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怎么死的,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2024-02-22 01:15:06 17阅读

八贤王怎么死的,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这是一桩历史疑案,有“烛影斧声”之称。此案源于李寿将“烛影斧声”引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中,至此后世开始出现谋杀论之说,并由此引发上千年的争论,至今没有明确定论。由于距离案件发生实在太过久远,目前我们只能根据史料来进行推断,今天就来回顾一下这桩案件吧。(注:此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烛影斧声

八贤王怎么死的,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案发经过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976年11月14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入宫,摒弃左右之后秘密议事。期间有人遥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好做”(记载虽然不同,意思大致相似)。

△宋太祖赵匡胤

当夜,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请秦王赵德芳来,但王继恩却请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见来人不是秦王而是晋王,吃惊之下连忙对赵光义请求道,“我母子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注:宋朝称皇帝位“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赵光义有没有作案动机

此案要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开始讲起,当时杜太后病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光美,最后由赵光美传给赵德昭(宋太祖长子)。(亦有说赵匡胤传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赵德昭)

△金匮之盟

由于当时北宋尚未完成统一,且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10岁)和赵德芳(2岁)年纪尚小,为了防止后周的历史教训再次上演,立下“金匮之盟”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关于这个盟约是否存在争议较小,争议较大的地方在于到底是三传还是二传。

同时,此事还有旁证,由于宰相赵普一直反对赵光义继位,主张父死子继,因而在973年8月赵普被罢相,同年9月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获封“晋王”。而“亲王+京尹”乃是五代以来的皇储标配,完全符合当时的皇储身份,并且大权在握,直接参与朝中各种事务,而当时的赵德昭和赵德芳不过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且从未参与朝政。如此判断,赵光义极有可能是赵匡胤选定的既定继承人。

△赵普

如果赵光义是原本已经定下的皇位继承人,且已经广为人知,那么赵光义显然是没有作案动机的。相反,得知赵匡胤驾崩之后,宋皇后要求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的举动反而更加可疑。

赵光义有没有作案时间

这个也是争论比较大的焦点所在,而且双方均有史料为政,难以争论出高下。而要分析赵光义有米有作案时间,关键点便在于赵匡胤驾崩之时,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在宫中。

△宋太宗赵光义

1、有作案时间。文莹(北宋仁宗时期僧人)的《续湘山野录》中有载“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可以证明赵光义当夜是留宿在宫中的,如此一来自然便有了作案时间。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的《宋宫十八朝演义》这两部野史小说都沿袭了此种说法。

△宋太宗赵光义和程德玄

2、没有作案时间。司马光(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时期)的《涑水纪闻》则明确记载了,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而是宋皇后在得知赵匡胤去世之后,要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时,王继恩却跑去将赵光义召进了宫,而且在得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后,赵光义的表现是“王大惊,犹豫不敢行”。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可以证明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如此一来自然便没有作案时间。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以及《四库全书》《宋论》同样力主这一说法。

而《宋史纪事本末》之中,却对赵光义是否在宫中并无记载,只记载了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两人秘密议事,之后赵匡胤驾崩之事。《宋史·太祖本纪》更是只简单记载了赵匡胤驾崩的时间,其余没有提到一个字。

谋杀说疑点

自谋杀说形成以来,虽然整个故事讲述的绘声绘色,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疑点。在我看来,谋杀说至少有以下几点可疑之处:

1、赵光义当夜不应该留宿宫中。根据司马光和李寿等史学家的考证,按照宋代宫廷制度,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之外,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皇宫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赵光义便没有了作案时间。

△宋太宗赵光义

2、为何只召赵光义而无大臣。虽然无从得知赵匡胤将赵光义召入宫,两人具体谈了什么,但从只言片语却不难发现,赵匡胤似乎是在交代后事,让赵光义“好好做”。如果赵匡胤属意的继承人不是赵光义,而是赵德昭或者赵德芳,那么为何唯独召见了赵光义,而不召见大臣?在赵德昭和赵德芳均未参与政事,如果赵匡胤要传位两人,岂不召见顾命大臣行托孤之事?

△赵德昭

3、赵匡胤为何不培养儿子。如果说属意赵光义立下金匮之盟时,是因为赵德昭和赵德芳较为年幼,为了防止主少国疑。可到了开宝九年(976年),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已经18岁,如果赵匡胤想要更换继承人,怎么会不提前培养儿子,甚至为儿子建立起足够的势力,以确保其能顺利继位?历史并非没有留给他时间,可是到了赵匡胤驾崩之时,赵德昭和赵德芳不仅从来没有获取实权,从未参与朝政,甚至没有一个朝中大臣支持,这其实赵匡胤这样的雄主所能犯的低级失误?

