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取西川,曹操为何不趁势出击
刘备取西川,曹操为何不趁势出击?
刘备夺取西川,曹操为啥不乘势进攻反而坐视刘备变强?
三国志.蜀书刘备传: 十九年夏,雒城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讨超,枭〔1〕其妻子,超奔汉中。 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秋七月,公征孙权。
建安十九年(214)夏,刘备攻破雒城,进围成都数十日后刘璋投降。当年正月,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人联合攻打马超,杀死马超妻子,马超投奔汉中张鲁。夏侯渊率军攻占兴国,屠城。建安十九年(214)三月,献帝加曹操位居诸侯王之上,并授予金质玺印,赤绂 ,远游冠。七月,曹操东征孙权。
在出征前,参军傅干曾经劝诫曹操,但曹操不听,结果劳师无果,白跑一趟。 "公不从,军遂无功"。
从这些史料记载看,刘璋投降刘备约在建安十九年(214)七月,这时候曹操没有西征刘备,反而往东南对付孙权,而且不听劝阻,执意伐吴。在这前不久的三月,曹操刚刚受到汉献帝加封金玺等,位列诸侯王之上。其实,这期间还发生了几位大臣准备上表尊曹操为魏王,荀攸反对,曹操大怒曰“此人欲效荀彧耶“!荀攸闻之,忧愤而亡,以及伏完,穆顺谋诛曹操,曹操杀了伏完穆顺和伏皇后等二百余人事件。可见曹操不仅要应付孙权,刘备,以及众多割据势力,还要对付内部各种反对派,虽说不上焦头烂额,但确实比较忙乱。
不过,在次年即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终于掉头向西,展开了平定汉中战役,并一举占领汉中迫降张鲁。但这时刘备已经稳定西川,并在几年后反攻汉中,并从曹操手中又把汉中夺占过去。
刘备为何不把总部设在荆州自己坐镇荆州?
刘备,蜀汉的建立者,也是三国鼎立中的君主之一。在巅峰时期的蜀汉,不仅占据着汉中和益州,还牢牢地握着荆州南部四郡。但可惜的是,随着关羽襄樊之战被魏吴合击,败走麦城后,蜀汉所掌控的荆州南部四郡也被吴国给夺去了。
失去荆州后的蜀汉,手中只有益州了。那么,问题来了,荆州既然这么重要,刘备为何不亲自坐镇荆州,甚至把国都建设在荆州呢?另外,蜀汉这么多文臣武将,为何偏偏让关羽在荆州,而不是去守西川呢?缘由如下。
荆州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魏蜀吴三国的交界之处荆州的地势,总体上来说是平原地带,四通八达。在战争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地势上的优势外,荆州还是东汉末年主要的经济繁荣地带。
因为荆州地处中原的缘故,再加上当时的荆州牧是守城之主的刘表。刘表没有过多的野心,他虽然顶着汉室宗亲的头衔,但是他对于战争,更注重安安稳稳的发展民生,。因此,在这种怀柔政策,以及无对外作战的心思之下,荆州的经济在战乱时期并没有遭受到过多的破坏。所以,完整的经济体系发展,也是各大诸侯加大对荆州关注的原因之一。
荆州是魏蜀吴三国交界之地,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占据了荆州,都会对其余二国产生较大的威胁:
蜀汉若占据了荆州,极有可能把诸葛亮的隆中对给实现。然后,静待时机,命令关羽率领荆襄兵杀向宛洛,其后在东面顺流而下,攻取下游的江东。同时,荆州又是可以作为屏障,以此来延缓北方曹魏的进攻。曹魏若攻占了荆州,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蜀汉对其的兵线压迫。毕竟,拥有汉中的蜀汉还是可以威胁到曹魏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孙权的咽喉,使得孙权难以轻松的向外扩张和主动发起战争。