀敌5万;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白起击败赵国,杀敌45万。

战国近250年的战争,死亡人数约200万,其中白起杀敌约100万,占据一半。

英雄杀一共有多少人物?

基础篇

基础场武将共计33位,其中君阵营11位武将,臣阵营12位武将,民阵营10位武将。

青龙之章

青龙之章武将共计43位,新增10位,其中君阵营增加朱元璋、李自成、吕雉3位武将,臣阵营增加诸葛亮、程咬金、廉颇3位武将,民阵营增加小乔、荆轲、潘安、鲁班4位武将。

白虎之章

白虎之章武将共计53位,较青龙之章新增10位,其中君阵营增加康熙、刘彻、李煜3位武将,臣阵营增加张飞、杨玉环、墨子、孙武4位武将,民阵营增加林冲、貂蝉、李白3位武将。

2013斗魂篇

2013斗魂篇武将共计55位,较白虎之章新增2位武将,臣阵营狄仁杰和民阵营张三丰。

朱雀之章

朱雀之章武将共计65位,较斗魂篇新增10位武将,其中君阵营增加赵雍、孙权、杨广3位武将,臣阵营增加白起、王昭君、罗成3位武将,民阵营新增鬼谷子、伯乐、唐伯虎、穆桂英(发动主动技能破阵可转换为臣阵营)4位武将。

世界英雄篇

世界英雄篇武将共计10位,3位君阵营:埃及艳后、拿破仑、凯撒,4位臣阵营:贞德、织田信长、明成皇后、罗宾汉,3位民阵营:南丁格尔、斯巴达克斯、福尔摩斯

御驾亲征篇

御驾亲征篇新增魂阵营2位武将:林冲、貂蝉

线下武将

线下武将新增9位魂阵营武将:孙武、杨玉环、小乔、曹操、项羽、狄仁杰、鬼谷子、张飞、墨子,3位君阵营武将:吕布、萧太后、孟获,3位臣阵营武将:赵云、兰陵王、祝融

白起为什么被称为杀神?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位将领,他是秦国征战其他六个国家的主要将领,一生没有打过任何一次败仗。他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国最出名的将领,打了无数的战役,最重要的是,他征战一生从未败过。

打过无数的战役,却终生未尝一败,这就是白起的战绩。哪怕同为四大名将,另外三个人的战绩比起白起也稍逊一筹,但也称得上是战功赫赫。那么同是战国四大名将,打胜过无数战役,为何只有白起被后世称为杀神?

要看白起的特殊之处,就要先看与他对比的另外三大战将了。同为秦国名将的王翦,王翦出生在秦国,他出身贫苦,在二十岁时便已经参军。虽然出身贫苦,但是王翦头脑非常灵活,而且打仗时勇猛过人,在一群秦国军队之中很是突出,当时已经是将军的白起很看好他,后来也升他为将军,更是把他推荐给了秦昭王。

不久后秦昭王死去,秦王嬴政上位,此时的六国已经被秦国打的只能勉强招架了,稍微难缠一些的只有赵国。

在王翦灭掉韩国之后,便率军攻打赵国,但是赵国拥有名将李牧,二人棋逢对手,短时间难以分出高下。后来王翦用计让赵王以为李牧要投降,赵王是个庸人便相信了这种谣言,用赵葱换掉了李牧。结果赵葱率领的军队被王翦打的大败,一个月之后,赵国也被王翦灭掉。

而最后一个楚国也是被王翦所灭,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最后几步就是由王翦帮他扫清的障碍。王翦身为秦国将领,也是一位才能优秀的军事将领,但也正是因为身在秦国,所以在白起将六国打残以后,他尽管英勇,但是在战役和杀敌数上面却都无法超越白起。

而李牧出生于赵国,虽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但是他最值得称赞的并不是对战秦国,而是和匈奴的战役。最初李牧是作为边境守将对抗匈奴,但是李牧却一直不和匈奴进行正面战斗,即使匈奴入侵,李牧也只是退回防守,虽然没什么损失,但也没有胜利过。

时间一长,匈奴就不再警惕李牧的战术,而赵国也对他一直被动的防御表示不满,但是他继续按照他以前的做法进行防守。后来赵王找人代替了李牧,每次匈奴来犯,就立刻出兵战斗,但是往往败多胜少,时间一长,赵国损失惨重。不得已赵王只好再派李牧去防守。

