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妃怎么死的,雍正最爱的女人是谁

2023-10-19 01:00:05 79阅读

年妃怎么死的,雍正最爱的女人是谁?

最近几年,清朝后宫戏得到了各位的青睐。但是有些剧情和历史上的事实情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雍正的感情,他究竟爱的是谁呢?

其实历史上雍正和年妃之间才是真正的爱情的,年妃是在雍正做王爷的时候嫁给他的,后来雍正继位后,年妃就成了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嫔妃。不仅如此,雍正在后宫的时间大多数都是和她在一起的,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年妃宫里看她。

年妃怎么死的,雍正最爱的女人是谁

而且据史书记载,年妃曾为雍正生下了4个孩子,并且在年妃生孩子的这些年当中,没有一个嫔妃生下龙子,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雍正对她是有多么的宠爱了。

此外,年妃后来病危的时候,雍正曾非常的自责,认为是自己对年妃照顾不周才导致她这么早就要面临死亡。年妃生病的时候,雍正对年羹尧已经的不满已经在朝堂公开化了,但是却没有影响和年妃之间的感情,反而嘱咐下人一定不要告诉她,免得影响了她的病情。

后来,年妃去世,雍正更是伤心不已,还特意为此事停朝了几天。大家都知道雍正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皇帝,他能够为年妃做到这样,证明在他的心中,对年妃是非常喜爱和在意的。

所里真实历史还是很电视小说剧情有很大区别的,比如雍正历史上真实的他是非常勤政的,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的有限,有大把时间来出来后宫这些妃子们的鸡毛蒜皮的宫斗,他一天只睡四个小时,至于什么都在处理朝政,所以来陪妃子们的时间是极少的,然后这及时时间的大部分却给了年妃,所以更加突出他对年妃的感情。

雍正的母亲乌雅氏为何处处与雍正作对?

雍正帝即位之后,心怀不满的老十四胤禵心中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这也导致了他至死都认为雍正帝是篡的他的位。

但是他的结局也让我们很多人想不通,自己的亲哥哥当上了皇帝,自己的亲娘又是皇太后,这么高贵的身份,怎么会最后弄得三方都下不了台呢?

一、

先说说太后乌雅氏:

太后乌雅氏是雍正帝的生母,雍正帝即位一年多就暴病身亡了,这也导致历史学界人士的浮想联翩,当然,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先分析一下历史上的乌雅氏。

乌雅氏年轻的时候估计是大美女一个,颇受康熙帝喜爱。但是这个乌雅氏是没有什么心机的,不管是正史中,还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雍正王朝》中,都是“真性情”的体现。

她十四五岁就进宫了,在康熙十七年生下了胤禛,也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其实在胤禛之前还有七个哥哥呢,只不过都没成年就夭折了。

但是当时的乌雅氏是没有资格抚养皇子的,所以老四胤禛其实是贵妃佟佳氏抚养长大,但是养到十一岁的时候佟佳氏去世了,临终前被封为了孝懿仁皇后。

乌雅氏还是比较能生的,一共生了三儿三女,其中生第二个皇子胤祚后不久就被封为了德妃。不过这个胤祚也是早夭,等生老十四胤禵的时候,乌雅氏已经是德妃了,所以老十四胤禵是生母乌雅氏亲自抚养长大。

在当时的情况下,老四胤禛只不过每天会去请安,除此之外并没有跟生母乌雅氏有更多的交流。用老四胤禛自己的话讲:

“生恩不及养恩大。”

由于当时佟佳氏和乌雅氏地位不同,也导致了老四胤禛有意无意强调自己是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养大的,这也导致乌雅氏心中有所不满。

二、

乌雅氏对老十四胤禵的溺爱:

乌雅氏一共生了三个皇子,第一个胤禛一直是贵妃佟佳氏抚养,后来贵妃佟佳氏去世后,本想接回胤禛好好抚养,可惜此时的胤禛已然跟她不亲了,反而对去世的佟佳氏十分想念。

第二个皇子又夭折了,所以,等生第三个皇子胤禵的时候,乌雅氏说什么也要自己亲自抚养。

于是她就把所有的爱都倾泻到了老十四胤禵身上!

