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汉王,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龙的传人
转世汉王,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龙的传人?
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原因很多。
1.原始的图腾崇拜
龙源起于新石器时代,社会发展极端落后,认知处于蒙昧状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水患,人们难以解释清楚,于是在深深的渴望中,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主宰天地的水神。龙的形象历经数千年的积淀,逐渐由模糊到具体。
原始图腾崇拜产生的动物形体非常多,为什么只有龙成为了我们的祖先?
因为龙主水,水生万物。老百姓活命的根本——粮食,基本是看天收成。实则是看水收成,该雨则雨,不该雨则不雨,所以主水的龙,成了华夏子民活命的主宰,所以华夏是龙的传人。
2.源于男权社会的“阳性”崇拜
进入父系时代,男性便是社会的主宰,是掌握话语权的第一性。传宗接代的重任一向是男性的根本,而男性生殖器与龙在形态上的相似,所以龙逐渐演化成了男性阳刚的象征物,龙的活力、力量即是男性生殖力的代表。由“龙根”繁衍万千后世,所以,华夏子民是龙的传人。
3.源自黄河文明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形态蜿蜒曲折,好似龙体,黄河水浑黄好似龙色,黄河咆哮汹涌好似龙气。黄河文明的演化与上古神话结合,衍生出了龙的传人。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白做人的诗句?
志向高远,做文天祥那样的人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太平坊。据传,于谦出生的那个晚上,父亲于仁梦见一位穿红袍戴金巾的神进了于家,说:"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做你们的子嗣。"于仁大吃一惊,赶紧说不敢当。可那位金神说完就不见了,于仁于是给孩子起名"谦","以志梦中逊谢之意",意思是说对文天祥的盛意受之不安。从此以后,于家开始供奉文天祥的牌位,就像供奉自己家的祖先一样。
于家供奉文天祥
于家累世书香,于谦祖父做过兵部主事,父亲虽"隐德不仕",却十分重视儿子的培养。于谦自幼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时刻以文天祥为榜样,塑造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学识。六岁时,父亲和叔父带他去扫募,路过凤凰台,叔父说:"今日同上凤凰台",小于谦脱口说到:"他年独占麒麟阁。"麒麟阁是汉朝供奉功臣的地方,入供麒麟阁是位极人臣的荣耀。叔父和身边的人都惊呆了,称赞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现今麒麟阁
自比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
14岁那年,于谦考取了钱塘县儒学生员,也就是秀才,颇有些少年得志的味道。然而,人生总不可能一帆风顺,16岁时,于谦参加乡试落第,举人没考上,遭遇人生第一次挫折。回到家乡,他在乡间的小路上散心,看到一个石灰窑上正冒着白烟,便好奇地问石灰是从哪里来的?
现今石头村
工匠告诉于谦,他们从山里采来青石头,再把它们装进窑里烧,青石头就变成了白石头,白石头泼水,就变成了粉末,可以用来抹墙了。石灰的来历引发了于谦的感慨,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若想有所成就,必须经过千锤万凿的磨练、烈火焚烧的轮回,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回家后,他铺纸研墨,挥笔写下了一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染力却非常强。于谦从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完成由石到灰的蜕变过程引申开来,把石灰比作一个面对任何困难,都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仁人志士,表达了自己坚守一身正气,为了高尚的目标执着追求,不怕牺牲,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操守。
两袖清风,从不给高官送钱
永乐十九年(1421),23岁的于谦考取进士,随后被任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宣德元年(1426),汉王朱高煦在山东乐安州起兵反叛,明宣宗朱瞻基亲征,朱高煦被吓傻了,乖乖出城投降。明宣宗命令于谦历数朱高煦罪状,于谦出口成文,义正词严,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来,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对于谦的气魄与才干相当满意。
于谦形象
宣徳三年(1428),宣宗任命于谦为江西巡按。此后,于谦历任江西巡按、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办理巡按的差事,一办就是19年。他为官廉洁清正,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被百姓称为"于青天"。当时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文武百官争相求媚,每逢朝会,必献纳白银百两。但于谦每次进京,只乘坐一辆轻便马车,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你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于谦举起两只袖子晃晃,笑着说:"我只有这两袖清风啊!"后来,他还特意写了一首题为《入京》的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百姓使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反而给百姓带来了祸患。所以我什么东西也不拿,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被人说三道四。
