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大冤案,历史上有哪些骇人听闻的大案

2023-02-18 04:40:04 95阅读

清朝四大冤案,历史上有哪些骇人听闻的大案?

1985年,陕西省商县杨峪河乡王墹村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村民龙治民与妻子闫淑霞在家中共谋害了48人,最后案发被处决。

1985年5月16日,商县刘湾乡叶庙村村民杜长英和哥哥杜长年,一起去城里赶集,准备给猪买豆饼。到了城里后,两人分开去赶集。

清朝四大冤案,历史上有哪些骇人听闻的大案

但让哥哥杜长年想不到的是,在他买完豆饼及其他东西后,来到了和弟弟约定的地点,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等到弟弟。杜长年心想,弟弟有可能是买了东西先回去了。可是,当他回到家时,并没有看到弟弟,家人也说他还没有回来。

就这样,等到了晚上,杜长年一家也没有见到杜长英的踪影。杜长英要是有事出门,他都会和家人说一声。就算是临时遇到急事,也会让人给家里带个信。所以,家里人的心里都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连忙四处寻找也找不到人。

在5月27日,杜长英再次到城里去寻找弟弟。在路过造纸厂的时候,他想到了在这里做出纳员的表弟侯义亭,并向他说了弟弟杜长英十余天未归家的事情,而且还让他平时多留意一下。

听到杜长年的话,表弟侯义亭先是一愣,而后想起了在两天前,有一个人拿着一张1块8毛5的卖麦草的条子来领钱,而当时那个条子上的名字,写的就是杜长英的名字。当时,侯义亭还奇怪的问那个人,说这是怎么回事。

那人听到侯义亭的询问,还对他说这是杜长英欠了他的钱,最后用这个来抵债的。于是,侯义亭连忙把这件事告诉了杜长年。杜长年听到后,连忙问侯义亭还记不记得那个人长什么样,侯义亭直说记得。

因为天色已晚,杜长年便对侯义亭说,让他每天空点时间,和他一起在城里寻找那个人。第二天,经过侯义亭的辨认,很快在发现了44岁的龙治民。看到龙治民,杜长年等家人一拥而上,直接堵住了龙治民,连问弟弟杜长英的事,并直说要带他去派出所。

对此,龙治民一脸否认,和杜长年等人僵持了下来。说来也巧,一个叫姜银山的青年也走了过来,说自己也找龙治民有事。他说,在正月11日时,弟弟姜三合等人从西安做活回来,在西关车站准备回家时,正好碰到龙治民说他有活干,一天5元挖猪圈。

姜三合在听完后,便跟着龙治民一起离开了。但让姜银山没想到的是,弟弟这一去便不见踪迹。为此,他还请假来专门寻找弟弟,直到5月份才找到这里。今天刚来这,正好碰巧遇到了龙治民。

杜长年等人听完后,再联想自己弟弟的事情,顿时感到事情重大。于是,他们一起把龙治民送到了派出所。警方在听到杜长年和姜银山等人的报案,以及诉说后,对龙治民进行审问。在审讯中,龙治民一直坚持说自己手上的条子,就是杜长英用来抵债的,至于姜银山的弟弟,他说在干完活给了钱后,姜三合便走了,至于去哪,他也不清楚。

为此,警方决定先拘留龙治民,等调查完再说。5月29日,警方到龙治民的家去了解情况。龙治民家的窗户全用土坯给糊上了,在走到他家门口时,两名警察就率先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臭味。等进到屋里后,便察觉到屋里的光线很昏暗,就像个地窖一样。

而且,屋里的地面都是坑坑洼洼的,很难想象龙治民夫妇是怎么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下来的。龙治民的妻子叫闫淑霞,下肢瘫痪,见到警察后,她的行为举止较为古怪,而且说话也没头没脑的。

她一会对警方说屋里没有什么,一会又说家里有时候来很多人,晚上睡觉时还听到动静,但第二天人就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后,她又说在洗衣服时,洗出来的水都是红红的,吓人。

听到闫淑霞说的如此奇怪,再加上屋里昏暗的难以查出什么,这两名警察便打算先回派出所报告情况,下午再准备好东西过来。下午,警方派出多人来龙治民的家进行调查,发现龙治民家里乱七八糟的。

除了睡觉的地方外,其余地方堆满了柴草、空酒瓶,以及很多破烂的碎布。而且,在角落和一些板凳上,都堆满了蜘蛛网和灰尘。但是,当他们搜查到萝卜窖时,却突然在麦草堆下发现了两具相拥的男尸。