东吴若占领了荆州,便可以北提荆襄兵向宛洛发起进攻,甚至还可以暗度陈仓的攻取蜀汉。荆州可以说是东吴攻取中原的重要战略口。其次,有了荆州在手,东吴可以缓解曹操陈兵边境的压力。因此,身为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根本不适合用来做国都。因为,作为一国之都,是国家的象征,也是代表着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发展的存在(一定意义上)。益州不是荆州,它不是平原地带,它有着剑阁等重要的天然关卡。只要守住险恶的小道,再加上这些天然屏障,如果敌人进攻就必须攻下它们。所以,这些都可以为远在益州的成都带来缓冲和准备的时间。
蜀汉的重要战略部署由荆州逐步转向益州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荆州是其战略计划中最为主要的一环。而且也明确的指出了,如果要北伐,主要的就是荆益二州共同并进。另外,诸葛亮还特意指出了荆州的意义还要比益州的大。
而且蜀汉的另一位谋士法正,也曾经向刘备提出了汉中策。所谓的汉中策,就是隆中对的进化版。在法正的汉中策中,上策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而中策就是诸葛亮日后展开的北伐的路线。
其实,在蜀汉前期,刘备和诸葛亮等人,还是遵守上策的计划,以荆州为大本营,试图以荆州为出入中原的重要战略口的。但是,自从荆南的蜀汉地域被妥协规划给孙权后,上策的计划逐渐转移到中策了。也就是,从荆州的战略部署转移到以益州为主要的战略部署。
而这样的转移,最坏的特点就是蜀汉对荆州的影响力在消逝,而得到荆南的孙权,完全可以巩固这个前方“炮口”,在关键时刻,反咬蜀汉的“后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在入川的时候,给关羽的命令就是谨守荆州,与东吴打好关系。
但很可惜,关羽抓住战机去攻打樊襄,虽然这出发点是好的,但因为关羽在打着打着就打到G点,完全忘记了后方还有个不稳定的江东因素。
荆州占领在前,益州攻取在后赤壁之战后,刘备所率领的蜀汉集团便趁着曹操的溃败,以及东吴等人的难以顾及之际,以迅雷不掩耳之势攻占了荆州南部四郡。
荆州南部四郡被蜀汉拿在手后,刘备集团才有了真正的安生立命之本,也真正意义上有了和曹魏,以及东吴对话的权力。
但是,因为南部四郡的占领,使得蜀吴联盟的关系一度紧张。为了缓和紧张矛盾的局面,刘备集团必须向外扩张,把重心转移,避免在一段时间内和东吴闹翻。
因此,这个时候的张松就入了刘备等人的视线。拿到益州军事部署图,以及益州当地的一些世家投靠后,便展开了对川作战。
所以说,荆州是占领在益州之前的。有了一个更加稳定和天然屏障的益州后,刘备集团更加不可能把国都建设在荆州了。
关羽的性格以及地位,让刘备有所顾及关羽和刘备,以及张飞三人是自涿郡后,便一直风风雨雨走过来的,是实打实的战友情。
虽然关羽的忠义仁厚值得敬佩,但他的傲慢却为士大夫诟病。关羽与张飞是两个极端,关羽出生于贫民家庭,而张飞出生于“小地主”家庭。两者的出身,造就两者在先天上对世家大族有不同的见解和态度。他们走到一起结拜,只为了一个理想。
因此,关羽对待世家大族就是一种傲慢无视的态度。关羽的这种傲慢,如果是他在世且有地位的话,他人必不敢多嘴和落井下石。但是,只要关羽到了落难的时候,这些铁打的世家大族必定会采取报复。
所以,在关羽这种性格的基础上,刘备根本不可能放心的把他调入川,让他和那些刚刚投靠过来的益州世家相处。相对的,蜀汉所占据的荆州,只有南部四郡。这四郡里面不乏有世家的存在,但相对来说并不会对蜀汉造成冲击。而且,这些小世家也不可能撩拔气势正盛的关羽。所以,在这层面上,刘备很放心。
当然,最为主要的是当时刘备麾下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还比较少。张飞的猛撞和醉酒、赵云所建立的保镖人设、黄忠和魏延等人新依附,等等。在这么一排除下来,就只有毛病较小,但又能独挡一面的关羽了。
历史上蜀中百姓对刘备憎恨吗?
