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吟,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宛如吟,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李清照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虽然出身名门,但命运坎坷,半辈子颠沛流离,还在四十五岁的时候死了丈夫,等到四十八岁的时候再嫁人,本以为可以安度晚年了,却被骗财骗色,还遭遇家暴,真是太悲惨了。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家庭,山东济南人,父亲名叫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大名鼎鼎的苏轼的学生,先后担任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等职务,家中藏书万卷,善诗文。
李清照的母亲也不简单,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她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家庭,注定她的人生将不平凡。
李清照从小聪明好学,悟性也很高高,,连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都对他赞叹有加,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在李清照十几岁的时候,他跟随父母一起居住在汴京,她家生活优渥,汴京又是个繁华之地,因此她的创作热情被极大激发,写下了著名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这首词刚一问世就轰动京城,人们纷纷传阅,视为绝世佳作。
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奉父母之命,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出身也很显赫,是左仆射、吏部侍郎赵挺之第三子,与李清照可谓门当户对。
虽然是父母做主的婚姻,但赵明诚与李清照也是早已相识的,有一次赵明诚约李清照的从兄李迥外出游玩,李迥便将李清照也带了出来,刚好那时候是元宵节,三人便在大相国寺赏花灯。
赵明诚早就听说李清照的诗才,又见李清照本人貌美,便喜欢得不得了,回去之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来暗示父亲赵挺之,赵挺之起初还不明白,后来了解到赵明诚的心思,便亲自到李府提亲。
而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印象也很好,当赵挺之前来的时候,她便暗示父亲李格非答应,两人就这样结婚了。
难能可贵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兴趣相投,两人都对文学、金石学很有兴趣,那时候赵明诚只是个学生,他不愿意找家里要钱,便每月初一、十五到典当铺当几件衣服,然后购买一些金石和书籍回家,与李清照一起钻研。
并且,赵明诚和李清照都对物质没什么特别需求,他们生活过得很简朴,几乎把所有精力放在钻研学问这件事上,还花了很多钱购买金石和书籍。
总的来说,虽然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过得清贫,但生活安静祥和,高雅有趣,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但好景不长,就在李清照结婚的第二年,她的父亲李格非因为牵扯元佑党争,不得在京任职,她虽然多方奔走,还请公公赵挺之出面,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李格非只得携家眷返回家乡明水居住。
而随着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然牵连到了李清照,朝廷先后下达政令,宗室成员不得与元祐党人联姻,党人子弟不得在京居住,一律发往外地。
由于当时赵明诚已经在京城入仕了,因此这对刚结婚三年的恩爱夫妻,就面临着被拆散的风险。
尽管赵明诚和李清照到处托门子,但无奈势力太过弱小,没人肯帮他们,李清照只得泪别赵明诚,回到明水老家居住。
又过了几年,赵挺之和赵明诚也变成了“元祐党人”,他们的官职被革除,举家返回老家山东诸城,赵明诚则将李清照接回,一起来到青州定居。
赵明诚一下子从显贵变成老百姓,这样的境遇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会怨天尤人,但他没有如此,反而觉得因祸得福,因为他又大把时间与李清照相处,并一起钻研学问了。
那时候李清照二十四岁,赵明诚二十七岁,两人虽然没有孩子,却毫不在意,而是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研究学问上,后来赵明诚开始写作《金石录》,李清照则从旁协助,再给赵明诚极大帮助之外,自己的才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此期间,两人收藏了大量书、画、彝、鼎等物,为此几乎花光家财,而就在两人快要饿肚子的时候,由于党争逐渐缓和,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知府,此时距离二人隐居青州,已经过去十三年之久了。