经过对比,警方发现其中一具就是杜长年的弟弟杜长英,而另外一具却不是姜银山的弟弟。尸体的发现,让前来调查的警方都为之一振,神情变得有些严肃。而后,在东门的柴草堆下,警方再次从一个化肥袋子里发现了一具女尸。

连续三具尸体的发现,一下子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在随后的搜查中,警方在龙治民的家里共挖掘出了三个坑,以时间的长短来分列,三号坑的所发现的尸体,其被害的时间是最短的,一号坑的受害者其被害时间是最长的,都已经白骨化了。

三个坑,共发现了48名受害者。为此,警方成立了专案组,立即对龙治民进行审讯。在审讯中,龙治民最后承认了杀人的事实。原来,龙治民6岁时丧母,由父亲抚养长大。或许是父亲过于溺爱,再加上龙治民个子小,在读书时常被同学嘲笑。

久而久之,龙治民的性格逐渐孤僻。后来,因为他自身条件不好,再加上为人好吃懒做,经人介绍,娶了闫淑霞为妻。结了婚后,龙治民的生活条件更差了。为此,他在1983年7月时,便开始在商县汽车站,广场,以及南秦桥头等地,以帮别人介绍对象,高价招工,免费住店等为由,将那些外出打工的人骗到家里。

等这些干完活后,趁着半夜这些人熟睡时,他便用农具将他们杀死,而后和妻子剪了他们的头发,又取下了衣服。最后,龙治民再趁着夜色,将他们埋在事先挖好的坑中。特别是在1985年时,龙治民就像是着了魔一样,开始上瘾了。

在这一年里,龙治民至少杀害了36人。最恶劣的时候,他还让他人对闫淑霞进行侵犯,最后再将他们杀害。

警方在对龙治民进行精神病学测试时,发现龙治民并没有任何精神病症,回答问题清晰有条理。最后,警方认为龙治民之所以杀人,主要有三个目的,分别是谋取财物,获取劳力为其免费干活,以及满足生理需求。

1985年9月20日,商洛地区中级法院判处龙治民,闫淑霞极刑,并于9月27日进行处决。再处决前,龙治民仍无悔意,还梗着脖子说,“人家黄巢杀人八百万,都没判死刑,为何给我判个死刑呢?”

清末四大奇案之太原奇案?

此案之离奇、曲折,堪称天下第一。

一件断了线索的命案

公元1840年,在山西太原的阳曲县。

一日,人们像往常一样去井里打水,很快便有人发现不对劲。

只见,打上来的井水呈红色,明显是血。

我们知道,井都是敞开的,虽然为了防止有人坠井,做了一圈石头围栏,但是依然会偶有动物掉进去。

于是,有经验的老人说,怕是有什么牲畜、家禽掉进去了,赶紧捞上来吧,这井水过几天就恢复正常了。

大伙们丢了个钩子下去,确定勾住什么后,一起使劲拉,拉上来一看,都吓了一跳,竟然是个死人。

人们顿时慌乱了,好在有人还算冷静,这情况赶紧报官吧。

阳曲县县令姓罗,他接到消息后立刻带人前往事发地点。

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案,一旦处理不好,会影响自己的考核,进而影响升迁,这罗县令不得不慎重对待。

