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家,盲目崇洋媚外是社会风气还是个人行为
师夷家,盲目崇洋媚外是社会风气还是个人行为?
我觉得崇洋媚外主要还是社会风气差所导致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的人都不会以这个社会为荣。从上到下,各种道德底线的崩溃,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崇洋媚外,我举两个例子。
一次在和同事们吃饭,总有人会津津乐道于西方体育,尤其是体育明显,篮球足球,如数家珍,但是他们知道的中国运动员却是一个没有。他们只会说外国谁谁谁球打的多好,并引以为豪,难道我们中国就没有能够自豪的运动员吗。
现在我们国家都在积极宣传中国传统节日,但是我身边的人都不喜欢过,反而对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情有独钟,日子记得比自己国家传统节日还要清楚,热度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外国,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就当是放假。
为什么崇洋媚外是最严重的表现?因为这个直接涉及到一个人对自己名族的评价,如果社会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优秀名族的一员,那种自豪感会使人上进,社会风气也是朝气蓬泼,井然有序的,相反,将会是非常可怕的。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谁对国家贡献更大?
晚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谁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更大?曾国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
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早年修身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清朝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轮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为总办,后以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由此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清朝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于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之后,由清朝国政府的银子作为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因为在中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待企业步入正轨,官府便想方设法排斥民资,形成官府独霸企业。由于连年战乱政府不断从企业中抽离资金、强加冗员,长期的政策保护又使企业暮气沉沉。这些重病缠身的企业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民族资本的崛起难逃悲剧命运。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名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置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在晚清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建国后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东平闽浙1860年(咸丰十年),在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 [23] 并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疏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太平军攻克杭州后,清廷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1862年1月),督办军务。
1862年(同治元年),左宗棠进军浙江,在随后的两年中,他在中法混合军“常捷军”、中英混合军“常安军”、“定胜军”的配合下,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1863年(同治二年)升闽浙总督。
1864年(同治三年)3月,左宗棠攻陷杭州,加太子少保衔,赐黄马褂。 他在浙江采取种种恢复经济的举措,并攻克湖州等地,从而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二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同治五年)2月,左宗棠最终攻灭李世贤等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
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1866年(同治五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西靖陕甘1862年(同治元年),在陕西的回民趁太平天国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机会发动叛乱。其初期的主要首领有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同时在宁夏也爆发了大面积的回民暴动,其主要首领有马兆元和马化龙。由于当地起义军的活动,陕甘局势几近糜烂,而总督杨岳斌不能有效控制局势。这种情况下,清廷于1866年(同治五年)9月谕令左宗棠前赴陕甘。
1866年(同治五年)末,左宗棠动身,准备率领各军平定回乱,但因西捻军进犯陕西 ,加之左宗棠认为捻强于回,遂首先重点镇压捻军。
1867年(同治六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统军队(陕甘总督由穆图善署理),屡次击败捻军,但因回乱牵制、捻军机动灵活等因素而难以彻底取胜;延川、绥德还多次被回民军攻破。是年末,捻军由陕入晋,继而入河南、直隶,京师震动。左宗棠与李鸿章、李鹤年、官文皆受革职处分。左率军追击,并且建言献策,最终于1868年(同治七年)协助李鸿章消灭了西捻军。左宗棠在入京觐见时指出平定陕甘仍需五年时间。