其实也非常好理解,有些当娘的确实最喜欢老小,总希望把最好的东西都给老小,即使这个东西本就属于老大。

在《清世宗实录》中记载着这么一件事,当老四胤禛即位的消息传到乌雅氏耳中时,她是惊讶的:

“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

这句话也是毫不避讳地到达雍正帝耳朵中的,可见乌雅氏是根本不在乎雍正帝的想法的。

正是因为皇位没有传给老十四胤禵,导致乌雅氏对雍正帝也是不买账,雍正帝自己都说过:

“皇父驾崩之时,母后哀痛欲绝,决心随皇父殉葬,不饮不食。”

最后是雍正帝以死相逼,才勉强进食,她的这个行为让人非常费解的,按理说自己的亲儿子当了皇帝,她高兴还来不及,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

三、

太后乌雅氏也是怀疑雍正帝是篡位:

不管是真实历史中,还是《雍正王朝》中,太后乌雅氏对雍正帝即位一事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

其实她一开始不饮不食,就是对雍正帝皇位的来历不明的一种表态,因为她认为不是先帝康熙帝的遗诏,如果她接受了这个事实,那么她就是违背先帝遗愿,所以这件事表面上看是故意刁难雍正帝,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明志。当然,雍正帝不管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儿子,如果他也跟着绝食,也是自己不希望看到的:

“皇考以大事托付给我,今母亲执意以死相殉,那儿臣更有何依赖?将何以对天下臣民?那我也只好以身相从了。”

除此之外,她还有其他的抗争,比如死不肯搬到慈宁宫,就是想死在永和宫,再比如雍正帝即位后要对皇太后行大礼:

“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概免行礼!”

雍正帝即位后皇太后乌雅氏的第一个生日到了,本想给她办寿,顺便继续说服她搬到慈宁宫,结果还没等开口呢,懿旨就到了:

“奉懿旨,免行礼。”

所以说,乌雅氏一方面是对老十四胤禵抱不平,另一方面则是用自己的方式表态,雍正帝的皇位在她看来是来历不明的。

四、

正是由于太后乌雅氏的一系列表现,也让老十四胤禵更加有持无恐:

在剧中,乌雅氏的态度也是不明不白的,比如老十四胤禵大闹灵堂,之所以情绪最终失控,就在于他看了乌雅氏一眼:

“你穿的是皇妃的服色,你不是太后……你管不了大将军王!”

后来雍正帝过来一忍再忍,随后自己搬了一把椅子让乌雅氏坐下,并说自己跟上书房早就拟定了皇太后的封号,只等十四弟回来封。

雍正帝的这一招,同时化解了两个问题,一是乌雅氏不愿意受封的问题,二是老十四胤禵不下跪的问题:

如果乌雅氏不接受封号,那么刚才她口中的皇帝就无效了,也就保不了老十四胤禵。如果接受了封号,就等于承认了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那么老十四胤禵就必须要下跪。

所以等老十四胤禵终于下跪的时候,乌雅氏哭了,哭着喊先帝爷,其实内心想的是,先帝爷为什么要传位给老四胤禛啊?

后来的乌雅氏不再刁难雍正帝,反而怪罪起年羹尧来,认为如果不是年羹尧从中捣乱,老十四胤禵或许能获得皇位,即使得不到皇位,大将军王还是在手的。

五、

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作祟,她才一直排斥年妃,才在雍正帝让老十四去守陵的时候执意要跟着去。

当初举荐大将军王的时候,老四胤禛请示乌雅氏,她还说后宫不能干涉政事,等到了雍正帝即位了,她已经不止一次干涉政事了,说到底,她的所作所为表露了一个傻傻的问题:

老四胤禛你是当哥哥的,为什么就不能把皇位让给十四弟呢?

