砻怎么读,一个三点水一个翠这个字念什么啊
砻怎么读,一个三点水一个翠这个字念什么啊?
淬
拼音:[ cuì ]
部首: 氵
笔画: 11
五行: 水
五笔: IYWF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基本解释
淬火。
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水,卒声。本义:盛水以供淬火的器具)同本义
淬,灭火器也。——《说文》。按,贮水以焠刃之器,其实焠、淬同字,刃出于火,故从火。
〈动〉
淬火
得赵人 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二以药淬之。——《战国策·燕策》
火与水合为淬。——《汉书·天文志》
以药淬之。——《史记·刺客传》
又如:淬淬黑(如钢铁淬过火一样的颜色);淬砺(淬火磨砺。比喻人刻苦锻炼;勤勉奋发);淬刃(刀刃淬火)
磨
又如:淬镜(磨镜);淬磨(磨砺;磨炼)
喻磨炼;勉励 。
如:淬勉(努力奋勉);淬琢(淬炼,琢磨。比喻自勉上进);淬炼(磨炼);淬励(激励;鞭策)
据说鲁班因手被茅草割破?
1980年,在陕西省北刘遗址中,考古出土一把距今7000年的蚌锯,这把蚌锯证实锯子起源于中国,比古埃及要早2000多年。
中国锯子的发明者,一直被认为是鲁班,在小学课本中,我们就知道鲁班被一株草的启发,发明了锯子,这个说法深入民心,让许多人深信不疑。
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最早使用锯子是古埃及人,西方考古学家发现在(公元前3100-前2686年)时期壁画中,出现了许多锯子做木工、锯开石头的画面,并且在古埃及的壁画中,锯子的种类很多,尺寸和大小都不同。
因此考古学家根据古埃及壁画内容推测,金字塔的石头切割整齐方正,锯子的作用是功不可没,有专家考证,古埃及人掌握较为先进的青铜器加工方法,并且制造出金属锯,然后将锯子,放沙子上。利用沙子的摩擦来切割石头,这个方法类型与中国古代加工玉器的方法,
不过由于金字塔建造至今还是个迷,因此古埃及人使用什么工具,将坚硬的石头修理成整齐的方块,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西方历史学家一直认为,锯子起源于埃及并被希腊人和罗马人继承,中国到了周朝时期,鲁班才发明了锯子。
但这个说法后来,被一连串的考古面前,变得毫无说服力。因为近几十年的考古中,我国不断出土了与大量古代的锯子,其年的上至7000年,中到夏商时期,晚到先秦时期。
这些锯子从蚌锯,骨锯,石锯,青铜锯,铁锯,虽然材质样式并不相同,但发展脉络十分的清晰,锯子的作用不但使用在建筑上,还使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说是有“锯“可查,
而且在中国众多的古代文献中,也证明锯子在先秦时期已经很完善,例如《墨子》中就记载:“门者皆无得挟斧斤、凿、锯 、椎”。可见当时的锯子,已经是木工随身携带的工具,使用也相当的广泛。
因为鲁班古代的木匠行当中具有神一般的地位,所以传说中许多工具和器械都是他发明的,鲁班为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其生存的年代为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他发明了不少的木工器械,传说他制作了机械飞鸟,能在毫无动力的情况下,在空中飞三天,还留下一本神奇的鲁班书,被后世人奉为木匠的祖师爷,
也不知从何时起,鲁班发明锯子的传说就出现,并且深入民心。但近代的考古文物,证明了鲁班造锯,不过是一个美好的传说,
历史专家从典籍中发现“锯“在东周初期已经出现,特别是考古也证实了,中国金属锯出现的时间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至今殷商墓中出土的各类青铜锯多达75件,
其范围黄河流域横跨到长江流域,这些都说明了殷商到西周时期,金属锯子已经广泛被使用。而且,并且从出土的青铜锯工艺上看,殷商时期造锯技术已经十分完善。
特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朝青铜锯,这件青铜锯左右两边都有细密的锯齿,整体呈细长状,每隔一段距离,都会出现一个椭圆形窟窿,其造型和现代的锯子已经极为相似,商朝时期,还出现了与近代接近的刀锯,其外观和造型,基本是现在的刀锯也非常接近,由此可见当时锯子工艺制作的成熟。
与中国夏商同时期,古埃及人的壁画中也屡屡出现锯子的身影,但有一个至今让许多专家较为迷惑不已的是,按道理说埃及人在当时已经制造出青铜工具,拥有较完美的冶炼技术,但为何古埃及出土的青铜器却并不多,
而且其器具,无论是造型,制作的工艺,还有数量,都无法中国考古发现青铜器无法相比,那么古埃及人,是靠什么创造了宏伟高大金字塔建筑,制造了大量石材宫殿,缔造了富庶辉煌的古埃及文明的呢?
