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故事,关于晏婴的故事还有哪些

2023-10-08 16:00:05 88阅读

古代礼仪故事,关于晏婴的故事还有哪些?

雄辩四方的晏婴

晏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古代礼仪故事,关于晏婴的故事还有哪些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桔生淮北则为枳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哪些古人助人为乐的故事?

1.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 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

人们知道后纷纷 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2.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3.北朝魏齐时,有位叫李士谦的人,家庭非常富有,但人崇尚节俭 ,为人慷慨,常周济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欠收。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李士谦说 :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粮就不用还了。于是他请来一些欠粮的人吃饭,在吃饭时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全部借据。第二年粮食丰收了 ,许多人挑粮来还,李士谦坚决不收,还粮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在 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他所在的赵州一带有1万多人为他送葬,哭声动地。

有什么古人礼仪的故事?

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2、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3、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4、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

5、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中国古代根本没有玻璃?

古装剧里,经常出现用手沾点口水戳破窗户纸然后窥视屋内的情景,好像中国古代因为没有玻璃,只能用纸糊窗户,非常不结实,然而实际上,玻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晋朝也已出现玻璃窗,至于保护私隐,古人有自己的其他考量。

(明代雕花玻璃窗)

上古时代,祖先们居住的环境非常简陋,别说窗户纸,就是门窗也是没有的,直到商周时代门窗出现普及以后,但纸也还没有出现,自然不可能用纸来糊窗户。

先秦时代,糊窗户的主要材料是绢帛之类的纺织物,但这些都是富贵人家用的,普通百姓的住处,要么就用简单的草席做窗户,要么就压根儿只有个窗户架子而已。

直到东汉时期,虽然蔡伦发明出了纸,但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未用纸来糊窗户,蔡伦纸由于一开始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而且质量不太好,用处非常有限,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稍微普遍用于糊窗户。

最初的纸窗质量也不好,而且也比较精贵,就算是有钱人家,往往也是用废纸制成纸糊来糊窗户,还是有不少人用竹帘、草帘来做窗户遮挡。

(传统木窗与现代玻璃)

南北朝中后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大幅度改进,纸的质量迅速上升,更加薄透而且结实,同时价格不断降低,这一时期,纸窗才渐渐成为了主流。

古人用来糊窗户的纸不同于用来作为书写材料的纸,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油纸,需要在桐油里反复浸泡,这样的纸更加结实而且不容易受潮湿影响,并且更透光。

其实,古人用的真正的纸窗用纸,还是比较防水的,古装剧之中那种用手指沾口水戳窗户的场景其实并不适用于所有纸窗,只有那种质量差的纸窗,可以用水沾湿戳破并且不会发出什么声音。

然而比较正规的油纸窗户,其所用的油纸并不怕水,一旦硬戳,就会发出不小的动静,很容易引起屋内人的注意。

(捅破窗户纸)

除了绢帛轻纱之类的纺织物还有纸之外,宋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材料,叫做明瓦。这是一种使用山羊角、贝壳还有片状云母矿石,经过不断打磨所制成的材料,完成之后就会有类似玻璃的半透明效果。

明瓦更加结实而且通透,但其造价实在非常高昂,可不是寻常人家能够用得起的,《红楼梦》中贾府用的就是明瓦。

其实在纸窗出现之前,房屋采光是个很大的问题,贵族们虽然还能使用绢帛之类,但效果其实并不好,而且成本非常高,直到纸窗出现之后,这些问题逐渐就得到了解决。

古代真正的纸窗既能采光也能挡风,即便是破损了也方便进行修补更换,尤其是高韧性不容易破损也不怕受潮的窗户专用油纸诞生以后,纸窗算是相当优良了。

(传统木窗)

现代人通常使用的是玻璃窗,很多人觉得古人没有玻璃窗是因为没有玻璃,其实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先秦时代,玻璃就已经在中原出现,不过当时的玻璃并不透明,而且造价极高,是一种相当珍贵的材料,不可能用来做窗户。