不过,清朝的县令基本都是进士出身,你和他聊诗词歌赋、圣人之言,他可以和你聊一天。但是你让他断案,他一窍不通。

这罗县令也不例外,好在他带来了仵作。

所谓仵作,相当于现代的验尸官。由于工作关系,他们接触过太多案子,可谓是经验丰富。

所以,遇到这种命案,罗县令全指望仵作了。

很快,仵作的验尸结果出来了。

死者男,衣服是普通的青色长衫,身上没有值钱的财物。

值得注意的是,死者是个光头,且脖子上挨了一刀,其应该是失血过多而亡。

令人头疼的是,死者并非当地人,没人认识他,无法确认其身份。

还好,罗县令并不笨,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死者的光头。

在清朝,所有人都要留辫子,只有一种人例外,那就是和尚。

于是,罗县令以此为突破口,派手下衙役去附近寺庙询问,最近是否有和尚失踪。

很快,手下人回报,当地崇善寺有一个和尚失踪好几天了。

根据老方丈的说法,他们寺庙有个挂单的和尚,已经在这里呆了半年了,前几天出门去化缘,结果至今未归。

所谓挂单和尚,就是云游僧,四处化缘游历,到了一处地方便寻个寺庙借住。

这和尚和寺庙没关系,寺庙只管他住不管吃,想吃饭还是要靠自己化缘。

老方丈对这和尚的情况也不了解,只知道是河南过来的。

罗县令让老方丈前去认人,老方丈一看,死者确实就是那个挂单和尚。

虽然死者的身份确认了,但是线索也断了,罗县令又开始苦恼了。

新线索引出另一件案子

就在罗县令为案情头疼的时候,仵作发现了新的线索。

其一,死者穿的鞋尺码不和,而且这鞋很奇怪,鞋底快磨断了,但是鞋面还是七八成新。

其二,死者的衣服兜里发现了几颗黄豆。

这罗县令思来想去,还真想到了一个解释:这衣服和鞋都不是死者的,它们来自豆腐坊。

长期磨豆腐的人,要围着磨盘不停走动,所以鞋底磨损严重,但是因为不怎么出门,所以鞋面磨损得慢。

而磨豆腐的时候,有黄豆落入衣兜里也实属正常。

这豆腐坊的主人必定与这件案子有关,很可能就是凶手。

于是罗县令又派人一家家的搜查附近的豆腐坊。

古代,一个县城也就那么几家豆腐坊,没用多久便查到衣服的出处了,是县城东边一家豆腐坊的。

豆腐坊就一个人打理,人称莫老汉。

就这样,莫老汉被衙役带到了县衙。罗县令本来准备治莫老汉的罪,谁知莫老汉却爆出了新的线索。

据莫老汉反映,几日前的一晚,他正在睡觉,忽然听见急促的敲门声。

他打开门一看,门外一人穿着凤冠嫁衣,一看就是个新娘子。

结果对方一张口莫老汉才发现对方是一个男人。

原来,此人是个和尚,据她所说,他一觉醒来就变成这样了,眼看再过不久天就亮了,他想找莫老汉换身衣服。

不然他一个大男人穿着凤冠嫁衣,肯定要被人抓去官府。

莫老汉是个老实人,老实人都好助人为乐,于是就用自己身上的衣服和这和尚换了。

至于这和尚后来怎么死了?莫老汉也不知道。

听到这里,罗县令既觉得这事情匪夷所思,又觉得莫老汉就算要撒谎也不会说这么离谱的谎言。

于是他派衙役去莫老汉的豆腐坊拿证物。

当罗县令看到那身凤冠嫁衣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另一个案件。

离奇的失窃案

在阳曲县,有两大有钱人,分别叫姚思孝和张百万,人称姚半城和张半城。

姚思孝与张百万的二女儿张玉珠定了亲,提亲、下聘礼这些流程都走完了,就差成亲了。

结果,就在成亲的前两天却出事了,张玉珠突然就猝死了。

这事姚思孝自然不信,他要见张玉珠最后一面。

结果,这时候张家却发现,张玉珠却不见了,而她生前穿的就是那一身凤冠嫁衣。

这身嫁衣可不便宜,张家断定是有人看上这身衣服,干脆将女尸给偷走了。

于是姚思孝和张百万二人跑到县衙来报案。

起初罗县令也不想管这破事,这叫什么事呀?谁这么想不开偷女尸,这种事情太晦气了,他不想管。

但是对方是本县有头有脸的任务,不能太敷衍,罗县令只得接下这个案子,然后头疼去了。

这会看到莫老汉家里搜出来的凤冠嫁衣,罗县令才想起这件离奇的失窃案。

罗县令赶紧让张家的人来辨认这套凤冠嫁衣是否他们家丢失的,这一辨认果真是的。

但是张百万和莫老汉的供词明显对不上号,罗县令知道,肯定有人撒谎了。

在罗县令的一再逼问之下,张百万只得承认,东西不是被人偷的,而是张玉珠“诈尸”带走的。

罗县令学的是圣人之言,自然不信这些,但是因为张家有很多下人都能证实此事,他也不能随便下结论。

