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事迹,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科学家是谁
科学家的事迹,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科学家是谁?
我认为他们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科学家。
两弹元勋
:
1.钱三强(1913-1992)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
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
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
要贡献。
2.钱骥 (1917-1983)
1965年提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
报告。组织编写《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
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方案的总体负责人。
3.姚桐斌 (1922-1968)
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
4.赵九章 (1907-1968)
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
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
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
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
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
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
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5.邓稼先 (1924-1986)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
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6.王淦昌 (1907-1998)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
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
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
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
7.彭桓武 (1915-2007 )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8.程开甲 (1918-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
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
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
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
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
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
转变。创立中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
9.黄纬禄 (1916- )
在中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
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10.屠守锷 (1917- )
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中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任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钱学森 (1911-2009 )
1956年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
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
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
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2.周光召 (1929- )
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
13.杨嘉墀 (1919-2006 )
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
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
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中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
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
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
重大科研项目。
14.陈能宽 (1923- )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
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
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
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
15.陈芳允 (1916-2000 )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 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
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
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
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中国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中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
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中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
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
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中国同步通信卫
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
16.吴自良 (1917- 2008)
1954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
励。50年代,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铝等代替短缺的铬,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取得成功,对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作用。60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17.任新民 (1915- )
1964年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东风2号导弹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他相继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工作1980年5月在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中,作为首区总指挥,协助领导和指挥了这一重大的飞行试验任务。组织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保证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获得成功。领导组织了氢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地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18.孙家栋 (1929- )
1967年以前,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朱光亚(1924-2011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20.王希季 (1921- )
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 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 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 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 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 能,延长了寿命,使中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 一。
21.王大珩 (1915-2011 )
中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下,开拓与发展了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为配合中国中程地地导弹发射实验,中国科学院承担研制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设备的任务,他任总工程师,提出工程总体方案,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一次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当时同类仪器的国际水平,满足了国防尖端武器试验的急需。继而在G179、718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170跟踪望远镜,331电影经纬仪等研制任务中,对总体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指导,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他对国家光学技术领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研究方向、研制任务的确定,技术基础的建议等方面,做了大量筹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并积极倡导建立研究——发展——小批量生产一体化的体制。
22.于敏 (1926- )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郭永怀 (1909-1968)
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国际地位不会那么稳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国家不会有那么多国家尊敬。因为他们,我们才可以在美苏夹缝中生存,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对着美苏拍桌子。在和平发展的年代永远不要忘记有那么一群人抛下妻子,在祖国的一纸号令下胸怀壮志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蔡伦造纸
从小蔡伦就到皇宫里去当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的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
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因而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蔡伦看到当时大家写字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太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而且都存在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一段时间,然后捣烂成浆状物,再经过蒸煮,最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不仅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由他监制的纸被人们称为“蔡侯纸”。
三个科学家的小故事50字?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居里夫人对于物理学的贡献大吗?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而且在研究镭的过程中,整整用了有好几年,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关于居里夫人的生平和科学贡献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1934年7月4日殁于法国上萨瓦省.波兰—法国化学家.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的父亲是一位物理教师,母亲是一所女子学校校长.她从小受父亲熏陶,相信科学,热爱科学,但1885年她为了补贴家庭生计,只得作了家庭教师.在波兰的语言文化处于俄国统治之下时,她似乎一直在热情追求民族革命政治,不过她这时的主要兴趣似乎仍是科学.
在19世纪80年代的波兰,任何女孩都没法受到任何形式的高等教育,因此她1891年继她的姐姐之后来到巴黎.她生活简朴,学习刻苦,1893年以第一名成绩在索邦物理系毕业.她得到波兰一份奖学金后,使她能够又攻读数学一年,并以第二名成绩毕业.1894年她遇上了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第二年他们结了婚.他是一位比较知名的物理学家,已经作出几项重要发现,并担任实业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的职务.
玛丽此时正在寻找一个研究课题以求更高一级的学位.她的丈夫全完同情她继续研究的意愿,这是与19世纪末叶法国一般人所持的态度迥然不同的.她也有幸于赶上时机和课题选择:研究放射性.
1896年亨利·贝克勒耳(Henri Becq-uerel)发现了铀的放射性,玛丽·居里有理由相信贝克勒耳处理过的沥青铀矿样品中可能还有新的元素,但首先她需要有地方工作和铀矿供给.她得到同意她可以在她丈夫的实验室内工作.她的第一个任务是看看除铀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物质是放射性的.她的方法是把物质放在皮埃尔设计的灵敏静电计的一块平板上,看看两块平板之间是否有电流产生.不久,她发现钍也是放射性的.她的下一项发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她试图了解铀或钍的不同化合物是否具有不同量的放射性.她的结论是,铀不论与什么化合,不论是湿的或干的,粉末或溶液,放射剂量都没有差别,所要考虑的唯一因素是含铀量.这就是说,放射剂必定是铀本身的一种性质,而不是铀与别的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放射性应当是一种原子性质,很快就被认识到是一种原子核效应.
