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有哪些,过荒年怎么理解

2023-05-09 02:30:03 53阅读

农谚有哪些,过荒年怎么理解?

农村有许多农谚。这些农谚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农谚中的“田等秧,谷满仓,秧等田,过荒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农谚有哪些,过荒年怎么理解

这个意思其实很简单。

“田”为什么会等待着秧苗的扦插或播种?那是因为田地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秧苗扦插或播种的条件了。譬如,肥也施足了;地也耕好了;水也放满了,只要插上秧苗就OK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秧苗插上后就可以自然生长了,只待收获的时候了。

而“秧”为什么会等“田”?那是因为,田地的各项指标都不符合栽植秧苗的条件。从而使秧苗没办法栽植。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这地都没弄好,怎样能让秧苗生长呢?如果误了季节,岂不是没了收成吗?这样的话,不闹饥荒才怪呢!

说到这里老胡就说说老胡曾经遇到的一件事情。

那是1994年10月,老胡去内蒙古出差。因讨债不顺利所以在内蒙待了一个月的时间。结果导致家里的耕地没有开犁。

地没有犁自然就无法播种小麦。等老胡出差回来耕好田后都到了11月10号。结果是别人的小麦已经出苗了,老胡才种上小麦。虽然加大了施肥量和播种量,但当年的小麦亩产还是比别人低许多。这就是“秧等田”的结果。

中国人总结出了“农时”二字。并谆谆告诫人们“莫误农时”。由此可见农时的重要性。有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用在农业上最贴切,老胡认为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农业种植真的是需要“赶趟”,一刻都耽误不得的。否则,就会错过种植作物的最佳时机,使作物不能正常生长。进而影响产量或质量。

总而言之,以上这句农谚总结的很到位,很贴切,也很形象。是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经验。作为新时代的农民来说应该切实记住这些经验或教训,避免“贻误农时”的现象出现,从而为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月十五云遮月?

四月十五是佛吉祥日,老话“四月十五云遮月,丢下秧板去抢麦”,是什么意思?

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立夏已经过了一半了,到了小满麦子已经接近饱满了,是小麦乳熟期向面团期转化的时期,也是大蒜将要进入收获的时期。所以,这时候对阳光的需求较高,如果,这时候雨水较多,田间高温高湿会引发小麦白粉病等病害发生,造成叶片早衰,甚至提前枯死,秕籽增多,影响产量。

我们到田间,如果发现小麦得了白粉病,建议选用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剂20克+磷酸二氢钾200克+水30公斤喷施即可。既能抗干热风又能防治白粉病,籽粒饱满,提高产量。

我们现在有了这些手段,可以减少天气对作物的影响。但是,在古代是没有这样的防治手段的。一旦,出现刮风下雨对小麦的产量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古人对天气的变化看的很重,特别是对初一和十五的天气看的更重,往往被作为接下来几天天气情况的预判和参考。明天就是农历四月十五了,据说还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日,是佛吉祥日。那么古人留下来哪些预判年景的农谚呢?我们下面来了解一下!

一、四月十五云遮月,丢下秧板去抢麦

古人对初一十五天的天气非常在乎,有“初一十五天不好,这月晴天一定少”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这个月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下雨,那么整个月里天气都不太好,下雨的天气比较多。

“四月十五云遮月,丢下秧板去抢麦”,意思是说,如果四月十五这天晚上下雨或阴天,把月亮都遮住了,预示着接下来下雨的天气就会比较多了,要赶快把插秧的活先放下,先把麦子收回来。

当然,这句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些地区即使正月十五下雨了,也不能去收割,因为还没有成熟。但是,古人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四月十五要是下雨,后期雨水较多,小麦不抓紧收回来,小麦籽粒落在地上会发芽长出新麦,不仅影响产量,还变成了下茬作物的“杂草”,争夺养分。

老话“四月十五云掩月,丢了黄秧救小麦”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简单了解一下就行了。

二、四月十五月亮光,割麦子晒稻场

上一句明白了,这句农谚就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四月十五这天晚上是个晴天,月亮很明亮,预示后期天气比较好,不会下雨,适合割麦子和晒稻场。总之,是想表达之后的天气不错。

三、接下来的天气情况是啥样呢?

