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王的药女王妃,虚竹把乔峰的降龙十八掌都传给洪七公

2023-03-12 02:25:07 102阅读

辽王的药女王妃,虚竹把乔峰的降龙十八掌都传给洪七公?

在新修版中,金庸为了弥合洪七公在萧峰已然会“降龙十八掌”的基础上“自创”了“降龙十八掌”的BUG,对这一套武功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修订:这一套武功本是“降龙二十八掌”,在北宋江湖号称“天下第一掌”,传到萧峰这个武学天才手中才被其删繁就简成了“降龙十八掌”。当时萧峰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亲自将“降龙十八掌”传给丐帮后人,所以“托孤”给了虚竹,由其代传——洪七公这才有了被传“降龙十八掌”的机会,并成为射雕宇宙中的“北丐”。

但如果认真看新修版的原著,会发现删减“降龙二十八掌”不仅仅是萧峰一个人的功劳。首先,萧峰在传给虚竹“降龙二十八掌”和“打狗棒法”时,是有心将整个“降龙二十八掌”相传的,但传到第十八掌时“天已大明”,而萧峰又觉得剩下那十掌有些画蛇添足,所以也便没有教。而等到虚竹将“降龙二十八掌”传给丐帮后人的,书中明说:“虽然‘降龙二十八掌’少了十掌,但经萧峰与虚竹两大高手删削重复,更显精要。”

辽王的药女王妃,虚竹把乔峰的降龙十八掌都传给洪七公

删减“降龙二十八掌”无疑是萧峰、虚竹“两大高手”合力而为。那问题来了:虚竹针对“降龙二十八掌”,是只做了删减,还是又加以创新?很明显是有创新的。萧峰在传虚竹武功时说:“我看二弟灵鹫宫武功之中,也有大可借鉴之处。”此时至丐帮新的少年帮主学习两套武功还有许多年,虚竹为了不负所托,一定会对“降龙二十八掌”和“打狗棒法”详加参悟,这个过程自然也会沿着萧峰所托,将灵鹫宫武功那些“大可借鉴”之外融入进去。

这一点从“打狗棒法”的变化也能看出。“打狗棒法”虽然也是丐帮两大神功,但与“降龙二十八掌”根本没法比。虚竹学“打狗棒法”只用了一个多时辰,书中还提醒说“打狗棒法”难不过“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阳掌”;而虚竹学“降龙二十八掌”可是一直学到“天已大明”。在《天龙八部》中,萧峰行走天下依靠是是“降龙十八掌”而非“打狗棒法”,两者的高下不言自明。然而到了射雕宇宙中,“打狗棒法”已经成了武学中的第一等功夫,这里面没有虚竹的改进,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丐帮日后的“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无疑都是虚竹的心血,只是以虚竹的性格,并没有刻意留下自己的名字。

以上说是的逍遥派的招式,那内功呢?这就真可能被虚竹遗失了。逍遥派内功有两个特点:一是难。逍遥派至高绝学“逍遥御风”就只有逍遥子会——虚竹之所以强,不是因为他会,而是因为他开挂继承了逍遥子的内力,这就出现了逍遥派内功的第二个特点:能继承。如果虚竹的后人一代接着一代,光靠继承内力就能一统江湖了,哪还需要招式?然而到了《笑傲江湖》的时代,用气(内力)的大师已经不多,江湖高手大多用剑,风头最劲的也是五岳剑派,所以只有一个可能:虚竹或有意或无意,并没有将一身内功传给后人。新修版中虚竹以与李清露隐居为结尾,其实也暗示了这个结局。

所以,逍遥派的武功,招式部分融入了“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内功由此而断。

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国尽心尽力?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总共传了十六位皇帝,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皇位传到朱翊钧时明朝已步入暮年,朱翊钧就是明神宗,年号万历,我们也叫他万历帝。有这么一句话“明实亡于万历”,可见万历皇帝当政时国家并不太平,在万历皇帝驾崩仅仅二十四年后明朝就灭亡了。不过虽然万历年间已经到了明朝末年,但在万历初年明朝还是呈现出一番中兴景象的,这得归功于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在万历前期担任内阁首辅,开创了“万历新政”,使得明朝有了中兴的趋势,可惜在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了,按道理万历皇帝应该很感谢张居正才对,但是张居正逝世仅仅四天后他所举荐的潘晟就被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这标志着张居正失宠,万历皇帝下令下令抄其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就连已经下葬的张居正都差点被开棺鞭尸,这是为什么呢?

