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投奔项羽,为何到了汉武帝时却能封狼居胥
卢绾投奔项羽,为何到了汉武帝时却能封狼居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腹三层非一日之馋!
当初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奋六世之余烈,历经数代之功。
老话说得好,罗马不是一天才建成的,汉武帝之所以能实现对匈奴的大反攻,同样和西汉王朝数代帝王多年来的休养生息和励精图治有很大关系。
远的不说,就说汉武帝他爷爷汉文帝与他爹汉景帝所开创的文景之治,可以说是非常丰厚的家底儿。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 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其在执政前期,同样是在休养生息,国力进一步增强!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当然这是经济上,还有军事上!众所周知,汉武帝能打败匈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当初霍去病就是带着他们横扫漠北,封狼居胥,打得匈奴人怀疑人生!
而这也是多年积累的过程!
早在白登之围后,汉高祖刘邦就意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着手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
到了汉文帝时期,养马已经成为国家基本政策之一。一匹马可以抵三个人的兵役!而景帝时期,国家级军马场也开始建立,全国数十个军马场,养马几十万匹。等到了汉武帝时期,那就可以很快建立起一直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
总的来说,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属于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白手起家的三位皇帝刘邦刘秀和朱元璋三位?
感谢邀请!
我选刘秀!
这三个人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都有一个相似的发展轨迹。
即都是从小人物开始发迹,趁着天下大乱之际,参加起义军,在其中摸爬滚打,不停壮大,最终横扫群雄,鼎定天下。
而从他们在这个发迹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来看,刘秀无疑是最强的。
诚然,从起点来看,刘秀无疑较二人要高上一些。比如刘邦只是沛县的小亭长,起兵时也就沛县那群人,而朱元璋更是一个穷乞丐,后来参了军也只是一个小兵,一无所有。
而刘秀好歹也是皇族后裔,而且还有个名望很高的大哥,两兄弟在南阳颇有号召力。特别是皇族后裔这个身份,做起事来肯定事半功倍。
如此看来,似乎是朱元璋要强。
但是不要忘了,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刘邦文有萧何,武有韩信,谋有张良。而朱元璋也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等人辅助。
而刘秀呢,文也是他武也是他。没错他有云台二十八将,但刘秀才是当时最优秀的将军。在他还没当上主公的时候,可以说是战绩显赫,特别是昆阳一战,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刘秀是首功。
所以在军事能力上,刘秀无疑要强于二人!
而后在治国理政方面,刘秀的光武中兴无疑是三人之中成果最大的一个。
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刘秀并没有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在坐稳天下后,通过残害开国功臣来巩固其政权。
刘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并且招揽大批文吏入朝。
毛主席称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而在南怀瑾看来: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正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也就是指的刘秀这样的人吧!
义军首领为什么是刘邦而非张良?
张良是第一批举起反秦大旗的起义军,可是他为什么不自己称王呢?
