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云飞扬,江苏地区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

2024-03-19 01:15:05 20阅读

三国云飞扬,江苏地区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

本文原为知乎上关于“古代的状元是真的有水平吗?”的回答。

三国云飞扬,江苏地区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

我老家江苏南通,本地家喻户晓的近代历史人物——清末状元张謇。(张謇是清末状元,不是清末代,最后一个叫刘春霖。记得住刘春霖,也是为区别清末与清末代,以防被扣分,很南通本地学生了[皱眉])

他考取功名后,从商了。因为那时的清政府和民生大众,让他认为必须实业救国。

他在外面做过多少辉煌的事,百度上都有。就说说他在家乡做的吧。

开设棉纺厂,让女子有工做有收入。开设工人子弟学校,让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子女能进学堂念书。设置工人住所,让工人们有栖身之地。

建医院,电影院,搞文化活动,让本该远离文化娱乐医疗的社会底层劳动者,享有了在那个年代不敢想的身心健康。

我从小生活的南通市唐闸小镇:张謇先生创办了一家巨型棉纺织厂;镇上的平房叫东工房、西工房,居民多是厂里的工人。

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是从爷爷辈开始,几十年的老邻居。90年代中后期,很多人陆续搬走,这里一度成了类似城中村的出租聚集区。不过老邻居们分开20多年,谁家有红白喜事大事,打个电话,就会去。

去年,我姑姑那一辈的老房二代们组织了大型聚会。有几个阿姨,我还认得出来

小镇虽小,有一工小、二工小、三工小等工人子弟小学,还有中学;有电影院、工人俱乐部、公园;有镇上的综合医院,还有厂里的内部医院;很早以前,厂里还有一个电影院

小镇当年没有少年宫,工人俱乐部肩负了少年宫的职责。我们小时候学书法国画乐器英语作文数学啥的,就是去工人俱乐部。别看咱镇子小,文化人少,小孩子们该学的兴趣班补习班,一样没少过。

南通本地的重教风气,教育至上的民众价值观,就来自于这些早从解放之前就开始了的事。

而且女人有收入,意味着家庭地位提升。在‬具备‬了‬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真真的实现‬男女平等。

所以,20年前,一个普普通通纺织厂工人家庭的女孩子,可以‬出国留学。而这一两年看了知乎才发现,2008年还有很多生活艰难的非农村家庭。

以前,以为90年代的城镇居民应该至少吃喝不愁,房子也多换成新盖的新村楼房。原来‬这些‬并不普遍‬。

仅以此答,向张謇先生致敬[作揖]

明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

没有走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局。刘邦建立汉朝后杀了功臣:韩信、彭越、英布,其中韩信最为有名。

有人报告刘邦:“韩信反”。刘邦用陈平计擒住韩信。韩信脱口即出:“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后来刘邦放了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但不久,韩信与陈豨联络造反。吕后依萧何的计策,杀了韩信。刘邦讨伐陈豨回来,听说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喜的是这个总是想造反的“大雷”终于除掉了。“怜”的是这样一个军事奇才,一半天下是韩信打下来的,怎么就不能与我共享富贵呢?

后来,刘邦在与文武百官讨论起自己为什么胜利时说了一段话,高度评价了韩信的功绩: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的晚年,回到故里与百姓同乐,兴到高时载歌载舞,唱起《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这几行眼泪有对故乡的眷念,回到故乡如婴儿投入母亲怀抱般,帝王的威仪下面也有一颗柔弱的心。但更多的是追昔抚今的感慨与英雄暮年的悲凉和怅惘:大汉天下是打下来了,但能守得住吗?守疆土的“猛士”又在哪里?像韩信这样的文韬武略的人又在哪里呢?这个时候的刘邦是不是后悔没有善待韩信呢?我想这也是有的。

那么韩信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下场呢?

首先,是不是因为功高震主,“鸟尽弓藏”呢?刘邦的主观里面里没有的。因为有一个功臣叫雍齿,曾与刘邦有过节,刘邦多次想杀掉他,但都因为他立功很多,不忍心杀。张良建议先封他为王,平息功臣们为挣功产生的怒怨。刘邦韩信没过节,没有理由杀掉第一功臣的。

但韩信的为人并不是刘邦喜欢的那种,这是肯定的。

韩信从项羽那里投奔刘邦,开始刘邦没注意他,等犯死罪被杀头时被夏侯婴发现谈吐、象形不凡,举荐给刘邦。刘邦还是瞧不上,只是给了一个后勤的小官,由此认识了萧何。萧何认为韩愈是个大才,还没等推荐给刘邦就韩信又跑了。后面才有了萧何追韩信、刘邦拜大将的戏码。

刘邦通过与韩信交谈,听了韩信对项羽的评价,连连称善。由此刘邦得一员大将,纵横天下,所向披靡;而韩信也找到了施展人生抱负的机会。君臣互相成全,相见恨晚。

但这种“蜜月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瓦解了。

天下已定,没有了战争,韩信郁闷了,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甚至,除了打仗,韩信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总的来说,韩信的悲剧有这么几点:

1.狂妄自大,高估了自己,小看了刘邦。

曾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说刘邦只能带10万;而且说“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刘邦听到当然不快。

没有看到刘邦统御人才的能力,尽管说过刘邦“善将将”,但内心还是看不起。

看不到,天下的民心。天下已定,再挑起事端就是与天下人为敌,人人得而诛之。

2.情商太低,没有朋友。“成为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到汉营没有直接找刘邦,也不找人引荐,而是以直接犯死罪来引起刘邦的注意。但后来引荐他的人滕公夏侯婴、萧何,他都没有与其再来往。

张良、陈平遇到韩信的事情从来都是替刘邦出主意,从来不为韩信着想与分辨。

最可悲的是最后是萧何设计害的韩信,才有了“成为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3.缺乏变通性,不知道“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

太平时代,不知道应该多学习治理之道,天天想着自己的功劳,感觉与文官同列是一种羞耻,以致走上反叛的不归路。

司马迁对韩信很欣赏,也很痛惜,最后对韩信进行了批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辑),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周、召、太公是谁呀?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周公、召公、姜太公啊!韩信岂不是自己毁了自己的前程。

与韩信的悲剧不同,张良、陈平都跟随刘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功成名就,能放平自己的心态。比如张良,刘邦想大封他,他认为有个小县陈留就够了。陈平能审时度势,保护自己,历经几代。他们都得到了善终。

鸟尽弓藏不是鸟尽弓“折”,好的弓还会成为古董呢,就看有没有造化。

你听过哪些特别豪放霸气的诗词或者文人说的话?