1868年(同治七年)末,左宗棠进军陕北的延安、绥德、榆林一带,至1869年(同治八年)初先后逼降扈彰、董福祥等统领的起义军。 随后他进兵董志原,大败盘踞和被驱逐于此的回民军,4月攻占该地,肃清庆阳、泾州。在此期间,刘松山、高连升部相继发生兵变,高被杀,左宗棠大怒,对叛变兵勇严加惩处。 左宗棠并在当地推广代田法、区田法,努力恢复生产,并拨款救济饥民和归降者。 这时,左宗棠已认定盘踞金积堡一带的马化龙是回乱的罪魁祸首之一,遂派刘松山进攻马化龙的金积堡。同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
1870年(同治九年)2月,刘松山阵亡,左宗棠痛感“失我右臂”。 其后,马化龙鼓动回民军大举进犯陕西,不过这些部队缺乏系统组织、有效领导,被清军击败,也未能动摇左宗棠攻克金积堡的决心。左宗棠以松山之侄刘锦棠代替刘松山,又调动重兵围攻金积堡,终于在1871年1月(农历仍为同治九年)取胜,马化龙父子投降后于3月(同治十年正月)被处死,其部众1800余人、“伪官”80余人亦予骈诛。 左宗棠赏加骑都尉世职。
1871年(同治十年),肃清后方后,左宗棠进攻甘肃河州,当地回民军领袖马占鳌顽强抵抗,清军屡屡受挫,但始终坚持作战。在左军的强大压力下,马占鳌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投降,所部被左宗棠编入清军。回民军的主力至此已经被消灭。
1872年(同治十一年),左宗棠派刘锦棠克复西宁,白彦虎等退入甘肃;他另派徐占彪进攻肃州,但肃州久攻不下。同年,左宗棠驳斥朝臣宋晋停造轮船的主张, 并在兰州创办甘肃机器制造局(即兰州制造局)。8月,左宗棠入驻陕甘总督驻地兰州。
1873年(同治十二年),西宁回民军首领马桂源投降,被押往兰州并处死。随后左宗棠集合徐占彪、宋庆、金顺、刘锦棠等部大举围攻肃州,其后还亲往肃州督战。此役中,白彦虎等退到新疆。11月,肃州回民军首领马文禄被迫投降,后被处死,其部属和部分老幼共约有七千人被屠杀; 左宗棠事后承认“自办军务以来,于发、捻投诚时,皆力主‘不妄杀,不搜赃’之禁令,弁丁犯者不赦”,而肃州之役,则“不能尽行其志”。 随着肃州克复,陕甘回变告终。 清廷着左宗棠以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赏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推动甘肃省与陕西省分闱乡试、分设学政,以免甘肃考生赴陕乡试之苦;他还推动西北茶政改革,镇压闵殿臣之叛。8月,左宗棠补授大学士,不久又补为东阁大学士。
进军新疆1864年(同治三年),受太平天国运动和同治陕甘回变影响,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其中,围绕喀什噶尔展开争夺的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马木提艾和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相继致书中亚的浩罕汗国,由此引来该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他于1867年(同治六年)建立“洪福汗国”盘踞新疆。沙俄亦趁机于1871年(同治十年)7月侵占伊犁。
伊犁被攻占引起清廷重视,清廷命景廉、成禄等率军出关,并令左宗棠派兵进剿,因陕甘回乱尚未平定,左宗棠认为:“此时兴师远举,并非稳着。”但他仍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1月派徐占彪进兵肃州。
1873年(同治十二年)3月,左宗棠致信总理衙门,指出“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如果乌鲁木齐城克复,“我威维扬”,再大兴屯田以保证长期后勤供应,安抚新疆各部族耕牧如常,“即不遽索伊犁,而已稳然不可犯矣”。乌城形势既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若外交失败、不得已与俄军交战,清军亦未必不能够胜利。 这样,左宗棠提出了先安定新疆回部再准备收回伊犁的方针。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而且“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 军机大臣文祥赞同左见,全力支持之。与此同时,左宗棠弹劾景廉、成禄等原受命收复新疆而逡巡不进者,成禄被革职,景廉被调任。于是1875年(光绪元年)5月,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帮办军务,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抗击法军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传教,刊行《救时要务》等小册子,并举办仪器、车床、缝纫机、单车的展览和操作表演。张之洞会见了李提摩太,读了他的书,受其影响,拟筹建洋务局,未及实现。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在
越南猖獗,边疆告急。张之洞上疏建议战守,请严督滇、桂之战,急修津广之防。四月,清廷召张之洞、封勇晋京。张之洞上陈抗法之事,多所谋划。
张之洞到达广州后,便加强防务,饬沿海督抚,严密防守。六月,法国侵略军占中国台湾基隆,张之洞奏请饬吏部主事唐景崧,往会刘永福,合击法军。他认为:“援台惟有急越,请争越以振全局。又言牵敌以战越为上策,图越以用刘为实济。 ”清廷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加刘永福为提督记名。刘永福率领黑旗军骁勇善战,屡创法军。但由于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云南布政使唐烱所率军队在抗法战争中配合不力,打了败仗,唐烱军逃走,使黑旗军寡不敌众而遭到失败。唐、徐被撤职查办,张之洞因荐徐延旭不当而交部察议。
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军侵占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形势危急。张之洞奏请调前任广西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援桂,驻镇南关。70岁的老将冯子材率军,奋力殊死抵抗,大败法军,扭转了整个战局。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