此事就这样暂时走进了死胡同。

罗县令的推理

就在罗县令还没有找到头绪的时候,太原知府的文书却发过来了。

太原知府说,阳曲县的两件案子整个太原城都人尽皆知了,影响很不好,他责令罗县令三日之内破案。

这下子,罗县令的压力就大起来了,为了自己头顶的乌纱帽,他只能靠自己的“智慧”来破解这两个案子了。

根据罗县令的推理,凶手就是莫老汉。

他无意中得知了张家的事情,因为贪图那套凤冠嫁衣,就跑去偷尸。

当他得手后,正在把凤冠嫁衣取下来的时候,被那和尚撞见了,于是莫老汉将和尚灭口。

为了掩盖和尚的身份,他将自己的衣服给和尚换上,丢到井里。

于是,可怜的莫老汉就这样再次被带到大堂之上。

不过他却死活不肯认罪,但是这难不倒罗县令,他有的是办法。最后,在他的严刑逼供之下,莫老汉只得认罪。

签字画押一套流程走完,罗县令总算可以向太原知府交差了。

新的反转

就在罗县令认为万事大吉,将此事盖棺定论、昭告天下后,新的麻烦又来了。

一大早,衙门就有人击鼓鸣冤。

来者名叫曹文璜,他自称是张玉珠的丈夫,张玉珠根本没死,莫老汉是被冤枉的。

罗县令这下子头大了,这信息量也太大了。

张玉珠不是和姚思孝定亲的吗?怎么又成曹文璜的老婆了?而且如果他没死,那张家这闹的到底是什么事?这张百万一定还隐瞒了什么。

于是罗县令再次叫来张百万,起初张百万还不可说,在动过刑之后,他就什么都说了。

结合曹文璜的说辞,罗县令总算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半个真相

原来,当年曹家也是家大业大,这曹老爷子便让曹文璜与张玉珠定了娃娃亲,这聘礼早就下过了。

可惜世事难料,曹老爷子去外地做生意,因为摊上官司,最后闹得家道中落了。

张百万一看曹家不行了,便打算悔婚,反正定的是娃娃亲,也没外人知道,后来他便给女儿定了姚家的婚事。

可谁知道张玉珠是当时标准的大家闺秀,认为既然收了曹家的聘礼,那她就是曹文璜的妻子,因此她不愿嫁给姚思孝。

后来曹文璜找到张玉珠,两人一合计,干脆私奔了。

但是两人都是娇生惯养的,没跑多远就跑不动了。

正巧他们路过莫老汉家,就向他借了头驴载着他们走。

后来张百万发现二女儿不见了,第一反应便是去大女儿家找。

他看大女儿老盯着一个大箱子看,误以为二女儿藏身于此,便命人将箱子搬回府上。

谁知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没有二女儿,只有一个死掉的和尚,就是开头死井里那位。

张百万立刻明白了,大女儿和这和尚私通。

这事情要是传出去,他老张家的脸算是被丢光了。

正巧二女儿也找不到了,到时候没法向姚思孝交代。

于是张百万命人给和尚穿上凤冠嫁衣,准备第二天把他埋了,也算给姚家一个交代。

可谁知那和尚只是晕过去了,大半夜的竟然醒了过来,于是穿着凤冠嫁衣就跑掉了。

结果这和尚也跑到莫老汉家,换了衣服。

至于和尚后来怎么就死在井里了,则不得而知。

现在摆在罗县令面前的是两个问题:其一,三天内他能查清和尚之死的真相吗?其二,这案子他已经结案公布出去了,现在推翻自己的结论重查会不会影响自己的考核成绩?

为了自己的前程,罗县令只得委屈莫老汉和曹文璜了。

按罗县令最新的说法,此案有了新的突破。

原来真凶不止莫老汉一人,曹文璜也是同犯。他和张玉珠找莫老汉借驴的时候,被和尚撞见了。

莫老汉贪图凤冠嫁衣,曹文璜则担心自己的行踪被人发现,于是他们联手杀了和尚,然后给他换了身衣服丢井里。

最终,罗县令以这个版本的说辞向太原知府交差了。

翻案

本来这案子已经定案了,结果跑出个人来,要求重审此案,此人便是新上任的山西提刑按察司,名叫陈砥节。

这位陈提刑乃曹文璜的同窗好友,两人以前一起求学过,只不过后来曹文璜一直没考上进士,而这位陈提刑则仕途顺畅。

这位陈提刑的工作,便是管着山西地界的刑狱相关事情,此案如此离奇,自然入了他的眼帘。

他一看,案犯里竟然有自己的好友,那就更要仔细审查了。

结果他一番审查下来,发现了诸多疑点:

其一,和尚是被一刀毙命,莫老汉一大把年纪了,又不是习武之人,他没那能耐。而曹文璜是个文弱书生,更没那本事。

其二,和尚又不认识曹文璜,曹文璜担心哪门子暴露行踪?

其三,此事张家两个女儿都关系密切,为何没有他们的供词?