按照目前的考古出土,中国最早的玻璃器出现在战国时代,传说中的蜻蜓眼时代更早,也是一种玻璃器。

汉朝时期,玻璃器皿开始有所普遍,而且当时已经出现玻璃窗,《世说新语》之中记载,晋武帝寝宫使用的是倚仗绿色玻璃窗,而《西京杂记》之中,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居住的昭阳殿之中,窗户也是绿色玻璃。

南越王墓之中,的确出土了西汉时代的青绿色平板玻璃,这也证明了古代中国玻璃窗虽然少,但并非没有。

(汉墓出土青色平板玻璃)

从汉晋一直到明朝,玻璃窗一直都有,明朝与清朝初期西方玻璃传入之前,各种绘画作品之中也都有玻璃屏风、玻璃窗的出现,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使用玻璃窗的,非富即贵,而且国内产的玻璃透光性不好,更多是用于装饰。

清朝时,西方无色透明玻璃工艺传入后,率先在宫廷使用,原本用得就不多的本土玻璃窗,自然也被人们所淡忘。

至于维护私隐方面,古人其实也有自己的考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人想要从人心教化方面,从根本上阻止人们进行违背“礼”的窥视行为的同时,当然也会在硬件方面想办法。

古人的房屋布置建设通常都是迂回式的,并且在屋内靠近窗户的地方,往往会放个屏风,这样就算窗户有洞,也很难看到屋内各处。

中国传统礼教何以吃人?

中国传统礼教关于吃人的说法是鲁迅提出的。

原句在狂人日记中,至今记得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谈到吃人,自然不能不谈鲁迅

他的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传统礼教吃人的色彩,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传统礼教的弊端对普罗大众的压迫鲁迅先生的着眼点一、传统礼教的弊端不平等性等级的不平等

传统的礼教宣扬“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强烈的宣扬等级秩序,在家庭中,父亲乃至父辈的势力和威严使整个家庭中无人能够威胁的存在,丈夫和妻子来比,妻子要听丈夫的,无条件的服从,在朝堂之上臣子要听从皇上的,显示皇上的无限权威

首先分析“父为子纲”,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说一个词――“愚孝”,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图看似是孩子对父母的极致的爱,实则,这就是一种愚孝,有时为了父母的一个愿望,将自己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只为了能够让父母开心,这就是“父为子纲”在中国的地位,如果要是违反了怎么办呢?封建的君主也想到了这一点,借助社会的舆论进行抨击和贬低蔑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道德轻视。

其次,我们来看“夫为妻纲”,我们知道,古代并不实行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样一来,女性在家庭中增多了,尤其是妾多了,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就向男主人邀宠,而邀宠的方式就是言听计从,如此一来,女性的地位已经被彻底的磨灭了,只是男性的附属物,造成了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最后,“君为臣纲”是一种最高的等级制度,古代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大力宣扬自己是上天之子,自己的权威无可比拟,如此一来,我要治理国家,你们就必须听我的,造成了社会阶级的不平等。

权利义务的不平等

现代我们认为,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也必须要履行义务,可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大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旅行义务,然后再行使权利,而有时全力也可以不行使。

一个不懂得行使权利的国家奠定了他弱小的基础,儿子要首先为父亲尽义务,女人要首先为丈夫尽义务,臣子要首先为君主尽义务。我们没有见过儿子向父亲行使权利……那是因为,传统礼教对人的束缚不允许人想到权利,过分地强调义务的作用。

神鬼论对中国灵魂的束缚

现在很多人也还信奉神佛鬼神等等,他们既然存在,我们就不再评判他在当代社会中合理与否,我们只说神鬼论对于中国古代人的一种打击和压迫

古代帝王要求自己的臣民们要恪尽职守,遵从三纲五常,遵守自己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社会的道德准则。

但是治理整个国家难免会有一些反动的言论和措施,怎么办呢?古代帝王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那就是创造一个神鬼的世界。

对于普通的人民来说,我们今生身为农民,那么我们就一定要遵守三纲五常,不给社会添乱子,不给社会找事,多做好事,这样的话我们下一代就可能晋升为神,即使不是神也可以转生为人的时候社会等级可以更高。