兴办洋务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广东原有端溪书院,在肇庆,他聘请梁鼎芬主持端溪书院,后来梁鼎芬率师生来到广雅书院。张之洞又聘朱一新到广雅书院主讲。当时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主和而获罪,朱一新因弹劾太监李莲英而降职。张之洞抵住非议,继续延聘他们。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 [11] 。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八月,调署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 [12] 同年冬,张之洞到了湖北。首先是筹建汉阳铁厂。张之洞办企业,也曾闹过一些笑话。他电驻英公使薛福成购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答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英国厂主只得从命。结果,机炉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马鞍山的煤,灰矿并重,不能炼焦,不得已只好从德国购焦炭数千吨。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年),耗资560万两,还没有炼成钢。后改用江西萍乡的煤,制成的钢太脆易裂。张之洞才知道他所购的机炉采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钢含磷太多,便易脆裂。于是又向日本借款300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钢。
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
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
张之洞还办了湖北织布局。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武昌开车,纱锭3万枚,布机1000张,工人2000。织布局是盈利的。但是张之洞却将织布局的盈利去弥补铁厂、枪炮厂的亏损,使织布局一直处在高利贷的压迫下,无从发展。张之洞看到棉纱销路很广,便决定开设两个纱厂。他致电驻英国公使薛福成向英商订购机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成北厂,纱锭5万多枚,为湖北纺纱局。南厂一直没有建成,机器停放在上海码头任凭风吹雨打,后来张謇领去办了南通大生纱厂。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制麻局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转租给广东资本家组织的应昌公司承办。
张之洞到了湖北,其中光绪二十年(1894年)调署两江总督,任期一年多。他十分重视湖北、江苏的教育,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在湖北,有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又设立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商务学堂等;在南京,设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等。他派遣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在学堂、书院的学习科目方面,他针对社会需要有所改革,添增了一些新的学科。他也注意训练军队,在两江总督任职期内,曾编练过江南自强军,人数1万,地点在徐州,军官全部用德国人担任,采用西法操练。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回任湖广总督,将自强军交给两江总督刘坤一。
改革教育甲午战争后,张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担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新式教育活动使其教育强国的构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张之洞为配合振兴实业,在湖北发展实业教育。其中较有成效的是创办了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农业和工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张之洞的经济近代化构想中,农业占有重要地位。为改良湖北农业,张决定创办农务学堂,培养农学方面的人才。农务学堂成为湖北实业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学堂,毕业后的学员也为湖北农业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兴办湖北工业。他认为,中国士人囿于传统观念不屑于学习“工艺”,而一般的工匠又没有文化知识,缺乏具有理科理论知识的人才,因此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探寻其原因;对于引进的机器,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这是中国人才匮乏,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发展新式教育就要有两类人才——工程师和技师。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将工艺学堂改办于原江汉书院故址,打算办成一所高等学堂。后因调职交于程颂办,使工艺学堂教学取得一定成效,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制造各种实用的新式机器。
第三,张之洞重视基础师范教育。他认识到发展教育在于普及国民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普及小学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员,这是发展小学的先决条件,查各国中小学教员都取材于师范学堂,故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除选派两院学生赴日本专学师范外,张之洞又在武昌创办湖北师范学堂,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又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选派科举出身的中学教习50人,讲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及体操各科。中日教习也相互学习,就可以解决学堂的师资问题。在张之洞的倡导下,湖北的师范教育行政体系取得较大的发展,为推动湖北近代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湖北的发展造就了大量人才。
一个人学英语可以疯狂到什么地步?
前一段时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想必大家都被外交部翻译司的高级翻译张京圈粉了吧。至于圈粉效果怎么样,大家都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沉寂已久的江湖上又掀起了一场英语学习浪潮[偷笑]
必须要强调的是:那些说英语不重要的人,一定是不会英语的人!
