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的意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谁说的

2023-02-24 21:40:04 88阅读

发愤的意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谁说的?

孔子说的。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发愤的意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谁说的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发愤忘食”。

孔子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八个字来作为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不仅让人感到切实平易,更把一个汲汲遑遑、永无懈怠、乐道好学的老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热爱学习并不难做到,但是能够像孔子这样从孩提直至古稀之年依旧保持着强烈好学精神的就寥寥无几了。纵观孔子的一生,人们不难发现,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究其根本也正是源自这种“发愤忘食”,坚持不懈的终身学习精神。

成语告诉人们,“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懂的,要想拥有知识必须依靠学习,要想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必须依靠学习,要想把事情办好更得依靠学习,学习是一切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不仅个人需要学习才能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发展。正所谓学无止境,无论到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能停止的。只有坚持“发愤忘食”的学习精神,才能够不断的取得进步。

先秦文学发愤着书什么意思?

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

“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时它又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以及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

发愤而作的观点?

“发愤著书说”出自汉闻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谓“愤”是指作家意有所郁结,生理上受压迫而不得舒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如许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包罗了个人怨愤的感情,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时它又夸大了创作者在逆境中抖擞而不消沉的风致,以及极富于批驳精神和战斗精神.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大概有以下两层意思:

起首“著书泄愤”是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紧张组成部分.《报任安书》载: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充军,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国,《说难》《孤愤》.司马迁通过从古至今的例子论证了“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论著书策以述其愤,思垂空文以自现”的看法,他更是提出“《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具有总结性的看法

“发愤著书”的另一层寄义则是关于“文”与“道”的干系.司马迁认为“发愤著书”的目标是言道,要言圣贤之道,这与我国古代器重“文”与“道”的干系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将“道”置于首位,“文”置于末位,已隐隐点明了“文”与“道”不可分割的干系.

发愤时变天下自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含义?

据传苏东坡年少时,自负才气,曾书一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老者来见,拿出一本书给苏东坡看。结果他发现有好多字不认识。那本书当然也没读过了。苏东坡觉得很羞愧。就在对联的每句前各加两字。变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对联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识更多的字,读更多的书。最好不会再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和没有读过的书。其实这也只是苏东坡的一个想法而已了。

古人曾用汉牛充栋(书太多了,拉装书的车的牛都累得出汗了)来形容书多。

苏东坡也是用这对联自勉,告诫自己不要骄傲。要时刻保持着谦虚的心态。

铁杵成针的意思?

第一个成语是古时候有孩子没钱买蜡,又想夜里读书。他想啊想,终于想出个好办法。他抓了好多萤火虫,装在袋子里,夜里就可以看书了,多爱学习的孩子啊。第二个讲的是李白看见一个老奶奶磨一个铁棍,不停的磨。李白很好奇,就问老奶奶,你磨他干什么。老奶奶说要做绣花针。李白大惊,这得啥时候能磨成一根针啊,老奶奶却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此李白发愤读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