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元勋,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
明朝开国元勋,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
说起朱元璋杀的一批开国功臣里,似乎每个人都有该死的理由。比如刘伯温就是聪明超过朱元璋,惹得朱元璋忌惮;比如李善长,太贪恋权位,不知进退。在这其中,开国大将蓝玉的死就有点作死的味道了。
朱元璋在皇帝里面应该说属于比较残暴的。他对贪官污吏惩罚的措施非常严厉。一个“剥皮揎草”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而蓝玉就光荣地摊上了这一酷刑,“剥皮揎草”顾名思义就是剥了人皮后填充稻草,做成人皮标本,用以震慑官员,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洪武二十六年,这一年可以说是蓝玉人生的分水岭。这位英明神武的大将军从天堂跌入了地狱。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终于拉开了序幕。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蓝玉遭此下场,他的性格早就埋下了伏笔简单说他就是个粗人。 这里的粗人,不是指他没有文化或是行为粗鲁,而是指他的行为欠考虑,为人处事不通人情,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其实他的性格一向如此,就算不在这件事上犯错误,迟早也会在那件事上捅娄子。骄纵不法、任意妄为形容他最合适不过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受命瓦解北元残军。就是这一战役,蓝玉终于摆脱名将之下的阴影,开始声名鹊起。可以想象,回国以后,迎接他的定是高官厚禄,可是他的性格频频让他做了混事。
在归途中,蓝玉干出了一件颇为让人不齿的事情,他霸占了元主的老婆,而这位女性性情也甚是刚烈,自杀了。
他的行为违反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也十分不得人心。朱元璋十分愤怒,但由于考虑到蓝玉功劳很大,便没有去更深地追究他,而蓝玉却以为这是默许的表现,更加猖狂起来。
在他回到喜峰关口时,由于已经是黑夜,守关的官员休息了,听到有人叫关就立刻跑去开门,而蓝玉却干出了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他命令自己的士兵攻击关卡,打破城墙强行闯入,还颇为洋洋自得。
这两件事让朱元璋十分恼火,他原来准备封蓝玉为梁国公,为了警告蓝玉,他把梁字改成了凉字,从中可见朱元璋对蓝玉态度的转变。
蓝玉也应该有所警觉了,但他却注定是个有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人。不但继续放任自己的行为,居然还把手伸到了军权上,他不经过朱元璋的允许,在军队中任命自己的亲信官员,布置自己的势力。
蓝玉大胜后班师回朝,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可他狂妄的性格又让他犯了错误。
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功劳,破例封给他太子太傅的官衔。这是个从一品官职,一般官员估计梦里会想一下,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情商高的人早就跪谢皇恩了,但偏偏,不是一般人的蓝玉非但没有感激之言反而抱怨累累。
“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都不听,益怏怏。'”(《明史·蓝玉传》)
根据蓝玉对于太傅这一职位的评价,便可知他肯定是一个不懂礼数的人,性格也是极其粗鲁的。
朱元璋的不满情绪在蓝玉一次次的违纪行为下越积越高,终于爆发了。
公正地说,蓝玉狂妄不法确实有,说他谋反,这个就值得玩味了。作为一个新贵将领,没有深厚的根基,没有充足的准备,蓝玉是不敢造反的。这样的一个粗人,压根不会有主天下的想法。
之所以蓝玉必须死,是因为一个人的死亡打乱了朱元璋的全盘计划。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全部希望,可他却英年早逝了。这让老年的朱元璋方寸大乱,爱屋及乌,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位接班人。
蓝玉这一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还勉强能压得住阵,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他性情仁厚,所以朱元璋害怕在他死后,他的功臣将会挟太子以令诸侯,而此时常遇春、徐达等武将已死,剩下的只有蓝玉,所以,他要想方设法办了他。
在历史上,蓝玉被杀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明通鉴》记载,蓝玉被杀和燕王朱棣有莫大的关系。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又是太子朱标的妃子,所以蓝玉和太子的关系很好。在出征纳哈出回来后,蓝玉找到太子,对他说:
“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
蓝玉算是够朋友,把这些话对太子说了,只是希望太子小心,但他忘记了一句成语“疏不间亲”,你蓝玉最多不过是个外戚,怎么能和亲兄弟比!
