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以言有物,君子是什么意思
君子以言有物,君子是什么意思?
1.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得出结论)
2.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追求仁义,需要知,亦需要勇。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原因解释)
3.君子的特点: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随便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内容延伸)
君子不以人废言故事?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
此章孔子论述的待人处世之道是非常有道理的。推举人要重实绩,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能使工于言辞却无实行的巧言者得幸当道,也不能因为那人有了缺点就废弃了他有益的建言。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意义?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悟空问答里与大家分享交流。我是人丑话不多,凡事爱琢磨的终南望月。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君子应该语言迟缓,而行动敏捷。讷:迟缓,迟钝的意思。
孔子的这句话,是对君子的言行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行动敏捷而语言迟缓。先有敏捷的实际行动,再有语言表述。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中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称之为“君子”的标准。
在现代社会,仍然有这样的标准存在。它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经典中关于君子的行为规范。常听人说“我们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这虽然更像是口号,但其实也是一种约束,一种呼吁,一种警示。其基础也是“君子欲讷言敏行”。
现实社会中,判定一个人的品行时会这样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其言”是为了看看是否有合理可行的计划,不合理不可行的行动计划,要么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要么怪诞不经,天方夜谭。“观其行”是看其执行力是否够强,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倘若行为出现偏差,即使说的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倘若行动敏捷,事半功倍,达到目的,那么可以为用。
无论是“巨人论”,还是“言行论”,都是对孔子“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传承和发扬。这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极具实际意义。
当下社会,常人往往是先说而后做。先做而后说的,自然也不乏其人。这是两种不同的做事风格,并不能说先说后做的人就比先做后说的人差。先说后做取得成功的人,行动虽然迟缓,但是未雨绸缪在前,身体力行在后;先做而后说取得成功的人,大多胸有成竹,马到功成。这也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前者高调做人,高调做事;后者低调做事,高调做人。殊途同归,各有千秋。
诚然,现在不用“君子”和“不君子”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引发了人们对“人”的判定标准的多重化。而人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性格的载体。这些都是在儒学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更切合实际,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子还在,影响还在,只是时代不同,判断标准和依据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要说孔子这句话的文化意义,笔者认为,它是传统儒家思想中对一个人是否能被称“君子”的判断标准,是对“君子”的约束规范,也是“君子”的言行标杆。对于当下来说,这句话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我们判断一个人品行的基础依据的基石,是儒家思想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多元化的时代,赋予了判断标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判断标准,使人们对“人”的判断更加客观公正。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不以言举人什么意思?
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是说话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好便以为一切都好,轻易地去推举他.话说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人品极坏,所以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孔子说: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就是说粗鲁的人有时也可以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所以圣人会采用.人品坏的人,有时也可以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所以君子不会以人废言.
不以言废言什么意思?
正确的题目应该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因为别人的话(好听)就推荐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