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舍利子,西游记六十三回概括三百字

2023-03-16 19:24:03 94阅读

佛舍利子,西游记六十三回概括三百字?

西游记六十三回故事概括:在唐僧师徒取经的路途中,有一个祭赛国。此国有一座金光寺,寺里的宝塔上有一颗宝珠,祥云笼罩,瑞霭高升,夜放霞光。周围国家均因祭赛国有此宝而视此国为天府神京。南月陀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西本钵国年年进贡美玉明珠、娇妃骏马。

忽然有一天夜半子时,祭赛国都下了一场血雨。天明时,家家害怕、户户生悲,金光寺的宝塔也不再祥云瑞霭了,其它国家便不再向祭赛国朝贡了,可伶金光寺那一众僧人因找不到盗宝贼而被定性为“监守自盗”,终日被国王强迫苦役。

佛舍利子,西游记六十三回概括三百字

唐僧师徒不忍同门遭此苦难,帮助众僧寻宝,发现那盗宝妖怪是一个九头巨鸟,此怪乃是碧波潭万圣龙王的女婿,万圣龙女还偷过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温养佛宝舍利子。悟空八戒捉妖未成功,遇到外出打猎的二郎神与梅山六圣。悟空在二郎神与梅山六圣帮助下,斗败九头虫(被哮天犬咬掉一颗头颅后,受伤逃往北海不知所踪),从万圣龙女处骗回塔宝。

你知道哪些中国顶级珍藏的文物?

首先我不是文物爱好者,随便按照一个老百姓一知半解的角度说说。中国文物首先按照市场均价排名分类:瓷器,书画,金器,其他。一个文物从经济价值看贵不贵和现代艺术品是一回事:交易活跃程度,制作者或者拥有者的名气。瓷器显然是最近抄的最火最活跃的,我知道好的是宋瓷汝窑,明官窑之类的,动辄几个亿,价格超过政治意义大于文物价值的十二兽首。

国外一般都是古书画更值钱,而且看的是艺术家的名望,而不是年份,而且其存世量和价格没关系,完全看某画的背景和所谓艺术价值。最贵的书画基本都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老外对摆件兴趣没有国人这么大,原因不分析了。

中国书画(相对)存世量不大,交易不活跃,价格没有瓷器那么高,一副唐伯虎或者宋徽宗的书画也就是千万甚至百万级别的。中国的书画迄今为止没有过一亿美元的书画作品交易。因为这个世界最有钱的是欧美日,他们玩的还是西方普世价值里那些艺术品,中国人总体是穷的,而且中文的圈子比较封闭,西方人绝大部分人对中国文化没有兴趣(说实话中国人自己都自愧形残,美术课基本是西方美术史),而反之中国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毕加索达芬奇的。

其他什么佛舍利,编钟什么的其实政治或者宗教意义大于文物价值,这个再从另外一个层次讨论。

除了经济价值,还有政治和宗教意义,这种就是所谓无价之宝,这个没有市场价格衡量,很容易打嘴炮,谁也不服谁,但是有个标准很简单"抢的人多不多,付出代价高不高?电视电影文学作品出现多不多?"。我个人认为第一是:北京山顶洞人头骨,虽然他不是现代智人的祖先,也就是和我们没有生物遗传关系,但是他意味着中国这片大地上很早期有智慧生物,说白了:算我们中国人是世界最聪明的一个证据(有点类似韩国直爽发明了什么)。抗战日本人要抢回去供着也是因为日本人知道自己是中国过去的现代智人后代,这个可以说是自己的祖宗,祖宗掌握在自己手里还还是挺牛逼的,因此也发生了很多谍战故事,电影电视一大把。这个东西进入市场,东亚国家会倾国之力抢,哪怕牺牲无数军人和特工的生命。

第二就是大家知道的:《清明上河图》,皇家大器,中华魁宝,这我想没人会反对,电影电视无数次出现了。他就意味着中国书画第一,没有之一。

第三个按说是传国玉玺九鼎之类天子权利象征,但是这些玩艺不见了,说了白说。那么佛舍利?价值毋容置疑,三大宗教创始人的遗骸,几十亿人等着为他买单,但是他是印度来的,中国佛教徒实际比例也不高,选对普世价值就是:特别值钱。个人觉得把他列为中国文物有点别扭。

那么第三备选有很多:战国编钟,兵马俑(数量取胜),兰亭序(武则天墓里),当然还有汝窑瓷器蹬蹬,这个大家自己补充吧,但是我一个文物白痴眼中,第一第二就之前说的这两个。

唐河有多少名人?

