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原型

2023-03-03 10:52:04 108阅读

曹冲称象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原型?

曹冲称象这个事情从清朝起就有学者质疑它的真实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曹冲称象”来自印度佛经。他认为当时气候寒冷,孙权领土范围内,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是没有大象的。并且认为“曹冲称象”的原型是《杂宝藏经》中“弃老国”禄的故事。虽然当时《杂宝藏经》还没有引入国内,但陈寅恪先生认为是这是为了衬托小神童的形象,将听来的故事按在了他的头上。

但也有人认为当时的中原地区是有大象的。因为河南省的简称是“豫”,他的右边就是一个大象的象,而且河南卫视的台标,也是一头大象,这不就证明河南有大象了?那么河南的大象去河北也是很有可能的。考古学家也的确在河南发现了大象的化石。但是,“豫”这个字里面的象,不是大象的象,而是气象万千的象。那么,如果河南真的没有大象,这大象从哪从云南到河北,按照中国古代一公里相当于两华里,要走6000公里。大象走到河北估计腿都磨没了,太远了!虽然大象不能走到河北,但河北是有河的。古代的时候大型物体的运输都是用船。并且“曹冲称象”也说了是在河边的船上。

曹冲称象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原型

按照《后汉书》记载:建安七年,于阗国献驯(训)象。意思就是于阗国给汉朝的皇帝送过一头经过驯化的大象。建安七年曹冲6岁,正是故事里“称象”的年纪。按照《三国志》上记载,大象是吴国的国王,孙权送给曹操的。当年,曹操刚当了汉朝的丞相,大家都送礼祝贺他,孙权送大象是完全可能的。三国时期的气候没有现在这么冷,大象分布的很广,东吴这里也有很多大象。 象有了,但还有人说这是印度佛经上的故事,不是曹冲干的。这又是真的吗

记载“曹冲称象”的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不一样。《三国演义》是后人根据三国时期的事情编的故事,里面有些内容为了让故事更好看而增加的。《三国志》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书,是真正发生过的。它的作者叫陈寿,是一位很严谨的历史家。写历史书很认真,文采也好。陈寿也是三国时期的人,从到处打仗到天下太平,他是历史见证人。写这本历史书的时候,很多历史事件的当事人都在,或者刚去世没多久,他打听一下就知道了。所以《三国志》可信度很高。

至于有印度的佛经上也记载了类似的事情,这也没啥奇怪的。因为用相同重量代替的办法,测量大象的体重,不同地方的聪明人都可能想出这个主意。这不是专利,你用了我就不能用。基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件事是真实的啦。

在古代比曹冲称象还要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除曹冲称象的方法外,还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称象:

1、让大象上船做标记,然后将石头换成人,再将每个人的体重相加,便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

2、做一个大象翘翘板,利用杠杆原理,让大象站在一端,另一端站上人,等人和大象重量相同时,再将人的重量相加,便可算出大象的重量。

3、水池装满水,把大象赶进去水池,再赶出来,计算水溢出来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改进曹操称象的办法有些什么?

上地泵上称量。

直接让人站在船上,达到吃水线后,让人下船称量人的体重,这样就不用把石头搬来搬去了。

找一像天平或翘翘板之类东西让大象在天平的一端,而在另一端放石头,待两边平衡时称石头重量,也就得出了大象重量。

用定滑轮.绳子一头绑着象,另一头不断地加重物直到大象升起来就行.前提就是有那么一个支承能承受住两头大象的重量。

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

曹冲称象的动词?

曹冲称象用四个动词来描写是,一,赶,赶象上船。

二,标,标出水面线。

三,搬,搬石头上船。

四,称,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体重。

曹冲称象的方法分哪几步?

曹冲称象的步骤分三步: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在沉下的水面上画一个记号。再把象赶下来,再将船上放其他的东西(课本上记得好像是石头),当水面也达到那个记号的时候,就分次称一下这些石头。知道这些石头的总重量,那么就可以得出这头大象的重量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