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区别

2023-02-13 17:20:04 143阅读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区别?

区别:

一、内涵不同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

主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主义是一个哲学理论。其提出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二、论点不同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它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

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个自我的主观精神决定,没有每个意识体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精神而存在。

唯物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础设施?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

恕我直言,所谓“唯物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础设施,唯心是唯物的上层建筑”,是个不知所云的说法。

猜测着说,这个话可能是把“唯物主义”理解为崇拜物质或者拜金主义,而把“唯心主义”理解成崇尚精神或有精神追求了。若真是如此,就不免令人啼笑皆非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哲学概念,它们与物质崇拜、精神追求没有一毛钱瓜葛。二者之间,也不是“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先来看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指的是什么。

唯物主义,外文名materialism;唯心主义,外文名Idealism。它俩可以称作“孪生兄弟”,在哲学形成伊始就双双诞生了。

不论中西,“哲学(外文名Philosophy)”都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对面对的外部世界和对人类自身的一种深入思考。产生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六七百年至公元前二三百年之间。希腊、中国,包括印度几乎同时诞生了“哲学”这门学问。

当时的“哲人”们,想“想”清楚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人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法则来“想”问题?等等。

这样,关于世界的本原,就形成了两种观点。

一种,如古希腊的泰勒斯(约前624-前547或546)认为,世界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古印度哲学中有一种“四大”观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和伊壁鸠鲁 (前341-前270)都认为世界是由原子(atom)构成的。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认为是气构成了世界。后两种认识,更抽象了,是一种进步。以上这些看法,虽然朴素,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由物质所构成,这是唯物主义最初的由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还有一种,如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他认为“理性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眼看到的“现象世界”,只是微弱的“影像”,以致被后人称为“客观唯心主义”的鼻祖。这是唯心主义的由来。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除去前面说到的朴素唯物主义,还有16-19世纪以欧洲一些思想家为代表的机械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马克思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队列中可称群英荟萃,主要有17世纪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纪法国的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等。费尔巴哈被称为是近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为什么称这些人的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呢?首先,他们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其次,他们又有着以下的缺陷:第一是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第二是形而上学性。就是他们的思想都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并且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是不彻底性。就是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唯心主义同样包含三个主要阶段。除去前面讲到的早期如柏拉图的哲学之外,还有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主要为神学服务)以及黑格尔的哲学。

可以举出英国大主教贝克莱(1685-1753)的例子。他主张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说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独立生物个体的感觉而存在的。如果没有感知个体,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他被称作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代表。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

还必须说到黑格尔。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被后人称作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和顶峰。他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非常类似于中国老子所说的“道”的”绝对精神”。黑格尔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严密的、精彩的哲学逻辑体系。这个体系集中论述了“绝对精神”的发展变化过程。外部世界、社会历史、人类精神都是“绝对精神”发展变化的结果。他的体系中,充满着鲜活的、生动的、充满生命力的辩证法。他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都在不停的运动中,这种运动和事物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发展变化会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等等。黑格尔的哲学对后来的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形态。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1818-1883)在哲学思想上,曾经深受费尔巴哈影响。这就是西方学者所注重的“青年马克思”的年代。后来,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他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机械观点,特别指出了费尔巴哈哲学在历史论述方面的缺憾。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还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这里的“批判”与我们现在理解的纯属否定的批判是不同的,他们所说的“批判”,是论辩,是剖析,是“扬弃”,更多的含义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

必须要提到的,是恩格斯的一部著作《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中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哲学的来源及其要点和意义。书中说,马克思的哲学有三个重要来源,即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的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两大顶尖代表人物。黑格尔用严密的体系论述了“绝对精神”的发展、外化、自我否定到自我更新的过程,被归属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流派,但充满了激情和革新革命精神。同时,他又极力为当时的威廉三世的政权辩护。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中所包含的辩证法和革新革命精神大加褒奖,并吸取其最为了自己哲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马克思的哲学主张是什么呢?第一,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完全赞同费尔巴哈的这一观点。第二,同意费尔巴哈所说,人和人的意识,都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但同时主张,人的意识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就是说,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改造世界的可能性。第三,认为人的根本本质不是生物性而是社会性,人的意识是当时社会条件的反应,同时人可以改造社会,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第四,正因为如此,人的命运和社会形态不是神创造的,而是普通的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广大民众可以掌握并能够推动前进的。这些论述中,充满着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

当人们说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往往会误解为,唯物主义就是崇拜物质或拜金主义;唯心主义则讲究精神或强调精神追求。这个理解是错误的。恩格斯在前面谈到的这部书里,明确的讲到,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在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决定谁这一点上才有意义。也就是说,是先有了精神、意识,才后有了物质世界呢,还是相反。关于物质,马克思的哲学也给出了解释,就是一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又能被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

争论或区分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有意义吗?肯定是有意义的。宗教告诉人们,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是类似于上帝那样的神创造的,一切皆由神的意志决定。那么,人们只要听从神的旨意就够了。如果这样,认识世界和改变命运,也就都成了毫无意义的事情。或者说,万物皆由心生。那人们也就不必去探寻客观物质世界本身的规律,只要安于现状,“眼观鼻鼻观心”,“吾日三省吾身”,也就行了。这样的理论、观点,显然不能说是科学的、积极的、有益的。强调在人类诞生之前,客观世界早已就存在,只有人类的认识达成了和客观的一致,才能够真正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才能够正确的认识人类自己,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论和观点才是科学的、积极的、有益的。

还可以说说“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

“基础设施”则一般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它是无法和“上层建筑”对应在一起的。

再回到本题。

如果前面的猜测基本靠谱的话,大概题主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就是古人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管子·牧民》中的名言,意思是说,平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了,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这方面,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1908年-1970年)创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供参考。他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参见下图。

马斯洛是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著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翻译出版了他的著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回答“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本原”时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则为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本原,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则为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识论有哪些?

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朱熹主张“理在事先”。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认识是不死的灵魂对自己降生于尘世之前所居住的“理念世界”的回忆。黑格尔认为,认识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王阳明认为,一切知识来自人的“良知”。“良知”是人天生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存在于人的心中,人只要克服“人欲之私”,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涌流出来。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只是“感觉的复合”。认识事物就是认识自己的感觉。

尽管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就是把精神看作认识对象的源泉,否定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实在在物质世界,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反映论。

什么是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在俄国的一个重要文学批评流派。

一 俄国形式主义是努力将文学艺术科学化的一次尝试

在过去,艺术审美和批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文学批评偏向于印象主义。雅克布森认为研究文学不能依靠作家生平,思想观点和社会风尚这些外在因素,而应当从文本入手,阐述其内在特性与规律。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不是作家和作品,而是文学性,即区别于非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

二 艺术是独立存在的世界

文学的自足性是形式主义的基本前提,因此研究中心只能是作品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是寓于形象的思维”,文学的目的并不是反映生活真实,而是运用技巧“构造语言事实”。

三 坦尼亚诺夫对捷克结构主义的转化

坦尼亚诺夫指出形式主义的弊病在于批评方法的先天缺陷。他认为形式主义应当向结构主义进一步靠拢,更加体现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科学性。

形式的含义包括了审美和感知,艺术作品就是艺术设计的总和。俄国形式主义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文学观念,常常以独具之慧眼给人深刻启迪,完善了文学艺术的批评系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