张居正为官一生,虽有过错,但掩盖不了他的功劳,没有张居正的改革可能明朝就真的亡于万历年间了。而张居正位极人臣,所犯的过错无非就是贪权,但是在皇帝心中,谁与自己争权谁就得死。纵使你再伟大,等到皇帝羽翼丰满也会找你秋后算账。

明神宗朱翊钧继位时仅仅十岁,一个十岁的小皇帝自然是不能亲政的,所以内阁首辅张居正大权在握,皇帝只是个摆设。在万历前十年里,张居正可谓是风光至极,根本没把小皇帝放在眼里,试问哪一个皇帝能容忍臣子骑到自己的头上?虽然万历皇帝在张居正生前一直隐忍不发,但是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了,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自然就要挑张居正的刺了。

其实在张居正生前万历皇帝对他还是很尊重的,而且张居正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万历皇帝也看在眼里,可这一切都没有皇权重要。在张居正被抄家后,明朝最后的余辉也落幕了。万历后来长达三十年不上朝,也为明朝灭亡埋下祸根。只可惜张居正英明一世,到头来也没在万历心里留个好名声。

天启二年,明熹宗为张居正复官复荫,可见张居正并没有什么大过错,后世的皇帝都能为他平反。他唯一犯的错就是抢了万历皇帝的权。

如果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

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非常大,只要抓住机会,可能性在80%以上,之所以不是100%是因为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的年龄太大了,可能支持不了之后的动作。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可能,请听我慢慢分析。

一、为什么要谋反

1,朱元璋的高压统治,屠戮淮西功臣,让淮西勋贵人人自危,怨恨不已。朱元璋在的时候,不敢谋反,在朱允炆时期,就有机会了。

2,原太子朱标病亡,朱标长子早逝,次子朱允炆非常氏(父亲是常遇春,舅老爷是蓝玉)所生,不属于淮西派别,影响了淮西勋贵的利益。

3,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还在世,生母常氏,舅舅蓝玉。

二,谋反的时机

1,朱允炆上位,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不服,尤其是朱棣。

2,朱允炆削藩,逼死湘王朱柏举,引发其他诸王的不满。

3,朱棣奉天靖难,起兵谋反。

4,内有李善长,胡惟庸。李善长把持朝政,另有蓝玉等淮西勋贵统领军事。

三,谋反步骤

1,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2,胡惟庸、李善长串联朝中重臣教唆朱允炆削藩,逼迫诸王尤其是燕王起兵造反。

3,蓝玉借朱棣造反,联合淮西勋贵逼宫,赶朱允炆下台,扶持朱允熥,挟天子以讨不臣。

4,统兵诛杀朱棣

四,善后

1,清洗朝堂,扶持淮西勋贵,打压其他派别,尤其是徐家和云南沐家。

2,之后是篡位还是还政于皇帝,就看三者的抉择和活得比谁长。

总之只要抓住时间,造反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为何只有朱棣敢起兵造反?

其实朱棣也不想造反。

要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给叔叔们活路,谁愿意放着好好的亲王不做,冒着死全家的风险来造反呢?

那么问题来了,朱允炆一共削了六位亲王,前面五位为什么就束手就擒呢?他们是不敢造反,还是压根就没有能力造反?和他们相比,朱棣的优势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湘王朱柏剧照

朱棣的优势一、太祖高皇帝嫡子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朱棣是马皇后的儿子,非要把他生母往一个不知是朝鲜人还是蒙古人的所谓“碽妃”身上靠。这其中最为言之凿凿的所谓证据,无非是经由张岱、李清、钱谦益、谈迁等历史大家所记录的《南京太常寺志》中的内容,即朱元璋明孝陵享殿内的朱棣生母写的是碽妃。

