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怎么读,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柞市镇的柞是zha
柞怎么读,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柞市镇的柞是zha?
你好,应该是读zha ,第四声柞 zhà ,〔柞水〕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你怎样看待以物证史的文化收藏理念?
感谢邀请!
以物证史的目的是:还原历史,让文物说话。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江苏盘龙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怀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崇尚宗旨“以物证史,还原历史”,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品的发展。
泱泱中华,璀璨五千。历史文化,连绵未绝。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春秋战国,五霸七雄。祖龙一统,万宗归一。两汉盛唐,华夏巅峰。百业创新,名器不断。宋有五窑,元在青花。明出五斗(五彩、斗彩),清早大融。
【玉璜】(收藏于故宫)
玉璜,高5.2厘米,长10.6厘米,厚0.3厘米。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玉片厚度约0.3厘米,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规则的半圆形,两角外伸,说明此璜并非由圆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长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玉刀】(故宫藏品)
高28厘米,宽6.4厘米,厚1.1厘米。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 表面呈黄色。长方片状,一侧及下端斜收有锐刃,另一侧饰有两单向穿孔。 一面阴刻篆书五言御制诗:“琰圭有銳鋒,不知認刀斧。斯器長九寸,製正合乎古。溫潤而廉剛,喻因除慝取。那辨幾千年,嗟出誰家土。”末署“乾隆辛亥御題”及阴刻篆书“八徴耄念”印。另一面琢剔地阳文篆书:“古稀天子之宝”、“太上皇帝”及阴刻“八徴耄念之宝”。 经多年大量发掘与研究表明,龙山文化的系统与来源并不单一,可区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其中陕西龙山文化出土玉刀最为著名。故宫传世器中有颇多相似的大玉刀,这类玉刀的质地与器形,较相似于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品。但由此件实物观之,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均有所不同。
【戈己双兔耳簋】(故宫藏品)
戈己双兔耳簋,西周,高15.9厘米,宽25.8厘米。 簋体圆,深腹,腹两侧有双耳,耳上部装饰兔首,耳下有小珥,簋颈部前后各饰有一浮雕兽面,左右饰目雷纹,簋足饰兽面纹。簋内底铸有铭文“戈己”二字,由此可知,此簋是“戈”族“己”日祭器。 簋是青铜时代的重要礼器,最早在商代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战国以后很少见到。簋的使用大多数是以偶数组合,周礼祭祀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玉虺龙纹冲牙】(故宫藏品)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厘米,端宽1.5厘米,厚0.3厘米。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原始瓷刻竖条纹双系罐】(故宫藏品)--战国
原始瓷刻竖条纹双系罐,战国,高14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12.2厘米。 罐圆口,溜肩,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双系,每个系均由两个互相粘连的桥形纽组成。胎色黄白,仅在肩部有极薄的黄釉,肩部以下刻一周竖条纹。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无论数量、质量还是生产范围,都是前代所无法企及的。从器物出土情况和窑址调查看,原始青瓷产区以长江以南为主,其中以浙江的江山、绍兴、萧山等地窑址较为集中。
【陶武士俑】--秦
陶武士俑,秦,高174厘米,宽60厘米。 此为轻装步兵俑。头绾圆形偏右髻,身穿交领右衽衣,腰束革带,下着短裤,足蹬方口齐头屦。面部表情威武刚毅。此类武士俑出现在秦俑1号坑中最前列的先锋队伍中,符合先锋部队“轻足善走”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兵马俑是按照秦国军队的真实状况塑造的。
【奔马纹小壶】---汉
奔马纹小壶,汉,高9.6厘米,口径4厘米。 小壶圆口,肩部有规矩的双系,扁圆形腹,足呈梯形,形如覆斗。 小壶整体线条流畅,小巧精致。纹饰丰富细腻:颈部有锯齿纹,下方刻画一匹生动的花斑奔马,四蹄腾跃,鬃尾飘逸,形神毕肖,表现出汉代器物雄浑大气的时代风格。腹部主体纹饰的排列方式作鱼鳞状上下重叠交错,细部花纹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是一件研究汉代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具有特色的重要文物。 在汉代,青铜器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青铜器所代表的礼乐制度也随之简化蜕变了。酒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之一,酒具也相应地向小型化转变,但仍不失其精美。其中一些便于随身携带的形体设计体现出这个时期酒具的新特点。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13.5厘米。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胎体呈灰白色。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王珣行书伯远帖】--晋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钤“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玺。 前隔水御书:“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字。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綠”三玺。 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迹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顔曰:‘三希堂’,御筆又識”,钤“乾”、“隆”二玺。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御識”,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 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 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寶笈”、“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诸玺。 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觶齋秘笈之印”。 此帖与陆机《平复帖》为现今仅存的两件晋代名人法书。 王羲之作为“书圣”,垂范百代。但他的书作只以临本、摹本和刻本的形式流传,没有一件真迹传世。王氏家族世代擅书,名家辈出,然命运亦大抵相同。唯羲之族侄王珣有此短笺留在人间,实在是不幸中的大幸。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二王”行草书使转用笔的精微之处,这是刻帖和双勾填墨摹本所无法传达的。 王珣本人有书名,此帖风神俊朗,潇洒流利,在王氏家族书风的基础上自具面目,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1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 《宣和书谱》、《画禅室随笔》、《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初编》、《古书画过眼录》等书著录。