综上所述,如果说谋杀罪名成立,那么赵匡胤无疑是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不仅在特殊时期将赵光义留在了宫中,而且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和顾命大臣,甚至没有提前做好易储的准备,为儿子的继位打下基础。

尝试还原事情始末

在我看来,赵光义的继位虽然受到了诸多质疑,事实上却是较为合理的。那么我们不妨便来还原一下事情的始末。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976年11月14日)夜,宋太祖因为病重,自感时日无多,于是将属意的储君赵光义召入宫中,以便交代后事,而因为其中有较多私密之事,于是将周围伺候之人全部遣散。或许由于此时的大宋还未稳定,赵匡胤心有不甘,于是高声嘱咐赵光义要“好好做”。(这应该是为何只有这句话被外人听到的原因)

两兄弟商量完毕,赵光义便按照宫禁要求返回了府中,却不曾想次日凌晨赵匡胤突然驾崩。

得知赵匡胤突然死去,宋皇后却起了心思。由于皇帝去世的突然,虽然大家都知道赵光义乃是继承人,奈何赵匡胤并未留下遗诏,而宋皇后却想将皇位传到赵德芳手中(宋皇后入宫之时赵德昭已经离宫,且赵德昭甚至要比赵德昭还小一岁,两人之间母子关系淡薄),于是便要王继恩将赵德芳召入宫中,母子二人好商量一个对策出来。

王继恩接了宋皇后的旨意却是心中一惊,这个敏感时刻宋皇后召赵德芳入宫为何?王继恩不傻,稍微一想便明白了其中缘由,于是并不前往秦王府,而是径直来到了赵光义的住处,说明缘由后请赵光义速速入宫。赵光义听闻宋太祖突然驾崩的消息,却是“大惊,犹豫不行”,他在想是否有人给自己设下圈套,毕竟深夜未曾奉诏入宫形同谋逆,乃是死罪。直到王继恩、程德玄等人万般催促,赵光义这才与他们进入宫中。

△宋皇后

而当宋皇后得知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这一惊非同小可,但事已至此却是没有了回旋余地,无奈之下这才说出了“我母子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这样的话。需要注意的是,“官家”是宋朝皇帝特有称呼,只有皇帝正式举办登基大典之后才可以使用,如今宋皇后当着赵匡胤的尸首便称呼赵光义为“官家”,岂不是典型的心虚表现?

赵光义即位之后,想必也是明白了宋皇后的心思,宋皇后这种不顾大宋江山,为了一己私利就想将皇位传给一个从来没有参与政事的18岁少年,这令其极为不满,甚至充满了防备。因此,才有了赵光义日后对对宋皇后的各种薄凉。

题外话:历代正史《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甚至文人笔记《宋论》等都没有怀疑过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而且不认为是宋太宗弑杀了自己的兄长。谋杀说虽然出自于李寿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也就是说最早也是在南宋孝宗之后才出现的,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200多年。而根据目前文献记录来看,将“烛影斧声”认为是谋杀案的最早出现时间却是在明朝末年,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600多年。

历史上有哪些惊世骇俗的事?

“干什么的?”一国军连长拦住在“皖南事变”中突围成功已化装成商人的饶漱石一行人,此刻饶漱石等人正从山间小路前往盐城新四军军部。被这个国军连长带队拦下后饶漱石等人并未惊慌,这样的场面一路上他们已经经历过几次了。

于是饶漱石掏出了些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塞到国军连长怀中,并说道:“我们是商人,遇到打仗后我们就躲进了山里,无奈在山中迷了路!”

这样的话在这个关键时期无疑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但在银元这些通关“利器”面前,国军连长望了望饶漱石等人的皮衣、皮鞋后点了点头说道:“嗯!你们从这里下山后往东走就安全了!”看在通关“利器”的面子上,国军连长并没有为难饶漱石等一行人,就此放行了。

但就在饶漱石等人往前走了不到20米的时候,这个国军连长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大声朝着饶漱石一行喊道:“等等!”说完就朝着他们走了过来。饶漱石等人以为暴露了,刚准备暴起反击,国军连长一边走一边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就这样下去,是过不了关的,这是路条,拿着这个你们才能顺利走出去!”