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陶庵梦忆卷一·钟山》

问题是这里面还写着太子的生母是李淑妃呢!要知道李淑妃的入宫时间可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十月,她是怎么在蒙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生下朱标的?何况周王朱橚是黄子澄、齐泰等人背书的朱棣亲弟弟,他的牌位为什么不在享殿里面?而且朱元璋26个儿子,享殿里怎么只放了20个牌位?周王朱橚、蜀王朱椿、庆王朱栴、岷王朱楩这几位是不是不配有牌位?如此的漏洞百出,可见《南京太常寺志》虽然不是伪书,但是孝陵享殿内的牌位,完全是守陵太监为了敛财搞出来的噱头。

碽妃剧照

当然也有水平高一些的,指出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七月十五日,朝鲜使臣权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谒燕王。在其人所著的《奉使录》中记载朱棣当天正在祭祀“先太后”。马皇后的忌日是八月初十日,那么燕王一定是在祭祀自己的生母“碽妃”。可问题在于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呀,当天不应该祭祀马皇后吗?何况明朝后妃的位号都是一些好字眼,一个莫名其妙的“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诸妃位号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如果朱棣不是嫡子或者真是蒙古妃子的儿子,朱元璋会让他去前元京师大都就藩?各位不会以为朱元璋也不知道朱棣到底是谁生的吧?一个普通的庶子,有资格使用前元皇宫作为王府吗?把朱棣说成是异族妃子所生,无非是满足了部分不甘失败的江南文人的龌龊心理而已。

马皇后剧照

那么嫡子的身份重要吗?太重要了!朱棣起兵之时,老大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已经去世,老四燕王朱棣就是宗室之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亲王。他提出要“奉天靖难”,要“清君侧”,听上去就显得那么的义正词严。

二、严格的军事训练

自打朱元璋做出封建诸王的决定之后,如何培养包括朱棣在内的诸皇子,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皇子们除了在大本堂念书之外,还要去老家凤阳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以朱棣为例,这位燕王殿下刚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二十五日和魏国公徐达的长女成婚,二月十七日就被朱元璋打发去了凤阳,算下来连蜜月期都还没过。朱棣在凤阳一待就是半年多,直到当年九月才返回南京。不过朱老四回来只住了一个月,又在十月份启程前往凤阳练兵。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月,燕王第二次返回南京。说起来朱老四真是可怜,眼看着和王妃成婚已经快两年了,相处的时间不过两个月。所以朱棣这次回来可谓是如狼似虎,从日后仁宗朱高炽的出生时间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来推算,就是这次回来怀上的。

燕王与燕王妃剧照

洪武十一年三月朱棣再次启程前往凤阳,由于王妃已经怀孕,这次终于可以夫妻同行。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正月,朱棣带着王妃和六个月大的大胖小子朱高炽一起回到南京,开始为就藩北平做准备。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燕王朱棣正式之国北平,拉开了其波澜壮阔一生的序幕。

壬寅,今上(注:即朱棣)之国。给赐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将士五千七百七十人,钞二万七千七百七十一锭。—《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

三、丰富的作战经验

早在朱棣就藩北平之前,他的老岳父徐达就已经在那里坐镇多年。由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岭北之战失利的影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内明朝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云南一带,对于北元则主要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

徐达这些年的生活一直比较枯燥,主要就在北平和南京来回跑。一般他都在每年十月返回南京过冬,次年正月后再重新前往北平镇守,直到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去世为止。和老岳父相处的这几年时间,给朱棣带来了实质性的飞跃。

徐达剧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朱棣的军事才能,完全来源于徐达的言传身教。不但如此,徐达在军中的人脉,自然也一并传给了朱棣。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日后曹国公李景隆率领大军围攻北平城之时,燕王妃徐氏亲临城头指挥作战。城下的明军将领,哪一个不是出自魏国公的麾下?他们真能忍心向大将军的女儿下死手吗?