感谢邀请!唐河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一方宝地,相传唐河县是一艘装满金银财宝和文化知识的宝船,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从古到今,涌现出许多的名人志士,为唐河县的发展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马武(?----61年) ,字子张,东汉初年将领。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人。马武少年时为避仇家,客居江夏。后入绿林军,为新市兵将领。更始二年(24年)归顺刘秀,随其南征北战、平定四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是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十五。刘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曹文衡,河南唐县人,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五年九月戊申1632年任蓟辽总督明朝末年,唐县出了个总督大官,此人名叫曹文衡,百姓们都管他叫曹都堂。樊宏(?—51年),字靡卿,东汉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人。东汉初期道家。字靡卿。南阳湖阳(治所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南)人。汉光武帝之舅。少时即有远大志向,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樊宏与族人筑营自守,保护了一方百姓。郭永金,1953年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常赤脚光臂在黄土地上挑挑担担,练就了一副硬肩膀和铁脚板;8岁入学后,他家的土墙壁上每年就要增加一张“三好学生”奖状。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带领尖刀排,直插敌人心脏,歼敌98名,自己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顽强坚持战斗,一人毙敌161人,摧毁敌地堡5个,火力点7个,炸毁敌机枪一挺,为祖国献出了宝贵青春。 郝修常,1956年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王集乡郝店村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7人,家庭生活较贫困。他的父亲一直担任生产队粮食仓库的保管员,却从未拿过集体的一粒粮食。1979年初,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战斗打响,郝修常壮烈牺牲。郝修常所在的五班,被命名为“郝修常班”,郝修常被部队党委追记一等功。中共-于1979年9月17日发布命令,授予郝修常“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80年-1989年,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1981年,以86岁高龄口述完成的《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82年获准赴美夏威夷出席国际朱熹学术会议。冯友兰几乎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人世沧桑,于1990年11月26日,这位中国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变幻的世界。 冯沅君(1900-1974年),河南南阳唐河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大学一级教授。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等。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学者陆侃如。 冯景兰 矿床学家。河南唐河人。192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对川、康、滇各省铜矿的成因类型和次生富集作用发表了有开创性的意见。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释净严(1892~1991.2),俗名陈天庆,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人。他出生即被父母遗弃,由善于医术的陈继德及妻子郭氏收养。6岁随唐河名士李浩阳读私塾,学名善胜。1957年重修铁塔时,他将佛舍利贡献出来,供奉塔顶宝瓶中。净严法师誓死保护佛像及经版的壮举,被誉为震撼人心的佛门之光。樊晃,唐诗人。其名又误作樊冕、樊光、楚冕。郡望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湖阳镇),句容人。玄宗开元时登进士第,又中书判拔萃科。大历间,仕硖石主簿,又曾任祠部、度支员外郎。玄宗天宝中,为汀州刺史,历兵部员外郎。冯台异,字树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幕下办事,曾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后任湖北省崇阳县知县。冯树侯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家设书房请“教读师爷”,为其长子友兰、二子景兰及女儿沅君讲授古文、算学、写字、作文。张星江(1907~1936年),又名振兴,唐河县人。父亲早丧,9岁靠叔父资助入回龙寺初级小学读书,15岁挑起养活家口的重担。1928年张星江在唐河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扩大武装力量,张星江带领游击队长途奔袭,寻机夺取敌人武器。1936年3月27日,在桐柏县平氏镇孤峰山庙会上,夺得短枪6支、长枪8支。次日转移途中,遭地方保安团阻截。