力挽狂澜,领导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大明国土,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亲征,于谦极力劝谏,但英宗一意孤行,让兵部尚书邝野跟他出征,留于谦主持兵部工作。
宦官王振
结果土木堡一战,英宗成了瓦剌的俘虏。一时间朝野震惊,人人自危。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应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道:"提议南迁者当斩!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室南渡的故事吗?"他还为此写了一首《岳忠武王祠》:"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虏,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青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诗里说,南宋舍弃汴梁,建都杭州,号称中兴宋室,可是有几个将领能克敌制胜呢?只剩下寒雨冷风中,岳王祠庙满是黄叶堆积,青山野坟间白云悠悠。现在,又到了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坚决不能退!于谦要像岳飞那样做一个民族英雄,打一场北京保卫战。
于谦形象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都已在土木堡失陷,于谦请明英宗弟弟朱祁钰调备操军、备倭军、运粮军等杂牌部队,立即奔赴顺天府。形势危急,太子年幼,不足以号令天下,于谦又请皇太后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十月,瓦剌挟持英宗,攻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于谦率领数十万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
明代宗朱祁钰
英宗夺门,于谦死于"意有之"
于谦功高盖世,取得了无上的话语权,成了说一不二的人物,连明代宗都对他言听计从。他的性格很刚硬,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得罪人很多。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
徐珵形象
瓦剌挟持明英宗,本意是向大明朝勒索钱财,但于谦对瓦剌的心思洞若观火,不让其计谋得逞。瓦剌打不下北京城,留着朱祁镇又没用,于是便在第二年的八月,提出把他送回北京。明代宗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于谦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朱祁钰这才同意把哥哥接回来,尊为太上皇。
明英宗朱祁镇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明代宗朱祁钰病重,镇朔大将军石亨拥朱祁镇复辟。已经改名为徐有贞的徐珵欲治于谦死地,就唆使人诬告于谦谋反。明英宗虽然也对于谦不满,但无意杀他,徐有贞进言道:"不杀于谦,复辟师出无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下令将于谦下狱收押。禁卫军去抄于谦的家,没有抄出钱财,看到正屋还锁得紧紧的,就破门而入,却发现屋里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查不到实据,徐有贞便说:"虽无显迹,意有之"。什么是"意有之"?就跟当年秦桧说岳飞的"莫须有"差不多。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他被"意有之"的罪名斩立决。于谦跟岳飞英雄相惜,两代忠臣,连罪名都何其相似!
白起和韩信?
如果把韩信的对手换成白起,那么最后胜利的一定是白起,反过来如果把白起的对手换成韩信,那么最后胜利的一定是韩信。
白起和韩信都是一流的军事统帅,白起是歼灭战大师,韩信是谋战派大师。从对战的情况来看,白起基本上都是优势兵力,最终付出交大损失后取得巨大的成果;而韩信大多数都是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取得胜利。所以单论军事能力,我认为韩信要厉害,但是为什么说韩信的对手换成白起之后,韩信一定会败呢?
主要原因是因为韩信的军队实力比较少,以少打多的时候会存在交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的将领可能看不出来,但是白起这样的军事大家,自然是知道一切,所以白起会利用韩信的弱点,最后打败韩信。
以井陉之战为例。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韩信军的优点是,前段时间俘虏了魏王豹,并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旺盛。但是韩信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因为韩信是外线作战,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秣输送一定滞后不济。
所以当时陈余的部下李左车向陈余建议:由他带领奇兵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 而由陈余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10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否则,赵军是一定会被汉军打败的。
李左车的这个计划,应该说打了韩信的七寸,可惜刚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阔的陈余却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且疲,不应避而不击,断然拒绝采纳李左车的正确作战方案,而是采用正面交战,最后被韩信背水一战,全歼20万大军。
换言之若是白起带领这20万大军,以他的军事才能,他可能早就想到了后勤问题,李左车的建议他一定会采纳,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以韩信率领的两万人,对阵白起率领的20万人,韩信的力量太缩小了,取胜的一定是白起。反过来长平之战韩信若是率领40万赵军对阵白起率领的50万秦军,我觉得韩信的胜算大一些,因为军事实力差距不大,而韩信善于谋战,能从战争中创造机会,会出其不意的取得胜利。
历史上韩信对白起的评价并不高,就是因为白起每次都是以优势兵力取胜。
有没有值得推荐的古城推荐?
