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海昏侯博物馆老年人需买门票吗
海昏侯,海昏侯博物馆老年人需买门票吗?
南昌海昏候博物馆老人要买门票优惠政策如下,一南昌市民,儿童(身高一米二至一米五,中小学生,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学历在校学生,老年人,六十至六十五周岁,预订门票五折优惠,即30元,政策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现役军人,伤残军,军队离退休干部。六十五周岁以上老人,六周岁以下儿童,身高1米2以下儿童需大人陪同,残疾退役人员,及享受抚助补助优抚对象,国家综合性消防救助人员,获得国家级全国劳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凭相关有效证件游客中心办理登记免门票。
海昏侯刘贺为何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呢?
昌邑王刘贺,武帝之孙,为帝二十七天,荒唐千余罪。霍光行伊尹之事,告太庙,废其为王,后为海昏侯。霍光因子孙有谋反之罪,虽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但不录名。历史不可全信,二零一六年,考古发海昏侯墓,得文物无数。证,刘贺天资聪明,勤奋好学,非历史记载昏庸无道,历史文献重新评估,历史书被重编另册。
假如你是海昏侯刘贺?
前几天刚刚看了央视版的盗墓笔记,讲的就是海昏侯刘贺的大墓。说实话,没这墓之前认识刘贺的人肯定没几个。这人的生平大家可以去百度,就不拷贝粘贴了。如果我是刘贺,让我和大家说几句,那我就说几句。
我是个幸运的人,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幸的是我从小生在帝王家,不愁吃不愁喝,大富大贵。不幸的是我被立为太子,当了皇帝。幸的是我被废了,既然没要我小命。不幸的是我被史书记载为荒淫无道,不保社稷的汉废帝。幸的是我又回到了封地,变成了海昏侯。不幸的是我吃个瓜都要了小命。幸的是我的墓由于地震改变了墓室,没有被盗。不幸的是我又被你们挖了出来。幸的是我的陪葬品成了国宝。不幸的是我从此都被大家调侃。
纯属娱乐,大家勿怪!
刘贺封号和郡国并行有什么关系?
汉废帝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汉朝第9个皇帝,也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19岁即位,当了27天皇帝,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去,分封到了今天的江西省永修县,史称汉废帝。
“海昏侯”刘贺,这两年名声大振。是因为他的陵墓被发现并挖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相当数量的文物,使西汉文化的研究更具有了坚实的实物证明。
“海昏”得名甚早,《汉书·地理志》提到汉高帝刘邦时豫章郡就辖海昏等县,很可能在战国后期楚国时这个名字就存在了。 这里的“海”很可能指的是 古代的鄱阳湖(当时叫“彭蠡泽”);“昏”的本义是日下沉、黄昏。海昏在彭蠡泽之西,故名。海昏侯来源于封地的名称,“海昏”就是现在鄱阳湖的西岸。
汉代设置的县,为汉豫章郡十八县之一。 汉代海昏县在今江西省北部,范围大致包括今天南昌市新建区北部、永修县、安义县、武宁县、靖安县、奉新县。 西汉曾封建海昏侯国,都城在今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乡紫金城遗址,首任海昏侯为“汉废帝”刘贺。封国撤销后,其地属海昏县。
郡国并行制是指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
所以刘贺的封号就是以其所在的郡县名称而来,两者有一定联系。
南昌海昏侯墓发现失传千年的齐论语?
怒答这一题,作为一个准备考古典文献学研究生的学生,准备用专业知识认真回答这个问题。
记得最近有一个流行的表情包。
你背的论语最近也更新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看看论语的版本以及学术源流。先秦古籍保存必须遭遇的劫难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古籍都散佚了。西汉主要是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还有就是从孔府墙壁里面翻出来古文论语(21篇)。齐论语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
西汉末年张禹是皇帝老师,他以鲁论语为基础。结合其他两家的,最终修订了一个“张侯论”。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后来散佚了。
郑玄注今已散佚,甘肃敦煌和新疆均曾出土唐代手抄的残本。三国时人何晏汇集汉魏各家注解,作《论语集解》,是现在所见最早的完整注本。
好了,科普完了。简单分析一下:海昏候墓出土的竹简里面有《知道》一篇,很明显是齐论语。考虑刘贺同志的老师就是当时研究齐论语的专家,出土这文物也很正常。
谈意义的话,我看很多人说齐论语可能增加了以后论语要背的篇目,其实这就是一句玩笑话。张禹当年修订论语的时候,一定考虑到了版本的真伪之类的问题,郑玄那时候做注也是按照张侯论语,而不是齐论语。可见他们对齐论语有些内容并不认同,有取舍的。
你要说出土文物一点没用,也还是有很大用处的。你可以看出汉代论语学术发展演变。可能更好理解张禹,郑玄那些汉代知识分子的儒学观念或者学术思想发展有很大帮助。古典文献学就是要符合文字之真,史实之真。具体详细的意义,可能要看专家学者的著作,论文了。
总之一句话,对我们普通人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对于纯粹的学术界,这个齐论语还是值得研究的。
后记,查了一下刘贺老师谁,补充一下: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官至博士谏大夫。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
王吉曾从学自《韩诗》学者蔡义,开《韩诗》王氏学;能为《驺氏春秋》;又好梁丘《易》。按戴维先生意见,其在《论语》研究上综有《齐论》和《鲁论》的特点,汉书说他“兼通五经”,因此也算得上是西汉比较著名的经学家。
底下有人说考论语啥的,我倒是觉得有可能考一考汉书王吉传有可能。哈哈哈,姑且说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