张星江令副队长陈香斋带队突围,他和周骏鸣、牛德胜等5人掩护。在战斗中张星江壮烈牺牲,遗体埋在姬岭寨附近山坡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葬泌阳烈士陵园。李季 (1922~1980)原名李振鹏。河南唐河人。中共党员。初中肄业。1938年到陕北抗大学习。历任连指导员,党校支书,小学教师,报社社长,延安《群众日报》,中南文联出版部长,中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长江文艺》主编,玉门油矿党委宣传部长,中国作协创委会副主任,作协兰州分会主席,《诗刊》主编,《人民文学》主编。全国文联第一、四届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著有诗集《短诗十七首》、《玉门诗抄》、《生活之歌》、《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西苑诗草》、《第一声春雷》(合著)、《我们遍插红旗》(合著),长诗《王贵与李香香》、《菊花石》、《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石油之歌》,小说散文集《戈壁旅伴》,《李季文集》(四卷)等。徐炳昶(1888-1976)河南唐河人。字旭生,笔名虚生、遯庵。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江树 (1954~)河南唐河人。1973年毕业于北京第八十中学,1974年赴北京通县插队务农。历任北京无线电二厂工人,英文版《中国妇女》摄影记者,《大众摄影》杂志编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湿地》、《手感》、《向北方》,中短篇小说集《沿着额木尔河的划行》,摄影随感集《瞬间的跋涉》,摄影美学《象征摄影》,摄影评论《有狼的风景》,报告文学集《地图上的挽歌》。陈顺增 (1952~)笔名舜理、学深。河南唐河人。中共党员。2001年毕业于首都经贸大学经济管理系研究生班。1970年应征入伍,曾任战士、文书、营部书记、新闻干事、组织干事。1981年转业,先后在国家人事局、劳动人事部工作。1986年调国家土地管理局,历任副处长、处长、中国土地报社副社长。1997年调国家商检局,任中国商检报社、中国国门时报社副社长、总,高级。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秘书长。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旅途情思》,报告文学集《国门采风》、《国门蓝盾》,杂文集《舜理说话》、《噗嗤一笑》等16部。田中禾 (1941~)原名张其华。河南唐河人。兰州大学中文系肄业。历任河南省作协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第五、六届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现为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出版有长诗《仙丹花》,长篇小说《匪首》,中短篇小说集《月亮走,我也走》、《印象》、《轰炸》、《落叶溪》、《田中禾小说自选集》、《故园一棵树》等。宗璞 (1928~) 原名冯锺璞。女。原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部工作,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名誉委员。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野葫芦引》第一、二卷),中篇小说《三生石》、《四季流光》,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等,散文集《丁香结》、《宗璞散文选集》、《铁箫人语》、《中华散文珍藏本·宗璞卷》等,童话集《风庐童话》,另有诗歌、译作多种,编有《宗璞文集》(四卷),作品译为多种外国文字。《三生石》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丁香结》获全国首届优秀散文(集)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全国首届优秀儿童文学奖,《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刘海年,1936年4月生,唐河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陕西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十公里处。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初称“阿育王寺”。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因出土了目前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而享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美誉。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结为舍利,为弘扬佛法,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阿育王将佛骨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即为其中之一。现存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是佛陀唯一的指骨舍利,据考证于战国时期由西域辗转传入中国建塔密藏。元魏时代首次开塔供养,唐代八位皇帝六迎两送每三十年迎佛骨供奉,盛况一时,后历经战乱、毁佛、洪雨、地震等灾害几近失传于世。后来,佛指舍利藏隐于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地宫后室密龛内长达1113年,直到1987年发现地宫,2499件盛唐皇室供佛珍宝簇拥着佛指舍利穿越千年重现于世。 随着地宫的开发,舍利的出世,唤醒了沉寂千年的法门寺。在佛教界人士、学者、专家、信众、政府的共同关注下,法门寺正逐步恢复其世界佛教祖庭的地位。