太子后来在闲聊时把蓝玉对他说的话告诉了燕王朱棣,于是朱棣便狠狠地告了蓝玉一状。朱元璋在朱棣的挑拨下才对蓝玉动手。
不管哪一种说法,蓝玉的生命也是走到了尽头。
蓝玉本人被灭族,被他牵连的人数不胜数,因此案被杀的共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各级官员更多,共一万五千人。史载:“狱具,族诛之。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明史·蓝玉传》)
蓝玉一案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空,这些人真的都是蓝玉同党吗?或许只有朱元璋知道。
这些因为蓝玉案被杀的人死后也没有得到安息,他们的名字被编为《逆臣录》,发至全国,让官员及其百姓都知蓝玉的罪行,并以儆效尤。
蓝玉的一生是极富戏剧性的,他的前半生一直笼罩在名将的阴影中,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在他的后半生让他成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业。
偏偏蓝玉这个人比较粗鲁,不懂得讨他人欢心,而且虚荣好面子,所以才会骄奢跋扈,引来杀祸。这样一个对于朱元璋没有大威胁的人获罪,追其缘由则是,他不会对朱元璋产生威胁,却会对他的继任者及大明江山产生威胁。
小结蓝玉是一个战功显赫的军人,在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死在敌人的刀枪下,而是死在自己一直追随的为之效命的人手中。他以悲凉的姿态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我是历史逸事,欢迎关注交流。每天都有历史知识分享。为何一直做徐达的副手?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征程中,徐达和常遇春和徐达是他的左膀右臂,功不可没,堪比汉高祖刘邦的韩信、樊哙。常遇春从军二十多年,身经百战,未有败绩,甚至朱元璋也曾经说过,常遇春一人可以抵十万大军,时人称“常十万”。 可非常奇怪的是,纵使常遇春如此之强悍,每每行军打仗之时,朱元璋总是安排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三点:
一、常遇春性格暴躁
公元1360年之时,徐达和常遇春率军联合打败了陈友谅,可是两人分别是两军主帅,于是在如何处置俘虏问题上产生了重大分歧。
常遇春认为应该杀掉俘虏,以绝后患,可是徐达坚持不让杀,认为这样有违天道。
结果谁也没法说服谁,便报请朱元璋裁决。谁料常遇春此前因为常年打家劫舍养成了暴脾气,当天夜里就杀了一半的俘虏。
朱元璋对常遇春这先斩后奏的行为非常此非常生气,他当即表明支持徐达,并且直接释放了剩下的俘虏。为防止再发生类似事情,朱元璋还下令,只要以后两军联合作战,重大事宜必须得听徐达的。
虽然两人分出来了正副,可却彼此相互不服气,经常拼命比军功,在这样良性竞争之下,两位绝世名将逐步成熟成长起来,为朱元璋最终称帝立下了卓越功勋。
非常可惜的是,常遇春在打下元朝都城之后,班师回朝途中病重而亡了。
二、朱元璋知人善任
有一次,朱元璋在营中召集众将领一起商议北伐事宜,并正式任命徐达为征北大将军,常遇春为征北副将军,率领大军共二十五万,从淮河进入河口,开始进军。
就在众将领命后准备离开时,朱元璋突然说道:“众将暂且留步,我尚有一言相告!”
待众人坐定后,他继续说道:“我们自起兵以来都是在奉天命行事,平定各地的战祸。这次征伐非比寻常,我要求各位在出征过程中,一定要争取民心。说到能够自己持重且严守纪律,作战必胜,攻城必克,体察将士的,没人能够比得上大将军徐达。但是说到以一挡百万之众,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又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副将军常遇春!”
朱元璋目光投向了常遇春,用手指着他继续说道:“我有一次亲眼看到他与数名敌人骑兵相遇,令我意外的是他竟然自己一个人前去迎敌。那陈友谅手下的战将张定边,是一个不足挂齿的小人物,他亲自登上城墙指挥军队作战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的大将军常遇春,却跟一个小校争强斗狠,这是我非常不希望看到的,一定要引以为戒!”
从上述内容所知,朱元璋之所以对二人作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他识人心、懂人性,他对常遇春的优点和弱点洞察的很清楚,而常遇春的弱点又太致命。
三、朱元璋有点私心
徐达和朱元璋小时候就已经认识了,是发小。
公元1352年之时,朱元璋的另一位玩伴汤和加入了郭子兴的军队,而后便写信给朱元璋喊他过去。到了第二年,朱元璋就在他的老家招兵买马,然后和徐达一同投奔郭子兴去了去了。
而常遇春比徐达大两岁,早年曾经跟人学过武艺。等到长大之后,因为用心学艺,擅长骑射,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可此时的常遇春还没有遇见朱元璋,因此常遇春一直在靠打家劫舍过日子。
直到公元1355年,常遇春遇到了朱元璋的部队,感觉这个部队纪律严明,非常的羡慕,因此才投靠朱元璋。
有了发小这层关系,再加上徐达勇而有谋,自然常遇春即便武功盖世,也只能做副手了。
所以,为将为帅者,一定要有勇有谋,切不可冲动鲁莽,否则很难胜任领导职位,也很难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常遇春的际遇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突发情况,都要耐心的等待几秒,然后冷静做出决定,所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如此方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朱元璋为什么喜欢用回族将领?