至今许多考古和历史专家,依然在努力寻找答案,而在埃及考古发现的莎草纸中,虽然有一些简短的记载,但大部分的文献都很少记载为何青铜器如此缺乏。
不过按照文献的记载,埃及人的锯子被后来希腊人和罗马人继承,并且一直流传了下来,但锯子制作的工艺,并没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锯子的制作必须需要有经验的匠人,采用特殊的手工钳子钳出来,或者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点一点的打造出来。
在当时打造锯齿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因为锯齿是一点一点地敲出来,而且锯条是否好坏,完全取决于锯齿,如果其中一两个锯齿敲歪了。
锯条价格出现了天壤之别,甚至直接报废。因此,在当时西方的铁匠都会让学徒先用钳子做锯条,等他们有了一定的经验,再慢慢地去掌握敲锯子的技巧,
这其中还会出现一些差错,因为锯子制造成本高,而且制作耗费时间,所以一段时间,锯子在西方并不啤机,而且价格不菲,在没出现大工业化生产前,西方木匠把锯子视如珍宝,其重视程度,不亚于武士对配剑的珍爱。
直到19世纪中叶,工业化进程机器切出锯齿整齐锋利,而且因为材质的增强,锯子的使用时间更长,许多传统的手工锯子的作坊倒闭,锯子的价格也不断平民化,随后各式各样的锯子出现。而相比西方锯子制作技术的停止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材质上是以木为主,因此更重视对工具的发展也研究,锯子材质从殷商时期的青铜锯,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已经会出现了剧木用的铁锯。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还是珍贵的器具,铁器的制作并不发达,所以用在工具上不多,西汉时期,铁器制作技术得到而来飞跃式的发展,并大量使用到农具上,此时铁锯的开始在木工领域中普及,更成为了木匠们最趁手的必备工具。
专家还考证,锯子出现中国古代木建筑榫卯出现有很大关联,世界公认榫卯结构起源于中国。现在考古出土最早的榫卯木结构。是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木结构干栏,虽然它使用的是,最为简单的榫卯结构,但确实后世延伸出来各式各样的复杂榫卯的开端。
木头要好加工成榫卯结构,需要的就是工具,而这些工具中锯子是尤其重要的,所以专家认为榫卯结构和锯子发展是同时期。
随着锯子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后世榫卯结构才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了数百种的结构,而在2021年,全国位列前十的考古发现湖南省鸡叫城遗址,考古勘探,面积达722平方米遗迹,其中一座房址是现在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木屋建筑。
其木建筑规模达330平方米,如果连行廊约有500平方米。根据推测其年代至少距今4700年,这座木构建筑,无论是工艺与式样,都堪称是史前中国一座标志性建筑。
从遗址中,专家发现大量木板加工痕迹,可以说在4700年前,中国工匠不但完美掌握了榫卯结构,对于木材的加工工具,更是到了一个高度。
但是为什么会传说鲁班发明了锯呢?
有专家认为,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国远古的祖先就是喜欢克服自然,发明一些对人们有益的东西,例如上古传说中的神灵和皇帝,都是发明家。
筑巢氏发明了建筑方法,让人们摆脱了山洞居住,燧人发现了钻木取火的方法,让人们可以生活煮饭,唐陶氏发现了制作陶器的方法,伏羲教会人们耕作和渔猎,黄帝更是多项发明的拥有人,
由此可见中国许多技术是不在的提高和进步,其实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发明,都是来自于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在生活的摸索中不但积累经验,逐渐完善技术,最终才出现各种各样的发明。
例如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锯子的发明人现在已经不可考,或者其起源来自于自然的草类也不一定,但其发展如造纸术一样,经过了蔡伦改造,使得锯子的制作和款式更为方便实用,而春秋末年,有可能祖师鲁班改进了锯子的款式,或者制作工艺,因此被后人纪念。
从鲁班本是是一位机械师,一位痴迷机械的发明者,可见其也是一名技术高超的木匠,很可能他在制作中,发现锯并不适用,进行了研究和的深度改良。
在他对锯改善下,锯子无论是制作上,还是使用上都比之前的锯子耐用、高效,或者他还研究出不同场合使用的锯子,例如锯大型的树木用什么锯,锯小形的家具用什么样的工具等等。
恰逢当时铁器的出现,在后来民间工匠因为他的改良,能用上性能好而且便宜的铁锯,出于对古代工匠的尊重,和对先辈的感激与敬畏,锯子被后世的木匠传说为鲁班发明的。
其实鲁班不是发明者,很有可能是锯子的改善者。但很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现在无法考证,需要更多文献和考古发现去证实。
从这些锯子发展脉络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同时也能看到中华的每一项发明或和创造,都是经过积累,有实物和文献同时佐证的,并非毫无缘由的凭空出现,
这些沿用至今技术,凝结着众多中华先民和劳动者的智慧,而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为人类做了巨大的贡献。鲁班则是他们的代表,我们应该向为每一位为中国发展作出贡献的鲁班致敬。
龙字偏旁有什么字?