寺院地宫

法门寺地宫,发现于1987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31.48平方米,地宫中发掘的2499件大唐珍宝簇拥着4枚佛指舍利重回人间。谓“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是一部追溯历史文化的佛教“史记”,也是一幅再现佛教圣地的历史画卷。

山门广场

佛光大道

合十舍利塔

法门寺院

法门寺博物馆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土缘得十九,扶风得佛指骨舍利,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名阿育王寺。

公元555年,西魏岐守拓跋育扩建寺域,开启塔基,供养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瞻礼舍利,并改建为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建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占地3000亩,规模宏大,“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

据史载,法门寺舍利塔地宫“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朝野轰动,盛极一时。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恭送舍利时,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陀罗结坛供养。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年),历经数百年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扶风官绅整修维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集资修寺护塔。文革期间,红卫兵掘塔,良卿法师自焚护宝,免其一劫。

1981年8月,法门寺宝塔半边坍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次年夏历四月初八,在清理旧塔基时,佛指舍利及唐代2499件稀世珍宝面世。1988年11月,“法门寺重修开放暨瞻礼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大法会”隆重举行,法门寺院、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法门寺建成开放后,佛指舍利先后应邀赴泰国、台湾、香港、韩国等地奉瞻,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轰动一时,成为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的盛事。

2001年,新规划建设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景区分为佛文化展示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分,其中佛文化展示区分佛、法、僧三区,呈“品”字形布局,核心建筑合十舍利塔高148米。2009年5月9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隆重举行,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佛指舍利从此永久安奉于合十舍利塔中。

2014年10月16日,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在法门寺隆重举行。

汉末建塔

塔,俗称“宝塔”,亦曰“浮屠”,源于古印度Stupa(音译“窣堵坡”),是藏佛教高僧舍利和经卷的砖木建筑。东汉桓帝刘志(公元147—167在位)、灵帝刘宏(公元168—188在位)期间,本寺因供奉佛指骨而建灵塔,初形失考。距蔡愔、秦景二人从西域白马驮经在洛阳建中土第一座佛刹白马寺约100年。乃陕西第一座寺院,因称“关中塔庙之祖”。

西魏弘法

东汉之后,三国鼎立,本寺所在之地为魏蜀鏖战之所。公元535年至557年,史称北朝西魏。公元555年,西魏恭帝拓跋廓礼佛,岐阳太守拓跋育奉旨,开启塔基,重建木塔,扩建阿育王寺。僧人行丛林制,成为定式。法苑仪林,度一切苦厄。因拓跋育系西魏宗室,本寺在僧俗心中,秀峰独出。

隋立道场

隋文帝杨坚在大兴城立隋后,以关中为京畿重地,崇佛佑国。公元583年,开皇三年,因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为鸠摩罗什在岐山太平寺、崛山寺译出而风行关中,自成一派,曰“成实宗”,该寺毗邻岐山,因名“成实道场”。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右内史令李敏奉旨在佛教节日,开塔瞻佛祈福,为官府醮礼之正仪范式。

唐帝礼佛

公元625年,唐高祖李渊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太宗贞观年间三次开塔瞻礼舍利,并改建为四级木塔。唐高宗增修瑰琳宫二十四院。唐代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万民膜拜,盛极一时。

皇帝佛国

北宋之世,中国政治中心东移中原,但该寺关中塔林领袖之地位并未式微。佛教有浴佛之习,为纪念九龙喷水诞佛祖,宋时每值4月8日佛诞日,该寺隆重诵经,仅浴佛院即可日浴千人,为民除疫,为国祈禳。宋徽宗赵佶亲书“皇帝佛国”金字匾镌刻山门。

元藏真经

宋室南渡,关中为金元割据。金人立“诗碑”、“藏经碑”,宣示礼佛之心。元僧手抄《大藏经》达5000多卷,珍藏藏经楼,招远悦来,为华夏法林之珍。元人以八思巴为国师,奉黄教为国教,该寺因缘得慧,承赐良多。

明修砖塔

明代法门寺更受推重。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法门寺铸大钟,自后“法门晓钟”成为扶风八景之一。1569年,明穆宗隆庆三年,唐塔倾圮。1579年,明神宗万历七年,绅士杨禹臣、党万良领衔修砖塔,历时30年,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通高四十七米,塔身飞檐翘角,斗拱层出,雕刻神奇,艺术精绝。塔上铜塔刹上刻“明万历三十七年”造,此塔经历了其后402年风雨岁月。