赵明诚赴任之后,李清照留在青州照看家业,数年后赵明诚改任淄州知州,李清照这才来到淄州居住。
然而,就在李清照来到淄州的第二年(1127年),金军大举南下,俘虏宋徽宗、宋钦宗而去,北宋朝廷就此灭亡,康王赵构则在应天府登基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朝廷就此建立。
当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府去世,他不得不南下奔丧,李清照则返回青州家中居住。
八月,由于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而此时北方局势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李清照听说赵明诚已经安定下来,便打算带着家当南下。
不过,由于家中收藏颇丰,李清照感到有些为难,于是将物品一减再减,最后减无可减了,依然有十五车物品需要运送到南方;而留在青州的物品,则堆满了十几间房屋,李清照用铁锁锁上房门,待日后再找机会运送到南方。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再具舟载之。
在南下的一路上,李清照几次遇险,尤其当她走到镇江府的时候,由于守将钱伯言弃城而去,镇江出现了大暴乱,李清照靠着大智大勇,最终在兵荒马乱中将十五车价值连城的宝物运送到了江宁,她也因此与赵明诚团聚,这一年她四十四岁。
而就在李清照抵达江宁后不久,青州老屋毁于战火的消息就传来了,一生心血大半化为灰烬,她与赵明诚为此感到悲痛欲绝,但也无可奈何。
第二年(1129年),赵明诚干了一件事,让李清照对他失望至极,夫妻感情至此名存实亡。
事情是这样的,赵明诚有个手下御营统治官王亦准备发动叛乱,有人察觉了,并向他作了报告,但他并未放在心上(可能研究学问去了,那时候他的著作还未最终完成),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到了晚上,王亦果然发动叛乱,好在向赵明诚报告的那个人长了个心眼,提前做了些准备,最终将叛乱给镇压了。
等到第二天天亮,众人寻找赵明诚的时候,发现他早就不在城中了,再一追查,发现赵明诚已经在前一天晚上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因为这件事,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也为丈夫临阵逃脱而感到不齿,虽然她没吵也没闹,也依然与赵明诚住在一起,但她也开始疏远赵明诚,夫妻之情也因此名存实亡。
又过了些时间,江宁府的局势也开始变得紧张,恰在此时,赵明诚再次被起用,准备前往湖州任职。
而就在赵明诚赴任之前,李清照问他,如果江宁也守不住了,那家中物品怎么办?
赵明诚对李清照说,如果遇到不测,先丢弃重物,再丢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册、卷轴和古器,但他挚爱的《赵氏神妙帖》万万不能丢,他还强调说,李清照一定要与这副帖子共存亡。
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但是,还没等赵明诚赴任,金军大举入侵的消息就传来了,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李清照及众多藏品,乘船往江西方向逃去。
而就在逃跑的一路上,气氛可以说是相当尴尬的,因为李清照想起之前赵明诚弃城逃走之事,现如今再次重演,自己也参与其中,就深感耻辱,便不愿意跟赵明诚说话,赵明诚他也感到羞愧难当,只顾自怨自艾。
两人行走到乌江边的时候,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下了《夏日绝句》一诗,用项羽宁可自刎也不过江的故事来讽刺赵明诚。
赵明诚当时就站在旁边,他听完李清照的诗,很是惭愧和自责,自那之后便越发郁郁寡欢,没过多久竟然一病不起,于当年八月在建康去世,死时年仅四十八岁,而李清照则四十五岁。
就这样,李清照永远地失去了丈夫赵明诚,她为此感到十分伤心,也大病了一场,病好之后心情依然很差,因此在建康滞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建康的局势也不太好,李清照听说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担任兵部侍郎,正在南昌保护宗室成员,她为了保存赵明诚的遗物,便派人将大部分藏品运往洪州(南昌),自己则带着一小部分物品留在建康。
然而,就在当年十一月,洪州竟然被金军攻克了,她派人送藏品到南昌的船只,还未登岸就被金军的火箭射中,所有藏品要么化为灰烬,要么沉入江中。
李清照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但由于建康也不是久留之地,她便再次南下,投奔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
然而,李清照的运气很不好,有奸人散播谣言,说赵明诚生前藏物,很多都是皇帝赏赐的,现在国难当头,作为赵明诚遗孀的李清照,理应将藏物归还国家,用于抗击金军。