白崇禧是回族还是汉族?不承认自己是回族,去世后墓地朝大陆方向我希望大家能明白个道理 回族是从啥时候形成的 回族里具体是有哪个民族组成的回族
2020.4.11路生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1949年逃往台湾,1966年逝于台北。
白崇禧的祖先可能是移居中国的阿拉伯人,祖居于南京一带。后来移居广西,原本是世代书香门第,父亲白志书弃文从商,在桂林开永泰林店经营粮油,让白家有了殷实的家境。1903年,白志书因病去世,又使白家生活日趋艰难。从1898年开始,白崇禧在私塾从毛庆锡先生就读,刻苦用功,且聪颖异常,几乎过目成诵,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父亲去世后,白崇禧由其小叔送他到新小学读书,深受校长李任仁喜爱。1907年冬,报考广西陆军小学第二期,全省千余人报考,仅录取一百二十人,以第六名被录取,接受军事教育的启蒙,但三个月后因患恶性疟疾退学,学籍由校方继续为其保留一年后方被收回。1909年,以第二名成绩考入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学校,因屡次考试成绩均名列第一,被定为“领班生”。1911年,加入广西北伐学生敢死队,从此开始了军事生涯。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村,地处临桂南部,距县城约18公里。村里的一片丘陵中,有着高低大小不一的座座石山。白崇禧故居就在这里。有两处,前后参差,相隔仅数十米,一为祖居,白崇禧的出生地,靠山而建,上世纪60年代末拆除,现存基址;一为始建于1928年,1931年完工,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主体建筑和附院两部分组成,是城堡式庄园。因为有石山的存在,有人说,这里的风水不错,从侧面看上去,仿佛是“骆驼进石”的形象,而白崇禧的祖坟也都没在这一带。但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我们要说的是,白崇禧民族身份问题,即他是回族还是汉族。
关于白崇禧的民族归属存在“回族”和“信仰回教的汉人”两种观点:在某些有关白崇禧的公开资料中介绍白崇禧民族为“回族”(中国网《民国将领白崇禧》),而在台湾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专书《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中,白崇禧本人表述“但我们好多是汉人并非回族,只是信仰回教,怎能称为回民呢?”这就是说,白崇禧本人并不承认自己是回民。
关于这一点,还有不少“趣事”,即当时的民国坚持把“回族”叫做“宗教信仰不同的国民”,不承认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是中华民族少数民族之一。只准称其为回教徒,不准称其为回民。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各族各界纷纷组织成立抗日救国团体共赴国难,甘肃回绅马锡武、郭南浦联络回民组织成立“甘肃回民救国协会”,推选马锡武为理事长,报请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白崇禧审批,被白不料改为“甘肃回教救国协会”,而不准称“甘肃回民救国协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马辰《崇禧不承认回族的存在》)
为此,白崇禧还与郭南浦有过不少矛盾,在南京的一次会议上,他曾经公开质问郭南浦:我们是信仰回教之汉族,郭先生想当回族,意欲何为?而宁夏马鸿逵、甘肃马震武、吴九如、古希贤均以“回教”的身份出席了这次会议。但早在1936年,我便给予回族合法地位,当年10月,红军长征路过六盘山,我领导下的 “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被政府承认的回族自治区政权,回族从此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员。当时,在西吉滩(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西滩乡)人们还贴出了“回族人民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这使当地广大回族同胞为之感动、为之兴奋。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湾去世,葬于台北市近郊六张犁回教公墓。墓园为伊斯兰式建筑,最高处建有“崇禧清真寺”一座,寺前矗立一座似锏一样的冲天柱,锏前刻“忠肝义胆”、后书“仰不愧天”,锏身左右有“桂林白崇禧”书两联:孤臣秉孤忠 五马奔江 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义 七鲲拓土 莫将成败论英雄。与国民党其他死去的将领一样,他的墓地也是朝着大陆方向的。
