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六艺,知书达礼中的礼包括哪些
西周六艺,知书达礼中的礼包括哪些?
什么是礼?
礼,是中国传统价值的一个核心范畴。礼最初时只是指祭神的宗教仪式,后来才发展到人事方面,是表示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相应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
礼的内容有哪些?
礼的种类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形成于周代。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其中,天神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等。圠为祗包括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等。人神则是宗庙、孔子等。
凶礼是哀吊暗忧患之礼,用以礼哀死亡、灾祸、冠乱等。具体包括葬礼、荒礼、吊礼、恤礼、祫礼等。丧礼是为死者表达哀思的礼仪。荒礼是遇到灾害或者瘟疫流行时的礼仪。吊礼是在别国受到自然灾害后,国家派人前往慰问的礼仪。恤礼是当邻国遭受政治动乱时,国家派人前往表示慰问的礼仪。祫礼是友邦在军事上遭受失败后,国家派人送去物质援助并给予鼓励的礼仪。
军礼是在与军事有关的礼仪,用以战前动员,鼓舞士气。包括校阅、用兵、因猎等活动的礼仪。
宾礼是对于来访的宾客所实施的礼仪,宾,客人,宾礼就是一种针对客人的礼仪,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嘉礼则比较琐碎,用于国家或人民日常生活中对于比较高兴的事情的庆祝。往往是人们之间联络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媒体。嘉礼因为涉及生活各个方面,所以内容也比较庞杂,比如我们常说的“孩子生日娘满月”等等。
六代六艺礼士礼乐射舒书书中的历史指的是?
西周时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而其中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也就是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 而21世纪我们也应该遵循古法,习得六艺:道德礼节,音乐鉴赏,轻武器射击,车辆驾驶,中国文学鉴赏,高等数学
都有哪些特别重要的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夏商: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学校名称分别为庠、序、校,此时教育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2)西周:出现国学和乡学。国学设置在诸侯国内,乡学设置在地方,主要是以官学的办学形式为主,面向奴隶主,呈现出政教合一、学在官府的特征,体现了阶级性的特点。那么在这一时期,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其中核心是礼乐。
(3)春夏战国: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可以自由讲学、自由办学,打破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限制,教育开始面向所有人。进入到战国时期,私学繁荣,出现了以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为主的显学。
(4)汉代:官私并行。在这一时期实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把儒家思想摆在了正统地位。
(5)隋唐:出现了六学二馆,不同等级官员进入到不同的学校进行学习,体现了等级性。在选拔人才制度方面,建立了科举制。
(6)宋代:书院盛行。学习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
(7)明清:明朝时期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废除。
在古代社会,春秋和战国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分界点,在奴隶社会时期,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其次,奴隶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在古代社会,出现了学校名称,教育成为专门的社会职能,那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这是第一次分离。
2.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
(1)古埃及:有僧侣学校、文士学校等,教给学生文字、书写、执政能力等,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定的官吏,即呈现了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2)古印度:根据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级最高的是婆罗门,所以在这一时期掌握《吠陀》为主的经典教义。
(3)古希腊:最重要的是城邦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斯巴达重视军事体育教育,通过军事教育把人培养成为军事人才,特征是尚武;雅典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特征是崇文。
(4)西欧中世纪:出现两大学校名称,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重点掌握教会学校的学习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的七技简单了解即可。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表明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是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换句话说普及教育的口号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
③教育的世俗化。强调教育要与宗教相分离,摆脱宗教的性质。
④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来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
⑤出现了双轨制。英国是最早出现双轨制的国家。
⑥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古代,虽已出现学校名称,但还没有正规的教育制度。进入近代社会后,出现了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对于近代教育特征,大家可以用口诀掌握:公立初十有双喜。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简单来讲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不管多大年龄都要进行学习。不仅包括了正规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等多种形式。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人,让每个人都能有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对每个人来讲都应该是均等的,体现在三个方面: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可以分别对应到入学、升学和就业。此外,还能体现在自主权的扩大,尤其在现代社会实行新课改后,国家开始倡导三级课程管理,出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除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都可以编订课程。
第四,教育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单一性、统一性相对立而言。倡导培养目标多元化、课程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现代化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西周时期的六艺哪两艺与体教育有关?
西周时期的六艺中的御和射与体教育有关。
西周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指礼节,有点像德育;乐是指音乐,现在时兴学钢琴,大概也算乐的教育吧;射,是指射箭,在当今社会不见了;御,就是驾车,搁现在,就是考驾证;书,即文学、书法等,包括阅读写作能力;数,算数和数论知识。
诗教礼教乐教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借鉴意义?
这三句话出自《论语 泰伯》,内容虽然简短,却是孔子在阐述了他确定的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诗、礼、乐,并且指出这三者对于受教育者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礼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言行,使人在社会上站立;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按照传统观点,孔子的教育内容有“六艺”、“六书”之说。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乐是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射是射箭,属于军事武功;御是驾车,也是军事武功;书是刻字,即写字;数是关于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是“六书”。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儒家经典。“六书”是孔子亲手编订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也是最著名的教科书,除《乐经》亡佚之外,其他五本经典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和私学所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在六项教育内容中,孔子非常重视诗教、礼教和乐教。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他认为,学诗可以激发情感,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和世间万象,可以团结众人,可以讽谏上级,近处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处可以用来事奉君主,并且还可以知道一些草木鸟兽的名字。总之,学诗不仅可以培养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还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知识,因此他曾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
礼是做人行事的规矩和标准,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他也曾告诫儿子:“不学礼,无以立”。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是无比强大的,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他不仅精能音律,而且亲手整理《乐经》,并时常被优美的音乐所感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不知肉味”。可见,乐教的目的在于完善人格,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时至今日,文学、音乐以及行为规范、法制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古今中外一大批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语言和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可惜的是文学教育的这一功能发挥的并不好,许多语文教师只是关注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淡化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
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有些学校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不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些学生不懂国家法律,干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音乐教育的现状更是令人担忧,在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专职音乐教师,导致音乐课形同虚设,孩子们只好跟着录音机听听乐曲、学学唱歌。
诗教、礼教、乐教从小处看好像是三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们关涉智育、德育、美育三大教育内容。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德性,学会生存的技能,尊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发展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智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把大量的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更为重要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辅相承,在学校教育中不可顾此失彼。有德无才固然不好,不会对社会有太大的贡献,但总比有才无德对社会造成危害要强,而美育恰恰能够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对美的欣赏和创造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