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长孙无垢是盛唐红颜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长孙无垢是盛唐红颜?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能干的女人,此话有一定的道理。
“千古贤后”养成记,不是在某个方面有突出表现,而是她的整体品行、为人处世和政治胆识都会高人一筹。长孙皇后,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女中贤后。李世民在位期间,她识大体、顾大局,为大唐江山社稷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细数一下长孙皇后的过人之处:
长孙皇后自13岁时嫁给李世民之后,就对这个男人死心塌地,深爱无悔,并在背后有始有终地帮助着自己的老公。
我们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皇位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唐也不例外。李渊膝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由于李建成目无尊长、甚至忤逆师祖,一度做出了“逼宫”的蠢事,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想当皇帝的心太切,最终太子被废。在这件事上,长孙氏明白丈夫的心思,为了助夫君一臂之力,她联系长孙无忌,主动走近公公李渊,而且还把妯娌们的关系处理的十分融洽,李渊很是看好这位儿媳。
玄武门之变,长孙氏亲自为李世民的亲信武士打气,激励他们斗志。最后,李建成、李元吉双双被杀,李渊不得不退位,李世民最终黄袍加身。不得不说,没有长孙氏的帮助,李世民不可能顺利地坐上龙椅。
二、察后宫:谦让、随和李世民继位以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我们知道,深宫历来都是一块风云诡谲的政治燃烧地,虽然不似前方将士打仗血染疆场,可深宫里的刀光剑影历来也是望而生畏、冷箭频发。
但长孙皇后与别家皇后不同,她确有母仪天下之风范,但却没有颐指气使的暴戾乖张。她主持后宫,讲究民主、讲究和谐。李世民的身后,他总不必再操心忙完国家大事,再忙后宫之事。而且长孙皇后很识大体,她本是情种一个,但却从来不独占李世民,同为女人,她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所以长孙皇后是一个知足、知性、知心的女人。
对于李世民而言,娶到长孙皇后,何止拥有半边天?
三、为国家:犯言直谏长孙皇后虽为内人,但她却深明大义,能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她从不直接干政,而是在丈夫的身后及时劝谏。
《隋唐嘉话》曾记录了历史上一则有名的故事:太宗怀鹞。这是发生在李世民和大臣魏征之间的故事。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大臣,此人直言进谏,心怀耿直,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会直言不讳地跟皇帝交底。所以,李世民往往会“敬而远之”,看到魏征前来,李世民都会退避三舍。
故事是说,一次下朝之后,李世民正在赏玩异邦送来的一只名贵的鹞,忽见魏征前来,李世民躲之不及,便将鹞藏于怀内,而魏征也看到了这个情况,就故意跟李世民拖延时间,最后导致鹞闷死在怀中。
李世民气急败坏回到后宫。长孙皇后问为什么会这么生气,李世民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皇后。皇后什么也没说,回寝宫换了一套正规的礼服前来跪拜李世民。李世民很惊讶地问所谓何来。长孙皇后说,皇帝治理天下,贵在明德,如今有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臣子,皇上应该感到庆幸才对,倘若陛下你是一个昏君,又岂有大臣敢如此犯上直言呢?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顿感欣慰。
四、防外戚:秉公为国自古以来,外戚和宦官在庙堂之上,都是不可小觑的两股势力。长孙皇后深得朝廷上下拥戴,拥有较高的名望,其哥哥长孙无忌脸上也倍感有光。按理说,长孙无忌会因为妹妹受器重,会官升至极,会位极人臣,可偏偏没有。
长孙皇后是一位睿智的皇后。在她看来,外戚势力不可过大、过重,他经常会在私下里跟李世民聊起此事。前有吕后前车之鉴,外戚本不该占据朝廷显贵,而且长孙皇后也并不忌讳,也会私下主动找长孙无忌谈及此事。甚至长孙皇后在临死之前,还在举荐房玄龄,说他是一位忠臣,可以重用。
千古贤后,不是一朝皇后的母仪天下,而是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长孙皇后作为一代贤后,虽然英年早逝,但其作为和贡献,都是为世人所敬重和尊重的。
历史上有哪些皇后或者妃子是有名的才女?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才女,最著名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汉末大才女蔡琰,不仅是在民间,就在帝王的后宫中,也不乏才女,她们是中国历史上万千后妃的佼佼者,但她们竟也都应了红颜薄命之语,成为了一个个凄美的悲剧。
才貌双全班婕妤(图一 班婕妤绘团扇)班氏出身世家,自小就得以博览群书,她的侄子乃是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彪,侄孙班固、班超,侄孙女班昭皆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元帝崩逝,太子刘骜即位,将班氏选入宫中,不久后就册为“婕妤”,刘骜对她宠爱有加,不久,班婕妤诞下一子然很快又夭折了,自此班婕妤再也没有生子。班婕妤在后宫很得刘骜宠爱,一次刘骜游园邀她同乘御辇,但班婕妤以不合礼制为由拒绝了,这让刘骜的生母王太后对她大加赞赏。
(图二 演员李建群饰演的班婕妤,有最符合真实的班婕妤之称)然而,这一切从赵氏姐妹的入宫后就结束了,赵氏姐妹对她很是忌惮,多番排挤、陷害,为了避祸,她自请去侍奉王太后,虽然有了王太后的庇护,但是却再不得皇帝宠爱,数年后刘骜逝世,她自请守陵,未几也去世了,留下的只剩凄凄凉凉,还有那首痛断肝肠的《团扇歌》。