无奈之下,李清照只得寻找宋高宗的踪迹,希望将藏物交给朝廷,至少这样可以让藏物得以保全。
然而,那时候金军追着宋高宗打,宋高宗四处窜逃,最后在台州一带失去了踪迹(可能是逃到海上去了),李清照便离开台州奔赴衢州,后来又来到绍兴。
李清照在绍兴住了一年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她刚到绍兴的时候,携带的名贵书画就被人偷走了大半,为了找回书画,她贴出榜单重金悬赏,但一直没有人揭榜,无奈之下她值得滞留绍兴一年多。
1132年,李清照来到杭州,这一年她已经四十八岁了,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以及藏物散失殆尽给她带来的巨大伤害,让她心力交瘁,也让她感到孤苦无依。
而就在李清照绝望之时,一个男人来到了她身边,说要与她长相厮守,她在感动之余嫁给了这个男人,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个男人就是个大渣男。
事情是这样,李清照来到杭州的时候,已经名动一时的大词人了,也有很多人知道她作为赵明诚的遗孀,拥有大量珍贵藏物,因此十分眼馋。
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张汝州的人,当时在朝廷任职,她刻意接近李清照,对李清照嘘寒问暖、照顾有加,还说要跟她过完下半生,李清照那时候处在人生低谷期,觉得自己需要个男人作为依靠,便嫁给了张汝州。
但是,就在结婚之后不久,张汝州的野心就暴露了,原来,他之所以娶李清照,是为了得到那些珍贵藏物,但当他发现李清照并没有多少藏物之后,便感到十分失望,还与李清照经常发生口角,甚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这还没完,张汝州见李清照没有财物,便四处鼓吹自己娶了个美貌才女,还试图让李清照成为自己的提线木偶,配合他四处挣面子。
总之,张汝州的野蛮行为,让李清照感到无比愤怒,但他作为女人,也是无可奈何。
后来,李清照发现,张汝州之所以能考中进士,是因为参与科场舞弊,并且他还通过欺诈手段骗取官职,这些在当时都是大逆不道的重罪。
李清照急于与张汝州结束婚姻关系,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她的路只有两条,一是张汝州主动休妻,二是她将赵汝州告到官府,官府会判她离婚。
很显然,张汝州是不可能放过李清照的,那她的路就只有后一条了,但问题是,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和丈夫打官司,无论妻子是对是错,都要坐牢两年。
最终,李清照还是选择状告张汝州,也就是说,她宁愿坐两年牢,也要与张汝州离婚!
经过官府裁决,张汝州被罢官免职,发往柳州军中管教,李清照则顺利与之离婚,但也被关进大牢中。
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二年。
李清照入狱后,她的亲友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人多方营救,最终她在被关押九天之后被释放出狱,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经历了再嫁渣男、身陷牢狱之后,李清照本该沉沦的,但奇怪的是,她反而有一种脱离苦海的快感,之所以会这样,或许跟她已经孑然一身,藏物损失殆尽,再也没有半点牵挂有关吧。
自那之后,李清照开始重点关注国家大事,在她写的很多诗词当中,都有抒发她抗击金军、收复失地的心愿,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从1132年李清照被释放出狱,到1155年去世,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李清照一方面继续完成赵明诚的遗作《金石录》,另一方面四处游历,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据说,在李清照人生最后数年时间里,由于她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弟弟李迒一直照顾在她身边,直到1155年,她最终在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以及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中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可以说,李清照的人生是十分坎坷的,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还在中年时痛失爱夫,甚至遇到了一个欺骗她身体和感情的渣男,最后落得个在孤苦无依中黯然去世的下场,实在是可悲可叹。
歌吟的近义词什么呢?
近义词:唱吟,歌韵,歌诵,唱颂,歌颂,吟诵,唱歌,歌韵
歌吟造句
1、只听到宛如歌吟的浑厚咒声在回响,漫天飞花,北斗星辰,二十八星宿,天干地支,全在他衣袂翩跹间灵动。
2、在这群“孩童”的一旁,记者还发现了李白的塑像,他环佩迎风、流连顾盼、委婉歌吟,似乎还陶醉在《长干行》中。
3、水濂遮蔽,海妖歌吟,夜燕鼠袭,金手扶息。苏打绿
4、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有哪些不出名但非常好看的小说推荐?
