擢怎么读,求洊字的解释
擢怎么读,求洊字的解释?
读音:jiàn
同音字:涧 jiàn、箭 jiàn
洊 jiàn
◎ 古同“荐”,再;屡次,接连。
《正韵》在甸切《集韵》才甸切,音荐。《说文》本作瀳。详瀳字注。又通荐。《诗·大雅》饥馑荐臻。
(瀳) 水至也。至疑当作巟。巟、大也。广韵曰。水荒曰洊。洊者、瀳之异文。周易曰。水洊至、习坎。洊雷震。释言。荐、再也。荐同洊。从水。荐声。读若尊。今音在甸切。古音在十三部。
相关词组
洊臻
洊膺
洊叠
洊保
洊雷
洊至
洊擢
洊饥
洊升
洊陟
韪怎么读?
韪的读音是wěi。
基本释义
是;对(常与“不”字连用,指过失或谬误): 冒天下之大不~。
详细释义
〈形〉
1、(形声。从是,韦声。本义:是;对)
2、同本义
韪,是也。——《说文》
犯五不韪。——《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子韪之。——《左传·昭公二十年》
人韪其言。——《明史》
又如:冒天下大不韪(这里的“不韪”是“罪”,“反国家罪”的意思)
3、善
京室密清,罔有不韪。——《文选·东京赋》
4、美好
故开元、 天宝间,播兄弟七人皆擢进士第,衣冠光韪。——《新唐书》
一门三相指哪三相?
《清平乐》热播,吕夷简和吕公著这对名气不敌“三苏”的父子,获得颇多戏份,走进大众视野。许多观众可能第一次听说他们的名字,但其实,吕氏家族是整个北宋时期最重要的一个政治家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东莱吕氏一门三相”的学霸故事。
一、状元宰相吕蒙正
北宋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977),京师举行了一场进士科的选举考试。每一届的进士科考,状元总是最受关注的人物,许多皇亲贵胄都等着金榜一出,要把家里的千金小姐嫁给他。这一年,在这场考试中博得状元头彩的幸运儿,叫做吕蒙正。
吕蒙正,字盛功,河南人。他的祖父吕梦奇在五代时曾官至户部侍郎,是一个四品官。他的父亲吕龟图略逊其父,但也是一个六品的起居郎。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培养出状元郎的家庭,家境不错,祖辈和父辈都有文化。
但是,吕蒙正的童年生活有一点不幸的小插曲。他小时候,父母不和,原因是父亲偏爱妾室。后来,吕龟图出妻,母亲刘氏带着他离开了吕家。离开吕家以后,刘氏誓不再嫁,一心培养儿子。果然,吕蒙正不负母亲的厚望,不但中了进士,还成为天下皆知的状元郎,可谓光宗耀祖。
吕蒙正中了状元,衣锦还乡,首先想到的就是尽孝。他并没有过多埋怨父母当初的决定,而是营造了一座大房子,请双亲搬过来居住,为尊重他们“离异”的关系,“同堂异室”,殷勤奉养。遗憾的是,吕龟图并没有享受到多少福分,很快病逝了。
宋朝重视文官,宋太祖曾说过:“作相须读书人。”于是,吕蒙正入朝做官,晋升迅速,不多几年,便官至参知政事,也就是当上了副宰相。
当时,北宋内部还未完全统一,外部又有边患,朝廷自然有许多军事行动。吕蒙正以读书人而官至副宰相,有些大臣不满意。有一次,吕蒙正走进朝堂,一名大臣指着吕蒙正鄙夷地对其他的人说:“就这样的人,也能当参知政事?!”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继续往前走。他旁边的一位大臣看不下去,要去诘问这个说三道四的人的姓名。吕蒙正赶紧制止他说:“不要去问了。如果我一旦知道他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怀,还是不知道为好。”这件事传出去,一班朝臣都赞叹他的胸襟。
北宋太宗朝端拱元年(988年),吕蒙正晋升为正宰相。宋代宰相不叫“宰相”,叫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不是有些拗口?既是状元,还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谓抵达人生巅峰。所以,仁宗朝天圣二年(1024),同样中了状元的宋庠有诗云:“皇朝状元三十八,相到吾家第四人。”
