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地点,江西贡院位于哪个城市

2023-10-25 02:45:06 77阅读

乡试地点,江西贡院位于哪个城市?

南昌

江西贡院,因为设在省治所在的南昌,亦称南昌贡院;宋至明代均设在今南昌八一公园一带。

乡试地点,江西贡院位于哪个城市

贡院为隋、唐开科取士后,举行考试之所。宋王应麟〔玉海·贡举〕云:「自崇宁至政和,中都外郡咸有贡院,贡院之备昉比。」又同书〔宫室〕云:「唐尚书省前一坊,别有礼部南院,即贡院。」另〔长安志〕载,四方贡举所会。又〔明史·选举志〕称:「试士之所,谓贡院。」清沿之。贡院,又名棘闱(参见「棘闱」),俗称考棚。

会试等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的考试?

要是将古代的科举考试等同于现在的中考、高考那就大错特错了,根本对应不起来,只能说现在的中考、高考只相当于古代科举考试最低级的部分——入学考试。古代科举考试应该涵盖了高考、公务员考试和政府各级官员的选拔考试(现在叫竞聘)。

古代科举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以明清为例)(北京贡院)

一、童生试(童试)。

明朝和清朝时期由各地地方政府组织的科举考试,主要由省、府、县各级主管考试的官员负责,明代为提学官,清代为各省的学政官,类似于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

这一级的考试分为县试(知县负责)、府试(知府负责)、院试(提学官或者学政负责),通过院试后取得到县、府、省政府组织的学院学习,考中的人称作秀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入学考试。

这一级学习的人员还有一些是朝廷官员的孩子,他们可以免考试入学,明清两代都规定了各级官员的特权。

这一级别通过的考试人员没有选官的资格,只是获得了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而已,也就是相当于进入大学学习深造了。

考中秀才后已经有特权了,可以免除徭役,田地租税也可以免除一部分,有限额的。

二、乡试。

明清时期,乡试考试的地点是北京以及各省的省会,每三年举办一次(也有特列增加的),考试的主考官由皇帝任命,地方官员只负责辅助;考试的题目也由皇帝决定,地方政府也不清楚。参加考试的人员是秀才以及等同于秀才资格的人,不能跨省参加考试,每个考生只在本省参加考试。

乡试考中的人是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举人已经获得选官的资格,但在官场上起步较低,等同于现在的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可以成为政府的官员之一了。不过过去的举人要比现在通过公务员考试的人做官要高不少,他们一般都会做到偏远地方的县官或者县丞这一级别的官员,后续发展受到限制。每个省每次选拔的举人都有名额限制,超出者一般都会被中央政府刷下来。

举人出身的人也出了不少名人,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左宗棠都是举人出身,没考中进士。

举人免除的徭役和田赋要比秀才更多,国家也提供一些特权,每个时代免除田赋的亩数也不完全相同,清代一般在100-200亩不等。

乡试相当于公务员考试和中低级官员考试选拔的综合体。

三、会试。

明清会试地点一般都在北京,明朝朱元璋和建文帝时期在南京。考试每三年一次,也有恩科;考试主持由礼部负责,正副主考官由皇帝亲自负责,也有实际掌权者点名的,譬如慈禧太后。参加人员主要有各省的举人,以及国子监的学生都可参加。这次考试一般会选拔300名,都被称作贡士。(进士前三名才能用“进士及第”)

四、殿试。

这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通过的人会赐予进士。皇帝考策问,通过的贡士一般都称作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只有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皇帝会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才有这样的资格。

第二甲若干名,第二甲的第一名被称作传胪(全部考生的第四名),负责进士考中典礼宣读名次。这一档次的进士被赐予进士出身。

第三甲若干名,赐予同进士出身。

进士前三名即刻授予官职,一般为正六品(副厅级别),其余进士需要到翰林院学习三年,二甲授予正七品(县处级),三甲授予正八品(副县级),如果仕途顺利,进士的晋升是非常快的。(这进士第是第二十名)

会试和殿试相当于国家公开选拔中层政府干部,县处级干部以上,是国家高级干部培养的后备库。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干部,一般都不会上升到政府的高层。

此外,除了文科举考试以外,还时不时有武举考试,非常不固定,主要选拔军队的后备干部,考察的是个人武功和排兵布阵等方面。这类考试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军事院校招生考试,毕业后一般会做到中下层军官

乡试考举人大概是多少人考一个呢?

这要看报考人数。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去考乡试,各省分配名额。一般只有全国前一百名才能考中举人,因为考试是在北京南京两地进行,所以录取名额分布比例一般是南方60北方40人。考中比例应该是1000:1,即每次乡试全国参加考试人员是十万人,只能录取前一百人为举人。考上举人就有做官的资格了,全国第一称解元。然后再由举人参加会试殿试去考状元。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 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古代进京赶考地点?

古代进京赶考的地点是应试者所在的省府城市,即每个省都设有一座府城,府城下辖数个县,应试者一般在自己所在的县城或者府城参加乡试、府试和会试。考试合格后,他们要前往京城(即北京)参加殿试。所以,在古代,进京赶考的地点会根据应试者所在的省份而不同。

乡试和县试的区别?

一、院试——考秀才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比普通百姓高人一等,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动以刑罚。

二、乡试——考举人

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中举后就能充当下级官吏了,如县教谕、知县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