在陈胜以后的反秦豪杰义士之中,张良可谓是起事早,名声大的一个人,他的智谋更是前无古人,被称之为“谋圣”。博浪沙刺杀秦始皇那铁锤一掷,使张良名震天下;他的父、祖皆为韩国相,先后辅佐过五代韩王,可说是出身高贵。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相国的地位是高于将军的,但项梁、项羽叔侄作为将门之后选择了独立起事,而张良却没有;像英布、彭越这些人尽管都依附了他人,却始终保留着自己的队伍,张良却把拉起来的队伍交给刘邦并最终选择了跟随刘邦。那么,张良为什么没有自立门户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张良受家族影响太深,这种影响已经使他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性格。
张良父亲、祖父都是韩国的相国,这种家庭虽然算得上是贵族阶层,但相对于国王(诸侯)而言,仍然是主人和从属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和影响了张良,所以,张良既从父祖那儿继承了忠心懂礼好学的一面,同时也延续了依附性的一面。这种依附性的性格特征就是习惯性跟随他人,因而张良不想也不会自己为主起事,即便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也是为韩国报仇,而不是要推翻秦朝夺取天下,因为他的父、祖做过韩国的相国,而韩国又是为秦始皇所灭亡,所以他要刺秦以报仇。
张良通过东方的沧海君觅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在秦始皇到东方巡游的时候袭击秦始皇,误中副车,事不成逃亡。张良躲藏在下邳,跟随黄石公学习兵法,深得其义。
等到陈胜起义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这个时候,陈胜的队伍已经进入秦地,天下起义队伍数不胜数,凭张良的身份名气是完全可以自立门户的,像同时期的刘邦,官职不过是一个亭长,在进入沛县之前,身份是一个逃亡者,根本比不上张良,跟随的人员也不过是百把人,可是刘邦自立了,张良却在寻找依靠。
张良听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就前去寻找打算跟随他。走到半路,听说景驹已死,遇见了刘邦,便归附了他。后来遇见了项梁,张良又说服他立了韩国的公子成为韩王,自己做了韩国的司徒。等到韩王成被贬为侯,又在彭城被项羽杀死,张良仍然选择跟随刘邦,自己并没有在韩国组织力量独立成事。这个时候,六国后人诸王和项羽新封的王很多人已经打算要摆脱项羽的羁绊,刘邦更是平定了三秦,而张良却只选择跟随他人。
或许有人说,张良在遇见刘邦时,义军已经拥立楚怀王为共主,张良人员不多,没有地盘,不可能独立成事。其实这事还仍然取决于张良给自己的定位,像刘邦虽然也承认楚怀王,但他始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至于地盘,像刘邦、陈婴、英布、彭越等人,都是些逃亡之人,哪里又有自己的地盘,起事了,攻下一座县城,打出一个反秦的旗号,自然就有了地盘,也就会有人跟随。
除了这种习惯性的依附性格,张良还明白,自己不具有领袖气质,甚至不具备统帅气质,因而他从来不统兵,不争官。韩王成这个王是张良给要来的,而张良却只做了一个司徒,这当中虽然有项梁的考虑,不能让韩王坐大,但既然为王,就有封侯的权力,韩王成却并没有这样做,而张良也没有丝毫要求。韩王成没有什么作为,张良仍然不离不弃的跟随他,甚至在刘邦西行去自己封地的时候,他仍然回到韩王身边,足可见他的这种从属性格。
因为他只出主意,而没有做过“具体事”,所以在汉六年刘邦封赏大臣的时候,张良竟然“不曾有战功”。好在刘邦知道张良的功劳,当他把曹参、萧何等人封过之后,单独提出来封赏张良,并对大臣们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这既说的是张良的功劳所在,又是给张良做的结论。
刘邦多次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害怕,有人给她出主意,说刘邦很信任张良,他又善于出谋划策,吕后就派人找张良。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吕后照做了,果然有效,这就是“商山四皓”的故事。
刘邦死后,吕后当政,她非常感激张良,但张良不但没有向吕后要官讨封,反而闭关修行,不问政事。就是萧何这个相国,张良极力推荐和劝说刘邦最终才得到了任用。这一切足以说明,张良知道自己,对自身有一个恰当的定位,同时也是他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性格。
张良的不争是骨子里的东西,这就决定了他不会选择自立门户,而只能是跟随他人。接下来就是,张良要选择跟随谁呢?
