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建立时间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建立时间?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湖南省在古代属于哪个国家?
湖南在战国时属于楚国。
所以长沙岳麓山对联就是这样说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甚楚国还包括了现在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一部分,广西一部分,贵州和云南一部分,可以说是当时最大的一个诸侯国。
谁的人文底蕴更胜一筹呢?
无论湖南省还是湖北省古时本是一家,皆地处中南,皆为楚地。元朝、明朝时期两省本为一省,名为湖广。
如下面这张明朝地理图 ↓ ↓
后来清军入关统治天下,于清朝康熙三年,清廷开始对湖广进行分治,将湖广一省分割为了湖北省和湖南两省。以洞庭湖为界,洞庭湖以南则称为湖南,洞庭湖以北则称为湖北。
如下面这张现代地理图 ↓ ↓
尽管被划分成两省,不过在之后相当长的历史岁月当中,两省人皆是自称为楚人,且互相之间,颇还存着些老乡情谊。曾几何时,当身在外省的湖南人遇见了一个湖北人,往往会亲切的称其为半个老乡哩!!两省人相近之情可见一斑。
如北京湖广会馆,嘉庆十二年(1807年),由湖南长沙人刘权之联络南北(既有湖南人也有湖北人)乡谊共同创建,尽管此时已经分省百年,但仍以”湖广“命名会馆 ↓ ↓
解放后则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随着湘鄂两种省名简称的不断强化,疏离便也随之产生了(其实这两省人在生活饮食习惯上还有其他各个方面相似度是极高的,完全不像其他不同省份人之间有那么大的不同)。时至今日,两省人在外地相遇,再也没有那种历史上存续下来的老乡情谊了,似乎互相都在强调着各自的不同。
今天看到有人在这里提出了这么个个问题:湖南和湖北相比,谁的人文底蕴更胜一筹呢?不由得想起数十年前湖南湖北曾经因一句古语,而发生过的一场争抢,即”惟楚有材“这四个字。想来,今天两省,一些人的失落与疏离是否也与此有关呢?关于这四个字的出处,两省皆有古迹为证。湖北的古迹为武昌实验中学内的一处牌楼,这座闻名荆
楚大地的木制牌楼,四柱三门,双层飞檐翘角,琉璃瓦,北面书“惟楚有材”、南面书“辟门吁俊”。
湖南的古迹则是岳麓书院正门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可事实上,这两处古
迹要么已经毁于自然灾害,要么已经毁于战火,原物早已不存,如今人们所看到的其实都是后人重建的。
纷纷扰扰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昨日的辉煌以不再,今天的人们当着眼于未来。单论谁优谁劣毫无意义且不免有失偏颇,而未来还当看教育。
最后附两组数据供大家判断 ↓ ↓
一:
二:
最喜欢长沙什么地方?
花炮之乡:浏阳
浏阳隶属长沙,位于湖南东部偏北,因位于浏水之阳得名。是闻名世界的“花炮之乡”说到浏阳不得不提的就是花炮,浏阳花炮闻名世界,从1991年起每两年都会举行浏阳花炮节,1998年更名为浏阳国际花炮节。二来值得一说的就是杰克的家乡,大围山镇,听着名字就能从而推出是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所在,大围山森林公园2007年评定为4A级景区,2012年通过“国家地质公园”的评审,森林公园空气清新,古树森森,冬有雾凇,春有杜鹃。非常适宜游玩观赏考察。美景能让你去一次,还想着再来几次,而美食能让你不想走。浏阳还被誉为“蒸菜之乡”浏阳蒸菜起源于明朝,历经500多年发展。以蒸腊菜为主,健康味美,值得一尝!关于浏阳还有很多很多,杰克生于浏阳,养于浏阳,心也扎根于浏阳,浏阳很小,四区四乡若干个镇。一首浏阳河传唱甚广,一唱再唱,举起一杯浏阳河敬诸位,望众看官一切安好🙈🙈
1湖南岳麓书院有一对联?
岳麓书院大门楹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横批:岳麓书院
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