明朝开国将领朱亮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亮祖,生于元末,六安人,武艺超群。当时正逢乱世,于是他便召聚乡兵,保护乡里,颇受好评。元末义军四起,元朝廷应付乏力,便封朱亮祖为义兵元帅,率领部众南下,驻守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领大军攻打宁国,俘虏了朱亮祖,但是见他武功盖世,骁勇善战,十分喜爱,于是释放了此人,并让他担任原职。可以没有想到,朱亮祖并非真心归降,几个月后,不仅率众叛归了元朝,而且还趁朱元璋攻打金陵之际,袭击朱元璋的部队,再次窃据了宁国府。
朱元璋大怒,次年,命令徐达率领大军再次围攻宁国,征讨朱亮祖。朱亮祖知道自己反叛过朱元璋,定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豁出性命,拼死突围。
有道是“兔子急了也会咬人”,更不要说是朱亮祖这样的猛将了。他在突围过程中,勇不可挡,还打伤了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吓的其他将领不敢上前阻挡。
这可把朱元璋搞毛了。他亲自来到前线,指挥督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朱亮祖擒获了。
众人将朱亮祖绑到朱元璋面前,朱亮祖对着朱元璋说道:“你要杀便杀,您若不杀,我愿誓死追随于你。”于是朱元璋便释放了他,还将他留在了麾下。
“亮祖突围战,常遇春被创而还,诸将莫敢前。太祖亲往督战,获之,缚以见。问曰:“尔将何如?”对曰:“生则尽力,死则死耳!”太祖壮而释之。”
《明史》
朱亮祖再次归降朱元璋后,履行诺言,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先后征讨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在鄱阳湖大战和与东吴将领李伯升的大战中,表现十分突出,并立下赫赫战功。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大封开国功臣。朱亮祖被封为永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获赐铁券,子孙世袭。 当时明太祖一共钦定了三十四位开国功臣,其中朱亮祖名列第二十七。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亮祖奉命出镇广东。他出身武夫,自恃开国功臣,在当地十分张扬跋扈,也有许多不法之举。当时番禺知县叫做道同,是个生性耿直,清正廉明的好官。由于两人个性上的差异,时常起冲突,朱亮祖威逼利诱,想让道同屈服,可是道同却始终不为所动,因此两人积怨很深。
明朝初年,番禺县(治今广东广州)治安很乱,很多豪绅勾结在一起,欺行霸市,鱼肉百姓。道同得知情况后,为民除害,将豪绅首领抓走,并将其带枷游街,大快人心。豪绅们用珠宝贿赂朱亮祖,请他出面说情,于是朱亮祖亲自设下宴席宴请道同,请他高抬贵手,就此作罢。
道同却不为所动,凛然喝道:“您身为国之大臣,怎么能够受小人役使?”
朱亮祖见道同不答应,恼羞成怒,次日便带人砸开枷锁,将人犯放走,还大骂道同不识时务,要鞭笞道同。
朱亮祖小妾有个亲戚富人罗氏张扬跋扈,作恶多端。道同拿住此人,想要严惩,结果又被朱亮祖抢走。道同忍无可忍,终于将朱亮祖在广州干下的这些不法之事悉数奏报给了明太祖朱元璋。
朱亮祖得知情况后,大惊,来了个恶人先告状,抢在道同前面,向朱元璋告状,说道同平日里目中无人,对上司傲慢无礼。朱元璋不知详情,信了朱亮祖的话,派了使臣前去广州赐死道同。
使臣出发后,道同的奏章也到了京城,朱元璋这才知道事情原委,悔恨不已,连忙再派使臣前去赦免,可是等到赦免的使臣到达后,道同已经遇害。朱元璋大怒,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将朱亮祖与儿子朱暹一同召回南京,活活鞭死。
朱亮祖虽说跟随朱元璋后,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勋,但是建国后,却不知急流勇退,反而依仗军功,张扬跋扈,欺压百姓,可悲可叹,后又谋害清官道同,罪不可恕,此人最后被朱元璋活活鞭死,乃是罪有应得。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
徐达,朱元璋的发小,一生建功无算,忠勇无二。不但功勋卓著,而且为人低调,所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虽然民间故事里讲到徐达患背痈,朱元璋赐鹅而死,那毕竟是故事。实际上徐达应该算是善终,但是他的小儿子徐增寿据史料记载,的确死于继君朱允炆的剑下。
洪武18年(1385年),徐达去世的时候,爵位从生前的侯爵,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被赐葬钟山之阴,朱元璋亲自为其拟制神道碑文;并被配享太庙(也就是说明朝后世的皇帝烧纸钱,徐达也能收到一份),专门为其建肖像功臣庙;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从这些举措来看,朱元璋对这个儿时撒尿和泥的玩伴的一生予以了无与伦比的认可。
徐达之所以能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除了以上优点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和朱元璋联姻。这一点很像张飞之于刘备,虽然你我兄弟,但是儿女亲家使得自己家族的命运和大哥牢牢绑在一起。