宗派合流

清承明制,礼佛之隆,有逾前明。1654年,顺治十一年,关中地震,寺塔向西南微倾并首见裂缝,扶风地方官绅整修维护。此后200多年,因僧俗维护,塔体稳定,一柱擎天。法门寺分寺在东西南北四面近处遍建。僧尼分寺,信众广布。丛林仪轨,森严无垢,宗派界限,泯然无殊。

民国护宝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原东北军将领朱庆子桥居士奉命莅陕赈灾,组织民间集资修寺护塔。在加固塔基时,发现唐地宫,时逢乱世,寇患日亟。朱子桥居士隐而不发,封存地宫入口,加固塔基,勿使倾塌。隆礼延僧,法会如仪,为国祈福。法门寺地位骤升。夏历4月8日、12月8日佛事庙会,成为定例。民国多灾,粥厂与抗战募捐设于寺周。

真身重光

建国后,法门寺成法定称谓。在十年动乱期间,法门寺为多家单位借占。红卫兵掘塔,良卿法师自焚护宝,免其一劫。1981年法门寺半边坍塌,其一半向西南倾圮。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塔,次年夏历4月初八,在清理旧塔基时,佛指舍利及唐帝供奉的稀世珍宝面世。1988年11月,“法门寺重修开放暨瞻礼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大法会”隆重举行。千年古刹,迎来再次礼佛高潮,海内外信众络绎不绝。佛指舍利曾至台湾及东南亚供奉,万人空巷,光被四表。

法身永安

法门寺因真身法相而独秀佛国,僧俗信众,不绝于道。旧有院落日现局促,为信众瞻佛及旅游之需,自2001年始,规划建设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历经十年。2009年5月9日夏历4月8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隆重举行,佛指舍利永久安奉合十舍利塔地宫,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正式开放,八方僧众,国内外游人,礼佛朝拜,络绎不绝。

法门寺部分出土珍宝欣赏:

八重宝函

出土于地宫后室,为法门寺文物中最为精美、等级最高的一套舍利容器。除最外一重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出土时已残坏外,其余七重均保存完好,由外及里依次为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素面盝顶银宝函、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盝顶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八重宝函层层相套,锁钥具全,宝函上文化内涵丰富,人物众多,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其上錾刻丰富的密教坛场、造像等,庄严肃穆,是研究唐代佛教及密宗曼荼罗的重要资料。1987年5月5日凌晨1时,正是阴历四月初八,即佛祖2552年的诞辰日,考古专家在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内发现第一枚佛指舍利。舍利高4.03、宽2厘米,重量16.2克。玉质,管状,色白如玉,内壁有七个褐黑色小圆点,形状如北斗七星。

佛指舍利

法门寺的指骨舍利是最出名的真身舍利,当年的唐朝有多辉煌,法门寺就有多辉煌。佛祖舍利三十年一开,开则岁谷捻而兵戈息,从此成为唐代皇室的规矩。唐中宗、唐睿宗以及武则天等皇帝,皆以帝国最高礼仪迎奉佛祖真身舍利,法门寺也成为大唐帝国的皇家内道场,极尽奢华。

鎏金铜浮屠

铜浮屠又称鎏金浮屠,金银器,唐代文物,1987年5月10日出土于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该浮屠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铜浮屠气象十分庄严、写实,是中国古代高超手工技艺的绝妙佳品,今天宝鸡法门寺博物馆内的主体建筑——珍宝阁,就是仿照鎏金铜浮屠的式样建造的。2002年,铜浮屠被收录为首批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鎏金浮屠(铜浮屠)原置于地宫前室的阿育王塔内,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有弧形踏步。塔身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额以上铺作和人字形斗拱门两侧各开一处直棂窗。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形,铸有瓦垅,檐角略翘再上为印度式的、高耸的塔刹(塔顶,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刹底为须弥座,往上为依次渐小的六个相轮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

