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怎么死的,李斯写给秦始皇的信什么意思

2023-08-11 09:15:08 84阅读

李斯怎么死的,李斯写给秦始皇的信什么意思?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法家代表人物。

李斯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早年间的经历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反而是到了秦国后,这个人就一路“开挂”了。

李斯怎么死的,李斯写给秦始皇的信什么意思

李斯曾经写过一篇《谏逐客书》,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篇非常优秀的公文,言辞恳切,有理有据。这个书是写给他的顶头上司秦王政看的,那么为什么他要写这样一篇文书呢?他又有何目的呢?

李斯写《谏逐客书》的前因

一个时代要造就一些人物的话,必然与时代的需求有关系,或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秦国商人吕不韦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投机取巧的人,他因为扶持秦国质子秦异人,而受到了重视,也因为这件事情进入了秦国的政治中心。

权利能带来一些优势,但是也会带来杀身之祸,任何权利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刀尖上跳舞,必然如履薄冰。

吕不韦在秦异人(秦庄襄公)继位之后,成为秦国的丞相。庄襄王去世后,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权倾天下。

但是后来,吕不韦因为受到嫪毐事件的牵连,引起了秦王的杀机,只是因为他曾经对秦国,对秦庄襄王做出过不小的贡献,因此,秦王政免除了他的丞相职务,把他赶到河南的封地去。

虽然吕不韦的权利没有了,但是架不住有一些诸侯国的宾客使者过来和他拉近关系,秦王嬴政又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中这样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常在权利中徘徊,岂能不知道秦王的意图,于是服毒自杀。

吕不韦死后,秦王还不放心,觉得应该驱逐六国宾客,一个都不留,这样就可以以绝后患。

李斯其人

这次驱逐的宾客中就有李斯,本来李斯也不是秦国人,之所以来到秦国,是他本身就有雄图大志。

他听说荀子在楚国讲学,于是跑到荀子那里求学,学习辅佐君王的帝王之术。李斯从一开始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为了辅佐帝王,成为手握权利的人。

要说朋友圈这事,其实在古代也是常有的,比如李斯与当时大名鼎鼎的韩非子就是同窗,他们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然在学成之后,谁都想有个实习机会吧,李斯也一样,他也想找个大公司进行全面的学习与实践,于是他选择来到秦国实现自己的抱负。

一个没有名气的人,最好的结果就是做个客卿了,他通过自荐留在了吕不韦门下,可是后来吕不韦都死了,他们又将何去何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他人可能都已经认命了,但是李斯是不甘心的,他辛苦学习一场,还没有展翅高飞就已经铩羽而归,他的心里五味杂陈,于是就写下了《谏逐客书》,这里面有他的理想、抱负与不甘。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罗列了用客卿的优势,比如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最终成为一代霸主;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使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秦惠文王用纵横家张仪,瓦解了六国的联盟;秦昭襄王用范雎,提升了朝廷的威望。这几位君王都是明君,而他们所用的人也都不是秦国人,但是他们却都建立了不朽功业。

李斯这个文章可以说情深意切,发自肺腑,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记重锤敲击在秦王的心中,最终李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了下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胡亥对待李斯和赵高?

首先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因为赵高的特长是书法和法律好),关系很好,而且胡亥对赵高是很信任的在胡亥看来,如果没有赵高,帝位跟他根本无缘

而李斯,只是赵高请来的那个帮忙的。二世在心里会感激赵高给了他这场天大的富贵,同时感谢李斯丞相的大力协助

令李斯没想到的是在胡亥身上看走了眼。胡亥上位就开始大清洗,“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李斯的势力因此遭到重创,于是认怂,“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但问题在于,胡亥是个废物,打压相权没错,但真空出来权力并没有被自己接收,而被赵高趁势收入囊中,赵高开始掌握主导权。

二世登基后,形成了内廷由赵高、外廷由李斯控制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章邯控制的军事前线,这种情况原本是互相牵制的,但是二世缺少能力,无法平衡;

按理说这个时候,不管胡亥还是赵高,都不敢杀李斯,因为李斯最大的王牌是他的长子李由为三川守,守在河南一线,作为关中的门户,东方乱起,杀李斯则李由唇亡齿寒,关中门户大开。