及今上开国北平,命达练兵镇守。达于今上为后父,恩遇甚厚。每朝见,愈恭谨谦下,应对举止,不敢毫发失礼。今上每敕谕将士,必以达为训。—《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31岁的燕王朱棣第一次亲率大军出征,目标是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人。当然为了确保儿子的安全,朱元璋安排了颍国公傅友德作为燕王的副手。这一战大获全胜,明军兵锋直指迤都(迤都在元朝名为益图,为大漠南北交通要地,在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达里干嘎南),咬住、乃儿不花等束手就擒。朱元璋收到捷报之后非常高兴,当着文武大臣对朱棣进行了夸奖:“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

傅友德剧照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颍国公傅友德率领燕王府护卫官军出塞,将朵颜三卫(对,就是很多人热烈吹捧的朵颜三卫)打了个落花流水。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北平都指挥使周兴又率领燕山三护卫官军在彻彻儿山大破朵颜三卫。包括朱棣本人也在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亲自领军一直打到兀良哈秃城,将蒙古人近边袭扰的念头彻底打消。当时燕王护卫的日常三件事:“吃饭,睡觉,打朵颜三卫”。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军又兵分三路对辽东女真进行大规模围剿,后来的燕军大将张玉也参与了本次军事行动。

甲子,敕今上发北平二都指挥使司并辽东都指挥使司属卫精锐骑兵七千、步兵一万,命都指挥使周兴为总兵官。同右军都督佥事宋晟、刘真往三万卫等处剿捕野人。其属卫指挥庄德、景保安、张玉、卢震等悉令从征。—《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六》

陈亨剧照

换句话说,自洪武二十三年开始,朱棣麾下的燕山护卫将士几乎每年都在出塞作战。这些人打过北元,打过朵颜三卫,打过辽东女真,其战斗经验之丰富,连普通边军都无法与之相比。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朱棣曾经奉旨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所有的军中机务都要一式两份,一份上报朝廷,一份抄送燕王。此外北平都司很多将领,其实都出身于燕王护卫,比如日后在大宁投降朱棣的都督佥事陈亨,原本就是燕山左护卫都指挥使。

最后还要提一句,朱棣镇守北平近二十年,平时既没有作奸犯科之事,出征时又喜欢身先士卒,因此无论在军队还是百姓中都威信极高。朱棣造反之初身边只有八百护卫,但是散在各处的燕王府旧人一听说燕王造反,全都不顾杀头抄家的风险誓死相随。而在五十万官军围攻北平城之时,城中甚至连妇女老幼也一起站上城头拼死作战。得人心如此,焉能不胜?

其他五位亲王的短板

在朱棣之前被削的五位亲王分别是: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第七子齐王朱榑、第十二子湘王朱柏、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和第十八子岷王朱楩。这五个人的情况,要分开分析。

周王朱橚

和朱棣一样,朱橚也是嫡子。朱允炆继位之时,除了燕王,就属他周王身份最为尊贵。朱橚虽然也曾经去凤阳练过兵,但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最小的儿子,从小就受到各种特殊待遇。比如兄弟们的封国都在国境线上,而朱橚的封国先是在南宋行在临安,后来又改为北宋故都开封,都是不用打仗的去处。

周王剧照

而且这位周王殿下醉心于中草药的研究,老朱曾经安排朱橚迁镇云南,结果他除了鼓捣出几本医书之外,对云南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一概不知,气得朱元璋对他破口大骂而又无可奈何。以致于日后老朱直接放弃了对这个宝贝儿子的任何期望,甚至于周府护卫要配合出塞之时,也是让周世子朱有墩主持调度。

辛亥,宁王权言近者骑兵巡塞,见有脱辐遗于道上。意胡兵往来,恐有寇边之患。上曰:“胡人多奸,示弱于人。此必设伏以诱我军。若出军追逐,恐堕其计。”于是敕今上选精卒壮马,抵大宁全宁,沿河南北觇视胡兵所在,随宜掩击。仍敕周王橚令世子有墩率河南都司精锐往北平塞口巡逻。—《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四》

所以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为名突然包围周王府,朱橚自然是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齐王朱榑、代王朱桂

和窝囊的周王不同,齐王和代王是亲自上过战场的。齐王在洪武二十三年和二十四年,两次跟着燕王朱棣一起出征。至于代王,也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跟着晋王朱棡率军出塞。

