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是什么意思啊,黄钟大吕常用来比喻什么
黄钟大吕是什么意思啊,黄钟大吕常用来比喻什么?
黄钟大吕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音律,常用来比喻人们对于正义、公平、道德等价值观的追求和坚守。黄钟代表正直、公正,大吕代表庄重、庄严。因此,黄钟大吕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对于社会公义、道德准则的坚守和追求,以及对于正义事业的不懈努力。
它象征着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原则,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黄钟大吕反义词?
没有反义词。
近义词:洪钟大吕
拼音:
huáng zhōng dà lǚ
解释:
黄钟:我国古代音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律。其为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声调最洪大、响亮;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四律。旧时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出处:
《陆九渊集 语录下》:“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真启洙泗邹鲁之秘,其可不传耶?”
语法:
黄钟大吕联合式;作宾语;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
示例:
洞箫牧笛的丝竹音乐,我们固然喜欢,但我们更喜欢黄钟大吕的交响音乐。洞箫牧笛的丝竹音乐;我们固然喜欢;但我们更喜欢~的交响音乐。
赤诚善良下一句?
愿你此生尽兴,赤诚善良,愿你所有快乐,无需假装,愿你所有此生,尽兴赤诚善良,愿你所有此生,尽兴。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在奔跑,我们总在赶超一些人,也总在被一些人超越。人生的要义,一是欣赏沿途的风景,二是抵达遥远的终点;人生的秘诀,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莫因疾进而不堪重荷,莫因迟缓而空耗生命;
人生的快乐,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超越他人不得意,他人超越不失志。
黄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1.黄字开头的四字成语:黄粱美梦、黄卷青灯、黄道吉日、黄金时代、黄粱一梦、黄钟大吕、黄发垂髫、黄袍加身、黄河水清、黄雀在后、黄梁一梦、黄钟毁弃、黄绢幼妇、黄雀衔环、黄口孺子、黄童白叟、黄绵袄子、黄尘清水、黄茅白苇、黄钟瓦釜、黄公酒垆、黄童皓首、黄旗紫盖。
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祖梑什么?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时期著名军事家。祖逖生性豁朗,重义轻财,坚守志节,深受宗族及乡邻敬重。志向高远,有治国安邦之大材。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祖逖被举孝廉,随后又被司隶举为秀才,但他都没应命。后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治所洛阳市)。两人情投意合,又都任侠仗义,颇有文才,成了莫逆之交。
当时晋朝外强中干,危机四伏。祖逖和刘琨晚上同榻而眠,纵论国家大势。说到动情处,即拥被坐起相互勉励,相约同心同德为国效力。两人谈的忘记时间,忽听“喔,喔,喔"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叫上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就操起长剑,在月光下对练起来。
刘琨曾对人说,我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担心祖逖先吾着鞭。意思是他时时刻刻都瞄着祖逖,担心自己在建功立业上逊于祖逖。
晋惠帝永兴元年,南匈奴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建立汉国政权。永嘉五年(311),匈奴汉国第三次进攻洛阳,城破,俘获晋怀帝,晋室衣冠无奈南渡。
祖逖率亲众乡党数百家南下逃亡,德高望重,有勇有谋,多次化险为夷,被大家推为“行主”。
建兴元年(313),晋愍帝于长安即位,封祖逖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命其洛阳勤王。祖逖说服无意北伐的司马睿,让其北伐。司马睿封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吏,拔给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让其自募士兵。祖逖就是个光杆儿司令,连兵器也得自造。
祖逖率部北渡长江。他望着大江东去,想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不禁感慨万千。敲着船楫,发誓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思是,我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就让我像长江水一样有去无回!后人便用“中流击楫”比喻立志报国的坚强决心。
祖逖渡江后,铸造兵器,招募兵士。杀死豪强张平,劝降樊雅,在豫州站住脚跟。建兴五年十二月,晋愍帝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被刘聪杀害,消息到江南,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改元建武。祖逖像长城一样屹立中原,佑护江淮人民,也成为司马氏苟安一方的坚固屏障。
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前赵大将石勒建后赵。大兴三年,祖逖派韩潜守蓬陂坞东台,后赵大将桃豹退据西台。两军对峙四十余日,仗打至此,关键在粮草。祖逖设一计,一边命士兵用布袋盛满沙土,假装是大米,运给韩潜,一边又让士兵挑运真正的大米,在路边佯装休息。当赵军来袭,晋军四散而逃。赵军看到白花花的大米,误以为晋军粮草充足,士气大泄。后来,祖逖又多次击败赵军,使石勒在中原的势力大幅萎缩。
祖逖治军有方,休养生息,善待百姓,石勒不敢贸然侵犯,石勒又请求互市,祖逖不回信,闷声发大财。祖逖也禁止侵犯后赵,边境暂得和平。
祖逖不仅是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而且和刘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枕戈待旦”,“先吾着鞭"等成语,祖逖的光辉业绩永远闪耀在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天空,永远是催我们奋进的黄钟大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