可是我们大家用脚趾头想想,这种观念是多么的荒唐?但凡乌雅氏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在雍正帝处罚老十四胤禵的时候,不要一如既往的站在老十四胤禵这一边,想依靠亲情和太后权力来“绑架”皇权,这都是可笑的。

她真正该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维护雍正帝的权威,对老十四胤禵加以管束,不要给他哪怕一丝丝对皇位的幻想,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爱!

当然,太后乌雅氏也不是一直这么愚蠢,后来她就使了几招,让雍正帝差点下不来台:

乌雅氏在康熙帝在位期间,一直奉行“以德服人”的为人准则,并被康熙帝封为德妃。后来又因为老十四胤禵的一番神操作,不仅没得到康熙帝的训斥,相反,还得到了重用,同时德妃乌雅氏,也成功荣升为皇贵妃。

可以说,乌雅氏在康熙帝在位期间,一直勤勤恳恳,用良好的品性,及好的名声换来了子女的飞黄腾达。可是在雍正帝即位之后,太后乌雅氏的智商仿佛直线下降,给人的感觉是既愚蠢又愚昧,最终害死了自己,害苦了老十四胤禵。

但,我们都误会她了,太后乌雅氏才是剧中隐藏最深的女性权谋高手,即使临死关头,还胜了一局。

六、

德妃,康熙朝四大妃之一,虽家世低微,但凭借能生能养,一直深受宠爱。虽然不及其他妃子,但在不久的将来,她却成为了全天下权势最大的女人。

这也跟她良好的品德和名声有关,在《雍正王朝》中,至少有好几处透露这个信息:

比如太子胤礽复立之时,老十四胤禵替老八胤禩打抱不平,跟老十三胤祥打了起来,最终惹恼了康熙帝,在康熙帝被气晕之后,看看德妃的神操作。

惹恼康熙帝的并非老十四胤禵一个人,还有老十、老八和老九。同样是前来求情,其他阿哥的生母,要么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要么就像受宠的宜妃(老九胤禟生母)一样,给康熙帝按按肩,捶捶腰,撒个娇,求个情。

当然,这也不是宜妃第一次这样做,早在老四胤禛江南赈灾的时候,她就去给老九胤禟求情的同时,不忘说点老四胤禛的坏话。这段剧情在李德全追郭妃(郭妃就是宜妃)的小狗时就有阐述,正所谓打狗也得看主人,也从侧面表明,康熙帝当时跟宜妃在一起。

别忘了,当时康熙帝可是得急着见大不列颠的使者的,时间这么紧,不可能还跑去后宫寻欢,只能是宜妃特意找的他。

同样来求情,德妃跟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一进来先承认错误,而且把儿子还绑了过来,试问,哪个父亲见得了这种架势,气自然就全消了。

既然都是来请罪的,不把罪人带来,这叫请罪吗?

七、

面对康熙帝的时候,德妃可谓是无懈可击,唯唯诺诺,从不在康熙帝面前嚼耳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面对其他妃子时,同样是恩德并施,从不落井下石,向来最低姿态处事。

比如大阿哥胤禔被永久圈禁了,其生母是惠妃纳喇氏,也是康熙四大妃之首,平时掌管后宫的。但是因为其子被圈禁了,从此地位一落千丈,甚至于过六十大寿,竟然没有一个人去给拜寿。

但德妃不这样,在她过寿时,曾经跟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讲了:

“前不久,大阿哥的生母纳兰娘娘六十整寿,竟没有一个人过去叩寿,还是我过去陪她说了半天话!”