徐达有3个女儿、4个儿子。徐达将3个女儿无一例外地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给了朱棣,后来成为了仁孝文皇后;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徐达死后,4个儿子除了徐添福死得早外,其他3个,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分别承袭了魏国公、指挥使、左都督之职,各领一份公粮。
但是一切从朱允炆继位后决定削藩开始,这3个兄弟的命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兄弟命运的分水岭从此开始,徐增寿的悲剧也从这里开始。
因为徐家的长女嫁给了朱棣,所以在朱允炆的眼里,徐家上下皆不可信任了。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长子徐辉祖本人是最像徐达的,忠勇无双,一生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他承袭了魏国公,吃皇粮从皇命,一心报国,但是他偏偏得不到朱允炆的信任。
建文元年(1399年)4月,适逢朱元璋忌日,燕王朱棣派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徐辉祖建议将朱高煦扣留,理由是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这种人天生不是可以安分做人臣子的人,将来必然酿成大祸。但是对于徐辉祖的意见,朱允炆没有直接采纳,反而因为“大义灭亲”,而对徐辉祖颇有意见;于是朱允炆对该问题征求了徐增寿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相反的答案,“这事无稽之谈,哪有孙子来祭拜爷爷,堂兄弟把人家扣作人质的道理?”很显然徐增寿的言论更符合人伦道理,也更值得信赖。于是朱允炆错过了一次将藩王家属留京扣作人质的机会。
对于燕王朱棣是否会举兵造反的事情上,徐辉祖曾经在山西、北平等地练过兵,深知燕王朱棣的不臣之心,于是他的意见是,“燕王一定会造反,皇上必须要提前做准备。”而徐增寿的意见则是,“燕王也是先帝的子嗣,他现在已经贵为藩王了,享受富贵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造反?”同样的朱允炆仍然觉得徐增寿的话似乎更符合道理。
但是与此同时,徐增寿就好比蜀中的“张松”,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仿佛再说,“速来、速来“刘璋”暗弱,今日如若你不取,他日定为他人所取。”因此徐增寿的命运本质上和张松也是一样的。
“刘璋”虽然暗弱,但是毕竟也不是傻子,有些事情做得太过火,还是会让他察觉的。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等到朱棣的兵马都已经渡过长江直奔南京而来的时候,朱允炆责问徐增寿,“你说朱棣不会反的呢?”徐增寿回答不上来了,于是朱允炆手起刀落,将徐增寿斩杀于殿上。
说到这里,似乎缺一个人,那就是徐膺绪。他似乎没有针对朱棣的事情,发表过半个观点。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3个兄弟当中,最终善终的人只有他一个,存在感极低,不是后来他的墓在板仓被发现,或许大家都会把这个人遗忘。
其实朱允炆失败,不能把问题都推给某一个人。因为建文4年(1402年)6月13日,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军李景隆,在没有做任何的抵抗的情况之下,就直接下令开门迎接朱棣了。很显然,淮西勋贵的后裔们以及皇族成员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朱允炆。
忠于朱允炆的都是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受孔孟教化的读书人,但这些人在政治方面还未成熟,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而徐辉祖显然也是受孔孟教化的人。虽然朱允炆在生前并没有百分百信任并重用过自己,但是自己用自己的一生为朱允炆守节。
朱棣入京以后,徐辉祖躲到了徐达的祠堂里,不肯迎接朱棣,最后被关进了监狱 。朱棣亲自审问他,他一言不发。有司拿其他罪名诬告他,他只说自己父亲徐达留有免死铁券,可以免儿孙的罪孽。最终朱棣只能将其削爵,让他在家思过。
自己的亲大舅子对自己这般态度,朱棣心里也是够郁闷的。所以因此越发觉得对不住为自己送命的小舅子徐增寿,因此徐增寿的死后殊荣还是可以的。
于是在朱棣即位的次年,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不久又追封为定国公,食禄2500石。并且让他的儿子徐景昌承袭徐增寿的爵位。但是徐景昌是个浪荡子,后来虽然犯了很多错,但是朱棣一想起徐增寿,心就狠不起来,就原谅了他。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