《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巾帼宰相上官昭容(图三 上官昭容读书)提起这位上官昭容,那可是鼎鼎大名,但是世人所知她乃是因为她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贴身秘书,但其实她可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大才女。同班婕妤一样,她出身官僚世家,从小是饱受文学浸染,在祖父上官仪伏诛后,她充入掖庭,后为武则天看中,她深得武则天重用,封为内舍人,掌管制诰,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复位后,封为昭容,权势更盛,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婉儿生来不凡,相传婉儿将生时,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秤道:“持此称量天下士。”郑氏料想腹中,必是一个男孩,将来必能称量天下人才,谁知生下地来,却是一个女儿,郑氏心中甚是不乐。这婉儿面貌美丽,却胜过她母亲,自幼儿长成聪明伶俐,出世才满月,郑氏抱婉儿在怀中戏语道:“汝能称量天下士么?”婉儿即呀呀地相应。待往后婉儿专秉内政,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果然“称量天下士”。(图四 演员茹萍饰演的婉儿,有最美上官婉儿之称)上官婉儿才华横溢,她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诸多杰出女性之一,从老上司武则天到新上司韦皇后,还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她们都深深地介入到了政治风云中,在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中随韦皇后一起被杀,让人扼腕。千年后,留下的也只有她那奇美的诗篇。
《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亡国才女费慧妃(图五 花蕊夫人相)后蜀后主孟昶的慧妃费氏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封号—花蕊夫人,这位乱世佳人嫁给了后蜀之主孟昶,此时因为中原战乱,偏安于蜀中的后蜀一派安祥太平,这也给了孟昶享乐的大环境,他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与宠妃在这天府之国游戏度日,这位深得宠爱的花蕊夫人多番劝谏,却也不得重视,但孟昶对她宠爱有加,留下了许多为后世所广知的故事。
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桅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不借派人前往各地选购优良品种,在宫中开辟“牡丹苑”,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盘桓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那红桅子花据说是道士申天师所献,只有种子两粒,它开起花来,其色斑红,其瓣六出,清香袭人。由于难得,便有人模仿那花的样式画在团扇上,竟相习成风,也就是“芙蓉”花。每当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都如铺了锦绣一般。“芙蓉城”因此而得名,是以成都又被称为“蓉城”。(图六 演员刘涛饰演的花蕊夫人)宋乾德二年十一月,宋太祖下令伐蜀,宋军军容整齐、对过往百姓秋毫不犯,仅六十多天便兵临成都,十四万蜀军不战而降,孟昶也只得自缚归降。面对此情此景,花蕊夫人写下来《述国亡诗》,读来让人心痛。孟昶入蜀后不久便逝世了,花蕊夫人被迫侍奉太祖赵匡胤,后来被赵光义射死,留下的只有谜团和惋惜。
《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些才女后妃,虽然身份尊贵,但也难逃悲剧,又如魏文帝之文昭皇后甄氏、晋武帝之贵嫔左芬、唐玄宗之梅妃江采萍、辽道宗之懿德皇后萧观音,皆是才华横溢,悲凉结局,可悲可叹。
新隋唐风云月容公主结局?
新隋唐风云月容公主最后走啦,详情如下:
朝臣们对身为皇帝的李世民私下和隋朝公主月容来往,多有非议。李世民打算把月容接进皇宫,月容说她曾经发过誓,永远不再进帝王家。长孙皇后也劝月容进宫,月容仍然不为所动。 月容为了让李世民安心做他的皇上,带着陈四离开了长安。她给李世民留下话:待李世民的王朝富裕强盛之时,她再来找他。 李世民来到曾和月容同去过的酒店,伙计告诉他有一个姑娘留给他一副字。李世民展开那副字,是他曾经写的那个“归”字…… 在喜悦的人群中,李世民终于找到了月容,他对月容说:再过十六年,不但我的臣民会脸带笑容,国家也会富裕,强盛,月容说她相信……长孙皇后哪一个公主嫁给薛家?
长孙皇后生的城阳公主,也就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嫡女,是唐太宗的第十六个女儿,第二次婚嫁嫁给了薛瓘,也就是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的父亲。
文德皇后为何不支持自己亲哥长孙无忌?
文德皇后是母仪大唐的第一皇后,集聪明智慧与谦让贤慧于一身。
如果长孙无忌能听妹妹劝告,远离权力中心,不会遭到贬谪并身死途中。
另一方面,文德皇后早亡,太宗把对她的感情转迁于其兄,为宰相之首,领衔编修国史,制定法条律令,叱咤永徽时代。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考前者,在永徽五年(654)《万年宫铭》中,他排行第一。
武则天为上后位,与新皇高宗并带自己母亲,上长孙无忌府邸,送三车金银宝器。但他三次都不话及更换皇后之事。这样武则天由敬生恨,因畏生仇。655年,武则天升为皇后,军方领袖李勣主持皇后册封大典,开启了百官朝拜皇后先例。
长孙无忌,作为太宗托孤大臣,辅佐高宗,坚持太宗路线,敢于抵住武则天打破陈规,维护秩序,是正直强悍表现。但以他为首的勋贵权臣,难免行事张扬专断,引李勣等朝臣内心不满,加上李义府、许敬宗投机邀宠,褚遂良、长孙无忌、裴行俭、韩瑗、王冀方等被武则天一一铲除。
705年11月,武则天临终前,遗嘱:恢复长孙无忌名义官籍,子孙得以录用为官。可见,长孙无忌在维护国家方面,是不可否认的功臣。政治斗争、权利角逐的一时成败,不能全部否定一个对国家有实质贡献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