这句诗是说,从宋代开国到现在,一共只有三十八名状元,在这三十八名状元之中,又只有四个人做到了宰相之位。这四位状元宰相,第一位正是吕蒙正,第四位就是这位得意洋洋写诗自夸的宋庠啦!宋庠大家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宋祁与他是亲兄弟,就是写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那位诗人。
二、苦胆忠心吕夷简
宋太宗崩,宋真宗即位,吕蒙正依然倍受信赖,继续担任宰相之职。
吕氏家族基因一定非常优良,吕蒙正之弟吕蒙休,也在宋真宗朝的咸平年间中了进士,官至殿中丞。吕蒙正有位叔父叫吕龟祥,是他父亲吕龟图的弟弟。吕龟祥有三个儿子,长子吕蒙亨和三子吕蒙周,分别进士及第。吕蒙亨与吕蒙正是堂兄弟关系,而我们接着要聊的吕夷简,正是吕蒙亨之子。
宋真宗曾两次幸临过吕蒙正在洛阳的宅第,眼见吕氏家族子弟环列,如庭中嘉树,赞赏不已。有一次,宋真宗问吕蒙正:“爱卿,您的几个儿子中,谁最贤能呀?”吕蒙正心知皇帝想要提携自己后辈的好意,惶恐答道:“臣的几个儿子都不才,不可用。但是,我的侄子吕夷简,现在是颍州推官,实在有宰相之才。”真宗一听,心里有了数,开始重视吕夷简了。
吕夷简,字坦夫,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进士。因为有了宰相叔叔向皇帝的举荐,他的仕途一帆风顺。真宗驾崩以后,太子赵帧仅十三岁,刘太后应真宗的遗诏垂帘听政,吕夷简作为前朝老臣,既要辅佐母子二人的朝纲,又要防止太后篡权,可谓苦胆忠心,值得赞叹。在仁宗一朝,吕夷简稳坐相位,多次被弹劾却仍受仁宗保护。
吕夷简晚年在庆历新政的改革浪潮中,推称身体不适,主动罢相。宋仁宗不同意,特允他几天上一次班,只裁决重大的事情。但是,吕夷简仍然坚决请辞,这时,仁宗皇帝竟然给他写了一个诏书说:“听古人说,髭须可以治病,今天我剪了自己的胡须赐给爱卿。”于是,吕夷简只好收回请辞。吕夷简病逝后,仁宗皇帝当着群臣之面落泪,叹息道:“哪里再能遇到像夷简这样忧国忘身的臣子!”
三 、纯诚厚德吕公著
吕夷简有四个儿子,其中排行第三的吕公著,最为优秀。吕公著,字晦叔,宋仁宗朝庆历二年(1042)进士。
吕公著的青年时代,正是庆历新政如火如荼的时期。而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就是弹劾他的父亲。当时,以范仲淹倡导、欧阳修全力推进的这场运动,将革新的靶子对准了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政治既得利益集团。
宋庆历三年(1043),新政派占了上风。范仲淹成为参知政事,吕夷简被迫请辞相位,仁宗再三挽留。欧阳修趁着胜利的势头,曾经连续上书皇帝,一定要吕夷简彻底放弃宰相的权力,这些劄子分别是:《论吕夷简劄子》《论吕夷简仆人受官劄子》《论止绝吕夷简暗入文字劄子》。庆历四年(1044),吕夷简逝世。
吕夷简虽然去世了,但是,由于欧阳修太喜欢上书直谏,得罪了许多人,朝中不乏有各种人排挤他,诬陷他。在吕夷简去世后的第二年,他就背负着“与外甥媳妇有染”的污名被贬出京了。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作为贬谪之臣,来到了颍州(今安徽阜阳)作知州。命运的安排很不巧,当时颍州的通判,即负责监督知州工作的人,正是吕公著。
吕公著当然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自己父亲生前的政敌,欧阳修可能也思索过,此时狭路相逢,吕公著会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报复打击自己。但是,出乎欧阳修意料的是,这位比他年少十一岁的吕公著为了打消他的顾虑,知道他喜欢写诗,主动以诗相赠,表示欢迎。吕公著的器量,颇有其祖父吕蒙正当年的风度呀!