【传媒教材类话题】
谢邀。我辑注《又然文存(上中下附编)》的流程,之前向出版单位报选题是《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就在《李又然文集》上编(李又然著译)之中,以附注曾披露——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文学研究所就教材或辅教选本,有过争执或无限上纲;更有甚者,是一再要将教辅材料的诗与小说的推荐人并教研组等三人,打成反党集团。于是,我写了《读〈要区别开来〉和〈可笑孰甚〉——李又然选的两篇作为教材的作品及风波》的文章,以正视听。
问题来自1953年6月后,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副班主任徐刚(班主任马烽、副班主任还有李方立,三人均为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一班的学员)作总结涉及教研组教员李又然选的两篇作为教材的作品引起风波;此事甚至成为1955年12月30日公木、古立高所作《关于中国作家协会李又然案件的审查结论》举证材料之一。现辑注者终于找到“两篇作为教材的作品”全文刊发揭示真相,亦将当时副班主任徐刚作总结引发风波的回忆节选以辅阅读。
中央文学研究所唯一一个专任教员李又然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最后一排的五个人中左一为李又然,右一为萧军-郑景康摄鲁藜的诗《要区别开来——对阿垅“论倾向性”的初步认识和感想》,现在读来依然令人震撼,很适合第一期第二班学员日后作为文学编辑阅读,从那时到目前,很少有如此肝胆的文艺批评,何况是用诗来写作。马拉沁夫诸多的困惑,见其书信,当即可知。徐刚作为第一期第一班学员、第一期第二班副班主任,以“原则”要挟教员,显然不讲“原则”,不懂“原则”。这里有必要把鲁藜的这首批评诗、哲理诗找出来给读者看看,何谓坚持“原则”一目了然。
孙用以世界语翻译为汉语的以《春天的歌》为书名,于1931年,由中华书局按现代文学丛刊印行,计266页;该选辑为波兰小说家戈尔札克小说七篇,不知道李又然当年选用的是否这个版本——七篇小说的各题目为:⑴可笑孰甚;⑵毫无趣味;⑶打倒清洁;⑷堂倌者人也;⑸职业;⑹春天的歌;⑺讲文法的一课。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现只把戈尔札克的小说《可笑孰甚》找出来(方便读者难也找来),从中会帮助找到李又然选《可笑孰甚》为教材的前瞻。
㈠鲁藜:《要区别开来——对阿垅“论倾向性”的初步认识和感想》(略)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学员刘蕊华1956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与作代会代表及会议工作人员合影,刘蕊华参加㈡戈尔札克作、孙用译:《可笑孰甚》房东要领导他的女儿到世间来,又要送他的儿子到外国留学去。他说:对一切租户,我要加房租了——他就实地进行——觉得很为满意,像完成了自己的职务的人一样。看那,有一大批极可笑的事发生了。
这屋子里,有一家贩卖衣衫,围巾,手杖,和装饰品的商店。商店的东家为了房租的增高而烦恼着;于是他便只管沉思,计算,思量,综合,一直到他决定了的时候:
“我要辞退一个伙计——从现在起,缝一件汗衫我要少付十格络仙(德币名,约值英币一便士余),缝一条围巾则少五格络仙——今年,花红我也要不发了。”他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下了。
那天之后,七个女裁缝和三个做围巾的女工不得不每天多工作一小时之久,去赚到以前所得工资的数目。商店里的那个佣人也为了这事叹气,说他不能买一棵小圣诞树给他的孩子们了。那一个辞退了的伙计自己去开了文具店,三个月后,他蚀去了他妻子的嫁妆和自己的一点小资本;后来他卖掉了一切,上美洲去了。