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

捧真身菩萨

出土于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之后,高38.5厘米,重1928克。钣金与铸造成型,纹饰鎏金。取法于吉祥天女造型,由菩萨和莲台座两部分组成。菩萨高髻,头戴化佛宝冠,上身袒露,斜披帛巾,臂饰宝钏,双手捧上置发愿文银匾的荷叶盘,下着羊肠大裙,双腿左屈右跪于莲花台座上,通体装饰珍珠璎珞。莲座呈钵形,顶面覆莲座上刻一圈梵文,四层莲瓣,上两层莲瓣内錾饰菩萨和声闻伎乐像,中部錾四天王像,十分华美。银匾上发愿文点明了唐懿宗乃至唐代诸帝迎奉法门寺佛骨有四个动机和心愿:一是供养,二是护国,三是忏罪消灾,四是增福延寿。这是法门寺地宫内惟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制作精巧,工艺独特,装饰华丽,特别是人物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堪称地宫出土文物中的极品。佛菩萨作为供养器,是唐代皇室供佛的一大特点,也是唐皇室礼佛仪轨的真实反映。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出土自法门寺地宫,是唐懿宗皇帝为迎送佛骨舍利而敬造,为佛教世界最高权威的象征。锡杖整体造型精美,金碧辉煌,古今罕有其匹,比现藏日本正仓院、被称为“锡杖之王”的二股六环白铜头锡杖(总长178、杖头高21厘米)的等级更高、形制更宏伟、工艺更精巧,堪称佛门奇宝,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锡杖之王。

锡杖是佛教众多法器中至高至尊的法器。双轮六环鎏金锡杖,属地藏菩萨。双轮十二环锡杖,属迦叶佛。而这尊佛教界最高等级的四股十二环鎏金迎真身银金花锡杖,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

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出土金银器121件(组),大多是特为皇室专门打造的供佛用器及御用器物,代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这批金银器包括几个系列:佛造像、法器、供养器、熏香器、食容器、茶具等类。造型丰富多样,有佛像、宝塔、锡杖、钵盂、如意、臂钏、函、盒、瓶、盆、罗、碟、碗、坛、炉、碾、台、笼、匙、灯、案、囊等数十种。形制各异,设计实用、美观,大多精巧玲珑,夺自然之造化,与周魏两汉的拙朴浑厚大异其趣。

在花纹图案的装饰方面采用阔叶纹、连缀纹、单独纹、格律纹、平视纹、双凤纹、狮文、鸿雁纹、流云纹、莲瓣纹、双蜂纹、卷草纹、鱼子纹,并有龙、凤、雁、鹤、狮、鸳鸯。构图以“满地装”为主,多用错金银、银鎏、线刻、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

这批金银器中堪称绝品的是一大一小两个鎏金银香囊(熏球),大的名鎏金双蛾纹镂空银香囊,直径12.8厘米,由两个对称半球组合而成,用活页、小扣相连接,内置焚香盂,盂与多层同心环以对称的活动轴相连,呈持平环装置,无论香囊方位如何转换,其盂口始终朝上。其原理同于近代发明的陀螺仪。千余年前的唐代就已掌握这一原理,并造出如此精巧的活轴香囊,无论其科学价值或审美价值皆令人叹为观止。

鎏金鸳鸯团花纹双耳圈足大银盆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圈足大银盆,是唐僖宗供佛用品,土于法门寺地宫后室中部,四周又有灌顶的阏伽瓶,其用途应该与佛教中的“浴佛盆”有关。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圈足大银盆通高14.5厘米,口径46厘米,足径28.5厘米,重6265克。烧铸成型,采用透雕工艺錾刻有鱼子纹和团花图案。底部圈足处錾刻有一圈莲瓣纹,双耳处有瑞兽。四曲葵口,口沿将盆壁分作四瓣,每瓣内錾两朵横列的阔叶石榴团花,团花中有一对鼓翼鸳鸯立于仰莲之上。盆底模冲、捶打出一对相互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四周施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与盆壁内侧的纹样相呼应。