最近的天气是不是感觉要比去年同期要冷啊,按理说马上都要到小满了,不应该再出现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了,对小麦成熟和玉米出苗都是不利的。但是,今年5月中旬温度确实有点低,像5月13日的凌晨,内蒙古图里河地区降至-10℃,另外,大兴安岭、祁连山、太行等一些山区甚至还下起了雪,打破了往年5月中旬低温纪录。并且,这波冷空气还将影响云南、江南、四川、华南以及中南半岛和南海等一些地区。

从天气预报来看,5月14-15日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区将出现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等恶劣天气。其中,南方的持续性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这点农民朋友要特别注意一年,要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另外,5月14-16日像四川盆地、湖北、贵州及江南、华南等地区还有大风降温天气,要做好防范。再有,黄淮等地气象干旱的情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对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

由于,今年这个时候气温偏低,也造成一些地区春玉米播种后出苗不好,已出苗的生长缓慢,有些农户已经补种完了。本来今年成本就高,再补种一次,利润再次缩水,农民挣点钱还真是不容易。

低温对河南部分地区以及河北中南部冬小麦处于灌浆期,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河北北部部分地区冬小麦正处于抽穗开花期,低温天气对冬小麦开花授粉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最后提醒家人们,据天气预报显示,5月25日,预计黄淮地区会出持续出现几天中等降雨天气,并且还伴有大风天气,要注意小麦有大面积倒伏的风险。

从以上的天气情况来看,古人留下来的农谚还是挺准的。但这也说明不了什么,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多雨的季节,古人没有天气预报,但他们知道这个时候下雨的天气会增多。

写在最后:

四月十五不仅对农民来说是需要留意天气的日子,也是佛教的吉祥日。在南传的一些佛教国家又叫卫塞节,也就是我们说的“世界佛陀日”。这一天是同时纪念释迦牟尼佛一生中从降生、成道到涅槃三件大事的节日。

您知道四月十五还有哪些农谚吗?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老祖宗的农谚还准吗?

元宵节快到了,老祖宗留下的讲究,你知道多少呢?

元宵节就要到了,在古代这天也叫“上元节”,这一天在古时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节日,这天全民同庆,官府也会放假不办公。这天晚上全城都会张灯结彩,大家一起欣赏圆月,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是非常热闹的一个晚上。

“上元”,我们一看这两个字就知道和道教有关系,事实也是这样的。所谓“上元、中元、下元”都是道教中的说法,其中上元就是我们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民间有“上元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中元七月十五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水官解厄”的说法。上元是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普天同庆的一天。

元宵节吃元宵是从宋朝开始有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福。

在古代元宵节吃元宵不是老百姓最期盼的,他们更希望的是这两件事!一个是元宵节这天可以“点花灯”,一个是这天晚上“不宵禁”。

我们现在来看也是没什么啊,为什么却是古代民间最期盼的呢?我们现在晚上灯火通明,有路灯和霓虹灯,走起夜路也不会害怕。但是,在古代是没有这些的,只有月亮,而上元节这天晚上无论是官府还是平常百姓家都会点燃火把,整个夜空都被照亮了,这是在平时很难看到的。

我们现在晚上想几点出去都可以,一晚上不回来也不会有人管你。但是,在古代却不可以,有严禁的宵禁政策,晚上不能出去,要规规矩矩的待在家里。晚上也是有人看守的,擅自外出可能会惹来麻烦,可能还会被抓起来,一年当中只有上元节这几天可以解除宵禁,大家一起出来赏灯。

上元节这一天官府放假,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涌上街头,非常热闹。男女这天晚上可以相遇,对未婚男女来说也是一个机会。这在古诗词中也是有体现的,比如,古书《生查子·元夕》中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达的是一种相思之苦和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想过情人节的小伙伴,可以这天出来溜达溜达!