于是陈提刑要求此案发回重审。

官大一级压死人,罗县令没办法,只得将此案重新开堂审理。

最后的真相

其实吧,事情真相罗县令心里有数,现在的问题就卡在了找不到真凶。

此时,仵作汇报了新的线索。

原来,根据仵作的观察,杀和尚的刀绝不是切豆腐的刀,反而像杀猪刀,而且只有长期杀猪的屠户,才能做到一刀毙命。

仵作之前看到县令已经结案,为了不得罪县太爷,一直不敢报告此事,直到此案重审,他才敢说出来。

罗县令一听,立刻命人去搜查本县的屠户,果然有了新发现。

原来,自从县里开始查和尚的案子,有个吴屠户就失踪了,这明显是作则心虚。

于是罗县令全县通缉这吴屠户,没多久就把他抓住了。

一番审问下来,吴屠户什么都交代了。

原来,那和尚从莫老汉那换了衣服后,便路过了吴屠户家附近,正巧吴屠户的妻子在井边打水。

那和尚习惯性的上前调戏此女,正巧被吴屠户给看见了。

他一气之下,一把将和尚拉开,用手边的杀猪刀一刀解决了这和尚。

时候冷静下来,他才意识到闯大祸了,于是赶紧将和尚丢入井中想掩盖此事。

谁也想不到,和尚第二天就被人发现了,这才有了后面的一番闹剧。

自此,此案才算彻底告破。莫老汉和曹文璜被无罪释放,而吴屠户还有那和尚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此案最离奇的地方在于,各种巧合都撞到了一起,使得罗县令根本无法理清其中的关系,加上来自上方的压力,他不得不想办法赶紧结案。

幸亏陈提刑审查此案时发现了诸多疑点,才使得好人没有梦圆,坏人得到严惩。

康熙帝为什么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

《雍正王朝》中,凌普接到假的太子手谕率兵包围了热河行宫,康熙在解除了太子一切权力的同时,一口气将四位皇子同时加封为亲王。

康熙在偶然中发现了太子和郑春华的丑事,再加上太子之前治理国家无方不说,还出现了卖官还账以及刑部冤案这样的荒唐事情,让康熙对于太子的不满到达了极点。而及时洞察到这一信息的十四阿哥胤禵则伪造了一封太子的手谕,调动凌普率领部队包围了康熙的热河行宫,一时间情况非常紧张。

这个时候,康熙做了三项重要的部署:

第一,让张廷玉调动狼覃部队进入行宫守卫皇宫安全;

第二,废黜太子的一切权力,停用太子的一切印信,避免太子的影响继续蔓延;

第三,一道圣旨,同时加封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四位亲王。

康熙同时加封四位皇子为亲王,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局面,另一方面就是让皇子们相互牵制,避免节外生枝。

不同于之前因为功劳加封四阿哥为雍郡王,加封八阿哥为廉郡王,这次在没有任何功劳基础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康熙一口气加封了四位亲王,这也是康熙在当时那种特殊局面下做出的非常必要的安排:

一来,康熙要提升皇子们的身份与级别,提高皇子们的权力和影响力,能够与太子进行对抗。

太子胤礽已经被立为太子三十多年了,期间还作为监国署理一切军政要务,可以说太子的权力范围和影响力是远超其他皇子的。在这之前,康熙的皇子中,只有这四个人是郡王,其他都还没有被册封为王,在权力、地位、影响力上和太子相距甚远。而康熙也只能暂时的用这样的方式,拉近其他皇子与太子的权力和地位差距,以达到牵制、对抗太子的目的,避免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来,康熙废黜了太子的一切权力,而这些权力康熙需要分权到众位皇子才能保证政局的稳定。

这个时候,康熙将太子的权力废黜,所有印信停用,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权力空白。康熙可以自己将这个权力空白填不上,但是这样反而会顾此失彼,适得其反;同样,也不能将这份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又会将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因而康熙选择了同时册立四位亲王,将权力进行分散,让四位皇子也能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进行分工协作,才能保证现场局面的稳定。

三来,康熙通过封赏几位核心皇子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们站在自己这一面,也能够借此将他们控制在自己身边。

此时,除了下落不明的太子和十三爷,其余的皇子都被康熙召到了戒得居。这个时候的康熙实际上对于大阿哥、八阿哥等人,也是非常不放心的。一方面,康熙担心着他们会对自己不利,另一方面,也担心着还没有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太子不利。而对于其他皇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也没有充分的把握,毕竟,太子与郑春华的偷情还是多少让康熙感到巨大的震撼,也让他对于自己的儿子们多了一份提防。

因而,通过封赏这四位皇子,目的就是稳定住皇子们的情绪,让皇子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同自己站在一起,而不去有其他的想法和行动,同时,也能借此将所有皇子控制在自己身边,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康熙加封了四位皇子为亲王,但是对于每一位加封为亲王的皇子,康熙都有着不同的目的。