在李斯心中,多半赵高是不敢彻底翻倒他的,国家没了谁也讨不到好,而胡亥如果稍微有些帝王之术的话,也早该在两人之间找找平衡了。但二世待在赵高的凉菜罩子里,对外界毫不知情,依旧躲在宫里享乐。李斯呢?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更另他没想到的是,赵高还真的选择了那种最危险的玩法。

恰好当时章邯开始打胜仗,接连灭陈胜、项梁,赵高军事上目光短浅,以为东方无忧,开始那李斯开刀,结果就是大家一起悲剧了。

和李斯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韩非子,战国后期最著名的思想家。韩国国王的儿子,被称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喜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的创始人,是中央集权制最早的理论提出者。

韩国当时是最弱的诸侯国,总是被欺负。韩非子多次上表父亲韩王(韩恒惠王),建议其进行改革,韩王听不进去。韩非子很郁闷很失望,他纵观一些由弱变强的国家事例,“观往者得失之变”,写下了《孤愤》,《古蠧》,《内外储》,《说林》,《说难》五部著作,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法学思想,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愤。

《史记》记载,秦王看到了韩非子的《孤愤》和《古蠹》两本书后,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王对韩非子的书很欣赏,就问李斯是何人所著?李斯说是韩国的韩非子所写。秦王后来就命攻打韩国,是要见到韩非子。韩王不能招架秦国的进攻,就命韩非子出使秦国。

韩非子到秦国后,秦王让其说说对秦国的发展展望。可是,韩非子是个“口吃”,于是就用笔写下了长篇论述。结果被李斯,姚贾嫉妒,在秦王面前说韩非子是韩国公子,一心向韩,不如“过法诛之”,秦王听从了建议,下令将韩非子下狱。不久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子,韩非子要见秦王不得见,含恨死如。后来秦王后悔时,也已经晚了。

关于韩非子的死,《史记》上是这样说的。有很多不同说法,李斯将韩非子介绍给了秦王,为何又嫉妒他陷害他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秦王多疑。他虽然喜欢韩非子的学术思想,但其怀疑不信任韩非子。这样一个人才不能为自己所用,被别人所用,势必对自已形成威胁,所以韩非子只能死。

另外还有说是,韩国派人游说秦王修“郑国渠”时,韩非子在其中积极周旋,后被秦王说这是一起弱秦的“间谍”事件,而李斯正是这种说法支持者,这样李斯必然与韩非子产生针锋相对的立场。所以韩非子被下狱毒死,韩非子是为了保护韩国而死。

韩非子,公元前约280年——公元前233年!

秦始皇与李斯的后世评价是怎样的?

古代的皇帝们和权臣们,或雄才大略、昏庸无能、专制暴虐;或高瞻远瞩、鞠躬尽瘁、满腹奸邪……总之,他们如影随形,堪称绝配,史书多有记载,但最后都要落入千秋功过由历史评说这个大结局之中,无一能够幸免。秦始皇和李斯,可谓功过分秋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此,史家见仁见智,我不过人云亦云耳。

秦王嬴政,是秦国的最后一任君王,他十三岁即位,在其纪年的(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几乎连年征伐,先后扫平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把天下定于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并创造了“皇帝”这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称谓。明朝的李贽称他为“千古一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倒觉得,是嬴政紧紧握住了历史的接力棒,加上他得当的操盘和不错的运气,终于完成了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开始在位)、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公元前247年去世)等祖上历一百多年所积累进行的未竟的争雄事业,而获得了独霸天下的巨大成功。如此而已。倘若说他主观上就是为了民族的统一,以及顺应历史的潮流,那是太拔高了秦始皇,因为这只是客观上的历史效果,嬴政如何能超越当时“争雄”(称王称霸)的历史局限?主观和客观有时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也许会有助比较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