在古代是农耕社会,庄稼就是农民的命,也是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老百姓在娱乐的同时也会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通过长时间的记录发现了一些规律,总结出一些预判年景的农谚流传下来。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看看老祖宗的农谚还有没有道理了!

一、“上灯圆子落灯面,上元无雨多春旱”

上元节就是元宵节,也叫灯节,为什么叫灯节呢?古人认为天上有月亮,地上就得有灯来呼应,所以,也叫灯节。“圆子”最早的时候叫“浮元子”,起源于宋朝明州,明州就是我们现在的浙江省的宁波市。它是一种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等原料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

“落灯”指的是灯自然燃烧到尽头的意思,现在里面都是灯泡了,需要人为去控制了。总之,无论是十七落灯还是十八落灯也好,古代民间讲究“落灯”的这一天要吃面,寓意着幸福能够长长久久,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福。

“上元无雨多春旱”这句古老的农谚是出至《田家五行》这本古代农书里,原文是“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夏至无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这里的上元就是元宵节,清明指的是“清明”节气,夏至指的是“夏至”节气,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重阳指的是“重阳节”。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元宵节这天不下雨是个晴天,那么接下下雨就会很少,春天土地就会比较干旱。如果清明这天不下雨,那么到了“梅雨季节”可能会出现“短梅或空梅”的气候天气,降水比较少,后期会出现旱情;如果,“夏至”节气这天没有云或者不下雨,那么接下整个伏天都会很酷热。如果,重阳节这天不下雨,接下来整个冬天降水都会比较少,是一个干冷的冬天,可能会出现冬春连旱的情况。

老祖宗这句农谚虽然很短,却把一年的年景说得明明白白。您认为,老祖宗这句判断年景的农谚说的有道理吗?

二、“花灯落地雨,三十六天阴”

“花灯”指的是元宵节的花灯,这句话有地域性,我们不要去生搬硬套。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元宵节这天下雨,那么接下来36天都会是阴天或下雨的天气,不是指天天下,指的是雨水较多。

春季雨水多还是有很多好处,有利于越冬作物小麦和大蒜返青,也有利于早春种植作物的生长,比如南方的早稻3月份也开始要育苗插秧了。老话也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说明早春多下点雨还是有好处的,有利于缓解春季旱情和促进作物生长。

三、“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你那下雨吗?古代人判断正月十五这天天气情况是通过八月十五那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的。农谚有“中秋云遮月,雪打上元灯”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中秋节这天晚上阴天或者下雨,那么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就会下雪。您还记得八月十五那天的天气情况吗?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我们可以验证一下老祖宗的农谚还准不准了。

正月十五这天也有预判年景的农谚,比如,“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正月十五这天下雪,那么到了清明节气的时候就会多下雨。

春季多下雨还是有利的,缓解旱情,利于返青,不过清明期间下雨虽好,但是有一个需要注意。就是,清明这段时间也是我们给小麦打“一喷三防”套餐的时段,也是处在小麦扬花期左右,这时候雨多可能会耽误我们小麦打药。建议,咱们农户可以在杨花前一周左右去打药,或者是扬花初期。如果,赶到下雨没来得急,也可以在扬花后期打。总之,不要在杨花期间打。

文章最后给小麦种植户推荐一个“一喷三防”的配方,仅供参考!具体配方:芸苔素内酯+噻虫嗪+吡虫啉+嘧菌酯或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磷酸二氢钾。防病、防虫、抗倒伏、抗干热风,效果还是不错的。

古代留下来的农谚还有很多,您都知道哪些呢?可以分享出来一起交流。您认为农谚还准吗?可以说出你的观点,我们一起学习探讨。

您知道“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好”这句农谚是什么意思吗?期待您的评论!

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

二十四节气农谚七字?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立春晴,雨水均。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

惊蛰至,雷声起。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

夏至下雨十八河。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

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陕西关中雨水节气农谚?

这个雨水节气不下雨,秋后饿肚皮,说明在这个节气要下雨才好,不下雨对于庄稼来说就是没什么收成才会饿肚皮。这是老百姓在千百年来总结的经验,说明下雨的重要性,才编出了谚语。让后人们来验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