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皇兄,八旗的势力如何
奴隶皇兄,八旗的势力如何?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清太宗皇太极骤然崩逝。
由于在此之前,皇太极并没有就立储一事做出任何交代与安排,随之而来的便是长达十七天的皇位争夺战。最终,在各方势力的相互协商与利益妥协下,年仅五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出人意料”的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在这其中,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成为了影响皇位归属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努尔哈赤去世后,依照“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皇太极登上汗位。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如下:
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
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大贝勒代善及其长子岳托统领;
镶蓝旗(33牛录),由二贝勒阿敏掌管;
正蓝旗(21牛录),由三贝勒莽古尔泰掌管;
正白旗(25牛录),由四贝勒皇太极掌管;
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褚英为努尔哈赤的嫡长子,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为努尔哈赤处死。
而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对八旗势力进行了一次划分和调整,其主要针对的是他自己所统领的两黄旗。
努尔哈赤分别授予由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人15个牛录,自己只留20个牛录作为亲兵。同时努尔哈赤明确表示多铎为正黄旗旗主,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自己去世后,将剩余的这20个牛录的亲兵由多铎继承。
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将统领镶白旗的杜度调到了镶红旗下,有史料说这是努尔哈赤有意让多尔衮接管镶白旗。只不过,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此,镶白旗最终是由皇太极所得,并安排给自己的儿子豪格统领。
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正式颁布“汗谕”,确定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在其去世后,将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的方式,产生新任的后金大汗。
“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怫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从议政的角度,对“八和硕贝勒”的举动进行了全方位的约束,并且还规定将此后所有的战利品,包括人口、牲畜、财物等,统统平均一分为八,以此保证此项制度施行的经济基础。
而由于这八位和硕贝勒都是掌管兵权的领旗或者旗主贝勒,因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也被称为“八王议政”或者“八旗议政”。而这便是《雍正王朝》中,“八爷党逼宫”雍正时,所说的“八王议政”说法的来源。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八和硕贝勒共举新汗”的规则也随即开启。
就在努尔哈赤去世的当天,代善的长子岳托和三子萨哈廉便找到代善商议,并就拥立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达成了一致意见。
“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无人允协,谁不赞同。”于是,在代善的首倡下,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并且就此开启了“四大贝勒南面共坐,同受朝贺,共理朝政”的阶段。
而纵观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按照努尔哈赤规定的“能受谏而有德者”为标准选举新汗,而是通过比照背后支持的八旗以及牛录数量,这才是皇太极能够登上汗位的根本。
也正是因为代善家族两红旗、共计51个牛录的支持,才使得仅有25个牛录正白旗的皇太极,从劣势位置上,实现了“弯道超车”,登上了后金汗位。
当然,这也就此成为了皇太极去世后,顺治皇帝登上皇位全过程的“预演”。
皇太极时期对于八旗势力的调整,使得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较之努尔哈赤时期有着巨大的改变。皇太极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实行“黄白对调”。