处于战国末期的嬴政,是七雄之一的秦国的国君,一开始因为他还是个孩子,一切听命于吕不韦,直到二十二岁才一举解决了吕不韦和嫪毐(音涝矮)这两个政治集团操弄朝政的问题,真正君临秦国,并进一步开始了与六国一决雌雄的兼并之战。此时的嬴政,应该说是个有雄心,有胆识,有能力的君王,具备结束战国纷争的局面而建立一个新王朝的条件。

应运而生的便是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学生,与韩非同窗。李斯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那些雄才辩士的人格向往,即视功名利禄为人生的追求目标,为此不惜朝秦暮楚,几无道德底线。李斯本楚国上蔡人,其老师荀子又是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可说师出名门。但他的为人却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这有他辞别老师时所说的一席话为证:“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史记李斯列传》)这就是他准备踏入仕途的出发点,无论如何不能说他这是怀着为国为民之志去投奔秦王嬴政欲实现天下一统大业的。但他有学识,有政治头脑,投奔至秦,正赶上嬴政的父亲庄襄王去世,便试图到丞相吕不韦手下当个门客,没成想颇得吕不韦的赏识,把他推荐到新即位的秦王身旁当了个郎官,于是他经过几年的隐忍终于得到了游说秦王的机会。

他博才多学,又口若悬河,游说秦王时,谈古论今,准确分析了秦穆公曾称霸西方,却无法吞并诸多的诸侯国的历史形势,而到了秦孝公时周室进而衰微,天下大势发生了变化,诸侯争雄直至函谷关以东只剩下了六国,从秦孝公到庄襄王,欲兼并六国之战已历六代,如今到了“收官”的时候了,是千载难逢的最佳时机!司马迁在《李斯列传》里写这次游说,说李斯一开始即对秦王言道:“胥人者(总是等待的人),去其几也(将失去所遇到的机会);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首要就在于抓住机会马上下定决心狠狠出手)。”然后分析形势,最后得出结论:“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称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联盟合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李斯此次的游说大获成功,嬴政不仅“听其计”,还“乃拜斯为长史(丞相、大将军府中的要职),……为客卿(享受高级幕僚待遇)。”李斯高瞻远瞩地献策,嬴政雄才大略地决断,确实是君臣绝配,功分秋色,不可没也。

而此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即韩国派了一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来秦国,名为帮着修一条工程浩大的对农业灌溉极为有利的水渠,实为充当奸细,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目的在于削弱秦国的国力。后此计被秦识破,嬴政遂听从秦宗室大臣的进言,对在秦的“外国人”来了个“扩大化”,统统驱逐出境,李斯亦在其内。于是“斯乃上书”,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凭其说理透彻,终为嬴政所采纳,“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这是成就未来一统大业的关键一步棋,因为没有嬴政的逐客令,就没有李斯的《谏逐客书》,没有李斯的这份上书,嬴政就没有兼听则明的人才环境,因为秦国失去了投秦而来的“国外”精英,说不定会在“灭诸侯,称帝业”的决策上犹豫,而导致与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一个“乃上书”,一个“乃除逐客之令”,是又一次的功分秋色。

秦朝初建,时李斯尚未当上丞相,他们君臣又“搭伙”了一把 ,基本上可以说是最后一次功分秋色。这就是力排众议,坚决实行“郡县制”,让“分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时任廷尉的李斯,分析了周文王、周武王分封诸子所造成的历史弊端,向秦始皇建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已成竹在胸,便当场拍板:“廷尉(时李斯之官职)议是。”这里且不论“郡县制”是不是最好的制度,尽管以后的两千年一直延续这样的制度,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舍此确实无法实现“一统”,更不用说接下来的“书同文,车同轨”了。此“功绩”的确应该算在秦始皇和李斯的头上。

我想,“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开了高压政策的先例,让“专制”在“皇帝”的强势下,变得合法,哪怕做出了毁灭文化和对文人进行肉体消灭这类的事情。历史躲过了“一枪”(分封),却挨了“一刀”(暴政)。李斯当然脱不了干系!难怪,秦始皇一死,李斯身为丞相,原可控制局面,反倒拜在奸佞小人赵高的脚下,轻而易举地搞了宫廷政变,开了新一轮的屠杀,暴政也变成了一头脱缰的野马,终使秦始皇的“万世”之梦只做了区区十五年。

嬴政,李斯,功过分秋色,历史已浓浓地记上了一笔。

李斯为什么会同意赵高篡改遗诏?