所以二王既有实战经验,又明知周王被废之后下场凄惨,他们为什么不造反呢?实际上齐王“素性狠愎”,代王“纵恣暴戾”,真的造反,又有几个人会跟从?日后朱棣靖难成功,还是将齐王重新废为庶人,又将代王护卫几乎全部削除,说明这两人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

大同代王府复原图

岷王朱楩

齐王和代王虽然脾气不好,好歹也是亲自上过战场的人。和他们相比,岷王朱楩算得上是又逊又菜。朱楩原本的封国是陕西岷州(今甘肃岷县),但是在西平侯沐英去世之后,朱元璋认为云南必须要有亲王坐镇,这才将岷王调了过去。

然而岷王和沐英的儿子嗣封西平侯沐春、沐晟斗了好几年,始终处在下风。加上他本人酗酒傲慢,擅杀官属,在云南当地风评极差。建文帝继位后本无心收拾他,奈何西平侯沐晟表态支持朝廷削藩的条件就是干掉岷王,朱允炆自然也就顺手推舟将其废为庶人。

湘王朱柏

和以上四王相比,湘王朱柏不但文武双全,而且谦虚谨慎,又有实战经验,他为何不造反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实力不够,湘王府荆州三护卫的战斗力自然比不上燕王府燕山三护卫。湘王本人虽曾领兵出征,但并未节制湖广都司军事,所以他的影响力仅限于本府护卫。而这点实力,并不足以和朝廷对抗。

湘王剧照

但是朱柏虽然未曾造反,但也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以自杀的方式撕下了建文政权最后一张遮羞布。笔者以为湘王之所以毅然赴死,第一个原因是他秉性高傲,不能忍受自己像其他兄弟那样成为阶下之囚。第二个原因是朱柏没有子嗣,所以他可以毫无顾忌地自杀以明志。第三个原因是湘王笃信道家,所以也并不怕死。

王仰天叹曰:“嗟乎,吾观前世大臣遇昏君之朝,将诏狱下吏便自引决。身亲太祖皇帝子,南面而王。太祖宾天,疾不及视,塟不及会。抱兹沉痛,有何乐于世?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能也。” 因复痛哭,洒地沾湿,继之以血,具衣冠赴火死,阖宫皆从之。时洪武三十二年四月十三日。—《湘献王神道碑》

结语:从本文的分析来看,正常情况下仅靠亲王手下的三护卫兵力,绝对不是朝廷的对手。燕王之所以敢于造反,首先在于湘王之死让他知道自己绝没有任何退路。其次朱棣镇守北平二十年,又有徐达这样一位岳父,在军中根基深厚。再次燕王护卫久经战阵,能够以一当十,绝非普通朝廷官军所能匹敌。最后燕王有一个好王妃、好世子帮他坐镇大本营,又有一个好儿子帮他浴血奋战。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后世藩王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机遇。所以日后他的儿子汉王造反,毫无意外地被迅速平定。至于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和岷王,他们除了束手就擒或者以死明志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慕容复一心想复国?

《天龙八部》里面,慕容复其实一直都在招兵买马。而且慕容复的手段十分“高明”,因为他做的都是无本的买卖。但是他又没有做成什么大事,所以看上去一直就像是在江湖上“瞎晃荡”。

那么慕容复到底有没有招兵买马?去《天龙八部》原著里面一看便知。

武林帮派内斗,慕容复招兵买马。

《天龙八部 第十三回 水榭听香 指点群豪戏》,也就是小说开始的一个主要情节。

江湖中三大帮派:四川的青城派、云州的姚家寨、山东半岛的蓬莱派。

他们本来是找慕容博和慕容复算账的。但是因为多年的江湖恩怨和近日的仇杀。在阿朱的地盘,也就是慕容复的地盘,忍不住打了起来。

到最后是慕容复的家臣—包不同,充当“和事佬”,王语嫣的武学知识让武林中人垂涎他们残缺的绝技。

于是他们化解了这两个帮派的斗争,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这些人“为慕容复马首是瞻,听他号令”!