就在这一间屋里,还有一家别的小店——蚀本的——它的东家也为了租价增高之故而烦恼着;后来他沉思着,最后又决定了:“以后我们买面包,土司,应该到卖得贱一点的面包店去,虽然他的货物要坏一点——买肉和别的什么,我也要到卖得贱一点的贩子那里去——关于粉和盐的种类,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懂得,而且牛乳就使掺一点水,也是和纯牛乳一样有相同的白色的——商业并非感情上的事哩⋯⋯”
在临街的二层楼上,住着一个律师。他也为了租价的增高而烦恼着,又告诉给他的妻。而律师夫人就决定了:“我不再做贫儿救济会的会员了——我要每月只付六卢布(卢布:俄币名,约值英币二先令一便士半)给女教师,七卢布给集古斯约的教师——我也不再为孩子们订阅《我的杂志》了,我要劝我的丈夫,别再订阅《三东》那种并非律师所必需的杂志,而且此后我也要在商店里争让价钱了。”
那位六卢布的女教师教授了课程上的功课,却省下来不付钱的一课,就用以教给那门房的儿子。那位集古斯约的教师对他的母亲说:“他们不肯多付钱,可是做学费也尽够了,至于冬天的皮外套——我全然不需要,因为冬天又是会热的吧。”
商场里的女店员们都诉苦说,现在的生意一点也赚不到什么,因为人人没有要买的东西了。
在四层楼上一间小小的事务室里,有一个通信售书人住着。当他一知道了增高租价,他就跑到他的朋友那里说:“你昨天对我说起的关于晚上两小时的事——我决意接受了。”他的朋友却回答道:“我听到好像他们已经雇定一个人了,可是我试去打听一下吧。”
他们告诉这候补者说,位置已经没有空了;他又带来这消息去告诉他的母亲——一个花白头发的穷寡妇。
有一个医生,住在三层楼的,出诊到上维斯妥拉区的一个病人那里,仍旧要收一卢布的诊金,因为人真不能以博爱自娱了,假如房东竟增高了租价。而那个病人的妻,将仅存的一卢布付给了医生之后,就没有钱去买药了——他拿了布到当铺里,而这布,他不会再去赎了。
四层楼上左边的公事房里,一位办事员断定说,在生活环境渐渐变得不幸了的时候,人是不能像猫一样的。为什么呢?假如有所给予,就应得有所收取。贿赂——人家都以这为丑恶之至的,然而它却有许多正的方面哩。
在戏园里——在洋台的上面——有一个位置空着——假如房租不曾增高,那边就有一位住在五层楼上一间小小的房间的租户坐着了。
在二层楼的院落里的办事室,因了租价增高之故,减少了它的办事人了——辞退了一个仆人。这人有三个孩子。失去了那位置,他就成为送报的人,比以前的收入要少二分之一。他将自己的房间的一角,以每月一卢布的代价,让租给一个年轻的花匠。这花匠常常去探望他的姊姊,而她的孩子们正患着喉症,他竟将这病传染给送报人的孩子们了。他们全在一星期之内死去。
这屋子的地下室里,住着一个鞋匠。当他知道了关于加租的可恼的消息,他的一个八岁的女儿正在向他讨十格络仙去买抄本。那个鞋匠就回答说:“女孩子可以不必再读什么书了!”他就送了她到跳舞场里。他有一个妹夫是在戏园里的。此外,他又给他的学徒们吃得更坏了。
有许多、许多可笑的事遇到了;不止一千,甚至于不止三千——它们的因果可以拖到世界的末日。仆人的三个孩子死了,因此这些孩子们的孩子也死了,以及他们的曾孙玄孙们,他们也许会在人类的生活中成为一个角色呢。你要问了:“那么著者在其中见到了什么可笑的呢?”
哦!在其中我见到了许多可笑的事情。
为了房东的女儿,爸爸要带她到世间来,为了他的儿子,必须旅行到外国留学去——住在这城里别处的,全不认识他们的女裁缝们就要不息地工作着。为了他们——学徒们有了更坏的饮食,商店佣人的孩子们没有了圣诞树,教师没有了暖和的皮外套。为了他们,杂志失去了订阅者,慈善会失去了一个会员,戏院失了一位歌剧的看客。商场的女店员们少去一部分的利润,寡妇的儿子失了职务。为了他们死去了三个孩子,又有一个孩子被送到了跳舞场,为了他们,住在那蚀本的小店里的买客去买和坏的粉和掺水的牛乳了。他们竟使诚实的面包师和肉店失掉了顾客。难道这样一切的事还不可笑吗?
为了引进一位小姐到世间来,以及为了送一位青年到外国留学去,大部分的人们失掉了全部或一部分的工作上的利润——失掉了诚实,科学,和滋补的饮食,甚至于生命。为了他们人家将一个姑娘带出了学校,又将她送进了跳舞场。可笑的是:房东既不知道这个,他的孩子们也不知道这个;假如有人去告诉他们说,某处有一个穷的女裁缝,住在我们本城的一端的,为了他们而牺牲了自己,他们还要大以为奇哩。
那是那么难以置信地可笑,就是幽默家,也会真心一笑,然而幽默家的眼泪也许正是可笑孰甚的,是吗?