应该说,张良选择的第一个要跟随的对象是韩王成,这是他的忠心所在,是观念之中根深蒂固东西,非常难以改变。所以在和刘邦分别的时候,张良建议刘邦烧断栈道,又主动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项羽,说明张良是明白刘邦是要打回来的。即便如此,张良仍然要离开刘邦回到韩王成身边,这又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在张良的意识当中,他是韩国人,他首先是韩王室的臣子,其次才是“天子”的子民。只不过这个韩王成难成大器,最终被杀,这才迫使他只能另作选择。
除却韩王成,天下可以让张良选择跟从的人有三个:项梁、项羽、刘邦。项羽属于项梁这个体系的,开始为主的是项梁。张良虽然先遇见了刘邦,但这时的刘邦根本不成气候,于是两人一起去见项梁。张良提出来要项梁立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项梁同意了,并派张良找到了韩成立为韩王。
张良是个忠义之人,假如项梁不是过早战死,说不定张良知恩图报,能够选择跟随项梁。但历史不能假设,项梁死后,项羽成了天下反秦最强大的楚国集团的实际统治者,而项羽除了打仗勇猛,其他方面实在不值得张良选择依附。还是在项梁为楚军统帅的时候,派项羽去攻打城阳,破城后项羽屠戮了这个地方。项梁派项羽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不肯投降,破城后,项羽把城里的军民全部活埋了。章邯率部投降了秦军,项羽却趁夜击杀坑埋了二十万秦军降卒,这等残暴,无异于张良所仇恨的秦始皇,绝不是一个智谋之士所能接受的行为。项羽杀上司宋义,无视楚怀王的存在封章邯为王,也不是张良这等忠义之士所能容忍。
智谋之士的愿望是自己的主张能被“主公”接受,项羽是个过于相信武力、相信自己的人,对于谋略很不重视,手下人才了了,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信任到底,张良是不可能选择依附这样一个人的。更重要的是,项羽杀了韩王成,这甚至比秦始皇杀韩王还要令张良惊心,对秦始皇都要报仇,难道张良还会放过这样的人吗?
那么,张良为什么要选择跟随刘邦呢?
两人一见如故,各自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陈胜起兵反秦,刘邦、张良各自都组织了队伍,但两人给自己的定位不同。张良后来被封为留侯,是因为在留这个地方初次遇见刘邦,但这时候刘邦是带领人马夺取下邳以西土地,而张良是打算前去依附自立为王的景驹。所以,善于招揽人才的刘邦和需要依附他人的张良一拍即合是必然之事。
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只有刘邦能使用张良,也只有刘邦能令张良的才能得以真正施展。两人初次结合,张良根据自己所学的《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经常采用并欣赏,而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却不能领悟。
当刘邦进入韩地,已经是韩王成属下的张良率兵跟随刘邦,两人珠联璧合,很快打败了秦将杨熊的军队,然后西出武关剑指秦地。来到崤(音xiao)关,刘邦想强力攻打,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然后献出计策,先贿赂收买守关将领,然后趁秦军懈怠之时攻打。刘邦照做了,果然奏效,一战进入咸阳。此后,张良劝说刘邦听从樊哙的意见,撤出秦宫,还军霸上、烧断栈道、销毁已经刻制好了的封立六国后裔的印信、封韩信等人为王以合兵打败项羽,刘邦无不一一听从。
作为谋士,没有什么能比所出计谋得到采用更能使心理得到满足了,刘邦能用,张良的自身价值得到了最大彰显,他又有什么理由不跟随这样的人呢?反观项梁、项羽,人才在眼前不留用,韩王成有人不会用,这就是张良要跟随刘邦的又一个原因。
刘邦对张良始终尊重。刘邦对人轻慢无礼,排斥儒生,郦食其说自己是个儒生刘邦不见,说自己是高阳酒徒刘邦反而见了。但是,刘邦对于张良却始终尊重有加,每当大事争论不下或者出现危机的时候,他总是要听取张良的意见。
如留宿秦宫,樊哙劝谏刘邦不听,张良说了就有用。鸿门宴前,多数人劝刘邦不要赴宴,张良却劝说刘邦赴宴,刘邦最终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先见项伯,后赴宴会,最终化解了危机。在定都问题上,刘敬提出定都关中,多数人希望定都洛阳,张良说刘敬的建议是对的,刘邦就采纳了刘敬的建议。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封赏一事上,刘邦让张良在天下最富饶的齐国自选三万户作为封邑,要知道,除了那个长得像刘邦,又是儿时最好伙伴的卢绾封王,从起事就跟随刘邦,战功赫赫的曹参也不过封赏万户,排名第一的萧何是在增加封邑后才过万户!张良一次封赏就是三万户,这是何等荣耀。当然,这当中有刘邦拿张良当客卿需要客气一番的意味在其中,但也充分说明了刘邦对张良的尊重。
当然,张良跟随刘邦,既是自己的选择,也有一些机缘巧合。正如张良自己所说:“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如此说来,这段结合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吧!
