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术,书法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美术,书法究竟是什么?
书法是什么?古往今来,说法颇多。西汉学者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有书法的相关论述。概括前辈的书论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把“书法”作为一个词理解,既包括文字,也包括书写的方法;二是把“书法”与文字分开理解,仅仅指书写的方法。当下,关于书法,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书法先有文字,后有艺术,书法是为文字服务的;也有人认为,书法是汉字的书写形式,包含情感意象。书法究竟是什么,首先,要理清书法的本质及存在的形式。我以为从三个方面理解,称之为书法“三要素”:其一、书法始终依赖于文字,但彼此不是主仆关系;其二、书法始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传承历程。其三、书法始终是人类书写的字迹,它有严格的书写法则。
一、书法始终依赖于文字,但彼此不是主仆关系。书法伴随文字的产生而出现,文字演变从象形文字、符号文字,到小篆、隶、楷、行、草。书法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它不依附于文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这种高度个性化的书写艺术,是随着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追求的不断改变而实现的。因此,到了当代,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书法艺术千姿百态。出现了“现代书法”、“抽象书法”、“创意书法”、“绝技书法”、'现场书法“、人体书法”、“名人书法”、“文人墨迹等;书法风格也五花八门,诸如“美术体”、“创新体”、“复古体”、“禅意体”、“文人体”、“武侠体”等等。这些名称的出现,人们对书法的理解更加模糊了。有人认为这是书法的空前繁荣,也有人认为这是强奸“书法”,亵渎书法,甚至有人大声疾呼,脱离了文字内涵的书法,就是纯书法艺术,“书法成了纯艺术,那中国文字可能就要消亡,中华文明也会危在旦夕”。我认为这些话并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有些言之过重。书法离不开文字,这是事实,文字的内涵可以给书法带来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评判一个人的书法水平,应该主要看书写水平,而不是主要看文字内容。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童习作《兰亭序》,能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为书法艺术吗?显然不能。再则,用电脑打印出来的《兰亭序》是艺术吗?当然也不是,是文字吗?一定是的。书法随文字诞生那天起,就有自身的艺术特征,几千年了,书法艺术和文字相互依存,各自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怎么能说书法成了纯艺术,文字就要消亡呢?当今时代,书法已不再是文字的唯一载体,书法作为文字的书写功能已成为历史。书法艺术,可以有多种形式出现,但这种形式一定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要符合书法的“三要素”,否则就不是书法艺术。而文字不一定随书法共存共荣。随着社会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时代、无纸化时代的到来,难到文字就会消失吗?显然是不会的。
二、书法始终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传承规律。原始的图像文字,就已经出现了字的形体美。例如山和水,甲骨文并非画山和水,而是高度概括的抽象模拟化了。秦汉以的隶书碑刻,魏晋时代以及以王羲之家族为代表的书法,将书法美与书写者的精神气质相联系,这是书法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唐代唐太宗亲力亲为书法事业,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出现了一大批楷书大家和草书大家。尤其是“颠张醉素”著称的张旭、怀素的狂草,在当时的书坛可谓新生事物,影响深远。宋元以来至元明清,书法艺术可以说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不断推陈出新,追求韵味,意趣和视觉效果。
三、书法始终是人类书写的字迹,它有其严格的书写法则。蔡邕在《九势》中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卫夫人的《笔阵图》强调,意在笔先。王羲之说“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梭则起伏。”这些书法大家总结自身对书法理解的经典语录,传承并影响了上千年。近代书法大家沈尹默的《执笔五字法》,对毛笔执笔运笔作了详细论述。启功的《论书绝句》“每笔起止,轨道正确,如走熟路。”他认为,毛笔走对了轨道,即使有险情,也是经典之作。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书法的主体是人,包括人的情感、情绪,气息、节奏、定力、执笔运笔的方法以及对字体审美的理解能力等。当前一些“名人书法”,称之为书法,是对书法的不尊重。金庸先生,学术渊博,是受大家尊重的前辈,他本人也说自己的书法很一般,不能称书法。但有人妄加评论,说先生的书法如他的人品,是书法的概念不清,把人品和书法联系起来。金庸先生的书法,按笔法传承来说,他是欠缺的。莫言作品定义为墨迹,我认为比较恰当。一些根本不懂笔法,富丽堂皇的打着名人书法的旗号卖作品,不仅暴露了不懂书法,而且是侮辱书法,有些自不量力了。 综上所述,书法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文字,书法依赖于文字,但不是文字的奴隶,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书写法则。书法,不仅仅是文字书写艺术,书法秉承自身的书写法则,融入人的思想情感、个性和审美情趣以及时代精神,表露出独特的美的形态,给观赏者以视觉享受。我以为就是书法。
它都包括些什么呢?
