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缺,踏破贺兰山缺的缺字怎么理解
贺兰山缺,踏破贺兰山缺的缺字怎么理解?
试理解回答:“缺”在句中表达的意思是:山的缺口、豁口。路的通径。山因为有缺口才能穿行而过。“贺兰山缺”的意思是:贺兰山的山间道路。“踏破”的意思是:因为大军人马众多,声势浩大,把贺兰山的山间道路都给踩坏了。
银川人知道为啥岳飞要踏破贺兰山吗?
岳飞根本没有来过宁夏,所谓的贺兰山缺是江苏徐州的一个小山
沁园春雪贺兰山缺读音?
qìng yuán chūn xuě hè lán shān quē
岳飞的满江红里踏破贺兰山缺最后一个字应该怎么读?
《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
要解释好踏破贺兰山阙这句《满江红》的诗,得把岳飞的整首词先读一遍,才可讲得清楚。
《满江红一一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時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阙的读音为缺,一为胡人姓氏,二指古代帝王的宫殿,住处,或是帝王宫殿两边向外瞭望的城楼,角楼。
我这里不讲《满江红》诗(词)内容,只解释踏破贺兰山阙的争议。
据说岳飞这首词被移除中小学课文,跟汉代霍去病平定匈奴一样不再被提倡,一是有人认为句子过于血腥:比如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于小学生不适!
一是中华民族已经是个大家庭了,各民族早已融入汉文化,不利于团结已经同化了的少数民族同胞。二是岳飞那样的军事家,满江红的诗词里居然有地理上南辕北辙的硬伤。
因为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是被金国人打破汴京(河南开封)俘虏到山海关外黑龙江的五国城去的。而所谓入侵者金国人发迹的老巢黄龙府,地理在今天吉林省内。岳飞要打到黄龙府去救回二帝,一洗中原北宋灭国之耻。撇开臣子"愚忠”不说,贺兰山地理在西北甘肃境内,一东一西,地理不合。于是有人说《满江红》非岳飞写作,而是明朝人托岳飞之名创作的,有伪作之嫌。因为在明朝前的典籍里找不到岳飞创作的记载。
为此,我专门去登了西北的贺兰山,就在西北甘肃的河套西边一带。果然贺兰山地理上属大西北,这里北宋人也常与一个游牧部落打仗,那就是西夏政权。而岳飞要征讨的金国黄龙府在东北呀,地理上说不过去。岳飞作为著名军事家,不会连地理都搞不清楚。虽然诗词歌赋可以指代北方,但离事实相去甚远。
但其实,据我考证,古代贺兰山在中国至少有四处,其中河北省磁州境内就有一个贺兰山。岳飞要从中原领兵去关外征讨金国,当然要经过河北贺兰山。所以说岳飞所谓满江红的地理硬伤不存在。
因此回到本题,满江红踏破贺兰山阙(缺)不是指西北的贺兰山,而是河北的贺兰山。踏破贺兰山缺的意思,是指要打破敌人防守的险关要隘,或踏破敌人的宫墙,擒住敌酋首脑,然后朝天阙,就是大军班师奏凯,向宫迋朝拜之意。
踏破贺兰山缺还是踏破贺兰山阙?
阙
正确的词语应该是“阙”而非“缺”。在古代汉语中,“缺”和“阙”通假,但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作“阙”第四声。因此,正确的句子应该是“踏破贺兰山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