就这样,饶漱石一行顺利到达了盐城新四军总部。饶漱石也成为了“皖南事变”中为数不多突围成功的新四军高级干部之一,在后来重建新四军的艰难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饶漱石

“皖南事变”的悲壮

“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途径安徽泾县时遭遇国军7个师8万人袭击,新四军战士奋起反击,惨烈的突围战就此打响。

在随后新四军的军部会议上,新四军高层决定分头突围,这样突围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就这样,一路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率领;一路由军长叶挺和东南局副书记、新四军副政委饶漱石率领的新四军余部开始了艰难的突围战。

突围的第七天,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为了掩护主力突围,身中数弹,倒在了一旁的草丛中,当天晚上被突围至此的军部卫士连发现并救起,但随后在章家渡渡河过程中,卫士连被敌人察觉,不少战士牺牲在了湍流的河水中,就算如此,战士们也没有放弃重伤的袁国平,而是将他举过头顶顺利渡过了河,袁国平此刻虽然重伤在身,但意识还是清醒的,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为了不拖累队伍突围,他几次要求战士放下他突围,但都遭到了拒绝,最终袁国平趁着大家不注意之际,毅然决然拔出了随身的配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下了扳机。至此,“皖南事变”后第一位新四军高级干部壮烈牺牲。

袁国平

“皖南事变”后第九天,新四军军长叶挺及副政委饶漱石等人翻过火云尖,来到一处狭长的深谷中,这里正是国军108师驻地所在,叶挺和饶漱石带领着身边的千余名战士和敌人展开了激战。过程中,队伍再次被困,饶漱石和其他战士们一度要求叶挺带一部分人先行突围,但被叶挺拒绝了。

正当队伍就快弹尽粮绝之际,只见国军方向一个举着白旗的人朝新四军跑来,口中还喊着:“叶军长,自家人不打自家人,你们可以派个人来谈谈。”见状,时任政工部部长的林植夫不待叶挺开口,自告奋勇地说道:“我和国军108师的高层有点旧交,我去谈谈!”结果林植夫一去不复返。

叶挺

叶挺身为军长,戎马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早就将生死看淡了。此刻他为了手下的战士,决定亲自去谈,这一去就被扣押了,身陷囹圄多年。至此,“皖南事变”后第二位新四军高级干部被扣押。

一个多月后,已经成功隐藏在赤坑山蜜蜂洞的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等人正在筹划向江北突围的计划。由于蜜蜂洞太小,只够容纳4个人,警卫员只能到蜜蜂洞的四周进行警戒,谁也没有料到会有意外发生。

项英

一天夜里,叛徒刘厚总趁项英、周子昆等人熟睡之际,悍然朝二人开枪射击,两位新四军高级干部就这样壮烈牺牲在了蜜蜂洞。

到这里,新四军的高级干部中有的牺牲了、有的被扣押,已经没有几人了,饶漱石无疑是幸运的,叶挺离开后一段时间,饶漱石知道情况不对,不能继续等下去了,他深知聚集在一起目标太大,突围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下令大家化装后分散突围,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周子昆

匪夷所思之处

首先,“皖南事变”的爆发就很让人匪夷所思,虽然当时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但战斗力依旧不可小觑。在这样的情况下,老蒋竟然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当然,如果站在老蒋的角度考虑,或许没有毛病,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决定做的并不是时候。

主要就是此时国军已经和八路军及新四军并肩作战了数年,底层军官和战士们已经结下了深厚了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友谊,正是同仇敌忾之际。老蒋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不至于有人敢违抗命令,但一定会对国军士气产生影响,以及对他自己的威望产生影响。当然,全世界、全国的舆论也不可能站在他这边,所以老蒋的这个决定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老蒋

其次,就是“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高级干部几乎被团灭让我觉得匪夷所思。要知道已经已经到了他们那种层次,虽然避免不了还要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但牺牲的概率却是很低的。回过头去看他们的牺牲过程,袁国平为了不拖累队伍突围毅然决然开枪自杀殉国、叶挺为了队伍亲赴敌营谈判就是那一带革命家大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钦佩,所以也没啥好匪夷所思的,只是新四军高级干部在这一次事件中差点被团灭让我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项英和周子昆的死同样让人匪夷所思。要知道那个年代的枪是没有消声器的,而且警卫员就算不能在洞里休息,肯定也不会距离洞口太远,而是在四周警戒,枪声那么大,他们听不到吗?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事后刘厚总竟然还能安然无恙地下山投敌。

蜜蜂洞

最后,饶漱石等人被国军连长放走的事。这个事情也很让人匪夷所思。首先就是能成为连长的人自然不傻,他一定看出了饶漱石等人的身份,而且能拿出那么多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的人,在新四军中地位自然不会底,如果把饶漱石等人抓了送回去,自己的仕途岂不是一片大好,但这个国军连长并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明显不符合常理,难道说这个国军连长的觉悟很高?换做是正在看此文的你是当时那个国军连长,你会怎么做?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国军连长觉悟确实很高。就像上面说的,老蒋的这个决定是不得人心的,国军连长和新四军部队一起抗击日军那么多年,有感情基础也可以理解。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感情基础,饶漱石作为新四军的高级干部,认识他的国军战士怕不在少数。就算不认识,老蒋既然要发动“皖南事变”,会不将饶漱石等新四军高级干部的照片或者画像分发到基层搜山队伍中?就算国军连长有放走饶漱石的心,其他某些有心的小弟怕是也不乐意。所以这个事情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饶漱石

结语

几乎经历了革命所有时期的饶漱石,可以说绝对是坚定的革命家,而且已经身居高位的他自然是经受住重重磨难和考验的,思想上也不应该会出现问题。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的一位革命家在后来竟然犯了错误,让自己身陷囹圄。

八贤王拉着皇嫂见包公的故事?