你听过哪些特别豪放霸气的诗词或者文人说的话?

特别豪放霸气大多数都是帝王,像苏东坡这样文豪也未必能达到那样高度,毕竟不是称霸一方的霸主。

1、《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2、《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适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

力量可拔山啊气概可盖世,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

宝马不奔驰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该如何安排你呢?

3、秋风辞

[ 汉 ]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译文

秋风刮起,白云飞。草木枯黄雁南归。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难忘怀。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吹起箫来打起鼓,欢乐过头哀伤多。年轻的日子早过去,渐渐衰老没奈何。

4、《短歌行》对酒当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注:“对酒当歌”一句,很多学者认为“对”和“当”是对称同意,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此句应译为:面对着美酒与乐歌。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6、龟虽寿

作者: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7、《广陵观兵》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译文

阅兵的场地在临近江水的长江北岸,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汹涌澎湃。

兵阵中竖起的铁戈长矛如山林般茂密,黑色的铠甲折映着耀眼的日光。

壮威豪猛的将军们透露出奋勇歼敌的暴烈愤怒,蕴涵着纵横八方的胆略和豪气。

有谁认为那广延的江水难以渡过?我看一束芦苇之伐就可轻松穿越。

兵法的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诉诸武力而谋得和平才称得上是贤良所为。

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以岐地作为蓄积酝酿之地,武王灭商实在是要归功于曾祖父的奠基。

春秋时的谋士孟献子为晋国出计在险要的虎牢之地修筑城防,迫使郑国畏战而俯首称臣。

汉将赵充国以万人屯田开荒种地;使得先零部落没了牧野而不战自乱,四万人降服汉朝。

我们在淮河泗水之间发展农业,在徐州一带也修筑军事瞭望监察设施。

我认为这是适当使用正确的权谋和策略的方式,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

哪会向《诗经·东山》所述得胜后班师时出现的那种疲惫,那是一种绵绵难述的忧伤!

国家风雨飘摇的诗句?

圣龙长老资公求修佛殿疏余不暇作也昔丹霞烧

虞俦

风雨飘摇绀宇摧,百身古佛尽莓苔。

政须豪士修檀施,定自诸天打供来。

向晚钟鱼犹短气,只今龙象亦生哀。

道人莫惮朱门去,会有清莲一朵开。

念奴娇·菊

郑清之

楚天霜晓,看老来秋圃,寒花犹在。金阙栽培端正色,全胜东篱风采。雅韵清虚,幽香淡泊,惟有陶家爱。同他尘世,落红愁处如海。

多少风雨飘摇,夫君何素,晚节应难改。休道三闾曾旧识,轻把木兰相对。延桂同盟,索梅为友,不复娇春态。年年秋后,笑观芳草萧艾。

中国历史上哪几场战争可以称的上是猛将如云?

要说中国历史上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战争,鄱阳湖之战值得一书。

这是元末农民起义过程中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一次战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出兵围攻江西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死守洪都八十五天。七月,朱元璋率军来援,陈友谅遂退至鄱阳湖迎战。当时,陈友谅军队60万人,朱元璋20万人,双方兵力悬殊。但陈友谅集巨舰为阵,行动不便,朱元璋多用小船,行动自如。朱军乘风纵火,陈军大乱,众多将领败死,陈友谅退守鞋山。朱元璋派兵封锁湖口,断陈友谅归路。八月下旬,陈友谅率众突围,中流矢死,全军溃败。

陈友谅一方将领有张必先、陈普才、陈普胜、陈友富、陈友财、陈友直、陈友信、熊天瑞,还有太子陈善、二子陈理、兄弟陈友仁、陈友贵、 叔陈谱略、侄子陈荣,谋士有:张定边、瞻同、李仁、徐祥、邹谱胜、张凤道。

朱元璋一方将领有徐达、常遇春、愈通海、廖永忠、郭兴、郭英、赵庸 、汪兴祖、金朝兴、丁德兴、华高、唐胜宗、 陆仲亨、华云龙、陈德、王志、郑遇春、曹良臣、茅成、康茂才、杨璟 、仇成 、张龙 、王弼、叶升、张赫、谢成、张温、戴德、韩成、张志雄、丁谱郎、傅有德、程国胜、宋贵,后援还有冯胜、 汤和、 吴良、吴祯、耿炳文、费聚、邓俞、朱文正、李文忠、胡泉等人,可以说明朝建国时的主要将领都到齐了。谋士有刘基、汪广洋、李善长等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朱元璋虽然兵少,但是猛将如云,在这次战争中,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接着看:

战前准备

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 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划消灭朱元璋。

引诱陈友谅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灭朱元璋。

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

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 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 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立栅。

突然袭击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趁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 陈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救援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 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

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 此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时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

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十六日进抵江西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 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 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 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

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

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 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 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 "友德操轻舟荡其锋,身被数创,战益力,手杀数百人,复与诸将遨击邀于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陈友谅败死 。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