满洲人以黄色为尊,黄色也就成为了当时的汗权以及后来皇权的象征,因而统领两白旗的皇太极父子对于自己的旗籍是有所不满的。况且,按照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狩猎和驻防的传统,两白旗分属左右翼之末,实际上就相当于处于八旗的末位,这也必然是不能为皇太极所接受。
于是,皇太极下令,在不改变人员配置和所属牛录数量的情况下,将两黄旗与两白旗的旗帜与服装进行对调。
经过“黄白对调”后,皇太极统领正黄旗,其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铎为正白旗旗主,阿济格为镶白旗旗主,多尔衮则将自己的15个牛录挂在了阿济格的镶白旗下。
在这之后,皇太极又对统领两白旗的多尔衮三兄弟的势力,进行调整。
皇太极为了拉拢多尔衮,首先借故免除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改又由多尔衮担任。
之后由对两白旗进行了一次整编和调整,让多尔衮任正白旗旗主,多铎任镶白旗旗主,目的就是为了平衡两白旗的势力,限制多铎的势力。只不过由于多铎统领的牛录数量太多,再加上努尔哈赤时期确立的“平均分配”制度,使得多铎的镶白旗一直到皇太极去世都是八旗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旗。
而处理完两白旗的问题后,皇太极将目光盯在了两蓝旗上。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借着阿敏弃守永平四城并下令掠财,以“十六大罪”判处阿敏终身监禁,并安阿敏的弟弟排济尔哈朗继承了阿敏的全部财产,特别是还安排其统领阿敏的镶蓝旗部众。
实际上,皇太极这样的安排可谓是别有用心。自阿敏与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为努尔哈赤处死后,年幼的济尔哈朗就被寄养在了努尔哈赤的宫中,就此与皇太极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远超他与自己同父异母哥哥阿敏。于是,皇太极安排济尔哈朗掌管镶蓝旗,实际上就是将镶蓝旗培养成为了自己坚定的支持力量,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济尔哈朗的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皇太极的“高瞻远瞩”。
至于正蓝旗,皇太极可谓是痛下了杀手。两任旗主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先后暴毙身亡,另一位在正蓝旗中声望极高的哈达公主莽古济被皇太极凌迟处死,皇太极也就此吞并了整个正蓝旗。
之后皇太极将自己的势力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整编调整,并且由自己亲领两黄旗,豪格统领正蓝旗,最初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蓝旗的格局确定。
与此同时,皇太极在位期间还成立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并将其划归为皇帝亲自统领,这就使得皇太极父子在统领牛录数量与掌管人口兵丁数量上,彻底超过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统领的两白旗,进一步稳固了皇权。
至此,皇太极去世前后,八旗的势力格局分布情况为:皇太极亲领镶黄旗、正黄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统领正蓝旗;礼亲王代善家族统领正红旗、镶红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镶蓝旗;睿亲王多尔衮统领正白旗;豫郡王多铎统领镶白旗。
而伴随着皇太极的去世,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也随之打响。
皇位争夺的背后是八旗的“各怀鬼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各方的“各取所需”。皇太极去世后,豪格得到了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以及自己统领的正蓝旗的支持。
特别是以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为首的两黄旗高级将领,在豪格授意下结为“八拜之交”,相约“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共同扶保豪格。
而在皇位争夺到了白热化阶段的时候,索尼和鳌拜更是执剑站在堂上,以表示对于豪格的坚决拥护,甚至做好了以死相拼的准备。
“吾辈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然而,两黄旗看似是在为豪格呐喊疾呼,实际上却是为自己的未来做着考量。
前文中也曾说到了,皇太极登上后金大汗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黄白对调”,如果真的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登上了皇位,那么必然也将再来一次黄白对调。这样一来,两黄旗的这些将领不仅要失去“上三旗”的地位,更是在诸多特权、待遇、岗位、职级上蒙受巨大的损失。
