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的配制,ypda培养基如何配制
培养基的配制,ypda培养基如何配制?
20g蛋白胨,10g酵母抽提物,2g葡萄糖适量双蒸水溶解,15mL百分之零点二腺嘌呤溶液,定容到1L,120℃高压灭菌15分钟,室温贮存!
固体部分:YPDA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的琼脂粉,120℃高压灭菌小15分钟,铺板,待凝固后4℃贮存。
配制培养基有哪些步骤?
培养基的配制步骤大方向一般有四步:
选择原料。培养基不同成分的选择,称量,处理(比如琼脂要剪碎,土豆要切块等)处理原料。如果是固体培养基需要煮培养基,加入不同成分煮沸,分装试剂,液体培养基则溶解装入锥形瓶或者试管。灭菌处理。一般是湿热灭菌,即在灭菌锅中处理。倒平板。培养基稍微冷却后倒平板。ms培养基中肌醇怎么配制?
一般配制浓缩液如10x,溶解在纯水中,定容后使用0.25um无菌滤膜过滤除菌,无菌试剂瓶保存备用。
马铃薯培养基如何制作呢?
材料: 马铃薯20g、蔗糖 2g、自来水 100mL、琼脂 2g、pH 自然(约6.0) 灭菌:1.05kg/cm2,20min 马铃薯处理方法: 马铃薯去皮,切成块加水,煮沸30min(注意火力的控制,可适当补水) ,用纱布过滤,滤液加糖,补足水至100ml,装入三角瓶。 综合马铃薯培养基 20%马铃薯煮汁 1000 毫升 磷酸二氢钾 3克 硫酸镁 1.5克 葡萄糖 20克 维生素 10毫克 琼脂 18克 先配制20%马铃薯煮汁,方法同上。在煮汁中加入上述各种组分,加热溶解后补足水分,调整pH值到6。分装,灭菌,备用。 该培养基用于培养和保存灵芝、平菇、香菇等食用菌菌种。马铃薯糖琼脂培养基 把马铃薯洗净去皮,取200克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半小时后,补足水分。在滤液中加入10克琼脂,煮沸溶解后加糖20克(用于培养霉菌的加入蔗糖,用于培养酵母菌的加入葡萄糖),补足水分,分装,灭菌,备用。 把这培养基的pH值调到7.2~7.4,配方中的糖,如用葡萄糖还可用来培养放线菌和芽孢杆菌。 按所用原料不同,可分为两类:应用肉汤、马铃薯汁等天然成分配制的,称为天然培养基;应用化学药品配成并标明成分的,称为合成培养基或综合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就是天然培养基,综合马铃薯培养基就是人工合成的。 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培养基,注意配方的选取,称取要准确,误差不能太大对于特殊物品,不能灭菌的要用过滤方法除菌。配好后高温高压灭菌,可以在室温下放置很久,如果打开使用过一次,请放置冰箱。如果长时间不用,一定要重新配置,不能拿以前的用来培养,避免污染。 培养基的制备程序不同类型培养基制备的程序也不尽相同。但一般培养基的程序主要可分为:配料、溶化、矫正pH、澄清过滤、分装、灭菌及检定等8个步骤。 (一)配料 按培养基处方准确称取各种成分,先在三角烧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再加入各种成分,以防蛋白胨等粘附于瓶底,然后再以剩余的水冲洗瓶壁。 (二)溶化 将各种成分混匀于水中,最好以流通蒸气溶化半小时,如在电炉上溶化应随时搅拌,如有琼脂成分时更应注意防止外溢。溶化完毕,补足失去的水分。(三)矫正pH 1.pH测定 取与标准管同口径的试管(通常用华氏试管)3支,于第1、3管各加入欲测定pH的的培养基5ml,并于第一管中加入0.2g/L的酚红0.25ml作为测定管,混匀;于第2管加入蒸馏水5ml,第4管为pH标准比色管。 2.pH的校正 若测定管过酸或过碱可用0.1mol/L氢氧化钠或0.1mol/L盐酸溶液矫正,直至颜色与标准管相同为止,加碱或加酸时要精确缓慢,每加1滴后要充分混匀,比色后再加第2滴(有时仅加半滴)准确记录加入的量。 3.计算 设5ml培养基矫正pH至7.4时需0.1mol/L氢氧化钠0.15ml,现有培养基4990ml,需加氢氧化钠的量可按下列方法计算:5∶4990=0.15∶X X=0.15×4990/5=149.7(ml) 如将此0.1mol/L的氢氧化钠改用1mol/L的氢氧化钠时,则需14.9ml即可。 (四)过滤澄清 培养基配制后一般都有沉渣或混浊出现,需过滤成清晰透明后方可使用,常用的过滤方法如下: 1.液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必须清晰,以便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常用滤纸过滤,亦可在加热前加入用水稀释的鸡蛋白(1000ml培养基用1个鸡蛋白)在100℃加热后保持60~70℃40~60分钟,使其不溶性物质附于凝固的蛋白上而沉淀,然后再用虹吸法吸出上清液或以滤纸过滤。 2.固体培养基 如系琼脂培养基,于加热融化后需趁热以绒布或两层纱布中夹脱脂棉过滤;亦可用自然沉淀法,即将琼脂培养基盛人铝锅或广口搪瓷容器内,以高压(103.43kPa)蒸汽融化15分钟后,静置高压锅内过夜,次日将琼脂倾出,用刀将底部沉渣切去,再融化即可收清晰的琼脂培养基。 (五)分装 1.根据需要将培养基分装于不同容量的三角烧瓶、试管中。分装的量不宜超过容器的2/3以免灭菌时外溢。 2.琼脂斜面分装量为试管容量的1/5,灭菌后须趁热放置成斜面,斜面长约为试管长的2/3. 3.半固体培养基分装量约为试管长的1/3,灭菌后直立凝固待用。 4.高层琼脂分装量约为试管的1/3,灭菌后趁热直立,待冷后凝固待用。 5.液体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约是试管长度的1/3. 6.琼脂平板:将灭菌(或加热融化)后的培养基冷至50℃左右,以无菌手续倾人灭菌平皿内,内径225px的平皿倾注培养基约13~15ml,轻摇平皿底,使培养基平铺于平皿底部,待凝固后即成,倾注培养基时,切勿将皿盖全部启开,以免空气中尘埃及细菌落入。 新制成的平板培养基(简称平板),表面水分较多,不利于细菌的分离,通常应将平皿倒扣搁置于37℃培养箱内约30分钟待平板平面干燥后使用。
制备培养基需要什么器材?