张良虽然没有自立门户,但他的选择却是正确的,这为他赢得了刘邦的尊重,也为后世不少文人所景仰!
燕王卢绾为什么要背叛汉高祖刘邦?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卢绾和刘邦的关系,他的背叛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人没有任何政治天赋,他也辜负了刘邦的信任。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两人的关系非同寻常,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老铁”。刘邦是沛县人,跟随他建立西汉王朝的很多人都来自这个县城,可以说这里是人才辈出,但是这些功臣里,绝大多数人和刘邦的关系很一般,卢绾不一样,他和刘邦的关系非常要好。
卢绾和刘邦不仅是同乡,而且还是邻居,两家人从父辈就开始交往,相互之间十分了解。更关键的是,卢绾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还是同学,两人从小就在一起玩,萧何、曹参这些人也是刘邦的老乡,但他们都是几十年后才认识刘邦,亲近程度肯定不如卢绾。因为有这层关系,刘邦一直很看重卢绾,甚至允许他随意进出自己的卧室,而且不需要敲门,这是张良都没有的待遇。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开始着手消灭异姓诸侯王,当时的燕王臧荼感到危险,就抢先一步起兵反叛,结果很快就被平定了。为了防止燕国再出现问题,刘邦就让自己的哥哥到北方做代王,让卢绾到北方做燕王。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安排,这预示着刘邦已经不再需要异姓诸侯王的支持,他要让自己的家人镇守各地,维护西汉王朝的稳定。
只可惜卢绾这个人没有什么政治能力,他被封为燕王后,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保住自己的王位,却忽略了刘邦对自己的信任。韩王信带着匈奴人攻打燕地的时候,卢绾竟然听信小人的谗言,主动和敌人联络。卢绾的想法很天真,只要韩王信和匈奴不被打败,他就能一直镇守边疆,一旦朝廷的敌人被消灭了,刘邦就会撤掉自己燕王的头衔。然而,卢绾这是通敌的行为,很快就被刘邦发现,他不得已只能投靠匈奴,最终客死他乡。
总的来说,卢绾在刘邦的眼里是值得信赖的“亲人”,但是刘邦在卢绾的眼里只是一个维持自身利益的“工具”,身边的小人进几句谗言,他就觉得刘邦之所以封自己为燕王,只是为了利用自己抵挡匈奴,这样奇怪的思路也着实令人吃惊。卢绾并不是真心背叛刘邦,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来,刘邦兴兵讨伐卢绾的时候,他竟然想一人一马去见这位“发小”,希望当面解释所有的事情,结果被身边的人阻止。从这里可以看出,卢绾之所以背叛刘邦,就是因为自己的愚蠢和无知,一错再错用在他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英布手下大将有谁?
英布手下大将有项羽、龙且、钟离昧、桓楚、于英、项庄、季布、丁公、雍齿、章邯、司马欣、董翳等猛将,
汉军有樊哙、灌婴、王陵、彭越、周勃、曹参、夏侯婴、灌婴、卢绾、靳歙、纪信等猛将。但是,真正能称为超一流武将而又有实打实战绩的只有四人,项羽、英布、章邯、樊哙。
四位超一流武将

1、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天生重瞳,有拔山之力。在《西汉演义》中,项羽手中火尖枪,座下乌骓马,纵横天下从无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