但是对于那些造反的人呢?他们以后死了就只能堕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这样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的良善,可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压迫了人的创造思维和人的反抗思维。

大家都希望来生可以比今生过得更好,所以很少的人再去反抗了。而当整个时代落后的时候,反抗则是一种宣扬进步思想的必要手段。

而真正当我们反抗宣扬进步思想的时候我们以为是为了民众好,可是民众已经受到千百年来封建传统礼教的神鬼论的压迫,他们不敢进行反抗,精神上呈现出一种麻木落后的状态。

二、对普罗大众的压迫

受到三纲五常的影响,整个社会中的人民都会对比自己社会等级高家庭地位高的人,呈现出一种卑躬屈膝的状态。

而这种卑躬屈膝的状态就是对普罗大众最大的压迫,因为这样的姿态让很多人的内心觉得这是一种对老爷们应该有的姿态,他们不会去想:为什么他们可以当老爷而我不行?

他们认为卑躬屈膝是作为底层人民应尽的义务。让所有的民众都在精神上矮一截

受到面对地位高的人应该先尽义务的思想压迫,没有人再去提出自己的权力应该被保护,这样就算是有人侵犯了他的权利,他也会像用阿Q一样的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

受到神鬼论的影响,大家都会觉得只要是捣乱的,那一定是坏人,一定不会有来生,堕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这样一来所有的人都成了帝王将相统治国家的手段。

三、鲁迅先生的着眼点

我们讲鲁迅先生的着眼点,主要从他的《祥林嫂》一文中进行突破。

想要了解中国传统礼教吃人的方法,我们要对祥林嫂的死因进行一个深刻的剖析。

祥林嫂是一个死了丈夫的人,她来到城里做工,承蒙主人不嫌弃,让她在家里做一些短工,在鲁迅先生对他的描写中,做短工的这段日子里他的身形逐渐圆润,脸上逐渐有了些光泽。

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原来在家里是社会地位多么低,受尽相邻的多少摧残伤害。

本来在人家家坐的好好的,结果婆婆也来把她抓回去了,五花大绑的,这个时候鲁四老爷没有说什么,因为他知道在一个家当中,公婆是家里最大的长辈,按照“父为子纲”,他不应该说话。

于是祥林嫂就被抓回家了,再抓回家之后她又被婆婆卖到了一个小山沟里,给人家当媳妇儿,在她结婚的那一天,她一把撞到了灶台上,鲜血哗哗的流。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女性只能嫁给一个丈夫,如果丈夫死了,你将守寡一辈子,不能再嫁。

可是他的第二任丈夫对她不错,还生了个小孩儿,可是他的儿子在他忙的时候被狼叼走了,这就无疑对祥林嫂的人生又造成了一次深刻的打击。

他走投无路之后,又跑到了鲁四老爷家,当人们对他的经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后,这才有嘛在过年摆放灶台的时候,“祥林嫂,放着吧,我来”这样的境遇,因为他们认为再嫁的女人是身上不干净的,是对祖宗不敬的。

当祥林嫂意识到自己的困境之后,和他一起做工的女工说,你如果不采取措施死了之后会被劈成两半,并给他出了主意让他去捐门槛,可是当他用所有的钱都捐了门槛之后发觉捐门槛并没有效果,他彻底疯了。

在凡间他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工,到了阴间他只能被恶鬼辟成两半,这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困境,最终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这篇文章也是鲁迅描写吃人的社会最到位的一篇。

总结:中国的封建礼教通过运用三纲五常,神鬼论等统治思想,达到愚民的目的,进而加强自己的封建统治,让普罗大众没有人权,更多的只是奴性,自然也没有机会接受先进的进步思想,这样一来对中国积弱的国民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鲁迅先生则是对吃人的传统礼教进行剖析的一位文学大家,在他的诸多小说当中都可以看到吃人这两个字,看到吃人的社会和病态的人民,我们能做的,就是将中国的传统礼教进行彻底的抛弃,用一种平等的精神维护自身的权利,进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