一、细胞培养需要的设施器材
设施:超净台、恒温培养箱、倒置显微镜、液氮储存罐、电热鼓风干燥箱、冰柜、电子天平、恒温水浴槽、离心机、压力蒸汽消毒器。
器材:
⒈玻璃器材
培养皿、滴流瓶、刻度吸管、离心管、培养瓶、烧杯、量筒、三角烧瓶
⒉塑料器材
多孔培养板、培养皿、培养瓶
⒊橡皮器材
橡皮制品(建议是硅制品)做各种瓶或试管的塞子、盖子。
⒋金属器材
剪刀、镊子、手术刀、解剖刀、血管钳、组织镊、眼科镊及各种型号针头
⒌其他物品
纱布、注射器和针头
二、细胞培养的一般过程
⒈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对开展细胞培养异常重要,工作量也较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准备工作中某一环节的疏忽可导致实验失败或无法进行。准备工作的内容包括器皿的清洗、干燥与消毒,培养基与其他试剂的配制、分装及灭菌,无菌室或超净台的清洁与消毒,培养箱及其他仪器的检查与调试,具体内容可参阅有关文献。
⒉取材
在无菌环境下从机体取出某种组织细胞(视实验目的而定),经过一定的处理(如消化分散细胞、分离等)后接入培养器皿中,这一过程称为取材。如是细胞株的扩大培养则无取材这一过程。机体取出的组织细胞的首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理论上讲各种动物和人体内的所有组织都可以用于培养,实际上幼体组织(尤其是胚胎组织)比成年个体的组织容易培养,分化程度低的组织比分化高的容易培养,肿瘤组织比正常组织容易培养。取材后应立即处理,尽快培养,因故不能马上培养时,可将组织块切成黄豆般大的小块,置4℃的培养液中保存。取组织时应严格保持无菌,同时也要避免接触其他的有害物质。取病理组织和皮肤及消化道上皮细胞时容易带菌,为减少污染可用抗菌素处理。由组织并分离分散细胞的方法可参阅有关文献。
⒊培养
将取得的组织细胞接入培养瓶或培养板中的过程称为培养。如系组织块培养,则直接将组织块接入培养器皿底部,几个小时后组织块可贴牢在底部,再加入培养基。如系细胞培养,一般应在接入培养器皿之前进行细胞计数,按要求以一定的量(以每毫升细胞数表示)接入培养器皿并直接加入培养基。细胞进入培养器皿后,立即放入培养箱中,使细胞尽早进入生长状态。正在培养中的细胞应每隔一定时间观察一次,观察的内容包括细胞是否生长良好,形态是否正常,有无污染,培养基的PH是否太酸或太碱(由酚红指示剂指示),此外对培养温度和CO2浓度也要定时检查。一般原代培养进入培养后有一段潜伏期(数小时到数十天不等),在潜伏期细胞一般不分裂,但可贴壁和游走。过了潜伏期后细胞进入旺盛的分裂生长期。细胞长满瓶底后要进行传代培养,将一瓶中的细胞消化悬浮后分至两到三瓶继续培养。每传代一次称为“一代”。二倍体细胞一般只能传几十代,而转化细胞系或细胞株则可无限地传代下去。转化细胞可能具有恶性性质,也可能仅有不死性(Immortality)而无恶性。培养正在生长中的细胞是进行各种生物医学实验的良好材料。
⒋冻存及复苏
为了保存细胞,特别是不易获得的突变型细胞或细胞株,要将细胞冻存。冻存的温度一般用液氮的温度—-196℃,将细胞收集至冻存管中加入含保护剂(一般为二甲亚砜或甘油)的培养基,以一定的冷却速度冻存,最终保存于液氮中。在极低的温度下,细胞保存的时间几乎是无限的。复苏一般采用快融方法,即从液氮中取出冻存管后,立即放入37℃水中,使之在一分钟内迅速融解。然后将细胞转入培养器皿中进行培养。冻存过程中保护剂的选用、细胞密度、降温速度及复苏时温度、融化速度等都对细胞活力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