因此,维护自身“上三旗”的地位以及实际的利益,才是他们极力扶保豪格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拥护的也就并非是豪格本人,而是豪格“皇太极之子”的身份,或者说只要保住了他们两黄旗的地位,即便是皇太极的其他皇子登基,他们也会选择支持。
当然,两白旗自不用多说,多尔衮三兄弟一直以来都是精诚团结、亲密无间,阿济格、多铎支持自己的亲兄弟多尔衮,无论是从亲情角度来说,还是从共同利益的角度来说,都是必然的。
而至于统领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和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则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着考量。
对于代善来说,维稳是首要的目的。
此时代善已经年过六十,并且在皇太极时期已经退出了权力统治的中心,虽然地位上位列百官之首,但这也仅仅是个名义而已,并无实权。
更重要的是,代善最为欣赏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英年早逝,其他子孙要么年龄尚小、资历不足,要么就是诸如硕托、阿达礼这样的不为他喜欢。
因此代善能做的主要是两点,其一,保住自己家族的实力和地位;其二,维系朝局的稳定,避免发生内讧,进而葬送好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代善选择支持豪格,目的就是在于豪格继位更加的名正言顺,并且更有利于维系局势的稳定。
而济尔哈朗,除了要考虑到政权的稳定外,也考虑的是他与皇太极的“私交”。
前文中也说到了,两人要好的关系是自幼形成的,并且济尔哈朗能够有今天的权势地位,特别是他能够受封郑亲王,署理刑部事务,在百官中仅次于礼亲王代善位居次席的地位,以及他能够坐拥八旗中势力排名第二的镶蓝旗,全都是仰仗着皇太极。即便是抱有“感恩”的心态,济尔哈朗也会拥立皇太极的子嗣,而不是去扶保多尔衮。
于是,济尔哈朗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两黄旗与两白旗即将火并的时候,首先提出由福临继承皇位。
实际上济尔哈朗之所以提出由福临继位,也是有着他的“小算盘”。
首先,皇太极先后迎娶了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的皇后哲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以及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目的就是想得到一个具有科尔沁血统的皇子来继承皇位,这一点在皇太极此前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因而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所生的福临,可以说是具有着先天性的优势所在。
其次,此时的福临年仅五岁,尚没有执政能力,因而朝堂上现有的政治格局将维持暂时性的稳定,这也是各方所能接受的。
再次,济尔哈朗也有着一定的私心,那就是借着“拥立之功”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而当济尔哈朗将这一方案提出来的时候,也得到了包括多尔衮在内的一众的八旗旗主们的认同,就这样,顺治皇帝福临登上了皇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由于其的“拥立之功”,加上其在皇太极时期的朝堂地位,成为了第一辅政王。而多尔衮,也凭借着其此前的功劳地位以及背后两白旗的势力,与济尔哈朗共同成为了辅政王。
豪格,由于顺治皇帝的继位,两黄旗改由顺治统领,他自己也只能继续掌握着正蓝旗。
之后,随着多尔衮专政时期的到来,豪格的势力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和吞并,经过多尔衮重新整合后,他让自己统领两白旗,并将正蓝旗给到了自己的弟弟多铎统领,同时将正蓝旗移出了“上三旗”,改正白旗位列“上三旗”之中。
而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势力进行了清算,收回了两白旗,并且将正白旗改由自己亲领,镶白旗则还给了遭到多尔衮迫害的豪格家族。
至此,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最终确定:“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亲领;“下五旗”中,正红旗归属礼亲王代善世系,镶红旗归属于克勤郡王岳托世系,镶白旗归属于肃亲王豪格世系,正蓝旗归属于豫亲王多铎世系,镶蓝旗归属于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借着为多尔衮平反的机会,制定了“铁帽子王”制度,最终厘定了爵位名号、家族世袭以及八旗势力归属。
女真贵族们的下场到底有多惨?
皇室一族男性全部惨遭屠戮,女的全被蒙古人押往北方任由欺凌,半数以上蹂躏致死。至于金朝皇帝金哀宗完颜守绪自杀身亡后也没被他的敌人所放过,被烧了个半生不熟后又被人给扒拉出来一刀砍成了两半,死的真是连个囫囵全尸都没有。
公元1234年,金朝在蒙古与南宋的联合征讨下于蔡州(今湖北枣阳)灭亡,之后凶狠残暴的蒙古人把金朝的所有皇室成员连同后宫嫔妃宫女一起掳走,准备押往当时的蒙古国首都和林。