一生一定要来几次新疆,不到喀什就不算到过新疆,不到古城就不算到过喀什。没错,我推荐的就是喀什葛尔古城。
我们V游汇曾组织过七次名博大V的“五客汇新疆”自媒体活动,走过了天山南北,北疆的伊宁仿佛塞上江南,四月间开满的郁金香和薰衣草让人会忘记身处大西北,那拉提连绵的青翠更让人心旷神怡。而南疆的喀什却是撼人心魄,让人刻骨难忘。
喀什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有2100多年的建成史。位于喀什市中心的喀什葛尔古城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至今完美保留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古城旅游看的是建筑、文化、历史、艺术、民俗。这些喀什葛尔一样都不少,样样是其它地方看不到的。
建筑——高台民居有千年历史的生土建筑群,被誉为一座的维吾尔族民俗博物馆,是喀什古城的灵魂,现还有世代居住于此的600多户居民。为避免洪水灾害建于高崖之上,故名高台民居。民居有浓郁的维吾尔建筑文化风格,依崖而建,顺山势而为;楼外楼、楼上楼、过街楼、半街楼、悬空楼随处可见,随意而为的建筑使得整个民居群落错落有致别有风韵,又处于临河高台之上,即可远观又可近玩。
文化——色格孜土陶高台民居里面最大的亮点就是土陶作坊。中外很多艺术家收藏家为了这些土陶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喀什。土陶器皿的种类有包括餐具、饮具、灯具甚至婴儿床和捕鸟的用具在内的上百种。
第六代手工土陶制作传人吾麦尔·艾力
民族——艾提乃尔清真寺,古尔邦节艾提乃尔清真寺是西亚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如果你恰好在古尔邦节的时候来到喀什,就能亲身上万人的维吾尔族和回族同胞聚集在艾提乃尔广场举行会礼的盛典,看到宰牲这样宗教意义的活动,还有机会品尝到穆斯林主妇们为节日嘉宾精心准备油炸馓子和各类点心。大聚礼结束后,乐师们会登上艾提尕尔清真大寺的门顶,敲起纳格拉(铁壳鼓),吹起苏尔奈伊(唢呐),大寺前广场上的男子们会适时跳起热烈奔放的萨玛舞,以表达喜庆之情。
民俗——喀什不一样的风景作为西域少数民族聚集城市,喀什处处是风景。少数民族在喀什的日常生活点滴都会成为手机摄影的精彩瞬间。
拓展游——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去了喀什还可以再去塔什库尔干,再直抵红其拉莆口岸,来一趟淋漓尽致的帕米尔高原之旅。塔什库尔干是塔吉克族聚集地。塔吉克族是我国唯一的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颜值逆天。当然帕米尔的高原风光也不会让你失望。
以上照片均来自V游汇“五客汇新疆”自媒体采风旅游活动(摄影@泡鱼儿,@北角山妖,@独臂老宋)受版权保护。
曾七次去新疆都没有去过。我是巍巍知几,来自V游汇。喜欢新疆的朋友一起结伴走起来。
陈友谅为什么打不过朱元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陈友谅?他还兵强马壮?佣兵还六十万?就这三问号,抛出去,压也能把那会拉兵只能拉二十万的朱元璋给压死,您就别说打了。
咱说的夸张一点,就这六十万人啥也不干,搁朱元璋那小渔船上吐吐沫,都能把朱元璋的小破船给吐沉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难道题主说的是假的,忽悠俺们呢?要不朱元璋咋就笑到了最后?”
哈哈!题主说的没错,军队是六十万,但兵强马壮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想把这事弄明白了,咱得从头上说起,先来个背景。
背景话说元朝快要把自己个玩死的时候,搁南方这地就有三个出类拔萃的主,乞丐皇帝朱元璋,渔民陈友谅,以及私盐贩子张士诚。
对于元朝极具危险的是朱元璋和陈友谅,至于私盐贩子张士诚这货也没啥大的志向,就是喜欢搁自己地盘,能乐呵一天是一天。
所以朱元璋瞅着私盐贩子也乐了,他这一心就专门对付起了陈友谅,也不怕张士诚屁股后头点火啥的。
所以在那个时间段里,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朱元璋和陈友谅那叫个打的火热,惊天动地啊!
可蹲在边上居然有俩看戏的,一个是元朝,一个就是这张士诚。俩人一点都不急,他们就不明白,当陈友谅和朱元璋决出胜负之后,第一个要干掉的就是他张士诚,接着就是庞大的元朝。
这也没谁了!
当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子种下去,结出再难吃的果子,你也得吃不是。
好了背景咱了解了,那么咱再了解一下为嘛陈友谅那六十万大兵就不是兵强马壮了呢?