加封大阿哥胤禔为亲王,并且让大阿哥掌管行宫的卫戍,实际上就是要把大阿哥按在行宫中不准他离开。

大阿哥是所有皇子中的大哥,年龄最长,并且带过兵,这个时候康熙加封其为亲王,就是让他安安心心的守卫自己的安全,于是也将行宫的卫戍交给了大阿哥。

但是康熙非常清楚和明白,所有皇子中,最想出去太子的就是大阿哥,毕竟大阿哥是赳赳武夫,有勇无谋,不会像八阿哥一样用计谋,因而只会有这最直接的方式出去竞争对手。所以康熙让大阿哥守卫行宫,就是要将大阿哥控制在自己的身边,不让他离开,不给他任何加害太子的机会,这才是康熙加封大阿哥胤禔最重要的目的。

加封三阿哥胤祉,并让三阿哥负责热河驻军的行营事务,一方面是为了牵制大阿哥,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保护太子。

所有阿哥里面,康熙在对待太子的态度上,康熙最放心的不是四阿哥、不是十三爷,而是三阿哥胤祉,一来,三阿哥是“一介书生”,看重忠孝礼仪,二来,就是三阿哥的生母荣妃马佳氏是太子的养母,两个人从小关系就好,所以有关太子的问题,康熙最放心的就是三阿哥胤祉了。

也是因为如此,康熙把热河驻军的行营事务交给了三阿哥,实际上就是让三阿哥做了军区司令,而大阿哥做的是保安队长,以此来牵制大阿哥,同时,康熙在这个时候也认为,只有三阿哥胤祉掌管兵权不会伤害太子胤礽,只有三阿哥才能在这种情况下找到并且让康熙见到活着的太子,至于其他人,康熙都不放心,而这也是康熙对于太子的最大保护。

四阿哥胤禛被册封为亲王,是康熙需要四阿哥在关键时刻能够顾全大局,公正处理事务。

四阿哥经过前面几次的办差,给康熙留下了了刚正不阿、秉公办事的形象,而且雍正素来是“铁石心肠冷面王”,在朝中根基浅、势力薄,而四阿哥又能事事以大局为重,这些都是康熙所欣赏的,也是康熙所非常看重的,特别是在这个非常特殊而又紧张的时刻,康熙也需要一个人铁面无私,公正处理事务的皇子,来摒弃一切个人利益来支持自己,而这个人必然就是四阿哥胤禛。

况且不得不说的是,此时四阿哥胤禛的死党十三爷,还同太子在一起,下落不明,而这也是康熙需要稳定住四阿哥的原因之一。

至于八阿哥被奉为亲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八阿哥在皇子和大臣们之间的影响力太大,需要通过他来安抚稳定这些人。

虽然八阿哥一直与太子不和,并且一直想尽办法加害太子,虽然遭到了康熙的愤恨,但是康熙此时也非常清楚的看到,八阿哥在朝中和在皇子中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不管有什么样的顾虑和想法也都要先放下,必须通过八阿哥来安抚这些支持他的大臣与皇子们的情绪,让按他们安稳下来,这样康熙才能让局面不会发生激变,依旧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中。

最终,太子的这场“兵变”危机成功被化解,而这四位加封为亲王的皇子,除了大阿哥胤禔,其余三位都将亲王的爵位保留了下来。

经过康熙的周密部署,太子的这场“兵变”被成功化解,而太子也被康熙所废黜。

这四位被加封为亲王的皇子中,大阿哥无疑是最为悲惨的,刚刚加封为亲王,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至太子于死地,还被三阿哥举报用魇镇诅咒太子,不仅被康熙就地废黜了亲王爵位,还被削去了宗籍,送到宗人府圈禁终身。

而其他的三位皇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则一直将亲王的爵位保留到了康熙去世前,后来四阿哥登基为雍正皇帝,三阿哥和八阿哥则继续保有了亲王爵位,并且三阿哥获得了“御前免跪”的恩典,八阿哥也成为了总理王大臣。

蒙古元朝和满清重武功不重文治?

元朝不重文治,清朝极重“文治”。

元朝文治之不振:

“本朝以神武定天下”——元代是一个十分迷信武力的时代,即使是灭宋之后,它对外国的征伐也依旧在继续,其中包括一征日本、一征爪哇,两征越南,一征缅甸等等,这与一般的中原王朝相比,可谓极为独特。

不过相较于武力来说,蒙古的文治就乏善可陈了。在元朝,全国被分为四等人,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汉人(原金朝所辖地区之人)和南人(原南宋所辖地区之人),每一等人都有不同的法律和政治地位。每个路府州县都设有最高监临官(也就是一把手)“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担任,同知由回回人担任,而汉人只能担任总管。蒙古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而回回人则只会以敛财为事,这就导致了元代吏治的极端败坏。

《廿二史札记》对这种极端的“重蒙轻汉”现象有详细的描写:

元世祖定制……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皆以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故一代之制未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终元之世,非蒙古而为丞相者止此三人,哈散尚系回回人,其汉人止史天泽、贺惟一耳,丞相之下有平章政事,有左右丞,有参知政事,则汉人亦得为之,然中叶后汉人为之者亦少。

据柳诒征《中国文化史》所言,《元典章》“汇集案牍,俚俗无文”,元代“经国之法,亦鲜可称”。

此外,元代皇室更迭频繁,内乱不止,单从1320-1332年的12年间,就有六位皇帝相继登基,其中天顺帝阿速吉八在位27天, 元宁宗懿璘质班在位52天,元明宗和世瓎在位184天。

不仅如此,据《廿二史札记》记载,元代皇帝竟然“多不习汉文”,单就这点而言,蒙古的文治连辽、金统治者都不如。正是因为这种“文治”的缺乏,蒙古人对全中国的统治时间才如此之短暂。(不超过100年)

清代极重“文治”:

清代和元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元代统治者是一个马背上的武夫,虽然粗鄙残暴,但却豪爽无心机,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去理解汉地的文化抑或改变之,这就导致了元代虽然社会混乱、吏治腐败,但中原文化却未受到太大的摧残。清代则不同,清朝统治者几乎每一个人都是精明而冷酷的政治家,他们懂得中原文化的核心,知道如何改变它,让它变得有利于满洲八旗的统治。这种利用和改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清代统治者十分注重儒学,他们个个都声称自己要以儒家圣君为“榜样”,甚至大开“博学鸿词”科来优礼士人。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对发展到明代的儒学思想做出了根本的“改造”:

在儒家传统观念中,“忠”往往不是无条件的。孔子云“忠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礼待臣在前,以忠事君在后,前者是后者的条件。而从程朱开始,士大夫“为帝王师”的概念开始兴起,程颐朱熹都有以严厉态度规谏君王的事迹,到了明代,这种“规谏君王”的思想被发展到了顶峰,明代万历年间的臣子甚至以骂皇帝为荣。到了康乾时候,在皇帝的有意引导下,程朱理学规谏君主的一面却被阉割,“忠”绝对化了。

2、清代大兴科举,大建书院和学校,但却根本改变了学校的性质和士子的行为模式:

中国儒家自古就有讲学的传统,在明末时候,讲学盛行,书院遍及天下,生员中盛行结社议政之风。清代初年,清代对学校颁发了一个“卧碑”,其中有规定:“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从而断绝了生员结社议政的可能性。在清代,书院数量比明代多,但全部都服务于科场,再也没有从前那种议论朝政、探讨哲学之盛况了。对此,柳诒征有评论:

吾国无民治,自清始;清之摧挫民治,自士始。今日束身自好之士,漠视地方利病无一谋公益之事者,其风皆卧碑养成。

3、清代修《四库全书》广罗典籍,但与此同时,却进行空前规模的文字狱与搜缴禁书的活动:

据记载,顺、康、雍、乾四朝文字狱有160-170起,其中康熙朝约10起,雍正朝25起,乾隆朝则多达135起。乾隆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毁书,其中文字狱案就有48起。

我们都知道清代编纂了《四库全书》,但编纂《四库全书》时搜罗群书,“稽古右文”的过程,同时也是大规模“搜缴禁书”的过程。正如乾隆重臣李侍尧所说:

从前臣等止就书籍之是否堪被采择,行司照常办理,竟未计及明末稗官私载,或有违碍字句,潜匿流传,即可乘此查缴,以遏邪言,实属愚昧。

在查缴禁书的过程中,乾隆皇帝要求地方官派人“逐户晓谕”,动员尽可能多的人进行搜缴,这些人包括教官、绅士、委员、没有官职的下层人士、藏书家、盐商、书商等等,可以说是十分彻底了。

因此,相比元代而言,清代实际上是一个特别注重“文治”的时代,这也使得清朝能够持续近300年之久。但清代注重“文治”的结果,却不是文化的发展,而是思想的窒息和文化的衰退。总而言之,无论元代还是清代,统治者优先考虑的都是自己民族统治集团的利益,他们无论兴武、还是兴文,都是以此为根本出发点的,这就决定了他们无论兴什么,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满清十大冤案是哪10个?