司马林知道只要一接这面小旗,青城派便得了个大靠山,再也不怕蓬莱派的欺压寻仇,但自此之后,也必须遵奉“姑苏慕容”的号令,慕容氏若有人持此小旗来到青城山,要钱则十万八万,要人则一千八百,青城派非奉承应命不可,否则转眼间便会覆灭。

司马林与姜孟两位师叔低声商议了几句,便走到包不同跟前,双手接过小旗,躬身说道:“青城一派今后谨奉慕容氏号令,请包三先生多赐指教。供奉礼敬,筹备后便即送上。”

包不同是慕容复的手下,旗子是慕容复的手段。而且当时慕容复不在家,是因为江湖上传闻慕容复用“以彼之道”杀了少林高僧。虽然人不在,但是慕容复时刻都在找机会。

这个事情,其实很明显就是慕容复在招兵买马。

所以慕容复一开始就在招兵买马,只是他主要干的事情是收买人心!

这属于“无本的买卖”,也就是“空手套白狼”,“江湖内斗,坐收渔翁之利”,听他号令的人多了,匡扶大燕的目的自然就更进一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慕容复想要复国就离不开四件事情:经济、地位、权力,有利局势。这是四个最主要的东西。有利局势属于“天时”可遇而不可求,人为非常难。所以这里主要说前三个。

权力和地位其实差不多,但是历史上地位显赫的人,并不一定都有实权。

慕容复很显然没有权力,因为慕容复口中的大燕国早已经亡国数百年。他说自己是皇族后代,问题是外人自然不会承认。

慕容复也没有多少地位,因为“北乔峰南慕容”其实都是武林中人给他们的“虚名”。乔峰和慕容复不同的是,乔峰身世曝光之前,至少是天下第一大帮派—丐帮帮主,南慕容就真的只有一个“南慕容”。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说来说去,慕容复要想复国,就离不开钱。

慕容复家有没有钱?且看下面第二点!这里面就有第一点关于钱的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

慕容复家里有什么?这从原著里面包不同和阿朱、阿碧的对话就能够看出来。

阿碧道:“多谢三爷!”

包不同道:“非也,非也!邓大哥、公冶二哥、我包三哥、风四弟、你们阿朱五妹、阿碧六妹,咱六个在慕容家一殿为臣,同生共死,你们该当称我为三哥,不可再什么‘爷’不‘爷’的了。

六个家丁,都可以算作是一殿为臣。慕容复的家底到底有多穷,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慕容复的家底和匡扶大燕的梦想,犹如天差地别。这从慕容博精心策划的“雁门关惨案”也能看出来,“雁门关惨案”慕容博也是“空手套白狼”,慕容家俨然是一脉相承。

假如慕容复家底很厚,他爹早都把事情干了。最起码慕容博也不至于“穷到假死”,躲到少林寺里面去找机会。

而且匡扶大燕的梦想,非但慕容复的老爹,慕容博没有做成。整个慕容复家族几百年来都没有做成功。

王语嫣:他是燕国慕容氏的旧王孙。可是已隔了这几百年,又何必还念念不忘地记着祖宗旧事?

在原著里面王语嫣也曾经早就说过这个问题,王语嫣还说:

他……他是慕容家的一线单传。倘若他有甚不测,姑苏慕容家就断宗绝代了。

结果慕容复假扮西夏士兵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意图说得明明白白:

那人道:“岂但是国姓而已?精忠报国,吞辽灭宋,既除吐蕃,再并大理。”

延伸阅读:怎么全面的看待慕容复?

在评价《天龙八部》里面慕容复的时候,应该加上三个前提给他。分别是:祖宗基业(不违祖训)、父辈嘱托(不忘教诲)、自我价值(志存高远,也可以说是虚无缥缈、白日做梦)。

慕容复身上就有这三座大山,换个角度,这三座大山,也是他自己主动愿意背上的!

所以我认为慕容复这个人既可恨,也可怜!祖辈希望他重铸荣光,复国大燕。但是时不我待,木已成舟,又何以刻舟求剑。

王语嫣为什么明知慕容复干不成大事,还那么喜欢他,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