【□熊造石无量寿佛像】--南朝*宋
□熊造石无量寿佛像,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高65厘米 宽44厘米。 此尊为无量寿佛,头、手及背光上部修补后配。身穿“U”字形通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其右侧为一胁侍菩萨,菩萨披帛在头部飘动,缠绕双臂后下垂。下为长方形基座,基座上缘饰覆莲,正面浮雕双狮与博山炉,左侧浮雕8个供养人,合十而立,右侧与背面刻正书发愿文,内有“元嘉二十五年七月廿三日,晋丰县□熊造无量寿”等字。据《宋书》卷三十八记载,晋丰县属于益州(四川成都)始康郡,为西晋安帝时设立。此像原发现于四川成都,由王懿荣收藏,后归端方,收录于《陶斋藏石记》中。端方死后,再由王懿荣之子王汉辅购回。继之收藏者有周季木、谢国彦,后由谢国彦之女谢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南朝宋时铭刻文字发现较少,故此像颇受金石学家的重视。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有此像早期拓片的收藏。从佛教艺术史角度考察,其衣饰与造型都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是中国南方早期佛教造像的重要像例之一。
【白釉高足杯】---隋
白釉高足杯,隋,高10.2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4.4厘米。 杯敛口,鼓腹,高足外撇。里外满施白釉,足边无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这件白釉高足杯,造型新颖,釉质洁白细润,与北朝时的初期白瓷比较,已可看出是真正的白瓷了。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与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隋代白瓷的烧造成功,为唐代白釉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彩骆驼】----唐
三彩骆驼,唐,高86厘米,宽61厘米。 骆驼双峰,峰一左倾,一右倾。通体以褐色釉为主,间施绿、白、黄诸色,深浅变化不同。骆驼昂首,两峰之间搭挂驮囊,上饰兽头,囊袋两侧挂有丝束、水壶、扁平壶、水囊等物。从造型与装饰手法分析,可能为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洛阳地区的作品。
【范仲淹行书二札帖】--宋
《二札帖》,宋,范仲淹书,边事帖,粉花笺本,纵30.5厘米,横42厘米,行书,13行93字。远行帖,纸本,纵31.1厘米,横39厘米,行书,11行90字。 二札即边事、远行二帖,为两通书札。 边事帖又称乡曲帖,释文: “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爲起居萬福。施鄉曲之惠,占江山之勝,優哉樂乎。此間邊事,夙夜勞苦。仗朝廷威靈,即目寧息,亦漸有倫序。鄉中交親俱荷大庇,幸甚。師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信中“知府刑部”是富严,他曾官刑部郎中,此时正在苏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苏州人,因此对富严给予自己家乡亲人的关照深表谢忱。而仲淹这时则远离故乡,以陕西招讨使的身份,率部戍边,抗击西夏。故信中说:“此间边事,夙夜劳苦。” 远行帖也称修答帖,释文: “仲淹再拜,運使學士四兄:兩次捧教,不早修答,牽仍故也。吳親郎中經過有失款待,乞多謝。吾兄遠行,瞻戀增極,萬萬善愛,以慰貧交。蘇醖五瓶,道中下藥。金山鹽豉五器,別無好物,希不責。不宣。仲淹再拜,象山學士四哥座前。八月五日。” 此两帖书法瘦硬方正,清劲中有法度。人常将此书风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此件作品曾经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递藏。清阮元《石渠随笔》、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白玉镂雕双虎环佩】--元
白玉镂雕双虎环佩,元,直径5.4厘米,厚1.2厘米。清宫旧藏。 白玉带皮色,镂雕子母虎,旁附山石、柞(音作)树,下承圆环,可系绦带。 辽、金时期,契丹、女真贵族有四时捺钵的传统,“春水”、“秋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活动。所谓“春水”,即于开春冰雪初泮(音盼,意为融解)之时,到河中凿冰捕鱼,纵海冬青擒捕天鹅;所谓“秋山”,即于深秋时节入山猎鹿、捕虎。辽、金时期的墓葬壁画以及玉雕都曾以春水、秋山为题材进行创作。就玉雕作品而言,春水玉常以海冬青、天鹅为主角;秋山玉则通常表现柞林、山石间的动物,并巧妙地利用玉皮的颜色渲染秋天的景致。此双虎环佩虽为元代之作,其题材、俏色工艺却与辽、金时期的同类玉雕作品一脉相承。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明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高32.8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10.8厘米。 瓶撇口,细颈,硕腹,圈足。底足无釉无款识。通体在莹润闪青的白釉上展现出色泽浓艳的青花纹饰。瓶颈部绘三层纹饰各一周,上部为上仰的蕉叶纹,中间是缠枝花纹,下部为下垂的云头纹,近足处绘上仰变形蕉叶纹一周与之相呼应。足外墙饰一周半朵莲的边饰。腹部为主题纹饰:运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南国的庭院景致,图中两块玲珑的湖石挺拔俊秀,依石而立的翠竹枝头微低,似在随风摇曳,围栏内外一片郁郁葱葱的萱草、兰花竞相开放,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四季常青的芭蕉叶又为画面平添了几分南国色彩。山石、翠竹、蕉叶、萱草、兰花构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图”。 此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 胎质纯净细腻,纹饰清晰生动。画面一改元青花繁缛的装饰风格,构图疏朗有致,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深浅不一,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画面中的黑色斑点似水墨画中晕散的效果,为永乐青花的显著特征,这种自然形成的色泽特点极难模仿,为后世仿品所不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皆有仿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但器物造型不及永乐器柔美秀丽而略显臃肿笨重,画面中的黑斑不是天然烧成,系人为重笔点染而成,与原物相差甚远。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清康熙,高7.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7厘米。 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珐琅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创烧成功的,数量极少,传世品十分罕见,尤显其珍贵。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
历史文物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记录。
文物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是过去写给今天和未来的“书信”。
喜欢收藏的人一定喜欢历史,喜欢历史的人一定会爱上文物。
中国最难读的省?
听说这是国内100个最难读的地名,能认全的基本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了。别不信,不看注音的话,肯定有你读错的!
来试试!
01
浙江丽水
▽
丽,不读lì,读lí。
02
浙江台州
▽
台,不读tái,读tāi。
03
浙江嵊州
▽
嵊,读音为shèng。
04
浙江鄞县
▽
鄞,读音为yín,不读jín。
05
浙江乐清
读音为yuè,不读lè。
06
浙江诸暨
暨,读音为jì。
07
安徽歙县
歙,读音为shè,不读xī。
08
安徽六安
六,读lù,不读lìu。
同理
江苏的六合也读lù。
09
安徽亳州
亳,读音为bó,不读háo。
10
安徽枞阳
枞,读音为zōng,不读cōng。