李牧依然像以前一样防守,只是后来挑选精兵每日训练,同时放出大量牛羊去草原放牧。而匈奴由于之前和李牧的交手经验,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便大举进攻,李牧却早有所料,让部队发动突袭,击败了匈奴。后来又在秦军入侵赵国的时候打败秦军,成为赵国著名的将领。

同为赵国名将之一的廉颇,在和秦军交战的时候,并没有听从他人的建议主动出击,而是采取了防御的策略,让秦军找不到任何攻击的机会。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后,秦军没有得到任何便宜,廉颇成功的阻止了秦军的速战计划。廉颇带领的赵国军队堪称铜墙铁壁,秦军本想一鼓作气取得胜利但是却被廉颇挫败,并且这还不是廉颇第一次击败秦军。

上述的三位将领都是善于用兵,战绩显著的将军,而白起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公元前293年,秦国发生内乱,于是韩国和魏国组成24万联军反击秦国。白起率领十万大军迎击,在两军对垒时,白起并没有立即攻击,而是事先做了大量工作去收集情报。

魏国和韩国两军的主帅意见不统一,两方人马都不想先和秦军交手。白起知道这种情况之后,决定各个击破,先布下少量士兵迷惑韩国,真正的主力绕到了后方对留守的魏国军队发起了突袭。魏军没有防备,迅速溃败,而魏国军队的失败也让韩国军队腹背受敌,最终二十四万的魏国韩国联军被白起十万人的部队全部歼灭。

这一战,展现出了白起善于用兵,虚实结合,重视情报收集的才能,也正是这些优点让他以少胜多,击败了兵力更多的敌人。

而白起最为后世所知的就是和赵国的战争,那一战赵国和秦国均都投入了大量的军力。最开始的时候,秦军连战连胜,势不可挡。后来廉颇仔细分析了情况之后,发现秦军的补给线更长。于是由廉颇率领的赵国军队坚守不出,之后的现象证明了廉颇这个战术的正确性,秦军始终无法突破赵国军队的防御。

两军开始对峙,打起了消耗战,三年时间过去了,期间秦军损兵折将。但是赵国的粮食产量并不如秦国,加上秦国使用计谋让赵王怀疑廉颇可能投降秦国,于是用赵括替换掉了廉颇。而在赵国换掉将领的时候,秦国军队的主帅已经变成了白起,在面对赵括这种实战经验并不丰富的对手时,白起故意引诱敌方军队追击,分割对方的部队,最终把赵国军队引入提起设计好的包围圈,成功切断了敌军的后勤供给。

而在饥饿了一个多月之后,赵军在主帅的带领下强行准备突围,失败之后数十万士兵纷纷投降。而赵军投降之后,白起并没有把这些投降的士兵放回赵国,而是为了防止赵国再次成为秦国统一路上的绊脚石,把这已经投降的数十万士兵全部活埋掉,赵国也因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而坑杀数十万投降士卒这件事,也让白起背负了血腥滥杀的名声,这也是后世他被称为杀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人说白起当时并没有想杀那四十万投降的士兵,只是秦国国君为了统一大业,需要赵国失去抵抗的力量,让白起来背这个后世的骂名,但是这种说法无从考究,而白起也确实下令坑杀了数十万士兵。

尽管有了滥杀的污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白起实在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在各种资料历史的记载中,他确确实实的是一次都没有败过,不是和偶尔打仗所以没有败绩的将军一样,他的一生打过的战役数不清,并且很多都是大规模的战斗。

一场战争经常投入兵力几十万,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一生不败的战绩,可以说是一个传奇。而且白起的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战争,都是以少胜多,用较少的兵力击败了兵力更加强大的敌人。这充分证明了他的用兵如神的军事才能。

白起之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打了数不清的胜仗,六国中的主要力量都被白起消灭,为后来秦国扫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不仅仅是在帮助当时的国君扩大疆土,提高地位,而是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第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促进天下的统一,为后世中国的统一坚定了基础。尽管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些战争背后的意义,但是在客观上,这些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说,白起等人作为当初那个时期的著名将领,为后世的统一大业贡献了极大地一份力。

白起善于用兵,许多战役中使用了从前没有人使用过的战术,用少于敌人的兵力击败了强大的敌人。而战胜敌人之后杀死了投降的士兵,尽管让他背负了污名,但同时也让他在战国时期威名赫赫,没有对手。纵观白起的一生,征战沙场打了无数战役,但是却从来没有被打败过,这在历史上无数名将当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后世甚至有学者将他誉为战神。即使放到现在,他的经典战役仍然有许多借鉴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长平之战白起活埋40万赵军是真的吗?