以龙为偏旁的字有:
拢:收拢、拢住、拉拢、靠拢、归拢
珑:珑珑,玲珑
笼:笼罩,鸡笼,蒸笼,笼子
胧:胧月,朦胧
宠:受宠若惊,宠物,宠爱
垄(垄断,田垄,地垄)
龚(龚姓,龚总)
袭(袭击,抄袭)
聋(耳聋眼花、聋子)
陇(陇西、得陇望蜀)
龙[lóng ]
部首:龙
笔画:5
五笔:DXV
五行:火
组词:龙虾、龙船、龙王、龙凤、蛟龙、恐龙、蟠龙
解释: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 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 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 5.姓。
河坪的传说梗概?
“前山后山,不如兴隆山。
左高右高,不如廻龙庙。”
这两句顺口溜在于都县罗坳镇河坪村广为流传。这里有一座廻龙庙,离庙不到10米,有座兴隆山,兴隆山半山腰处有一座兴隆寺,这个“寺庙相望,庙寺相连”的地方极为罕见。
这个APP上彩宝玉石品质好,款式多,戴上美极了
广告
廻龙庙里有尊神,叫高公老爷。相传是三祖公手下的一位元帅,平时办事公道,作战英勇,曾在于山得道,圆寂于山,坟墓仍在于山地下八坳处。这坳中有口小如洗手瓶的水井,四处岩石峭壁,但泉水如涌,再多人也喝不完井中水,有句这样的说法:“人有多少,水就有多少。”年年岁岁,人来车往,使喝水者摸不着头脑,到底水从何而来?至今让过往者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所以人们把这口井称之为“神井”。
每年的5月16日是庙里高公老爷的生日,还在三、四天前,家家户户就得打扫房屋、清洗台凳衣桌、打酒买鱼砍肉办酒席,像过大年一样迎接高公老爷生日的到来。庙里既放电影又唱戏,喜帖面面帖,唢呐双双吹,香火不断,爆竹响天,一派热闹非凡的喜庆景象。
离开廻龙庙,转身往上走,片刻,你就可以到达兴隆山寺。传说这寺是北宋真宗京德年间所建,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宝殿门上有副石刻对联,据说历史悠久,仍然字迹清楚,笔划苍劲有力,龙飞风舞。
左联是:兴隆盛世佛法无边天下升平
右联是:恩沾方十感有祈祷灵佛山宝
寺内有释迦法、地藏菩萨、观音菩萨等,还有邱仙、王仙和郭仙“三仙”,照顺序排列郭仙为老大,邱仙为老二,王仙为老三。
翻过兴隆山,靠近兴隆寺,有个名声四扬的屋场,名叫老村郭屋,70多户人家,430多人口,无杂姓,全姓郭。有族谱记载300多年前是从万安福竹飘流在此定居。“人”字形屋场,又叫“双狮滚球”,宗祠像个球,朝向左狮右象。传说建宗祠奠基时,全姓人开台打桌在一块吃饭,忽然间有一麻疯老头坐在大门口的竹椅上因为衣着破烂,手脚溃烂,流血出脓,所以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把他当作叫化子看待。等大伙放鞭炮聚餐时,只见麻疯老头扭头就走,嘴里念道:“可惜啊!可惜!东家没福啊!”