11
安徽黟县
黟,读音为yī。
12
安徽濉溪
濉,读音为suī。
13
安徽蚌埠
读音为bèngbù,不读bàngfù。
14
安徽砀山
砀,读dàng,不读Yáng。
15
江苏盱眙
正确的读音为xū yí。
16
江苏邗江
扬州古称邗沟,
邗,读音为hán。
17
江苏邳州
邳,读音为pī。
18
江苏甪直
浙江甪堰
甪,读音为lù。
19
江苏泛水
泛字的音、义皆同"泛",读fàn。
20
江苏睢宁
睢,读音为suī。

21
江苏栟茶
栟,读bēn
22
江苏浒墅关
浒,读音为xǔ,不读hǔ。
23
上海莘庄
莘,读音为xīn,不读shēn。
24
福建长汀
汀,读tīnɡ,不读dīng。
25
黑龙江穆棱
棱,应读líng,不读léng。
26
吉林珲春
珲,应读hún。
27
吉林桦甸
桦,应读huà。
28
辽宁阜新
阜,应读fù
29
辽宁桓仁
桓,不读héng,应读huán。
30
辽宁岫岩
岫,读xiù。

31
内蒙古巴彦淖尔
彦应读yàn;
淖应读nào,不读lào。
32
内蒙古磴口县
磴,读音为dèng。
33
天津蓟县
蓟,读音为jì。
34
河北蔚县
蔚,应读yù,不读wèi。
同理还有
新疆尉犁
35
河北井陉
陉,应读xíng,不读jing。
36
河北蠡县
蠡,应读lǐ,不读lí。
37
河北藁城
藁,读gǎo。
38
河北涿州
涿,读为zhuō。
39
河北乐亭
乐,读lào。
40
河北大城
大,读dài,不读dà。