恨。
究其原因,无外乎贫苦一生的“刘备”终于暴露出了人性弱点;原因有很多,但说两个事例就可见一斑。这第一件事,就是“刘备”挥军攻取西川之时遇到了益州旧臣的顽强抵抗;虽说刘备“赤壁之战”后实力增强不少,但仍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因此进取西川势在必行,而且“刘备”的心态很着急。求胜心切之下,刘备为鼓舞士气,颁下了这么一道法令“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话不多,内容却很恐怖,直白点说刘备这道军令的意思时“只要攻克成都,城中钱库、粮库随便抢,我允许的!”其实这样的军令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其目的就是为了以钱财为诱惑,让参与战争的士兵更加卖命的攻城;但这样的命令大多数时候都紧跟着“反派”的恶劣行径,可“刘备”竟然也下达了相似的命令,不出意外的也成了西川百姓心目中的“反派”人物。
乱世争雄,攻城夺寨本无好坏之分,但是“刘备”这道命令带来的后果却是极为恐怖的。当然,这道命令的确鼓励士兵快速攻克了“成都”,但是数万军队入城后的第一件事却是直奔钱粮府库;既然刘备之前有这样的承诺,如果能单纯的抢掠钱粮也还说得过去。可是,能真正严格遵守这道命令的人实在太少,即便府库再大,面对数万军士也不够分;那么没得到好处,或者好处少的士兵会怎么办?无疑开始抢掠当地百姓,既然是抢掠,百姓难免遭难,甚至伤亡数字还不在少数。
这样的军队在老百姓看来就是“贼军”,又何谈刘备所谓的“仁义”?这还只是“此令”的影响之一;数万大军将钱粮府库抢掠一空,很快引起了后续问题——没钱发粮饷。士兵不是抢了不少吗,为什么还发不出粮饷?道理再简单不过,一方面自古有“当兵吃粮”之说,发粮饷是“刘备”天经地义要做的事情,跟士兵自己“抢东西”是两回事。这第二方面,当兵征战疆场,直接面对生死,说不定哪天就倒在沙场之上,他们抢钱粮会怎么做?无异是吃喝玩乐,无度挥霍;这两点说到底,士兵抢归抢,“刘备”该发粮饷时还得照发不误。
可是,钱粮都被自己的士兵抢光了,此时又闹着让“发粮饷”,没钱怎么办?士兵开始躁动不安,最直接的方法还是抢掠西川百姓;而此时“刘备”却又不敢管,自己发不出粮饷还不让士兵抢,管的底气不足还不算什么,如果发生兵变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这些都是当初刘备一句“府库百物,孤无预焉”造成的后果,直接受害人肯定是西川百姓;既然百姓屡屡受难,又怎么可能不骂“刘备”呢?
因为刘备一句话造成的影响还不止这些,严重的是瞬间导致了西川发生大规模“经济危机”;当然,又赶上了蜀中大旱,此时川中物价飞涨。此时就有人给“刘备”出主意,说“铸值百钱”的大额铜钱,刘备居然答应了;在“经济危机”面前,其实货币的面值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物价会随着货币面值的增加而增加,无论“刘备”发行的货币面值多大,在物价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最初时,发行大面额“货币”的确使川中更加危机;好在此时诸葛亮出台了“严刑峻法”。诸葛亮基本延续了残酷的“秦法”,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此举不仅很快安定了川中怨气,而且严惩“投机倒把”也基本解决了眼前的经济危机;但这并不是一点负面影响也没有,因为刑法太过严苛,以至于背后骂诸葛亮,连带刘备一起骂的声音不在少数,就连蜀中重要人物“法正”也质问诸葛亮“昔汉高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弥禁,以慰其望。”
公正的说,“法正”的观点不能算错误,但是面临的环境不同,因此诸葛亮就很无奈的回答他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奉承,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威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表面上看,诸葛亮说的主要针对蜀中贪官污吏,但更多是针对当时川中内部的严重问题;“法正”也是一代贤臣,又怎么可能听不出其中意思?因此“法正”最终默认了诸葛亮的“严刑峻法”。
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严刑峻法”还是招致了不少蜀中百姓的抱怨,当然连带“刘备”也骂了。
刘备夺取益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刘备夺取益州,从道义上讲是不义,这场战争给益州造成了怎样的灾难,由于对正统王朝的作为历史上常常是包含和宽容的,也由于封建时代的史家和文人其实并没有对一些历史问题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的条件,所以,历史上看不到有谁提出这个问题并加以研究。
刘备夺取益州,对益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由此造成的人口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刘备统治西川多少年?
三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而其中刘备是在公元214年成功进入了成都。而这也代表着他全面占领了西川地区,其实刘备在夺取西川地区的时候,过程也并不是很顺利。他总共使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才全部占领了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