听他这么一讲,有人认出这麻疯老头不是凡人,是位仙人,是来帮我们择时选址建宗祠的。于是,连忙吩附人找回他来坐上席吃饭,此时老头快走到水口边了,怎么劝说也不肯回来吃饭,只喃喃地说:“免了免了,我难走了,宗祠朝向就按我坐的那只竹椅方向,开基时辰就是现在回去的时辰就是。”
说着,他往后一指,“有人找你了,回去吧!”
等叫他吃饭的人往后一看,老头却无踪无影了。后来,郭屋宗祠就是按这位仙人的话兴建的。有人说,如果能招呼那麻疯老头热情的话,宗祠的朝向会更好些。说起这件事,老村里还有人感到遗憾不已。正是因为老村郭屋宗祠地形独特,所以在周边村舍对其印象特别深,每当讲到郭志鹏的名字,都能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二个动人的故事来。
郭志鹏,200多年前出生于河坪村郭屋,由于家里种种原因,年纪轻轻选择了出家当和尚。他独自一人到骊山老母那里,诵经学道。他在骊山多年,刻苦修身,学道有方,早早就成为一名“仙道”之人。回来后,直上兴隆山寺,专门为当地做佛师道场(香火),他深熟“灵宝、先天、善安”三道,这时人们都叫他郭道士,渐渐地遗忘了他原先“郭志鹏”的真实姓名。他会画符念咒,能镇魔驱鬼,千变万化,魔法多端,方圆几十里,甚至宁都、兴国、瑞金、贛县等地都不少人请他去做佛师。
兴隆寺每逢4月初八日释迦法生日,7月30日地藏菩萨生日和9月19日观音菩萨生日时,各地善男信女都汇集在这里求神拜祖、谈天说地,讲郭道士出神入化、制法坛、画神符、逐鬼降魔、为民消灾治病等系列故事。听后,经常使人捉摸不定,或捧腹大笑或耐人寻味,异口同声赞扬着郭道士的非凡魔力和稀奇笑料。
春插时间的一天,郭道士吃过早饭兴致冲冲去赴步前圩,行至田垅里,有一东家请了七、八个莳田客莳田,郭道士给他们打招呼:“去赴圩吧?等下也莳得好。”为了尽快莳完那坵田,无人搭理郭道士。见莳田客不作声,郭道士心里不悦,他随手在路旁拾到一样东西,画了茬神符,念了几句什么,吹了一口气,用脚踢下水田里,就悄悄地赴圩去了。不久,水田里出现一条大鲤鱼,游来游去,于是,七、八个莳田客放下手中秧把,去抓大鲤鱼。追过来,追过去,连莳下的半坵禾苗全部都踩光了,仍然没有抓到大鲤鱼,弄得七、八个莳田客精疲力尽,泥浆满面,衣服全湿。差不多吃中饭时,郭道士赴圩回来,看他们还在水田里追什么似的,装模作样向他们问:“你们的田莳好了,在抓什么啊?”
其中一位莳田客回答说:“咳,你刚走不久,这田里就有条大鲤鱼,抓了我们一上午工夫,却没人能抓到它,真是伤脑筋。”
话刚说完,郭道士对着田里击掌两下,“鲤鱼”从田中间游到郭
道士面前的田堘边,只见他用一根柴棍勾起那条“鲤鱼”,定神一看,原来原来是只烂草鞋。此刻,七、八个時田客知道上了当,后悔当先不该不理郭道士。
“我讲了你们今天上午莳不完这坵田,没错吧!”
郭道士边说边走,得意忘形地回了家。
有一天,天气炎热,郭道士进城回家,路过猪屎圾时,有两个“无名鬼”在水塘边等候他,问他要不要坐轿子回家?郭道士满口答应:“要!”