文化一词内涵丰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历史上有多少人对文化一词下过多少定义。一般而言,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同分类标准对文化进分类,可分为不同类型。
第一,按性质划分,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二,按领域划分,可分为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等。
第三,按地域划分,可分为亚洲文化,美洲文化和欧洲文化等。
第四,按民族划分,可分为汉族文化,苗族文化和侗族文化等。
美术造型类和设计类哪个更好就业?
【白钰为您答疑解惑】
很高兴回答:美术造型类和设计类哪个更好就业?
我是美术老师白钰,想知道造型类和设计类哪个好就业就让我们先对它们有个明确的了解吧。
造型艺术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一般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种类。它通称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
据我了解美术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其理由为: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
可见美术造型类包括设计类,设计艺术类是大学专业设置分类中子项,结合设计和艺术两系课程特色。一般设计类偏向于创作的思维,而艺术类则偏向于意境。
所以说不管你学好美术造型哪个方面都是好就业的,也包括设计类。
设计类就业方向最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1、影视传媒专业有动画、舞台美术、化装、戏剧服饰、、影视管理(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制作机构、报刊杂志社等各种影视传媒部门单位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2、美术设计,如、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
如家具、玩具、玻璃品等众多专门设计类别繁多,特别象珠宝设计等冷门专业异军突起。
我是美术老师白钰,我认为设计类专业就业有局限性,不如造型类。美术造型类就业方向则是灿若繁星,五花八门。不管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或者就是个自由职业者,只要艺术修养够,就是行为里的翘楚,无论做什么都会风生水起。
冷军一幅画就卖了6000万,试问,这么多的钱,你打工一辈子能挣的到么?
冷军的作品:
我是美术老师白钰,美术造型类的就业方向繁多,冷军也只是艺术造型专业里的众多艺术家中的沧海一粟,无论你是想就业还是做个自由职业者,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艺术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祝愿你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艺术之路坚定的走下去。
我是美术老师白钰,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你,如果有什么看法就请在下方留言评论,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音乐是什么?
关于“音乐是什么”的探讨,最终应该追问到纯粹的音乐本身当中来,这也是现代探讨音乐哲学问题的思想家们对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c)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的原因。
艺术能够显现人的精神,而在众多艺术形式中,音乐作为最普遍的艺术语言,通常被看作是最具哲学性的。“music”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的“mousike(techne)”,含义为“technology of the Muses”,表示“献给智慧女神缪斯的艺术”。Mousike在古希腊不单指音乐,而是包括人文领域的多个分支,如舞蹈、诗歌、演唱、乐器演奏等,以及各类文化与智力活动。如果要在现在的英文中寻找一个词对应mousike的话,最合适的词应该是humanities。对music具有现代意义的更狭义地使用出现后,music便只指代唱歌与乐器演奏,或与旋律相关的艺术形式。但“音乐”一词的具体含义,实际上到了今天依然在发生变化。而在近代以来关于音乐哲学的讨论中,思想家们基本上都以西方古典音乐为对象进行讨论,非和声音乐与现代流行乐大多不在他们的考察范围内。本文不针对“音乐”范畴的外延进行探讨,主要是呈现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与本质的讨论。
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哲学