这事不是兵不行,是陈友谅这人品不行。
陈友谅其人他这人是个渔民,但他渔民做的有点低下了,是最低等的渔民,在元朝时期,这种职业的渔民不能够上岸,这一辈子都得在船上呆着,村民们都不愿意和他们打交道。
也就是说陈友谅这人出生的环境不好,造就了他压根不信任任何人的性格特点,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绝对的武力,其他都是假的。
所以他就迈出了最为可耻的一步,亲手杀死自己的老上级天完国的皇帝徐寿辉,整了个篡位。
大家伙都知道,篡位这事能捂着就捂着,绝对不能其他人知道。
可这陈友谅不这么看,咋的?这事就是俺干的,有本事你把俺弄死。
他就这性格,认为绝对的武力可以解决一切事情,所以这事整完了以后,大家伙一瞅,这货这不忘恩负义吗?人家徐寿辉咋说都有恩与你,你都这么干,咱这连一点恩情都没有给你,你还被把人家给撕了?
所以打这里起,离心的人开始增多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好奇:“这徐寿辉为嘛给自己的王朝起了个天完呢?这不会是你打错了吧?”
您还真冤枉俺了,人家真叫天完,其实人家的意思不是字面的意思,人家暗含压着元朝一头的意思在里边,不信的话,大家伙把天完俩字的上边去掉,这不就是大元吗?
哎,这一打岔有点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
所以陈友谅这招走的也臭,像曹操架,人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得了。再说陈友谅这老上级,人家徐寿辉都答应了要让位给他,他还不干非要杀了人家,还用铁锤把人家脑壳给砸碎了,这就不仗义了。
所以陈友谅的军队,在遇到打顺风仗的时候咋也好说,但凡遇到一丁点的挫折,他这看似强大的军队,土崩瓦解就在顷刻之间。
那么当陈友谅自认为自己完全掌控了天完的大权之后,他和朱元璋的较量这就开始了。
话说那会朱元璋是三个人中最弱小的,但陈友谅他同样知道,张士诚压根就是个付不起的阿斗,他瞧不上,所以矛头指向了朱元璋。咱前头也说了,其实朱元璋何尝不知道他当前的真正的对手就是他陈友谅呢?
大战一触即发。
那么在开战前,咱先说说朱元璋吧!
朱元璋话说朱元璋做的那也是仁至义尽,自己创立下的军队瞅着自己先前的老领导落魄了,一家伙就把自己的部队给了老领导,自己个带着几十个人重新闯荡。
就凭着这份心,就聚集了不少的人气,啥常遇春,啥徐达,啥傅友德等等这都聚集到了朱元璋的手底下。
话说干啥都得占着天时地利人和,而朱元璋就把这最重要的人和可就占了。
咱前头说了,这大战是一触即发,那么咋触呢?
触发话说,这陈友谅蹲在长江的上游,朱元璋蹲在长江的下游。最要命的是陈友谅掌握着牛掰的水军,朱元璋玩的是陆军,他的水军整的全是小舢板和渔船,这要是和陈友谅的战舰怼上了,这家伙压根就吃力不讨好。
所以朱元璋一直就避免和陈友谅玩水战。
可事情总不会按照你预想的那样发展不是。
1395年十一月份的时候,朱元璋手底下的大将常遇春拿下了陈友谅的池州,还玩了一个伏击战,把陈友谅派来的三千援兵给吃了(开头是俘虏了)
常遇春这人有一毛病喜欢杀俘虏,这一家伙把这三千全给你活埋了。
这还不算,他还火上浇油,留了那么几个人的性命,给陈友谅捎句话:“俺叫常遇春,你呀就是被俺打败的!哈哈!”
俺了个去啊!这一家伙算是捅了个大窟窿,陈友谅哪受过这样的气啊!
这一家伙就要报仇,也不想着你一招俺一招的见招拆招了,这就大规模的开始进攻。
话说朱元璋接到消息的时候,也傻眼了——麻烦大了!
朱元璋瞅着玄武湖上漂的那些个小破船,恨的牙痒痒,恨不得一把火把这些个破烂货全烧了,但烧了可就没东西怼陈友谅了。
还能咋的,决战呗!
陈友谅和朱元璋第一次大决战这就开始了。
陈友谅十万之众。
朱元璋这就完了一出阴的,间谍反间谍。逼迫陈友谅带着大军和朱元璋在陆地上决战。
那么朱元璋咋玩的呢?康茂才一个从陈友谅哪里叛变过来的将领,在朱元璋的默许下,让他暗地里和陈友谅保持联系。
话说陈友谅如果能凝聚人心,这事压根就不会发生的。
陈友谅相信了康茂才的话,当他带队到达康茂才所说的那座要被拆除的江东桥的时候,原来的木桥居然换成了一座崭新的石桥。
就这么一座破桥,使陈友谅放弃了战船,爬到了陆地上,而且还顺利的进入了朱元璋的口袋阵。
这家伙把个陈友谅打的懵圈了,找不到北了都。
这一家伙朱元璋赚大发了,损失几乎没有,还捞了一百艘战舰,数百条小船。
可惜的是陈友谅跑了。
得咧,这就有了第二次大决战,潘阳湖大决战。
潘阳湖大战这场战役憋的可够久的,为了准备这场大战,陈友谅设计了新的超大个的战舰。
据说这战舰分三层,搁甲板上士兵可以跑马巡视,您就知道这船有多大,而且这上层跑马,下层压根就听不到,先进不!