在北上的途中,当时的蒙古将军速不台命人把所有的皇室男性成员全都挑选出来,然后一个接一个的给杀死。至于那些后宫嫔妃们则是任由蒙古大兵们蹂躏,生不如死,不过这样的场面倒是跟当年金朝灭亡北宋十分的相似。
公元1127年,金太宗时期,金兵进攻北宋都城汴梁,把软弱无能的太上皇宋徽宗跟皇帝宋钦宗变成了俘虏,连同后宫里的嫔妃还有公主们全部一起给掳到了北方,这就是“靖康之耻。”
然后金兵们的所作所为就跟后来蒙古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一样,北上途中的这些南宋后宫嫔妃跟公主们全部成了金兵们取乐玩弄的对象,惨遭蹂躏,两相对比,真的是何其的讽刺啊。
想当年金朝仗着自己家大业大,攻打北宋,在“靖康之耻”中对汉人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结果仅仅才过了一百多年,蒙古人就给他们来了个金朝版的“靖康之耻”,且跟北宋相比,尚未开化的野蛮蒙古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知道金太宗泉下有知的话,看到百余年后他的后代子孙们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会是作何感想啊?他是不是会无地自容?毕竟这一切从根上来说就是他给一手造成的嘛。
1126年金太宗攻宋,北宋灭亡以后,1127年,宋徽宗死里逃生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建立了南宋政权。
1128年,想方设法就是要灭宋的金国就又以伪帝张邦昌被废为由,又开始大举南侵攻宋,结果南宋无力抵抗,宋高宗赵构被杀的一路南逃。最后被杀的陆地上呆不住了,就跑到了海里,在温州沿海漂流了四个多月。
后来在抗金将领岳飞,宗泽等人的拼死抗争下才总算是保全了南宋政权,但是却屈辱的被迫向金称臣,成为了大金的下属国。
1161年的时候,金国派人到南宋说是要与南宋重新划分疆界,但是却不是真心实意,只是为了挑事而已。好找个借口再次攻宋,南宋呢也不傻,这个时候也开始积极备战。
1162年,西北契丹叛变,镇守东京辽阳府的葛王完颜雍自立为帝,移居燕京(今北京)。也就是金世宗,老主子完颜亮则被部下发动兵变给杀死。
南宋趁着这个时候金国内部动荡,于是迅速派兵收复了淮南地区,从此以后,金朝便不再有灭宋的举动了。主要是也没这个实力了,宋金两国开始处于一种对峙的状态,也算是和平相处吧。
金朝老实了不再攻宋了,但是逐渐强大起来的蒙古部落却开始攻打金朝了。因为蒙古人对金朝有着很深的仇恨,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铁木真的祖先就被金人钉死在了木驴上。
不仅如此,在金朝建立之初,金人就对蒙古人制定了一条非常不人道,残忍异常的“减丁政策。”
所谓的“减丁”政策,其实就是定期派人对蒙古各部落进行清扫。大肆屠杀蒙古高原的青壮年,将蒙古人的孩子掳走为奴,让蒙古人失去生力军,永远无法对自己构成威胁。
但是令金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来却反而适得其反,虽然让蒙古人饱受痛苦跟打击,却激起了蒙古人对金人非常深的民族仇恨。
让蒙古各部落人民异常的团结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有人拧成了一股麻绳一致对外。
1206年,被毛泽东评价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1229年,正式由他的三儿子窝阔台继位,是为元太宗。
1230年,窝阔台听取了其父留下的联宋攻金的策略兵分三路大举南下发起了对金朝的进攻。
1233年,蒙古围困了汴京,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金哀宗把仅有的一丝希望放在了南宋身上。借乞粮为名,派人求援,说:“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西夏灭亡后到了大金,大金灭亡后必然危机大宋,唇亡齿寒,这是自然的道理。”
很明显,金哀宗是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来劝诫南宋,我死了你也活不了,以此来让南宋出兵助他,结果却遭到了南宋的拒绝。其实唇亡齿寒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对于南宋来说,“靖康之耻”更是不可以忘却的。
天理昭昭,报应不爽,这也只能说是大金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了,结果到头来恶果终为己食。
后来南宋派将领孟拱,江海领军三万,运粮三十万石出兵助蒙灭金。
第二年四月,守将崔立献城投降了蒙古,速不台入城以后,蒙古兵大肆烧杀抢掠,到处一片哀嚎之声。
最终1234年正月,蔡州城已经是岌岌可危,金哀宗不愿意当一个亡国之君,于是将皇位传给了统帅完颜承麟,史称金末帝。
不久之后,蒙古铁骑便攻破了蔡州,金哀宗知道于蒙古军而言,他们嗜杀成性,向来没有什么优待俘虏之说,自己落到蒙古人手中肯定是生不如死,于是在悲愤中自缢身亡,而末帝则死于战乱之中。从这一刻起,金朝正式宣告灭亡。其前后共传十帝,国运119年。
所以说要问金朝灭亡以后,女真贵族的下场如何?一个字:惨!两个字:特惨!三个字:非常惨!四个字:惨绝人寰!
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是哪位?