在说起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印象。那就是,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将赵括给击杀后,剩余的赵军很快投降白起。但白起一看这样多的赵军投降,感觉难以控制,就下令他们全部坑杀,于是六十万秦军在一夜之间将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

但其实呢,白起坑杀赵军,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实施的。因为,这支四十万的赵军,相遇比秦军的人数,并没有太过悬殊的差距。

并且,这支赵军绝对是一枝强悍的军队,以前的战绩自然不用说。就是长平之战中,这枝军队也与秦军对抗了半年之后,最后也是迫于主帅赵括战死,这才投降秦军的。

这样一枝赵军的存在,对于秦军而言,似乎永远也是一个噩梦。现在六十万秦军聚在一起,自然可以有效约束这枝赵军。但是,等到这六十万秦军各自回到各自的驻防地区后,这枝赵军自然会东山再起的。

在这种背景下,白起为永除后患,自然要将他们斩草除根。 但问题是,这四十万赵军不是四十万头猪,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如果冒然对他们直接下手,在死亡的威胁下,他们很容易迅速团结在一起反抗,这样即便白起最后能将他们全部坑杀,恐怕也会付出相当惨痛的代价。

所以,对于白起来说,他想坑杀这四十万赵军,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他们实现串联。 在这种背景下,白起就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分个瓦解,所以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刚开始,秦军的下层官兵会故意不间断的挑衅投降的赵军,至于挑衅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有人密报,赵军试图阴谋不轨;或是拿一些士兵之间的矛盾,再或者人为制造一些小摩擦,总而言之,就是不断制造和传播赵军随时可能造反的迹象。

同时,在秦军高层的会议上,也会有人大呼小叫赵军太危险了。当然,这一切的目的,自然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赵军是不是可以适当的交出一些武器和一些闹事的人?否则,秦军的大佬们、小弟们都睡不觉,这样发展下去,大家一个擦枪走火,肯定对谁也不是好事啊!

其实,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软一下硬一下,总而言之,先是某些大佬窜上跳,夸张这种矛盾、危险。另一些大佬,就作大家的思想工作。当然,在给大家作思想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暗示赵军高级将领,你们是不是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下你们赵军的武器,或是约束一下你们秦军的行为。否则,我们的工作也很难干啊!

赵军的高级将领自然知道,在当时背景下,与秦军矛盾激化,是绝不会有好果子吃的。所以,他们自然会尽量避免与秦军矛盾激化。而且基于他们的角度,也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来,只要六十万秦军各回各家,赵军就有的是机会,慢慢图谋东山再起。所以,他们自然更会尽量避免与秦军矛盾激化。

在这种背景下,赵军高级将领面对秦军的挑衅、打击,自然就是一忍再忍。而且,赵军也相信,以他们的实力,秦军也未必真敢干太出格的事。因为,现在矛盾真的激化,赵军固然没有好果子吃;但是秦军,肯定也没有好果子吃。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赵军被打死,秦军被打残。

所以,在适当的范围内,赵军自然会作出一些让步。但问题是,这种让步是没有尽头的。随着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打击,赵军的力量被不断削弱,秦军提出的条件,自然是越来越苛刻。结果呢?赵军对秦军的挑衅,自然是渐渐麻木不仁。

在这个过程中,最开始自然就是赵军中那些有血性的汉子,都被杀头。接着呢,就是秦军派出高级将领,去“公正”的调查这件事。于是,秦军开始渗透进赵军内部。与此同时,白起又假装召集赵军高级将领来商量怎样解决这件事,于是赵军的高级将领就离开了赵军。再接着呢,就是寻找一些理由,去收剿赵军的武器。

赵军在信息不畅的背景下,当时很难判断,这种事是孤立的,还是带有普遍性质的?更无法判断这件事的真正性质。如果赵军可以确定是普遍性质的,而且结果就是他们被集体屠杀。他们自然会奋起一击,但问题是,如果只是孤立性质的事,或是结果只是他们被改编,他们实在没有必要在这种劣势背景下,奋起一击。

而赵军在这一系列退让中,实力越来越弱,所以,他们与秦军博弈的筹码越来越少。最后,秦军一副要灭掉赵军的样子,赵军本来有机会反抗。但是,赵军依然认为,可以通过忍耐、退让的方式得到解决。所以,他们就绝不敢承担扩大事态的责任。最后,等他们明白事情的真正性质时,已经为时已晚。

事实上,强势的力量,在削弱打击对手,常常就是用这种手段。他们抓住了对方不敢、不愿意扩大事态的心理;就一再挑衅、打击、削弱对方。而在这种挑衅、打击中,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最后,趁对方实力越来越弱,而且心理麻木时,出其不意把对方打败。

一生戎马血战疆场?