李斯是一代名士,从一个默默而平凡的出身,混迹于风云变迁的时代,最后做到那么高的位置,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在人生的最关键处,他却走的不那么对。配合赵高来擅自更改主上的诏书,这种看似违反义与利的行为。

但是历史是不可更改和假设的,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在那个时间节点,如果没有赵与李那个看似阴谋的桥段,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一点。但是回顾那些历史上的小细节,不由让我们对李在公与私、情与义、前进与后退上的艰难选择有更深刻的了解。

1.从小处说,李选择配合赵,缘于人性中的恶——嫉妒心,实际上,这种心态,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多少有一些。但是这种不良的心态,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却会有更多的放大。李的嫉妒心的对象,应该来自于对蒙恬将军的嫉妒。客观上来说,他们二人也是秦那个盛世建立起来中的中坚力量。共同经历的不凡岁月,当有皇上在的时候,他们的力量可以被结成一股绳,共同为那个帝国来努力。但是当皇上这个外部超级力量逝去后,这股绳难免会被外部的和内部的因素所分解。

本身,从他们二人的成长经历来讲,就一直处于合作与竞争的双重格局下。李主文,蒙主武,成为那个时代绝佳的配合。但是这种表面的和谐下,李的心中,也是对蒙有一定猜疑之心的,不然他也不会配合皇上将蒙与扶苏一起外放了。皇上逝去后,他想到如果一旦这个王朝新的主人出现,掌握大局的人,很有可能是蒙来代替他。这种暗暗的嫉妒心,让他具备了配合赵的理论基础。

2.从公义上来说,李希望他所打造的法家理念能得到传承,这方面的原因也是李配合赵的一个主要原因。李是一代名土,他充满磨难的经历,坚定了他改变这个世界的决心。一直以来,他就是法家的坚定执行者和倡导者。

这个理念,也相当于他的治国行为准则,是他在国家治理上有进一步作为的动力所在。虽然扶苏表面上能力更强,思想更开阔,但很要命的一点就是扶苏的政治理念与李的理念不相统一。所以说,李从公义上考虑,也不希望他好不容易打造起来的法家意识形态,在扶苏的手上一点点的失去。

3.李内心深处也可能有位极人臣后更进一步的打算,李当时在朝中已经有了绝对的威望,可以说是权力非常大了。面对当时的局势,它会不会为自己有更进一步的打算呢?这个因素其实是不可轻易排除的。

他对赵的为人和胡亥的能力也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如果任由胡掌权,他就可以更方便的施展抱负。不得不说,他内心深处是有着理想主义的,他也想着自己能继续把持朝局实现自己的理想,实在不行,干脆自己取而代之也可。如果是扶苏来把权,就没他什么事了。

4.从政治氛围来讲,有适合他改诏的氛围在影响他,改诏,按道理是一个非常恶劣的行径。但是在那个时代,也是具有不同的政治氛围和势力的。扶苏有着一个政治群体在支持,赵和李他们,在朝局中也是有一个默默的群体在支持的。改诏毕竟不是一件小事,不是说想隐瞒就瞒得住的。李在思考这件与名士身份非常不相符合的操作时,也会想到,这种改诏会不会得到朝局的支持。

从当时的朝局来看,在朝臣中是有这种改诏的民意基础的,不然也不会改得这么顺畅。各位大臣都会为自己今后的政治生活和家庭发展而考虑,李综合这些外部因素,做出配合赵高来改诏的决定也是可以理解的。

5.赵高的完美劝解直接促成了改诏的结果,有了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就在于最关键的催化剂了。赵就是这个催化剂,它天生的口才和完美的政治运作,为李解除了思想上的一切包袱,从而让改诏这件看似与潮流不符合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起来。这就是关于李为什么会配合赵高来改诏的各种原因分析。从分析来看,有些事情可能就是天注定的。至于改诏这件事情,最后导致李的悲惨结局,可能也不是他当初能考虑到的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