1、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代四大冤案之一。清末,余杭乡试举人杨乃武,与人称“小白菜”的毕秀姑互通情愫。小白菜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碍于礼义名份,只得各自婚娶,小白菜嫁给了葛小大。余杭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被杨乃武上书举发,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并将此罪嫁祸给杨乃武,杨乃武身陷死牢,受尽酷刑折磨。

2、张文祥刺马案

张文祥刺马案也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清末,张文祥刺杀完两江总督马新贻后,并没有立即逃走,而是高喊:“刺客是我张文祥!”以后几经审讯,张文祥有问必答,让审讯官江宁将军和藩司“大骇”,认为供词离奇不经。最后,清政府给张文祥定的罪是“私通海盗”,并处以剖心凌迟。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人知道这宗刺杀案的真相。在现代,这段传奇被创作成了多部影视剧及戏曲。

3、名伶杨月楼冤案

名伶杨月楼冤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杨月楼是京剧名伶,做过清朝的“内廷供奉”,为慈禧唱过戏。同治十二年冬天,一名17岁的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姓女子连看三天杨月楼的戏,心生爱慕,此后自行修书渴望与杨月楼结下婚约。杨月楼虽应承,但此事遭到韦女叔父以良贱不婚之礼法坚决予以阻拦,并将杨月楼以拐盗罪公讼于官,受尽罚则。不过最后,慈禧为此案澄清冤屈。

4、太原奇案

太原奇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清末道光年间,太原富翁张百万将二女玉珠先后许配给曹文璜、姚姓大户,但玉珠与曹文璜私奔。张百万发现玉珠失踪后,到大女金珠处寻找,但发现昏晕的和尚,以为死了。和尚醒来逃走后又调戏妇女,被屠户杀死。此时,和尚命案和“张家走尸”案,一下轰动全城。此后,情节依然曲折,因案情离奇,历久不衰,近世皆有剧本电影演出。

5、淮安奇案

此案是清朝历史中少有的巨案,堪称清朝最大的冤案之一。嘉庆十三年,黄河水大涨,淮安一带受灾,几十万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清廷下拨淮安赈灾银99000两。随后,恩科举人、戊辰科进士李毓昌奉命前去审查账目,但被贪赃枉法的县令王伸汉下毒、勒死。此案后被嘉庆帝查办澄清。此案涉及的人物范围相当广,上至皇帝和封疆大吏,下至普通平民百姓。

6、吕留良案

顺治十年,吕留良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发为僧,此后因病去世。吕留良去世后,曾静等人崇奉吕留良的思想,后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叛,但被告发下狱,牵连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吕留良本人亦被剖棺戮尸,著作则被焚毁,其子孙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其酷烈程度,堪称清代文字狱之首,清代十大冤案之一。

7、查嗣庭案

查嗣庭是康熙四十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雍正四年,查嗣庭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出题“维民所止”,“维止”二字被认为是将“雍正”二字砍去了脑袋。随后,雍正下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查嗣庭尽管死于狱中,他的尸身却难得安宁,受到戮尸之辱。儿子惨死狱中,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准参加举人与进士的考试。

8、七涧桥凶杀案

此件清朝民间奇案发生在咸丰三年,位于四川合州城东七涧桥的一户姓鞠的家庭中,父子二人相继毙命。当地知州荣雨田请来刑房书吏陈老伦协助破案。陈老伦见鞠家儿媳周氏貌美,与之完婚后,便诬陷周氏婆婆向氏勾结奸夫谋害鞠家,并买通金六作证。荣雨田便将向氏打入监牢。此案后被四川总督黄宗汉及李阳谷查明澄清,咸丰皇帝亦知晓。凶手胡四发被问斩,陈老伦等人被下入大牢。

9、麻城涂氏杀妻案

湖北麻城富商涂如松的妻子杨氏,因不愿照顾涂母而离家出走。涂如松一个月后寻找杨氏,而杨氏母亲和弟杨五荣认为涂如松杀了杨氏,便去状告,恰巧路上碰到小混混赵当儿说看见涂如松杀了杨氏。赵当儿为钱财上堂作证,涂如松被关进牢里。此时,躲在情人家中的杨氏回来了,杨五荣伙同杨同范藏起了姐姐,而涂如松在代理县令高仁杰的严刑下只好认罪。高仁杰还将麻城刑书李献宗、仵作李荣等均拘捕入狱并用严刑逼供,李献宗被迫认罪而李荣被刑讯至死,造就了一个惊天冤案。

10、哭庙案

江南三大案之一、清代十大冤案之一的哭庙案,发生在顺治十八年。这本是吴县诸生为声讨县令任维初的贪酷,而组织的一次地方性请愿活动。秀才们无权势,只能到文庙中的先圣牌位面前痛哭流涕,发泄怨恨。然而,秀才们哭庙之际正值顺治帝驾崩之时,当时皇帝逝世的哀诏已然到达苏州,秀才们的举动被认为是触犯了顺治帝的灵位,犯下了大不敬之罪,诸生被捕,不分首从,定以斩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