接下来说说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吧,只是单纯地给那些想学英语的人一点启发或者借鉴。
先交代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吧~大一上学期考四级,印象中是530+,然后六级接连考了好多次,第一次410+,之后几次也都保持在450+的水平上,我记得最高的一次是540+。考研英语七十多,不到80分。大多数人应该都比我好吧。学了这么多年英语,确实对不起这么多年的付出[吐舌]
研一时候是有英语课的,刚开学的第一节英语课上老师就和我们说到了学校的英语角,是几个外教组织的,每个星期五晚上7:00~9:00。当时的我听了特别心动,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五我就“单刀赴会”,然而我就被按在地上“摩擦摩擦”,那一刻感觉太丢人了,太给学校丢脸了[大哭][大哭][大哭]此后我一次都没有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的心态极不正确!)
到了研一下学期,一方面是因为课程不多想要丰富一下课余时间,另一方面是这些年的见闻和认识让自己强烈地感觉到熟练地应用英语真的太重要了!时隔半年之久我又重新踏进了英语角。发现当时和我这臭水平相当的人英语居然变得so fluent[泪奔]彻底被触动到了,更坚定了自己学习英语的determination!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私信删除国内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英语语境,没有英语氛围,感谢英语角。找不到英语角的人也不用太失落了,流利说,有道口语大师等都兼具英语角功能[比心]
聊了这么多番外篇,一起来看看那些年我怎么学英语的,看看我的英语学习算不算得上疯狂。
1.坚持背单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优美的英语诗篇都是由单词排列组合而成的。试想连单词都不认识几个,谈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给大家推荐一款application——乐词。这款app是新东方倾情打造的一款背单词软件,在背到一些重点单词的时候会有新东方名师的视频讲解,讲解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单词来源、单词词组、单词例句、单词词根、形近词。
2.坚持背句子。背的句子来源于背单词时候的例句,平时阅读的外刊文章等。觉得自己水平一般的可以先看看China daily,想拔高一点的话可以看看Reader's Digest、New Yorker等,不同于那些时政外刊,我觉得这两种外刊文学气息更浓重[送心]
什么样的英语学习算得上疯狂呢?24小时不吃不喝狂背单词算疯狂吗?一天看完100篇外刊文章算疯狂吗?学英语确实简单,大家也都看到了我学习英语也就只做三件事,背单词,背句子,去英语角。我学习英语最大的疯狂就是坚持!坚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或许有些人该失望了,看到这还以为会有什么高深莫测的良方可以借鉴呢,到头来也不过就是“死记硬背”的笨办法[黑线][黑线][黑线]
上海浦江电表厂有一个小工,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小工在别人抽烟喝酒的时候学习英语,因为不合群就遭到了其他小工的嘲笑,但是这个小工从未理会这些冷嘲热讽,十年如一日学习英语。后来电表厂进了一起海外产品,没有人能看懂英文材料,那个不起眼的小工居然轻轻松松就翻译好了。后来有个政府机关需要一个翻译,于是就调走了这个小工,等到这个小工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已经在中国外交部了。这个小工就是痛斥美国的杨主任。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谨以此献给踏踏实实想学英语的人[听歌]最后,愿每位想学好英语的人都能学好英语[给你小心心][给你小心心][比心]我是旅行自由人,不仅仅是一位可以带你如何更好旅行的人,还是一位在英语学习之路上不断求索的人。➕关注,一起学英语哪~
如何评价欧楷名家林则徐的书法水准?