1898年,玛丽·居里又取得了进展,她发现沥青矿和铜铀云母这两种铀矿比铀本身有更强的放射性.她由此得出正确结论,这两种铀矿必然含有新的放射性元素.她立即开始寻找,到了年底,她证明了存在两种新元素钙和钋,两种新元素都是强放射性的.由于那时没有认识到这两种元素的有害效果.就没有对各种级别辐射采取预防措施(实际上,居里夫人那段时间的记录本至今仍然无人敢动,太危险了).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制备一定量的纯镭.其中的困难在于,镭在沥青矿中含量极少,需要大量沥青矿才行.多亏奥地利政府出面斡旋,居里夫妇才设法从波希米亚矿山廉价买到几吨沥青矿.她的实验室太小,无法堆积这样多的材料,终于设法在校园内又弄到一间破旧解剖室.这间破屋冬日严寒,夏日酷暑,正如威廉·奥斯待瓦尔德(Wilhelm Ostwald)后来所述,是牛棚加马铃薯地窖的混合.工作繁重而且单调,由于设备限制,每批只能处理20公斤,每次都必须细心地溶解、过滤、使之结晶.这种程序一月继一月,冬春夏秋雨雪阴晴从不间断,一直进行到1902年初,她终于制备了0.1克氯化镭.她把它带给欧仁·德马尔赛(EugeneDemarsay),他以前曾用光谱法鉴别过新元素.
这样,德马尔赛就可以完全足够确定镭的原子量,经过计算是225.93.这些新元素发现之后引起的重要问题是,这样发出的辐射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射线,一种可以被磁场偏转,另一种不受磁场影响而走过几厘米后消失(这是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确认的α射线和β射线).另一个问题是能源的本性,因为皮埃尔·居里指出1克镭每小时放出大约100卡热量.那时还有一个谜是发现了感生放射性,他们发现金属平板只是靠近镭样品,并没有接触,但金属平板却变成了放射性的,而且保持一段时间.放射性的奥秘不是居里夫妇而是卢瑟福及他的学生解释清楚的.虽然玛丽·居里不是伟大理论家,但她却是伟大实验家,她坚忍不拔,专心致志,对重要而乏味的实验程序长年紧追不舍.
她在1903年提出了博士论文,成为法国第一位获得高级科学研究学位的妇女,同年她和丈夫以研究放射性而与贝克勒耳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04年,皮埃尔·居里在索邦得到一个讲座,玛丽也在塞夫勒的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得到一个兼职物理教师职位.同年她的第二个女儿艾芙(Eve)出生,大约也在这时她第一次感到患上了辐射疾病.这里情况使我们不难理解,居里夫人在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之后,好多年都没有时间从事研究.
1906年,皮埃尔不幸因车祸去世,索邦推举她继任丈夫的讲座,从此以后她主要就是组织研究和募集资金.1921年和1929年她到美国作了两次长途旅行.在第一次旅行中,有人问她喜欢得到的是什么,她的回答是1克镭,后来她从美国带着1克镭回到法国,价值10万美元.她还得到过卡内基学会5万美元的赠款.1912年索邦开始修建居里实验室以专门研究放射性,1914年建成后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居里夫人的时间主要用于培训放射学员,实验室的实际工作战后才得以开始.后来,她的拥有1克镭的实验室变成世界主要研究中心之一.
她在法国的位置是有点奇特的,她是外国人,又是妇女,法国一直不知道怎样对待她才好.她是尽人皆知的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因为她发现镭和钋,1911年她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这次是化学奖.她的突出地位是得到承认的,创建居里实验室就说明了这点.但几乎与此同时她感到她受到法国科学院的排挤.她答应了把她的名字在1910年提出来作为第一位重要女性院士侯选人,但落选了,这无疑伤害了她的感情,她拒绝再把她的名字提出来参加候选,并且10年中拒绝允许法国科学院刊物登载她的作品.……居里夫人最后还受到一种荣誉,1910年,放射性物质活动性的量度单位以她而命名为居里.她特别坚持她自已来定义这种单位.她出版的主要著作是两大卷本的《论放射性》(Treatise on Radioact-ivity,1910).居里夫妇的女儿伊伦(Irene)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继续进行关于放射性的开拓性工作,他们自己也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哪些关于科学家牛顿的故事?
牛顿的故事我知道的不太多。苹果为什么要落地,是因为、地球有引力、比如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这句话就是牛顿说的、这也就是和、因果教育里面说的,因果报应、完全的都是相同的道理。比如说、你发出去的是一个坏的念头、这个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信息和能量、网速用的是流量、人的心就是也能发信息能量的、你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的是证明不了、它是不存在的、就决定的有一个回反的信息能量、在那等着你呢。你发出去的是一个坏的信息。在那等着你的、那个回返信息、就比你发出去的那个、还的是要坏几倍的、因此说、因果报应、是、不可思议的、非常复杂的、这种信息能量、不知道要加多少倍、比如说、你用拳头打一下墙、若要是把墙打坏了,你的手当然是就更疼了、或者是出血、你用拳头打墙就是作用力、把手打出血了,这个就是反作用力、这个就是牛顿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