最早提出关于音乐的观点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而万物和谐的具体内容在于数字的相互关系,这一点尤其在音符中有所体现。他们通过分析音乐的和弦,如作为协和音程的四度、五度、八度(数学关系体现在音程中音符的音高与乐器的弦长之间的比例:3∶4、2∶3、1∶2),说明和谐具体体现在音符之间有规律的数学关系。“他们不是把音乐当作诉诸现实性的、感性的艺术,而是当作世界规律性的象征、真理和学问”。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表示,他对可接受的音乐局限于模仿勇敢的人以及模仿人们谦逊和平的日常状态两种曲调。柏拉图认为音乐是具有教育功能的,但是“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所以在他理想的城邦中,只允许有模仿好的事物的简单曲调出现,复杂的音乐遭到禁止。柏拉图唾弃复杂多样的音乐,更是出于一种道德上的动机,而非审美上的,因为他显然认为音乐中有善或恶的特征存在。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柏拉图认为音乐与德性中和谐性的本质具有根源上的亲缘关系。
亚里士多德对待音乐的态度比柏拉图要宽容,他认为音乐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也不限制任何类型的音乐。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同样承认音乐对人性情的塑造,但比柏拉图更进一步的是,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对个体情绪的表现,他认为只有音乐和诗歌能表现心理上的或精神上的情绪。音乐曲调及伴有音乐的歌词“本身就包含着精神情绪的相似物”。悲剧通过模仿人的情绪使人们内心坏的情绪得到净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持有的更多功能的发现。而音乐能够模仿人的情绪,除了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教育,同时也具有高尚的享乐功能。在亚里士多德这里,除了音乐的模仿理论之外,还有着近代关于音乐的讨论中表现主义观点的痕迹。
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争论
作为美学理论的先驱人物,康德同样在音乐的理论上提出了他的观点,尽管进一步考察会发现,康德对音乐的态度存在矛盾,但这不妨碍他在后期音乐哲学中的形式主义观点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在《判断力批判》第16节中,康德认为音乐属于更高级的自由美(free art),之后在第53节中又认为音乐排在艺术中最低的位置。他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快适的(agreeable)艺术,只是感官的游戏。也就是说,音乐当中没有内容可供知性进行反思(reflection),只是形式的艺术。他认为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美,是“多种感觉在游戏中的形式作评判的结果”,音乐带给人们美的体验的原因在于音乐的形式。音乐不表达概念或内涵,仅仅通过其旋律、声音传达情绪或感觉。
19世纪的音乐美学家汉斯力克(Eduard Hanslick)常被看作近代形式主义的代表。他“特别反对‘表现’(darstellen)概念”,并认为“音乐作品的美是一种为音乐所特有的美,即存在于乐音的组合中,与任何陌生的、音乐之外的思想范围(gedankenkreis)都没有什么关系”,“作曲家所表现的观念(Idee),首先和主要的是纯音乐性的观念。在他的幻想中出现一支明确的、优美的旋律。这旋律只代表它自己,不代表别的东西”。事实上,汉斯力克并不反对音乐可以表现情感,他认为音乐可以通过力度与速度模仿情绪的某一方面,具体的确定的情感是音乐所不能表现的,音乐只能表现情感更抽象更一般的方面。将汉斯力克归为形式主义观点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将音乐的唯一内容看作是声音不断地运动的形式。这也是形式主义观点的核心,坚持音乐的本质在于其形式自身。
与康德认为艺术只是通过其形式达到感官享乐的观点不同,黑格尔认为艺术主要的目的是丰富理解而非提供愉悦。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艺术是绝对精神当中最先的表象一环,是对真理的诠释。虽然艺术本身确实具有感官属性,但当中所展现的真理内容是大于其带来的感官愉悦的。而在众多艺术形式当中,音乐没有空间性,是最接近概念的形式,因而在具体经验内容的基础上最具有自由的潜质。黑格尔将音乐看成是最接近概念的形式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将音乐看作是从外部事物当中解放出来的。画家或雕塑家依然需要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和学习,但音乐的发展更多是基于其自身形式的变化,并且模仿与表达的内容更具有精神性。
近代的表现主义观点是在承认音乐含有除自身形式之外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音乐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内容的传达。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试图通过音乐引起人们的情绪来解释我们听到音乐时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直觉上占优势的理论,但常常被诟病不够深刻。莱维森(Jerrold Levinson)则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当我们聆听音乐时,我们总会相信或者想象背后有一个主体在进行表达。这种解释被称为人格理论(persona theory)。还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感受到音乐表达的内容不需要相信或想象背后有一个主体。音乐只需表现出与行为或情感相似的主要表现,便可将内容传达给听众,这种观点被称作相似理论(resemblance theory)。