北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

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

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

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

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

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

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

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并没有同殿称过臣,甚至没有交集过。

憋屈皇子赵德芳

赵德芳【959-981】,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十七岁出阁,授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就在他开始出任官职的那一年,开宝九年【976】,他的父亲赵匡胤神秘死亡,叔叔赵光义即位。

由皇子变皇侄的赵德芳被叔叔接连加官,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加检校太尉。

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光义伐北汉,德芳的哥哥德昭参战。太原之战失利,赵光义差点失踪,群臣都以为找不到他了,就有人谋立德昭,德昭拒绝了,去找寻皇帝,赵光义听说后很生气,迟迟不愿意论功行赏,德昭就去为诸将请功,赵炅那个怂货大怒,训斥德昭:等你做皇帝了再论功行赏吧!德昭气性很大,回去后就自杀了。

二哥的死对德芳影响很大,知道自己作为先帝之子,在叔叔心中就是一根刺,如今哥哥死了,就要轮到自己,因此,惊惧交加,日日抑郁,没多久就憋屈死了,年仅23岁。

大宋魏征寇老西

寇准【961-1023】是陕西人,就在赵德芳死前的一年【980】中了进士,很被赵光义赏识,曾夸他是魏征。32岁就拜枢密副使,升参知政事。真宗时期,在毕士安的推荐下,二人同日拜相。

景德元年【1004】辽国侵犯,局势危急,寇准力谏并督促真宗亲征,终于击败契丹,以胜求和,签订澶渊之盟。事后被王钦若以孤注一掷让皇帝亲临险地为由进谗陷害,被贬陕州。之后复起,又得罪掌权的刘皇后,再次罢相被贬,病死雷州,年62岁。

龙图待制阎罗包

包拯【999-1062】是庐州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因为父母年迈就辞官回家奉养父母,父母辞世守孝后,景祐四年【1037】才出任官职,比较知名的官职就是权知开封府、知谏院、三司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人称包弹、包待制、包龙图。

嘉佑七年【1062】去世,年64岁。

小结

这三位北宋名人在演义小说中是经常出现的,龙图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七侠五义、杨家将、呼家将、呼杨合兵等等等,小时候看的这些演义小说哪个少得了这正义的代表铁三角。

八贤王赵德芳上打天子下打臣,威风八面的为杨家呼家主持公道,是开封府包青天的强大后盾,寇老西和天波杨府那关系是耿耿的,和八贤王更是莫逆之交,为国为民呕心沥血。

但是,这些只是民间美好的想象而已,历史中的几位都没有强大到演义里的地步。这些演义故事的流行,其实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之下的百姓对明君、清官、好官的期盼,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请多多关注猴格,欢迎赐评!

八贤王赵德芳的金涧谁赐的?

宋元以来,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异彩纷呈,争奇斗妍。在这些传奇故事中,总有一位相貌堂堂、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手持一把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在朝中是正义的代表、道德的化身,深受民间老百姓的喜爱。但是,这个八贤王是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的虚构,实际上并不存在。

(陈道明饰八贤王)

许多小说戏曲中,都将八贤王的名字记为赵德芳。赵德芳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赵德芳于981年在睡梦中不明不白地去世了,而且年纪才二十三岁。这时距离杨业归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也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而杨家将演义中八贤王的事迹有许多发生在杨业去世之后,所以从时间上看,这个八贤王不可能是赵德芳。

(八贤王和包拯·剧照·童年阴影)

也有人说八贤王是赵德芳的哥哥赵德昭。根据《宋史·宗室传》,赵德昭是太祖的第二个儿子,因为老大滕王赵德秀早夭,所以他曾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赵德昭颇得太祖的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焉”,所以那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锏可能是来源于此。但是后来赵光义即位,十分忌惮这个大侄子。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估计也是受不了他叔的猜忌而自杀。这时候杨业刚归宋,和赵德昭也没什么直接联系。

还有人认为八贤王指太宗第八子赵元俨,而且据史书记载,赵元俨确实有“八大王”的称号。赵元俨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病亡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享年六十岁。杨业归宋时(978年),他还没有出生,杨业殉国之时(986年),他才一岁。更不可能拿着金锏到处打人了。

所以八贤王应该是一个民间虚构的角色,他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于积弱的宋朝出现一位忠臣的渴望,满足了民众对于惩奸除恶的心理渴求。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