大阿哥的人或许担心受牵连,不敢去拜寿,或许是没有资格进后宫拜寿。但不管怎么说,乌雅氏此举必然会让大阿哥那派心存感激,甚至会聚拢到老四或老十四身边。同样心里受到感动的是康熙帝,至少德妃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人随和,不考虑结党或结派,不关心朝政,不寡恩,不树敌,还识大体。

对待后宫德妃相当有人缘,也没有听说过谁背后跟她争风吃醋,或者暗中报复。对待外人同样是不逾祖制,不越礼,完全尽到了一个后宫妃子的操守。

比如老四和老十四去拜寿,乌雅氏叫人撤掉了眼前的帘子:

“把这劳什子帘子拢起来,方才是怕有外客,他们两个是我肠子里爬出来的,没得装神弄鬼的做什么?”

十、

德妃乌雅氏在雍正帝即位之前,智商一直在线,而且把两个儿子的关系处理得还算融洽。

至少在康熙帝看来,老四胤禛又替老十四胤禵拦刀,又举荐他当大将军王,这兄弟俩是和气的。乌雅氏也在不断给老四胤禛灌输亲兄弟的概念,比如一个肠子爬出来的,都是兄弟,都是为了朝廷等。

但在雍正帝即位之后,太后乌雅氏却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一向注重礼仪与祖制的她,却接连做出有违祖制之事,这是为何?

不排除,她心里理想的继位人选是老十四胤禟的想法,毕竟老十四胤禵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又是小儿子,固然宠爱。但,都已经升为皇太后了,还故意穿皇太妃的服饰,这不像是深居宫里多年的德妃做出来的事情啊,这是为何?

其实她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一是打击后宫那些太妃们,隐忍了这么多年,她是要筛选一下敌我。果然,这件事上宜妃就犯了大忌,康熙帝灵堂之上,她竟然跪在了乌雅氏前面。

而老八胤禩又来了场神助攻,也说明,此时,乌雅氏势力单薄:

“列为皇太妃,十四弟这种哭法,既伤了身体,又坏了礼法,太妃们都是长辈,求你们出面劝劝他!”

十四弟哭,最该劝的当然是太后乌雅氏,而不是什么太妃,谁是太妃?后宫谁当政?

当然,乌雅氏是不会动弹的,她要看看宜妃怎么做,是顺水推舟应了老八胤禩的请求,还是有自知之明,推了这个差事:

“德姐姐,我不是有意的,今儿这事,你做主吧!”

十一、

宜妃所作所为还算是识大体的,乌雅氏凭借此举,让宜妃心甘情愿地主动让位,而不是通过雍正帝命令让位,是乌雅氏自行树立威信的开端。

事后,果然宜妃被整了,理由跟这个情节如出一辙:

“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

太后乌雅氏不肯穿太后的衣服,第二个原因,也是她后半生一直在努力的原因,便是为了给老十四胤禵争取更大的权力,或者,保住大将军王职务。

其实,太后是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在老十四胤禵面前的,她的想法便是,如果从皇上和臣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老十四胤禵的行为必然站不住脚。如果从母子角度,以及让雍正帝认可老十四胤禵是兄弟的身份,或许能网开一面。

“你穿的是皇妃的服色,你不是太后?你不是太后!国家有制度,你管不了大将军王!”

显然,她遇到了愚笨的儿子,她的靠血缘关系压制老十四胤禵的希望破灭,于是她又拿出第二个方法,就是用封建礼仪来压制,叫他下跪拜见雍正皇帝。

但是,老十四胤禵还是不肯拜,于是雍正帝当场下跪,册封乌雅氏为太后,至此,全场人员下跪行礼。

乌雅氏此举,虽然让雍正帝有点难堪,但是让雍正帝当着众人面册封皇太后,自己还是不情不愿接受的。而且还是靠自己皇太后的身份,才迫使老十四胤禵下跪行礼,雍正帝欠自己一个人情。

十二、

后来乌雅氏不再为老十四胤禵的大将军王担忧,而开始关心他的婚事,但此话并不那么好提。趁着西北战事又起,乌雅氏找来了雍正帝:

“先帝爷留下的二十四个骨肉,虽然都是我的亲儿子,但从娘肚子里生出来的就你们两个。娘老了……一闭上眼睛就是你们两个……那天你对我说,要举荐你十四弟出任大将军王,问我放不放心,那时候我心里好喜欢。”

看过后面的剧情,我们也知道了,乌雅氏此举并非是让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而是给他赐婚。

我想起一个笑话,讲一个女儿跟她父亲说自己吸毒、滥交、还借高利贷等等。等父亲担心的不行时,她突然讲,其实是期末考试没考好,其父不仅不怪罪,还相当庆幸。

这就是乌雅氏的高超权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出一个雍正帝不可能答应的条件。然后话题一转,再提出一个很容易答应的条件,由不得雍正帝拒绝,他也不好意思拒绝啊。

果然,雍正帝面对第一个请求,没等乌雅氏说完,就以后宫不能干政拒绝了。但凡雍正帝有点人情味,也会答应第二个请求的,还得给老十四胤禵的婚礼大办特办。

可惜,乌雅氏失算了,雍正帝不仅没答应,还把人家的未婚妻,乔引娣弄自己身边了。

本来乌雅氏有足够的时间缓和雍正帝跟老十四胤禵的矛盾,但是她日子不久了,于是在临死前,又做了一件匪夷所思之事。

病床之前,驱赶年妃,还指着她的鼻子讲:

“你给我出去,出去,我不想见年家的人!”

十三、

年妃有错吗?

当然没错,她早就跟年羹尧断绝来往了,再说一个后宫女子,乌雅氏不是不清楚她的人品。为什么早不赶她走,晚不赶她走,偏偏等雍正帝来了,再赶她走呢?

其实就是为了暗中向雍正帝强调,当初选择年羹尧而没选择老十四胤禵,是你走的一步错棋。从而让雍正帝有对太后乌雅氏,对兄弟老十四胤禵产生愧疚感。

果然,等把身边的人都赶走之后,乌雅氏跟雍正帝讲了:

“皇上,额娘看起来没有几天好活了,我自己生的儿子自己知道,你一个还有你那个不争气的十四弟一个,都是要强的人,可我还是那句话,打虎还靠亲兄弟……”

乌雅氏这句话很有分量,虽然你是皇上,我也亲切的称呼你一声皇上,可是你别忘了,你终归是我儿子。你的娘是不行了,就要去见阎王了,但你还有一个兄弟,你不能不管他,即使他不争气,但打虎还靠亲兄弟。

换任何一个正常人,老娘快死了,求儿子照顾一下兄弟,这个请求太重,根本不能反驳。

而且你当初选的年羹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这一点时间已经证明了一切!

可惜,不是乌雅氏不够强,而是雍正帝他不按套路出牌啊,还是拒绝了乌雅氏,不仅拒绝了,还把老十四胤禵叫过来训斥一番。

但是,乌雅氏死后终归是胜了最后一局,在年妃跑来守灵时,皇后开口了:

“太后临终前讲了,不想再见你,你回避一下!”

当着众人的面,讲了太后的临终懿旨,谁敢反驳?

这已经成了遗诏了,威力可想而知,乌雅氏不敢对雍正帝怎么样,只能通过迫害年妃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雍正帝,终究没敢对老十四胤禵下手,保全了他的性命。

而且,对于年妃,他更是不敢说一句好话,硬生生把这个好的姑娘逼死了,年秋月临终前的一句“告诉邬先生,我先走了”,更是给了雍正帝致命一击。

你为了权力,为了皇位,老娘不要,兄弟不要,下属不要,老婆也不要,后来儿子都不要了,你注定是一个孤家寡人!

太后乌雅氏确实是一个权谋高手,在正常出牌的前提下,没有人能找到她的破绽,偏偏雍正帝不是常人。但是她跟雍正帝的几次交锋来看,最终,还是胜了!

熹妃和年妃到底谁更受宠?