对比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可见,两派观点的主要争论在于:音乐的本质是其自身形式还是其表达的内容。
绝对音乐观念的建构
关于“音乐是什么”的探讨,最终应该追问到纯粹的音乐本身当中来,这也是现代探讨音乐哲学问题的思想家们对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c)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的原因。作为一个现代术语,绝对音乐“是指从诗意的以至绘画性的表象中解放出来的没有浪漫主义性质的标题或合理主义性质的音画的音乐”。
18—19世纪,音乐发展到了古典时期,海顿、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造就了古典时期音乐的特点:音乐形式由声乐转向了更多的器乐演奏。同时,在哲学领域,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音乐通过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以其抽象的特征,在当时的理论地位得到了提升。浪漫主义时期,器乐音乐(instrumental music)开始被看作是一种比声乐更高级的形式,是最高级的音乐性表达。贝多芬的交响曲、莫扎特的奏鸣曲都开始在音乐中得到最高的赞赏。
音乐理论家达尔豪斯(Carl Dahlhaus)认为,音乐历史中一个范式的转换在于用自律的模式替代了文字。也就是说,从18世纪开始,浪漫主义者们将文字大于音乐的古典观念颠倒过来,将修辞或者语言模型替换成了自律的模型。无论在美学理论中还是在艺术实践上,音乐中最纯粹关于自身的形式开始占据作品的主要地位,脱离了文字或剧情的修饰,绝对音乐的观念由此诞生。
绝对音乐表达了音乐家们的形而上学愿景,其中包含了他们一部分的自我理解,也包含了在音乐中他们想要达到的理想的实现。因而,绝对音乐必然包含自律性(autonomous),自律即在自身中确立规则,意味着摆脱某种他律。一方面,音乐的自律性可以是相对于其他种类的艺术在音乐自身当中确立自身的规则;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音乐相对于非艺术而言拥有一种关于艺术自身的规则和逻辑。自律的音乐需要摆脱的他律包括自然、社会、情感内容等,如果抛却这些对音乐而言的外界事物,音乐是否能确立自身的逻辑与规则,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节:音乐是什么?音乐听起来很悦耳或有趣。它是地球上每一种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用音乐表达感情和想法。音乐也有娱乐和放松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它与绘画、诗歌等艺术不同,艺术家创作作品,然后展示或出版。音乐作曲家需要音乐家来诠释和表演他们的作品。因此,大多数音乐表演实际上是作曲家和表演者之间的合作。
音乐在其他艺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歌剧把歌唱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芭蕾舞和其他形式的舞蹈需要音乐来帮助舞者们的舞步。电影使用音乐来帮助设定情绪以及介绍动作或增强对观众的影响。
音乐剧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人们可能在语言一开始就开始唱歌。狩猎工具一起敲击可能是第一种乐器。大约公元前10000年,古代人们用中空的骨头制作长笛。第一次写的音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
西方音乐有两种主要类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交响乐、歌剧和芭蕾舞是古典音乐。写作和表演通常比较难。演奏它的音乐家需要大量的训练。流行音乐包括乡村音乐、民间音乐、爵士乐和摇滚乐。它更容易表演和理解。
插花算是一门艺术吗?
我的观点,插花是一门可以谋生的艺术。
今天我给大家展示三类我的艺术作品:
第一类:花篮。1、欢天喜地。
这个花篮有少女的俏皮感,有年轻姑娘的乐观,有些欢天喜地的乐观。
2、春光明媚。
像是春天采摘的一篮子鲜花,一只紫罗,像是一位长姐,带着姐妹们一起寻找春天,
3、田园春趣。
春天的气息很浓郁的作品。
仿佛看到了草长莺飞的田园,那些迎风飞舞的日子仿佛回到了身边。
4、轻舞飞扬。
这个花篮紫色的洋桔梗和紫罗兰视觉差异很好,粉色的玫瑰很浪漫。
这样的花篮放在房里里一定是心情愉悦的。
第二类:台花。1、金玉满堂。
这样的花艺作品,不是艺术又是什么呢。
做这件作品的时候,我真的是当作一件一束作品来创作的。
2、花开富贵。
兰花的台花放在家里是艺术品。
放在公司也是一件艺术品。
每一份设计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3、心动。
这一件作品,打动过很多的花艺粉丝。
水的纯净透明感和花的色彩缤纷相互融合。
是一件很美的艺术作品。
第三类:花束。1、一见倾心。
为什么送花?因为把它当成艺术品,送给你的是一份美好。
色彩的搭配,款式的选择,空间感的设计都是精心设计过。
2、缤纷秀色。
绣球花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艺术品。
插这束花的时候,从色彩的搭配,花朵的选择,都是追求艺术的一个过程。
3、恋曲。
不是所有的花都叫艺术,只有用心设计过的插花,做出来的话才叫艺术。
花型,搭配很多方面都是我们追求的艺术方向。
最重要的是,它和艺术一样都是为我们传递美好。
花的美丽,花的芬芳,通过艺术家的设计和搭配,为我们展现一件又一件美丽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