编后附记:以上,因李又然选的这两篇作为教材的作品,由徐刚一次总结引起风波,竟形成中央文学研究所教务处与教学研究组的意见相左,丁玲为此设家宴协调。之后,被人以反胡风和肃反为借口,将其升级为意识形态、思想斗争的整风问题甚至已趋向破坏团结、分裂队伍的政治事件,欲打成李又然反党小集团(玛金、蔡其矫);而李又然与丁玲关于师生、教学、左右的认识,是以英雄主义统领、还是以现实主义主导,泾渭分明,也源于此:
㈠《要区别开来——对阿垅“论倾向性”的初步认识和感想》全文载《文艺学习》(第1卷第3期),初收于《鲁藜诗文集/第一卷/诗歌(上)》(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㈡《可笑孰甚》全文载《春天的歌》(中华书局按现代文学丛刊印行1931年)-戈尔札克作、孙用译。复制品购于“孔夫子旧书网”订单号:49684593 购买时间:2017/6/18 11:36:05 店铺名称:書林書局-民国不详刊本(复印本)1件59.00元/件-订单总额(元)67.00(快递:8.00)。
中央文学研究所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印鉴特别推荐:《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一班课程表(不全)/游国恩、李何林、李又然、丁玲、郑振铎、杨宪益、冯至、曹禺、孙家琇等老师的课较受欢迎》【按】《我们是永远永远不能忘记的》节选自丁玲在《中国文学》(后称《中国》)创刊招待会上的讲话,原标题为《五世同堂 团结兴旺》(本文标题为本书辑注者拟),全文原载于《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3日第三版)。
《中国文学》欢迎大家在这里团聚,促膝谈心。室外是冬天的寒风,大家冒着寒风来到这里。但,这不是寒风,是春风,是春风送来的暖意。
在这喜庆的时刻,我们自然要缅怀我们的前辈,我们的战友。他们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我们邀请了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周立波等同志的亲属周海婴同志、张澄寰同志、韦韬同志、胡潔青同志、老作家林兰同志。
我们追悼柯仲平、萧三、冯雪峰、邵荃麟、田汉、赵树理、柳青、杨朔、郭小川、李季、吴伯箫、靳以、郑振铎以及刚刚去世的魏伯、李又然同志。
他们已经不能同我们一起战斗了,但他们的功绩,我们是永远永远不能忘记的。
《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一班课程表(不全)》1.中国古典文学课程
裴文中:史前的文化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
郭沫若:屈原
俞平伯: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
郑振铎:三国六朝文集
余冠英:南北朝乐府诗、乐府词
郑振铎:唐代的骈文和传奇
游国恩:白居易和讽刺诗
叶圣陶:古文
郑振铎:词与词话
叶圣陶:辛家轩词
叶圣陶:元朝时代的文学
张 庚:元曲
聂绀弩:水浒传
郑振铎:明代的小说与戏曲
郑振铎:《桃花扇》与《红楼梦》
郑振铎:清朝末年的小说
钟敬文:人民的口头文学
2.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蔡 仪:五四新文学史
李何林:左联成立前后十年
李何林:抗日统一战线前期的新文学
李伯钊:苏维埃时期文艺史料
杨 晦: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
李又然:鲁迅先生思想的发展
吴祖湘:茅盾的小说
陈企霞:丁玲的作品
丁 玲:漫谈“左联”点滴
老 舍:抗战时期的文协
郑振铎:文学研究会
黄药眠:郭沫若的诗
3.文学理论课程
李广田:《实践论》与文艺工作
黄药眠:主题与题材
萧 殷:文学与语言
叶圣陶:语文问题
艾 青:谈诗
田 间:“诗”的报告
丁 玲:读书问题及其他
胡 风:怎样阅读文学名著
4.文艺思想与文艺政策
周 扬:毛主席“讲话”的历史意义
严文井:文艺批评