觉得皇上对华妃和甄嬛,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为了皇位可以牺牲的,也是留有一丝恻隐的。年羹尧死了,但皇上仍然想给她位分好好过。就像甄嬛父亲被发配,皇上还是许她莞妃,让她安分好好过。皇上还说过与世兰多年夫妻情分,却在甄嬛面前多次说她是美妾。其实个性上年世兰更简单,皇上更信任。如果不是甄嬛的主角光环,不再被赐欢宜香的年贵人,也许哪天就母凭子贵的再成年妃了呢?或者忘却前嫌,再给变得恭顺了的年妃封个恭啊顺啊的封号。甄嬛出宫修行怀了孩子都以熹妃身份回宫。在年世兰自杀,甄嬛出宫的那段日子,皇上干了点什么?封了个个性酷似世兰的叶澜依。宠幸着歌喉酷似纯元的安小鸟。说白了,皇上不过是像大多数薄情男子一样,喜欢年轻鲜活的生命罢了。这在皇上老年时期得到了印证,皇上说愿意跟年轻妃嫔多呆着,就像自己也年轻了一样。就像红楼梦里的姑娘和婆子,但是不可改变的,是姑娘都终将变成婆子,所以,姑娘都是要被写死的。这部剧和十七的感情戏我觉得十分牵强,我也不爱看,觉得就是在硬给甄嬛一个怀孕回宫的契机罢了,所以按下不提。回宫后的甄嬛,姑娘的心已死,但是对于皇上,是再续前缘,不管粉饰的多好听,说白了,都还是纯元的替身。纯元不能陪他到老,甄嬛能。 其实打压甄嬛,我觉得源自于皇帝对功臣的恐惧只是一方面,转折点未必是皇后让祺贵人和他阿玛的一系列诬陷。对甄嬛的芥蒂,最早就应该是始于华妃。甄嬛去冷宫找了年世兰,年世兰悲愤赴死,有个情节,忘了是谁说的了,年答应死的惨烈,皇上要以贵妃名分下葬。那时候皇上就知道,是甄嬛,让他心爱的世兰,非死不可。端妃说皇上给死人名分,不过是不想让人说他凉薄。这里插一句,好多人说端妃是真爱皇上,其实我觉得,端妃是真恨皇上,早在最初她就能想明白那碗红花如果不是皇帝默许,年世兰怎么可能给她灌下,只是她更聪明,她蛰伏以保她母家平安。她也不是因为爱皇上不说出当年实情,甘愿背锅。而是说了除了让自己死的更没有尊严外,还有什么?有个情节,皇帝用手拍了拍她的肩膀,她身体一颤。她其实就是解了禁足的眉庄和回宫后的甄嬛的合体啊。 说回年世兰。华妃和甄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有情分上的区别。区别就是我认识你时我还没有如此不堪。人总爱回忆,但回忆的到底是那时的爱人,还是那时的自己呢?和纯元时,皇帝还是少年郎,和世兰时,皇帝是个有抱负的王爷。而不是现在这个母亲妻子爱人兄弟臣子都疑心,都算计的自己。 其实问皇帝到底爱没爱过谁都挺傻的,他谁都爱,但最爱自己。如果非给这些爱拍个序,我觉得年世兰是排在甄嬛之前的,因为年世兰不是替身,而他对年世兰有愧。 但换个角度想,华妃真的活着又到了封妃之时,面对杀了自己兄长的皇帝,又是什么心情呢?所以,死了也好,就像眉庄死前说的,你这个熹贵妃当的快活吗?你这个熹贵妃都当的不快活,我又何必在意什么惠妃。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之死是必然的吗?

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例子层出不穷,年羹尧自然也不例外。年羹尧取得的“西北大捷”的战功,可喜!可惜!