欧阳修并非愚钝凡夫,吕公著的这个举动深深地打动了他,他曾经写过一首诗云:“吕侯相家子,德义胜华宠。”大意是说,出自相门的吕公著果然品德高尚,气度不同寻常。
因为吕公著的雅量,欧、吕二人在颍州诗酒往还,竟然成为了相见恨晚的好朋友。欧阳修后来回到朝廷,又像他当年执着地上书弹劾吕夷简一般,三番五次地上书推荐吕公著入朝。其中有一封推荐书云:“司封员外郎吕公著,是夷简之子,器识深逺,沉静寡言,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公著性乐闲退、淡于世事。然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吕公著是已故的宰相吕夷简之子,他见识远大,沉静寡言,不追求富贵,性情散淡。他很少对事情发表看法,可是,他一旦发表看法,总是切中利害。总之,欧阳修从不吝惜自己对吕公著的举荐和赞美,就连他去契丹访问,也对契丹主说:“我大宋学识第一的人,是吕公著。”
其实,以吕氏家族在赵宋王朝中的地位,以及吕公著本身非凡的学识与气度,并不需要欧阳修过多溢美,他就能毫无悬念的仕途腾达。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吕公著正式拜相,成为吕氏一门的第三位宰相。所谓“东莱吕氏,一门三相”,正是指吕蒙正、吕夷简和吕公著三代人。
吕公著逝世时,太皇太后与哲宗皇帝均为之泣下,哲宗亲自为他的墓碑碑额手书了四个字:“纯诚厚德。”
吕公著生前的政治地位和身后的哀荣,都远远超过了范仲淹和欧阳修。
宋代讲究读书仕进,而读书仕进往往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事业。一个家族的视野、格局和文化修养,远比书本上的“子云子曰”更有说服力,更加刻骨铭心地影响着下一代。
你有描绘海棠花的诗篇吗?
谢谢邀请。海棠花以其风姿艳质赢得世人的喜爱,海棠花受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更受后代诗人画家不断吟咏描绘的题材。
笔者在新冠病疫情期间,曾数次漫步成都沙河外滩林荫大道上,看见海棠花嫣然一笑盛开在大道竹篱间 ,以海棠花开闹春风描写了海棠花绽放的一些感悟。几首拙劣小诗如下:
海棠花
春到海棠花开时
掠过晨光淡摇曵
阑珊深处枝叶间
嫣然一笑闹春风
赞美海棠
林荫道旁海棠花
丛生枝条齐簇拥
帧帧可人的笑靥
春风妩媚吐芬芳
当海棠花盛开时节
从初春的时节
和着细雨的旋律
谛听鸟儿的歌
看着你初露的笑
走在林荫大道上
伴随着欢愉而畅快脚步
手不自觉地触摸你的花蕾
掬回你的烂漫
脚下是涨满河水的沙河外滩
以万种风情的姿态
看得见你芳香缀满枝头
任春风怒放嫣红
烂漫海棠花
随着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
我朝着林荫大道
想借你的一瓣粉色
珍藏一春的景致
王禹偁的偁字到底是读chèn还是读chēng?
读“chēng”。
《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山东菏泽市成武县)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984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他为人刚直,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端拱元年(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拜左司谏、知制诰。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