民间有句俗语:“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享太平”,这句话与韩信临死前说的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是相同的道理。每当天下大乱、战火四起、民不聊生,将军们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他们南征北战、奋不顾身、舍己而利国家,用个人的巨大牺牲,换来了整个世道的安宁,劫后余生的百姓,心里自然会惦记着将军们的功劳。

每当改朝换代后,将军们都会成为权势最大的那一批人。最实际、最强大的权力,就是兵权,在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君王的权威尚未巩固,士兵和军官们不认天子,只认那些带领他们南征北战数年的将军。将军在军队中甚得拥护,在民间也有巨大声望,在战时他们也往往坐镇一方,在某个地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天子没坐稳江山、尚未建立正统之时,那些强力的将军们,就都变成了天子之位的潜在竞争者。

当世道太平时,将军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功成身退,把自己所拥有的权势全部交出,主动成为一个对君王没有威胁的人,若是做了这种选择,十有八九得以善终。二是贪恋权位,紧紧捏着自己的兵权、官位与权势,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了君王的威胁,然后被动地被君王“改造成”一个没有威胁的人,若是这样做,十有八九不得善终。

王翦生平

王翦是秦国本土人,生卒年不详,大概发迹于秦昭襄王时期,在秦始皇亲政之前,王翦在秦国是一个较为默默无闻的将领,秦灭六国之时,王翦已是一位年老发白的老将了,此时的他经验丰富且老熟稳重,是当时秦国最出色的将领,又正好赶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战争。当时的秦国已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国富兵强所向披靡,山东六国合纵瓦解各怀鬼胎,无法再结成有力的联盟,魏国、韩国已成秦国嘴边的肥肉,燕国弱小只能静观秦国统一,齐国一病不起无力扭转局势,楚国退守东南方只求自保,唯有后起之秀赵国敢与秦国为敌。

一个正确的人才,遇上了一位正确的国君与一个正确的时代,站在风口上的老将王翦,凭天时地利人和,得以立下永垂后世、名留青史的战功。

秦王政十八年,王翦带兵伐赵,秦国略施小计,就让赵国最后一位百战百胜的守护神李牧在赵国的内斗之中陨落,第二年,王翦带领秦军大破赵军主力,他顺势向邯郸进师,一举攻克了邯郸,将赵王及其家室全部俘虏,自此赵国灭亡。

二十年,燕国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入秦刺杀嬴政未果,嬴政大怒,派王翦带兵伐燕。赵国残余势力建立的代国,与燕国凑出联军抵御秦国,他们在易水驻防。王翦带领的秦军在易水的西面大破联军,杀伤甚多,自此代国与燕国丧失了抵抗力量。一年后,王翦占领燕国首都。

二十二年,王翦之子王贲带兵伐魏,王贲带兵包围魏国首都大梁,引水灌城,魏王举城投降,魏国灭亡。

二十五年,王贲率兵平定了燕国、代国,后又从北方奇袭齐国,齐国不战而降。不久后,王翦平定楚国,灭百国。这一年是公元前222年,秦国统一了整个天下,六国及其余部全部被剿灭,这一年5月,嬴政令全国设酒宴聚会,庆祝天下第一次统一。

秦灭六国,王翦及其子王贲灭其五,史书载,王氏及蒙氏是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的两大功臣家族,而功居首位自然是王氏。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最为艰难的,甚至是险些失败、险些让秦国统一大业功亏一篑的,是秦灭楚之战。

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想让王翦带兵伐楚,问他派多少军队合适。王翦狮子大开口道:“至少要六十万军队!”嬴政听后大笑不止道:“您老了,您怯了,我派别人去吧!”之后嬴政又问李信,李信自信满满地答道:“20万军队足矣。”于是嬴政派李信、蒙恬率二十万大军伐楚,王翦内心愤懑辞职回乡养老。

二十二年,“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秦军初期作战有利,可是李信与蒙恬会师后,楚军开始像狼追捕猎物一样,紧跟秦军而不与秦军交战,始终与秦军保持安全距离却一直死死地跟着。就这样跟了三天三夜,秦楚两军士兵三天三夜都没闭眼,始终处在高压环境之中,精神都处在崩溃的边缘。之后楚军抓住机会,全面进攻秦军,秦军大败而归。