在唐代,皇子出生三天,宫中要举行洗儿礼,盆内细密的鱼子纹、栩栩如生的鸳鸯和石榴团花,寓意多子多福、和谐美满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嵌宝石水晶椁子

壶门座白玉棺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

汉白玉阿育王石塔

鎏金十字折枝花纹葵口小银碟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

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阏伽瓶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唐鎏金雀鸟纹银香囊

唐鎏金壶门座银茶碾子

鎏金龟形银盒

唐系链银火箸

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

唐鎏金带座银大日如来

唐鎏金仰莲瓣圈足银碗

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

八瓣团花纹蓝琉璃盘

弦纹蓝色琉璃盘

素面圈足蓝琉璃碟

素面蓝色琉璃盘

八瓣团花描金蓝色琉璃盘

唐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盏、托

五瓣葵口内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

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

唐彩绘石雕狮子

唐彩绘石雕持剑天王

唐玳瑁开元通宝

王母除了蟠桃还有一件什么宝物?

王母在天宫是什么地位?说一不二,天宫中,但凡知趣的神仙,都不会选择招惹她,她可是众仙当中的女神,这位女神手里掌握着蟠桃树,更是吸引了不少员工冲业绩,所以,大多数人遇到她,只会敬着,不敢有一丝的亵渎,至于王母的东西,更是不敢不问自取,只等着她愿意交出来。

就是这种背景之下,仍然有人去盗取王母手里的东西,比如蟠桃。孙悟空就是监守自盗,把自己弄到了五行山下。还有一名神仙东方朔,他的运气比较好,有东王公保他,所以没事。

除了蟠桃外,她还有一件宝物,也被人偷过。而且,小贼不止有一个。一位动作又太大,名为天蓬元帅,被发现后得到了惩罚,另一位是女性,不仅将王母的宝物盗走,还成功的把这件事瞒住,没有被王母发现,她的父亲也挺有能耐的,居然能让强大的牛魔王巴结。

这件宝物,就是灵芝。它的长生功效,不亚于蟠桃。

八戒还是天蓬元帅时,充分表现出身为元帅应有的规格,应邀参加王母的蟠桃大会,参加完之后还敢喝醉。都说醉酒容易出事,这不,八戒就这么出事了,趁着酒劲跑去月宫调戏女孩子,结果王灵官要抓他。

他一怒之下,蛮劲发作了,变换了原身,不仅拱倒了斗牛宫,还抢走了灵芝菜。从而惹得玉帝大怒,最终将他罚下界当猪。

而本文的第二位主人公,同样进行了一次尝试。她就是九头虫的老婆万圣公主(她并非是白龙马的前未婚妻)。

万圣公主的丈夫,做了一件大事,他把金光寺的佛舍利偷走了,如此金光闪闪的东西,万圣公主又怎么能够抗拒得了呢?

在见到这样宝物后,万圣公主有了一个想法,宝物好看是好看,容易熄灭,更容易在海底损坏。心里稍微一合计就开始动手,这位公主跑到天庭偷走了灵芝,王母娘娘的那支,这次隐秘的行动,并没有被发现,所以她没有得到惩罚。

我们再来说说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名龙王,名为万圣龙王。这位龙王可是引得牛魔王巴结。

具体的内容,我们可以见孙猴子在火焰山的经历,孙猴子没说几句话,就和牛魔王开架,牛魔王把失去爱子的痛苦,完全发泄在猴子身上,大有一种,二者只能存活一人的架势。

相斗的中途出现了小插曲,中断了这次的争斗。

有人叫牛魔王去赴宴,宴会发起者便是万圣龙王。如果这位龙王不重要,牛魔王完全可以延后,毕竟为红孩儿报仇更重要,但是,牛魔王没有这么做,反而暂停了比拼,着急忙慌的去赴宴了。

由牛魔王的这个行为,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位龙王还是有点势力的,不然,也不会引起家大业大的牛魔王,如此对待。

同样的行为,八戒总是比别人缺乏点运气,最后只能乖乖下凡。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