这也就是为嘛,咱大明朝有郑和下西洋,他呢宝船和这陈友谅的新式战舰不无关系。
朱元璋一瞅自己缴获的战舰,压根就是一个个豆芽菜,给人家塞牙缝都不够。
再玩阴的,这不赶趟了。
反过来人家陈友谅给朱元璋玩了一出阴的,开打前把朱元璋给引离了自己的老窝。
这把陈友谅得意坏了,带着六十万的大兵,这就开始进攻朱元璋的老巢。
结果朱元璋前头还和别人接战的呢,这抽不开身,只能期望自己个留守的人员长长脸。
结果朱文正这个瞅起来像个混吃等死的二世主,居然是个防守名将,搁大明朝地盘,人家都能排到前头的将领。。
作为朱元璋老巢的第一颗钉子浑都就是人家守的。
这家伙从白天打到晚上,又从晚上打到白天。城门守住了,城墙却被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兵砍塌了。
俺真没有夸张,您自己往历史书去瞅,真是用大刀片子砍塌的。
从五月份打到六月份,朱文正一边守城,一边修城墙,您自己想想当时的场面。
估计朱文正恨死这建城墙的家伙,这整个就是一豆腐渣工程。
眼瞅着朱文正就筋疲力尽了,这就派出了求救人员。
结果求救人员回来,告诉朱文正让他再守一个月,朱元璋就会提大兵救援。
再来一个月,朱文正感觉真到那个时候,陈友谅一定会用自己的骨头棒子打鼓和朱元璋开战。
到了七月六号朱元璋终于带着他的部队加入了这场豪赌,朱文正都快哭了。
朱元璋封了陈友谅的退路。
决战“爷们你终于来了!”朱文正算是吐了一口气,而陈友谅带着他的六十万大军从浑都退下来了。
朱元璋和陈友谅这就选择了在潘阳湖这块做最后的了断。
话说,这没法打。陈友谅本来就善水军,而且人家的船人高马大的,正面拼压根就没有胜算。
但就算是这样,朱元璋也打出了水平,手下大将徐达居然用他的小破船换了陈友谅的一艘巨舰,杀敌一千。
也算是开门红了,可这也架不住装备上的代差啊!
最终还是被陈友谅压着打。
但老话不是说了吗?时也运也命也,这陈友谅直接将自己的战舰用铁链给连了起来。
大家伙瞅着熟悉不,火烧赤壁!
估计陈友谅没有读过三国,这还用问,直接用火烧不就完了吗?
可这老天爷偏要磨磨朱元璋的性子,压根就不给你风,所以草船好弄,没风,这就没辙了。
眼瞅着朱元璋被陈友谅压着打,这要是赶不上一个好风,朱元璋这就得完。
结果这个时候,冲出了一员战将——丁普朗。
话说这人恨死了陈友谅,他原本是天完的将领,陈友谅为了篡位把丁普朗的好哥们双刀赵普胜给弄死了。话说赵普胜这人就是一员纯武将,用咱大白话讲就是一粗人,但他这人特别的讲义气,周围围的人也特别尊重他。而这赵普胜对陈友谅也是很敬重的,就是这么个人居然被陈友谅以图谋不轨的名义给干掉了。
所以地那普朗一直想要找陈友谅的麻烦,这事到这点上可就发了。
丁普朗在自己的战舰上打了一道旗子,上写:“其他人滚开!俺就是来找陈友谅麻烦的!”
得咧,丁普朗这人勇是勇了点,但没有将领的头脑,他是瞅着哪里人多,就干那。
这到也打破了陈友谅一直给朱元璋带来的压力,最后这丁普朗战死,死的时候,据说脑袋被人砍掉了,还握着刀把站在船头。
朱元璋也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回头这风可就刮起来了,朱元璋这火攻可就来了。
一把火烧光了陈友谅的底气。
话说仁义,底线,这东西平时看出有什么价值,但在关键的时刻,他可以抵得上千金之重。
最终陈友谅突破朱元璋封锁,看到了冲出去的希望的时候,一支冷箭射穿了他的眼眶,呜呼哀哉!
那么是谁射出去的呢?仁义和道德外加底线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