41
河北冉庄
冉,读rǎn。
42
河北邯郸
邯,读hán。
43
山西隰县
隰,读为xí。
44
山西洪洞
洞,读为tóng,不读dòng。
45
山西临汾
汾水、汾酒的汾,统读fén
46
山西解池
解,读xiè。
47
山西忻州
忻,读xīn。
48
山东莒县
莒,读音为jǔ,不读lǔ。
49
山东茌平
茌,读音为chí。
50
山东临沂
沂,读音为yí。
江苏新沂,沂蒙山、沂水的沂,也读yí。

51
山东临朐
朐,读音为qú。
52
山东郯城
郯,读音为tán。
53
山东无棣
棣,读音为dì。
54
山东兖州
兖,读音为yǎn,不读yǔn。
55
山东淄博
淄,读音为zī。
56
山东东阿
阿,读音为ē。
57
山东曲阜
正确的读音qū fù。
58
山东单县
与姓氏单同音shàn,不能念dān。
59
山东鄄城
鄄,读音为juān,不读yān。
60
山东芝罘
罘,读音为fú。

61
江西铅山
铅,读为yán,不读qiān。
62
江西婺源
婺,读音为wù。
63
江西弋阳
弋,读音为yì。
64
湖南耒阳
耒,读为lěi。
65
湖南郴州
郴,读为chēn。
66
湖南汨罗
汨,读mì。
67
湖南芷江
芷,读zhǐ。
68
湖北黄陂
陂,应读为:pí。
69
湖北郧县
郧,读为yún。
70
湖北秭归
秭,读为zǐ。

71
湖北监利
监,读为jiàn,不读jiān。
72
湖北猇亭
猇,读为xiāo。
73
湖北蕲春
蕲,读为qí。
74
河南浚县
浚,应读xùn,不读jùn。
75
河南柘城
柘,读为zhè。
76
河南武陟
陟,读为zhì。
77
河南泌阳
泌,读为bì,不读mì。
78
河南渑池
渑,读mián;
当作古水名渑水时,读shéng。
79
河南荥阳
荥,读为xíng,不读yíng。
而四川荥经的荥,
读音为yíng,不读xíng。
80
河南长垣
垣,读为yuán。

81
河南中牟
牟,读为mù,不读móu。
82
广东东莞
莞,读音为guǎn。
83
广东番禺
应读为:pān yú。
84
湖南筻口
筻,应读gàng。
85
海南儋县
儋,读dān,不读zhān或shàn。
86
四川郫县
郫,读音为pí。
87
四川珙县
珙,读音为gǒng。
88
四川犍为
犍,读音为qián,不读jiān;
89
四川邛崃
读音为qióng lái。
90
四川筠连
筠,读音为jūn,不读yún。

91
四川阆中
阆,读làng。
92
重庆涪陵
涪,读音为fú。
93
重庆綦江
綦,读音为qí。
94
重庆北碚
碚,读音为bèi。
95
云南勐海
勐,读音为měng。
96
陕西栎阳
栎,读音为yuè,不读lè。
97
陕西柞水
柞,读音为zhà。
98
陕西吴堡
堡,读bǔ。
99
新疆巴音郭楞
楞,应读léng,不读lèng。
100
湖南枨冲
枨,应读chéng。
撒有什么同音字?
撒读sǎ时,同音字:洒、潵、躠、靸
撒读sā时,同音字:仨
一、撒的读音:sā,sǎ
二、汉字释义:
[ sā ]
1.放开,发出。
2.尽量施展或表现出来。
3.姓。
[ sǎ ]
1.散播,散布,散落。
2.姓。
三、汉字结构:左中右结构
四、部首:扌
五、相关词组:
蹶撒、撒气、撒坫、撒豪、柞撒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横、竖钩、提、横、竖、竖、横、竖、横折钩、横、横、撇、横、撇、捺
二、词语释义:
1、蹶撒[juě sā]
暴露;被识破。
2、撒气[sā qì]
借别人或别的事物发泄怒气。
球、轮胎等漏出或放出空气。
3、撒坫[sā diàn]
亦作“ 撒阽 ”。打得火热。
假托的理由。
4、撒豪[sā háo]
蛮不讲理,横行霸道。
5、柞撒[zhà sā]
旧式榨油用的大木楔。
一个木一个乍念什么?
念柞。
1、拼音zuò .“栎”的通称:~蚕.~丝.~栎.
2、拼音zhà .【~水】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3,柞木;是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林边、丘陵和平原或村边附近灌丛中,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侧膜胎座目,大风子科,柞木属。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4-15米;树皮棕灰色,不规则从下面向上反卷呈小片,裂片向上反卷;幼时有枝刺,结果株无刺;枝条近无毛或有疏短毛。材质坚实,纹理细密,材色棕红,供家具农具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