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是几岁,而立之年多少岁
而立之年是几岁,而立之年多少岁?
而立之年是30岁。
而立之年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这句话是他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闲居和弟子们感慨自己的精力,说自己从三十岁开始弘道,到现在也没有实现目标。
实际上而立之年是古人用来表示年龄的一种称谓,此外还有弱冠之年,不惑之年,知非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等称谓,分别表示20岁,40岁,50岁,60岁和70岁。
几岁成熟?
您指的应该是心理智慧方面的成熟吧?这没有很明显的年龄,但可以有个年龄段12-40,跨度稍大。因为各人的经历不同,但至少是在智力发育成熟之后才能与心理成熟相提并论。那些在少年经历磨难又善于思考总结经验的人就成熟得早,看问题处理事务就沉稳,而有些人在优越的环境中受家长照顾太多心理上一直没有“断乳”缺乏独立意识,纵然而立之年依旧遇事慌张办事浮躁。
因此成熟年龄的说法就很大的伸缩性。主要是人生旅历为人修养。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而立之年”是三十岁的年龄。“而立”的意思是自立于世,古时多指学有所成,现今多用“而立”或“而立之年”来指人到了三十岁的年龄。
出自《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拼音:[ ér lì zhī nián ]
释义: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近义词:三十而立 当立之年
造句:
1、他还未进而立之年,却成天暮气沉沉,一副老人的神态。
2、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3、到了而立之年的姐姐,更加勤奋好学。
4、他刚到而立之年,就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5、我因家境穷困,所以而立之年仍然中馈犹虚。
而立之年类似的说法举两个例子?
而立之年指人到30岁可以自立的年龄,类似的说法有古稀之年,意思是指人到70岁。还有有生之年是指一生之中,最后的年月,都用于晚年人。指人还活在世上的岁月。桑榆之年,意思是照在桑树榆树上的落日余晖。形容,人已到暮年。大有之年意思是。丰收的年岁。出自幼学青年知道还有破瓜之年,意思是瓜子可以分割成两个8字,两个8加起来是16,所以就是文称女子16岁为破瓜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