功高盖主,雍正赏无可赏

西北的战事关乎到雍正皇位的稳固,是当时朝廷的工作重心。为了西北,雍正也是够拼的,调动全国的资源供应西北,并且给了年羹尧无限的信任。年羹尧也不负众望,平定西北叛乱,帮助雍正坐稳皇位。雍正视年羹尧为恩人,就差封其异性王。功劳大得让领导不知怎么赏赐,结果可想而知。

飞扬跋扈,雍正忍无可忍

出任大将军后,年羹尧仗着雍正的信任,有恃无恐,杀官员、罢免巡抚已经不是个例,严重威胁到皇权。

西北大捷后,更加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无视百官跪拜;保举人数之多,骇人听闻;结党营私,实行“年选“,分割朝廷的人事任免权;吃饭睡觉都按照皇帝的规格……

抵制朝廷新政,公然杀害朝廷钦差,打得雍正的脸啪啪响。

同僚排挤,官员落井下石

随着年羹尧的走红,各派不同立场的官员迅速达成一致,搞倒年羹尧。清流派,看其年羹尧嚣张,联合参奏。孙嘉诚被杀后,更加不遗余力的弹劾年羹尧;

年羹尧是雍正的嫡系部队,八爷党自然不会放过打击机会;

连李绂、张廷玉等雍正近臣,也一致地推波助澜;

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下,雍正派李卫赐死年羹尧。

年羹尧之死,七分怨已,三分怨天。生在封建社会,无论多么位高权重,不懂得急流勇退收敛自己的锋芒,从神探跌落只是一瞬间。

余莺儿和华妃死前都要闹?

《甄嬛传》是一个玛丽苏大女主+宫斗爽剧。

首先,玛丽苏剧要区别于比较尊重历史的电视剧,比如《雍正王朝》。

真正的年妃可不是电视上这个心狠手辣、心胸狭窄,嚣张跋扈的样子,历史上的年妃是雍正心坎上的人,为人谦和,温和敦厚,更没有借兄长的功劳来争过宠、欺压过人。

历史上的年妃育有三子一女,想生几个生几个,可见雍正帝是多么宠爱她,更没有从年轻时候就利用着她哥,再防着她生子来夺江山这种天大的笑话,她对后宫政治争斗毫无兴趣。

为了她,即使年羹尧权势在握雍正也没有动手,年妃去世之后才动的手,这和剧中截然相反。

不仅如此,历史上的皇后乌拉那拉氏也不是计生队长,专门灭怀孕嫔妃肚子里的娃儿,干这事儿的是出鸡缸杯朝代的明代贵妃万贞儿。

就玛丽苏电视剧回答问题。

第1,作者高兴。作者以第一人称写的《甄嬛传》小说,满文的玛丽苏和自恋,她怎么高兴就怎么写,这是创作者的权利。

这不得不感谢郑晓龙导演,把一本爽文小说改成了电视剧,然后大火,改编后的品质在他手中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加上对演员的选择和调教,才有了这部剧的爆火。

2.剧中的余答应是底层出身的小宫女,无后台,无门路,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冒名顶替甄嬛受宠,就是一小人得志的脑残,迟早都会死,处死她用不着大女主出手,那不掉价了么。

苏培盛是皇上身边的红人,跟余答应出身半斤八两,都是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

余答应死前还在胡言乱语,不知轻重,苏公公出手已经很给面子了,谁出手都正常。

3.剧中年妃是重头戏人物,坏事干尽,前面干多了也无所谓,重点是她对玛丽苏甄嬛也下过手,害她失了肚中娃儿,那么后面被铲平的时候,大女主不去义正言辞的到她面前教训一番,得瑟一番,打击她的信心,就不配叫钮钴禄-甄嬛了。

5.计生队长皇后大势已去,被打入冷宫,甄嬛志得意满地又去声讨表演一番,一样的道理。

玛丽苏剧就玛丽苏心看好了,不用纠结太多,若要问为什么,玛丽甄嬛从开始表白不想进宫时就是个心机人物,不仅得到独宠,剧里的男人一个又一个为她要死要活,还可以出宫去谈恋爱,剧中人物一个一个顺她者昌,逆她者亡,大女主光环罢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