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如果朱一龙是因镇魂中饰演沈巍火起来的话
沈巍,如果朱一龙是因镇魂中饰演沈巍火起来的话?
我觉得沈巍是活生生的,书里的沈巍是平面的,那朱一龙的沈巍,不管是衣着,发型,长相,言行举止,眼里隐忍浓烈的感情,冷淡沉静的声音,他的所有,都组成了一个立体的沈巍。
朱一龙的沈巍,白宇的赵云澜都能接住。朱白的巍澜,成就了一个小网剧,至此,沈巍活在了这个世界。
朱一龙沉寂的十年,终于曙光得现。
感谢《镇魂》,让我能有这么喜欢的两个人。
白居过隙,巍澜可期。
说明这个社会需要什么?
社会的特点是,每个人需要对自己的权利、偏好,通过赋权的形式体现出来。
如果是政治程序,会直接体现为投票。而在社会领域,就体现为经济投票。喜欢你的还想要你更好,不喜欢你的还要再踩你一脚。
光鲜亮丽的,不管是经济先富者,还是精神先富者,似乎在余下的人眼里,还没有得到完整的尊重。只有少数敢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人,有真才实学。其它的,尤其是大学教授什么的,很多是自己的理解就有限,这才是导致讲课授课不生动的原因。总的来说吧,所谓殿堂的权威受到质疑,当然很多的人得出来埋单。
必须强调的是,在很多领域,七八十分的人,甚至是六七十分的人充斥着。就说国学领域,六十分的人就可以很牛X了,沈巍自己也大概是75左右的分数。人们不相信权威了,所以要试图自己来重塑权威。
有人说社会需要文化需要学识,但这不是找一个流浪汉来代言的理由。就这种逻辑思维的理解能力,本身就说明了学识对一些人来说,都只是白给的东西。是否有他们自己的思考,或者有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理主导,这才是关键。这大概可以理解为一种寻找新的神的过程。反正完全靠自己,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社会太需要这种形式的安慰的时候,说明社会的问题,远远不止缺少文化这么简单。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推广还是值得认可一些的。所以真正的关键是,不仅仅是现有的殿堂者,即使是包括知识本身,也是受着质疑的。李清照的词被一些人认为是矫情,这不是空穴来风。
当人们喜欢用简单的字眼描述其他人之后,似乎借此走到了这些贬义词的反面。另一种方式自然就是简单描述一种大师,自己赋权的大师,来证明自己也走到了这些褒义词的一边。你可以说逻辑上,是人们缺少文化的丰富性而导致的文学崇拜。但问题是,一个丰富文化的社会,同样需要类似的行为来锚定自己,给自己贴金。仅仅是从提高表面文化的角度,是无法解决这个赋权的怪圈的。这个怪圈下,没有人在乎实际发生了什么,这很可怕。比盲目的典型微商美女都可怕。
沈巍直播一个月收到打赏二三十万?
3月底,52岁的沈巍沐浴更衣、理发剃须,结束了自己26年的流浪生活。
沈巍称,爆红那几日,他享受了非一般的待遇,“一招手就会引起轰动效应”。经人劝说,沈巍成为网络主播。一开始,他紧张,但很快上手,“我掌握了诀窍——怎么逗大家、怎么说点题外话、怎么幽默、怎么挑起气氛、怎么紧扣时代”。直播一个月,沈巍已获打赏二三十万元。
有一点我很明白。这个沈大师,身为人子,并未尽到孝心。反而让他自己的父母背负着巨大的社会压力,26年来,相信他的父母,是不敢在人前提起自己有这么一个儿子的。
希望那些沈大师的追随者们,不要在我这里当圣母婊,帮沈大师找许多客观理由,因为在我眼里,孝敬老人不需要有什么额外的附加条件。如果他没做到,那么,一切解释都是无力的。
流浪大师沈巍出口成章?
媒体报道的沈巍先生的经历是八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工作以后精神发生异常,不能正常工作,与同事亲友也不能正常相处,离家出走,流浪街头。蓬头垢面,捡拾垃圾为生。
但是,精神病人的病情状态多种多样。沈巍先生属于温和偏执型的精神病人,他无法保持完全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沦落为流浪街头的状态,蓬头露面捡拾垃圾为生的同时,保留了读书写字的习惯,同时具有环保意识,这是他的亮点。
流浪汉的面貌与读书写字的亮点形成强烈反差,为媒体发现报道,开始进入媒体策划取得轰动效应的阶段。
这跟宁波街头发现的犀利哥其实是一样的事。犀利哥的亮点是举止姿态具有摄影上的硬汉效果,但毕竟是精神异常,后来回到家人中,据报道还是无法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沈巍先生有大学文化基础,读书写字习惯,且有环保意识,但是,精神结构中存在异常因素,他的知识了解也可能有某些亮点,但总体不会是正常的高学术水平,因为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存在内在逻辑的不统一,“流浪大师”,只是媒体制造轰动效应的噱头而已。这种精神异常因素,也许只是间歇性发作,或者在行为方面非全面的局部发作,但是是不容易治愈的,能不能治愈,需要药物和自我心理调节有机结合。
媒体策划公司借助于沈巍先生的亮点,策划轰动效应,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尽量帮助沈巍先生获得药物和心理治疗。
祝愿沈巍先生能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的生命状态。
当然,如果这是彻头彻尾的媒体策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流浪大师沈巍二十多年来?
信口胡说。
沈巍从1993年被“病休”后,二十六年持续不断领着单位所给病休工资,沈巍把二十六年所得工资全部“做慈善”了?
沈巍与绝大多数流浪者不同,他的基本生活一直被其单位给“工资”保障着。这是其他流浪者难以望其项背的。
沈似乎还说过,因为拆迁的原因,其父还给其某某万元,目前还寄存在银行里。
沈的“吃、喝、穿全部来自垃圾桶”或许也是真的。沈上过大学,又酷爱读书,记忆力也不错,与其他吃、喝、穿也几乎全部来自垃圾桶的流浪者相比,说他出类拔萃,基本符合事实。
沈是一个比较有个性、有坚持的人,他选择在自己户口所在地上海“流浪”,也是更多的流浪汉不能渴慕的。
“废物利用”是沈提供给当代中国的“生活观念”,他更是第一个“吃螃蟹”式的勇敢、坚定的实践者。沈的“废物利用观”对拒绝流浪的人而言,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意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嘴脸不清爽,身上洋溢着喷鼻的异味儿。沈巍自己坚持不婚不育,所以他对女人是否对其“感冒”是否嫌弃不关心。如果一个小伙子迫不及待地想找个美眉结婚,但其形象却与沈巍长期流浪时那样,他恐怕就是白日做梦了。很少有患“嗜臭癖”的女孩子,把拥有蓬头垢面浑身异味的男人当做独具慧眼、慧眼识珠而自豪的。
沈巍身上有些特色确实值得大家虚心学习。但把吃、喝、穿全部来自垃圾桶当做学习重点,则令人莫名其妙,摇头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