冯雪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几个问题
艾 青:文艺的阶级性与党性
周 扬:文艺统一战线与思想斗争
陈企霞:为文艺的新现实主义而斗争
胡 华:关于党史
徐 刚:中国共产党党史
5.苏联文学
周立波:契诃夫的小说
冯雪峰:关于《毁灭》
陈企霞:苏联短小说
光未然:苏联独幕剧
众多学员事后的回忆文章可以弥补这份课程表的不足。第二期学员赵郁秀的听课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她在《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回忆文章中说——
中国古典文学
除郑振铎讲授文学史之外,还有,
李又然:讲《诗经》
游国恩:讲《楚辞》和白居易
冯 至:讲杜甫
宋之的:讲《西厢记》
冯雪峰:主持《水浒传》的课后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
李何林:讲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现代文学史)
吴祖湘:讲茅盾的小说
黄药眠:讲郭沫若的诗歌
陈荒煤:讲电影创作
柯仲平:讲解放区文艺
康 濯: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冯雪峰:讲鲁迅的小说
胡 风:讲鲁迅的杂文
孙伏园:讲鲁迅生平
西方文学
杨宪益:讲古希腊神话、史诗、戏剧
吴兴华:讲文艺复兴文学和《神曲》
冯 至:讲歌德的《浮士德》
叶君健:讲《唐吉·诃德》
蔡其矫:讲惠特曼
陈占元:讲巴尔扎克
高铭凯:讲《欧也尼·葛朗台》
张道真:讲《约翰·克里斯多夫》
孙家琇:讲莎士比亚
曹 禺:讲《罗米欧与朱丽叶》
卞之琳:讲《哈姆雷特》
吕 荧:讲《仲夏夜之梦》
吴兴华:讲《威尼斯商人》
俄苏文学
李何林、彭 慧:讲俄罗斯和苏联文学概
方 纪:讲托尔斯泰
张光年:讲《大雷雨》
潘之汀:讲契诃夫
冯雪峰:讲萧洛霍夫
授课较多的老师是郑振铎、李何林。在学员的回忆中,游国恩、李何林、李又然、丁玲、郑振铎、杨宪益、冯至、曹禺、孙家琇等老师的课较受欢迎。乡村袅袅炊烟?
童年,你是否还记得
文/徐茂林(北京)
不论你走到哪里
儿时的那片热土
总是挥之不去
用心灵常吟着点点滴滴
反复的嚼味
跳躍在梦里
吻着沃野的泥香
尽欢的乡村童趣
春掏雀蛋夏抓蝈
嬉水河塘手抓鱼
两村交战投圪垃
尤如沙场峰火急
可气顽童墙跟站
撒尿使劲比高低
尿坏他人墙
反倒暗欢喜
.
无论你多大年纪
童年的足迹不会忘记
人生开始每一笔
总在脑海重复着回忆
柳哨铁环跳"房子"
还有藏猫猫尿合泥
割把秸秆搭个窝
烤个地瓜找个趣
虽说淘气图个乐
不忘为家出气力
放下书包背起筐
镰刀飞处留足迹
小院一群鸡鸭与猪羊
等采回的野菜来充饥
氤氲炊烟的呼唤
喊不回的沉迷
看到爹娘的眼神
那是疼爱
又是满意
吃着粗粮淡饭
感觉醇香又甜蜜
.
不论你是仕宦商贾
还是一介耕夫布衣
你该不会忘记土屋泥墙
人生第一步从那里迈起
扶你的爹娘
帮你的邻居
村前村后的树林草垛
留下童年的欢悦与无虑
独轮车上的跳动
扁担下的追随
爹娘的喜乐与哀愁
童年的眼泪和希冀
当稚嫩双肩担上百斤重
爹夸小小年纪了不起
当采撷归来两手泥
娘紧紧抓在她的手里
.
不论人生多么长
沐浴过多少风雪霜雨
三山五岳或给你成功
五湖四海或给你如意
打开记忆的第一页
还是孩提时的记忆
刻在血液里跳跃
留在脑海里游弋
根深叶茂源自故土,
感恩爹娘烙印在心里
儿时岁月几经风雨,
你是否还续写在梦里
如虹多彩的尘世,
是否冲淡儿时美好的东西
尽管儿时生活单调
也沒花钱能买玩具
土室泥墙小舞台
村前村后大天地
穿着粗布衣
脚踩两鞋泥
数着星星唱歌
听着拉呱着迷
泥香带你去远方
乡愁给你添动力
童年的篇篇章章
难泯的人生足迹
多彩的映现
反复的追忆
两鬓染霜
更难忘记
【注】这首拙诗是笔者事先完成的,借悟空问答之平台,作为对这个问题的一种答案可能更有点特别的效果。
九爷党好看的小说?
《凤舞大清》作者:沧海笑明月 《清风拂面》
《情玄》作者:素人 《偷儿的穿越》作者:空无一物 《我和大清有个约会》
《当你踏入清朝》
《宛如吟》作者:独立西风 《心中的那颗朱砂痣》作者:司马俨然 《九爷吉祥》作者:烟波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