战败的消息传回秦国后,嬴政怒不可遏。他亲自赶去频阳向王翦谢罪,求他出山挽回局势。一番交谈后,王翦成功获得了六十万大军,行至楚国平舆,楚国听闻大军逼近,征调全国男子入伍,由大将项燕率领抵御秦军。

王翦令人修好了一座坚固的堡垒,下令军中曰:“不论楚军如何挑战,都不许与之交战”,楚军赶来后,只能在堡垒周边扎营,每日都派人挑战,静待秦军出垒迎战。王翦并不理会楚军,他自己天天喝得烂醉如泥,让将士们每天吃喝玩乐。堡垒内的秦军每天都过着舒坦日子,堡垒外的楚军却时刻都要提起神经,严阵等待秦军出战。

过了很久后,酒足饭饱、日子安逸的秦军养好了精神,精神紧张、严阵以待的楚军将士却个个都秧了气。或许是考虑到了后勤,或许是考虑到了将士们的身心状态,楚军主将判断到:再也不能和这帮来混日子的秦军耗下去了。于是,楚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王翦表面上不问军事,实际上时刻都紧盯着楚军的动态。楚军刚一撤退,他就立刻挑选了军中最健壮的一批将士组成先锋,令秦军全军出击追击楚军。疲敝的楚军仓促应战,结果不敌,最终全军覆没,主将项燕也在交战中死去了。自此,楚国丧失了全部的抵抗力量。

王翦为人

王翦做了一辈子的将军,其狡诈多谋鲜有人能与之相比。他跟了秦始皇几十年,十分了解他的性格,他知道秦始皇内心多疑而不信人,即便是自己,也无法获得他的真正信任。

嬴政最初伐楚时之所以不挑王翦,一是考虑到派出60万大军的确太过损耗国力。二是考虑到,60万大军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军事力量,若将其交给王翦、将自己所有的军队交给王翦,他不放心。

王翦之所以告老还乡,是因为看透了嬴政对自己的不信任。所以嬴政亲自赶来频阳谢罪时,王翦要嘴上为难他一番。后来王翦出征,嬴政亲自送他数十里路,一是体现自己对此次战事的重视,二是再次向王翦谢罪。

在霸上,出征的王翦与来送他的嬴政分别时,王翦非要嬴政先赏赐给自己一大批良田美宅才肯走。嬴政大笑道:“你放心去吧,只要能获胜,何必操心日后的富贵呢?”王翦嘴硬道:“跟了你半辈子,连个诸侯都没当上,当然要乘着自己还有点用的时候问你多要点好处!”

得了好处后,王翦带着大军走了,半道上,他又派了五批使者去向嬴政索要良田美宅,每次索要的数额都十分过分。手下劝诫道:“你这样做太过分了!”王翦却说:“我带着全国的军队出征远方,而皇帝的内心对我并不放心,他就是担心我一去不回在外自立为王,我多想他索要好处,就是为了体现自己眷恋自己留在秦国的财富和地位,这样他就不担心我一去不回了!我在秦国的家人,也不会因为他的疑心而受难了。”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王翦是何等地深谙人情世故,他功高盖世却能得以善终,正是因为他谙熟处世之道。

王翦后代的命运

秦统一后,王翦如愿得以封侯封君,王氏得以享受荣华富贵。可是秦朝建立后,蒙氏成为了最显赫的军事贵族,功劳更大的王氏反而显得默默无闻,这或许是因为“狡诈的”王翦深谙功成身退之道,主动让自己和家族退隐了。

后来,秦二世即位,天下大乱,王翦之孙王离此时是兵员多达30万的长城军团的主将。王离带兵前往巨鹿围困赵国残部,这支精锐而强悍的劲旅,最终竟被项羽的8万疲敝之旅打败,王离战败后被项羽俘虏,之后下落不详,消失在了史书的记载之中。

当时的智士们曾预料过巨鹿之战的结局,人们说:“祖上两代当将军的人,传到第三代还当将军,必定要大败,这是因为祖上的人手上沾的血太多,从王翦到王离恰好穿了三代。”

琅琊的王氏,在历史上显赫了千余年,他们自认为是王翦的后代。像王翦这样深谙处世之道、能急流勇退的人,后世能显赫那样长的世间,也属正常。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