《宋词三百首》的第一首词是赵佶的《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说赵佶,可能知道的人不多,要是说宋徽宗,可能就妇孺皆知了。
“靖康之耻”,北宋亡国,徽钦二帝被俘。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金军押宋俘陆续北徙;五月,宋徽宗被押至燕京,七月迁中京。次年七月,迁上京。继之迁韩州。两年后,再迁五国城。从昔日锦衣玉食的一国之君,沦为任人摆布、没有任何尊严的阶下囚,宋徽宗的人生从天堂跌入地狱。在北行途中,忽见如火的杏花,写下这样一首词。这是他生活遭遇最悲惨的实录,也可以说是一篇血书。亡国之君宋徽宗,屈辱的阶下囚生活,才刚刚开始。更悲催的是,从汴京到北国,一路之上,漂泊万里,宋徽宗经历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屈辱和折磨,最后客死远离中原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宋徽宗过了近十年的囚徒生活,死后,连尸身都找不到。这期间有多少的屈辱,多少的精神折磨,等待着宋徽宗。这里,我且说一二。一、嫔妃歌舞庆胜利。被扣青城期间,在宿营地,金军将士要求宋徽宗配合庆祝胜利。在庆功宴上,让徽钦二帝,以及被虏的大臣前去助兴。还让被虏的嫔妃,都换成歌姬的服装,给他们跳舞。宋徽宗忍无可忍,站起来抗议,生生地被金军将领提溜出帐外。二、我打马球,你写诗。
金人军士时不时就拿他取乐。金军打马球,让宋徽宗写诗助兴,如果写不好,就怕挨罚。总之,要让太上皇陪着寻开心。
三、献俘礼。
到了金国上京,要举行献俘礼——牵羊礼。这是一场极大的侮辱。被俘的宋朝人,要作为战利品献给皇上金太宗。就是要脱掉上衣,牵着一只羊,表示臣服。不论男女老幼,一律脱掉上衣。当然,对宋徽宗,没有让他全脱掉。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四、封号“昏德公”。
金国的皇帝给了宋徽宗一个侮辱性的封号:“昏德公”。
五、被诬告谋反。
宋徽宗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亲儿子和女婿,居然合谋诬告自己谋反。绍兴三年六月,祁王赵愕、驸马都尉刘文彦诬告宋徽宗阴谋发动五国城暴动。
赵愕何许人?徽宗第十五子。刘文彦是谁?徽宗第七女儿的丈夫。两个人动机仅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金人派人去镇压,结果发现是子虚乌有。可怜两个20多岁的小伙子,被问斩。宋徽宗是既伤心又痛心。伤心的是,自己的儿子和女婿,仅仅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居然置老爹于死地。痛心的是,两个年纪轻轻的亲人,就这么死于非命。从此,宋徽宗沉默寡言,郁郁而终。六、遗骨不知所踪。宋徽宗死后,金国人按金国的习俗把他草草收埋了。多年后,宋金义和。金国用精美的棺材,将宋徽宗的遗骨送回南宋,并葬在永佑陵。百年以后,徽宗陵墓被盗,盗墓人发现里面除了一截烂木头,并没有遗骨。这也成了一个历史之谜。宋徽宗十七岁零三个月登基,成为大宋天子,在位26年。北宋断送在他的手里,他也以著名的“亡国之君”而青史留名。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非宋徽宗莫属。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导语:太庙这个词不陌生,张廷玉为了能够确保自己死后,可以配享太庙,可谓操碎了心,也因此被乾隆折磨的不行,当然,乾隆最后还是随了张廷玉的心愿:配享了太庙。由此可见,这太庙就是古时候,皇帝家摆放先祖牌位的地方,古时候,皇帝们去世后,接任者就会将先帝的牌位供奉在太庙里,以供后人祭拜。虽说清朝是封建社会时期最后一个朝代,但太庙并不是清朝才建立的,在明朝时,太庙就存在了,明朝时,太庙里放的是明朝去世皇帝们的牌位,等满人入关后,满人就将大清去世皇帝的牌位放到了太庙里,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之前明朝皇帝的牌位怎么处理呢?