林则徐是在道光二十一年被革职发配新疆,公元1842年秋九月行抵哈密,十月十三日至乌鲁木齐,十一月初九到达伊犁,与道光二十五年九月获释东归。林则徐在清代是名重一时的书法家。
有人评论林则徐的书法其书法出入欧阳询、董其昌,最为善长的是小楷书法。从林则徐的传世楷书作品可以看出,他的书法既有欧阳询的险劲刚正和董其昌书法的潇洒秀丽,显得雅俗共赏,为当时所重。但从他的有关书法的题跋言论来看,林则徐的书法又是学贯古今遍临众家的,主题上仍然是以王羲之一脉的晋唐书风为自家面貌,他的书学思想和前代主张一样是从唐人入手,先学成规矩,然后求变化。
林则徐在题跋沈毅斋墨迹中说:“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 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见《云左山房文钞 卷四)。
林则徐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书信笔札,他的笔札以端庄为体,潇酒为神,出规 入矩,血肉停匀。从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 林则徐书《论欧阳询书》条幅看,他是非常注重书法用笔的:“书必托于笔以显,则筋骨肉理皆笔之所 也。率更于笔特未尝择,而皆得佳趣,故当是绝艺。盖其所寄 心尔,论者谓飞白冠绝,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飘之势。”
虽然 林则徐用笔不可避免地带有清代馆阁体的笔法,但并不讨人厌, 仍然呈现出谨严而流丽,安祥而遒劲的意趣,如林则徐充军新疆 途中,路经洛阳,为东大寺香海上人所书对联:“右军帖许怀仁 集,兴嗣文宜智永书”,酒脱的笔墨正写出了自己坚毅的信念和 磊落的胸怀。
在来到新疆以后,林则徐对于慕名前来求书者,他总是有求必应,为边塞士人书写了大量墨宝。《国朝先正事略》(清李 元度作)说:“…求题詠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至是始得肆意,远 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 雪海中矣。”在伊犁,林则徐因大量的书写活动,还有“伊犁纸贵”之说。
林则徐的书札大都写的纯熟流利,圆润劲秀,点画结构俱合章法,运笔浑成而不造作。在心情欢欣时的作品更是笔墨相发,生机勃勃,格外精彩,没有极高的精神境界不能达此。
此图为位于新疆伊犁伊宁市林则徐纪念馆内正门的林则徐雕像
然而同一时期的洋务运动为何没能把中国带向工业化?
这是一个好问题,至今仍有继续探讨、比较的价值。但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几个重要时间点和名词。
一、重要时间点
1.大清洋务运动:十九世纪60-90年代
2.日本倒幕运动:1865-1868年
3.大清戊戌变法:1898年
4.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二、重要名词
1.日本幕府:形式上取得了天皇授权,实质是以军事统治进行封建采邑的国家政权。即“挟天子以令诸侯”统治国家。
2.德川幕府:实行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制来巩固封建统治。占人口10%的武士阶层为统治阶层。1639年,实行锁国政策,给日本带来200多年的和平繁荣期。18世纪中叶,幕府财政日益困窘、农民市民暴动此起彼伏。虽进行了几次改革,但收效甚微。
3.倒幕运动:1867年11月,在倒幕派的打击下,德川庆喜被迫向天皇“大政奉还”。至次年鸟羽、伏见之役,幕府军终于被击溃,德川幕府彻底垮台。
4.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7月,湘军攻陷天京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形势比人强
知识铺垫完毕,我们接着往下捋。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有很多相似之处。时间相近,甚至洋务运动开始更早;背景相同,都是国门洞开,内忧外患;目的相同,都是自强求存;内容相近,都是学习西方。但为何日本胜中国败?仔细分析,只能说真怪不得中国革命派,因为形势比人强!
咱们接着往下捋!
形势:大清的中央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她一直在支持洋务派还是支持顽固派之间狐疑不决。洋务派的领导力量其实是地方派的总督、巡抚。相反,日本的明治维新由天皇和资产阶级化的武士共同推动,改革全面、深入、彻底。
造成此种情况的根本就是:日本倒幕成功,资产阶级夺权成功;大清还是封建专制制度。那为何倒幕运动成功了而天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呢?因为日、清两国的政治制度有别,日本采取的是幕藩体制,大清采取的是中央集权,造成革命派推翻政权的阻力天壤之别,推翻中央集权当然要比推翻幕藩体制困难的多!
四、日清结果迥异
大清洋务运动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最后失败;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更重视学习西方政治文明,最终成功。
五、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1.大清封建专制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对洋务运动不感冒。
2.慈禧太后对洋务运动态度暧昧,洋务运动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缺乏自上而下的完整规划。
3.洋务运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4.顽固派力量强大,不支持洋务运动。
5.官僚作风导致腐败横行,机器大生产被封建官僚体制扭曲,企业效率、效益低下。#我要上头条# @头条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