太庙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院。
太庙,大殿耸立于整个太庙建筑群的中心,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达224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殿内的主要梁栋外包沉香木,别的建筑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
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其实相对于别的朝代,明朝是幸运的,因为明朝和清朝,不是简单的前后朝关系,是“清承明”,而不是“清推翻明”虽然在明眼人开来这只是清廷的一块遮羞布,但是不可否认就是因为存在这块遮羞布,才使得虽然明朝虽然亡了,却比别的朝代要好的多。最开始的时候明朝的老祖宗们还是安然待在太庙里的,但是受到经济和时间的限制,再加上清朝大力宣扬为明帝复仇而继承明朝的说法,清朝并没有像别的朝代一样破坏明朝的设施,而是所有的直接继续用下去了。甚至连明朝皇陵都派兵加以保护。
其实清朝也是拥有自己也是有太庙的,就在沈阳,是皇太极祭祀祖先的家庙。不过既然有更好的选择了,顺治也不介意给祖宗换个更好的房子了,毕竟每次祭祀都跑沈阳还是满累的。所以顺治在九月十九进北京后,九月二十七就举行了努尔哈赤夫妇和皇太极夫妇的升祔大典,都没足月就把祖宗们请到了北京。与两位先帝共同享福的还有费英东和额亦都,他俩算清朝最早配享太庙的大臣。
但是对于顺治来说,把自己家祖宗搬进太庙这活儿还不算彻底干完,主要在于老朱家祖宗该往哪去?直接扔出去吧这显然不妥,得考虑政治影响和民心问题。还好这个问题很早之前明朝的嘉靖皇帝帮他解决了,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就是现成的,直接拿来用就好。历代帝王庙追溯的话就能追溯到朱元璋了,这家伙拿下江山后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性,就下令在南京钦天山弄了个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他还把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个开国帝王一起供奉了。但是在朱棣迁都北京后就没另建。
但不另建没事,后人盖啊,嘉靖时期由于发生了大礼仪之争,这位仁兄无论如何都要力挺亲爹,闹到最后我们朱棣同学都差点被扔出去太庙。于是擅长权谋的嘉靖在登基第九年就另建了历代帝王庙。只是这个后手我们的嘉靖皇帝并没用上。但是他没用上可把顺治高兴坏了,这不就是现成的地方么。
最开始顺治确定祭奠帝王的总数共25人,贤臣39人,但随着时间推移,等到了康熙年间又发生了变化,康熙把古来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国之君的帝王都一起祭祀!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暴涨到143人。康熙之后的雍正更不用说,为了显示国力么。于是享祀的帝王扩编到164人,陪臣79人。更狠的是雍正还把历代帝王庙给重新翻修了一边,以显示自己的豪横风格。
总结:最后来看,虽然清朝入关后,抢了朱家老祖宗的太庙,但是也都被被妥善的保管着,朱家老祖宗其实都安然待在历代帝王庙里享受供奉,甚至连建文和景泰都有一席之地。
能否以你最终还是负了我做第一句写一篇古风微小说?
“你最终还是负了我……为了你的江山如画……”一位坐在地上的女子嚷到“黎儿……对不起,但是丞相府嫡小姐很受宠……为了帝位……”
“哈哈哈,我慕寒黎看错了人啊!看看吧慕寒黎,这就是你爱了五年的男人!”慕寒黎仰头大叫,而她对面的那男子(帝九幽)只是微微一笑,“来人!”顿时,一管家进来“太子殿下有何吩咐?”“休书一封,赐给太子妃!”“可……太子殿下……”。“还不快滚!”帝九幽突然吼道“是,奴才退下了”那管家悻悻的退了出去——这时,慕寒黎站了起来,说到“尊敬的太子殿下,妾身累了,不想再和你闹了,妾身——告退!”她刚一说完遍跪了帝九幽皱了皱眉头似乎不习惯慕寒黎规规矩矩的样子。突然,跪在地上的慕寒黎冲了上去,一把抱住帝九幽,也就在那一瞬间一只暗箭飞来,刚好射在慕寒黎的心口部位,慕寒黎吐了一口血,说到“其实……我……很爱你……”慕寒黎晕了,帝九幽傻了……“不要!黎儿!你给本宫醒来啊!”一年后
“黎儿,吃饭啦!”“知道了夫君”若是认识他们的人一点会惊叹“这时太子和太子妃啊!”第一次写……图图免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