这时两个无名鬼喜出望外,心想只要你一坐上轿子就可以连人带轿一块丢下水塘里。可是,事情并没那么容易,轿子上坐着的郭道士如泰山一样,任凭两个无名鬼耍什么花招就是纹丝不动,无名鬼见这情景,只好老老实实乖乖地把他抬回了家。
一到郭道士家门口,郭道士讲:“开门”,只见“门扇公”迅速把门打开,两个“无名鬼”吓得全身发抖,心想今天怎么碰上了一个法力那么高强的汉子,千万得小心。接着郭道士吩咐老婆到仓库里装到三担谷子,叫两个无名鬼在楼上推砻。此时,他老婆只听到楼上“轰隆轰隆”的推砻声,又不见人影,感到格外奇怪。不久,砻就推好了,米也筛好了,郭道士才客气地打发两个“无名鬼”回去,并用法力使他们认不到路,驱逐他们出了于都境内,从此以后,进于都城的猪屎圾水塘里再也不见这两个鬼影了。
相传郭道士在寺中制法坛,画神符,为当地群众行医治病、逐痛消灾避难,在民间也有影响。
那年,宁都有户人家要做七天七夜的香火,当地一个和尚做佛师要88担谷子,而郭道士只要80担。毫无疑问,这笔生意被郭道士争到了。俗话常言道:“同行是冤家”,一点不假。在做道场的第四天,郭道士在做“搬社”这一科目时,只见郭道士领着头,头戴佛帽,身穿法衣、佛褂,手拿法扫,吹吹打打,敲锣打鼓来到村坊的社公庙前烧香跪拜,恭奉荤菜,禀告他:“各界人土,大小老少如有罪过或不法行为,希望能得到社公公的宽恕,要放恩大赦,让他们通过。”
就在这时,那个要88担谷子的宁都道士变作一条眼镜蛇龟缩在社公公树背,意思是扰乱郭道士的课目。一见这条眼镜蛇,郭道士心中一惊,马上就知道这是谁在捣鬼。于是,忍气吞声向他朝拜了四、五次,说是郭志鹏借路经过,要他赶快收法,予以原谅。虽然郭道士做出让步,但他仍然不收法,反而摆开架势,妄想向郭道士扑来。此时,郭道士叫徒弟拿来一张黄钱纸,用手捏撕成一只鹞子,念几句神咒,信口吹口气,那纸条飞向空中,变作了一只“神鹞”直冲下来,用脚爪抓住眼镜蛇的脑袋,用嘴啄瞎了它的两只眼睛。后来,那道士才被迫返回原形,跪在郭道士面前,可怜巴巴地央求要把他的眼睛治好。郭道士拂袖而立,说了声“既然你不收法,眼睛瞎了为时过晚,我已无办法也!”说完,领着“搬社”队伍回去了。
有人说,郭道士出道前,是个很顽皮、懒惰的孩子。他家养有一口鱼塘,他父亲一早就赶他起床去拔鱼草,天天一大畚箕鱼草累得他很纳闷,于是懒人有懒办法,有天早上拔到鱼草后,从家里拿来一块晒东西的“竹搭”,放入水塘里半沉半浮,鱼草放在竹搭上面。这样,鱼儿在水里吃不到草,过了三、四天,鱼草仍然浮在水面,父亲以为他不再玩,也就不管他了,心里为他高兴。又过去六、七天后,他父亲来到鱼塘边,看见鱼儿乱蹦乱跳,那草又快枯萎,走近一看,偶尔发现草下面有样东西,拿起一看,发现是家里的竹搭,走回家里,二话没说,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责怪儿子“懒人想懒法”,没大出息。
也有人说,郭道士是个懂情理的好心人。就他女儿的事,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他生有一女儿,出嫁后,老是三天二天回来,总说在娘家更好。后来,郭道士找到女儿,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女儿啊,你不能经常回娘家,要嫁鸡跟鸡,嫁狗跟狗,嫁给狐狸满山走。你要以老公家为主,勤俭持家,生男育女,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郭道士的一席话,打动了女儿的心,后来女儿一年才回娘家二、三次,真的夫唱妇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不过,有人也捉弄了郭道士一次。有一天,有人远远看见他女儿来了,就故意逗郭道士说:“志鹏,平时总讲你的法术好,你看,那边来了个女的,如果你能弄到她来脱衫脱裤,就算你有本事。”
郭道士为了证明自己,他要了一张纸,用手指轻轻画了几下,吹口气,变成一群黄蜂“嗡嗡嗡”的飞了过去,往那女子全身上下叮个不停,只见那女子脱光身上的衣服,用力上下左右拼命拍打,仍然打不走这群黄蜂,反而越拍越多,越打越叮得更厉害。后来,被黄蜂叮得一身疼痛,拍打得精疲力尽时,只好一丝不挂,赤裸裸地袒露在大路边。等过路人告诉他,那女子不是别人,正是他女儿时,他才赶紧匆匆收法,叫人把女儿送回家中,据说他辈子就只上过别人这次当。
郭道土有个怪脾气,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佛师或不管有多晚,他都得赶回家中睡。已经七、八十岁的他,眼晴有些花,走路也要拄拐了,有一回,到外地做香火,快到晚上12点多钟,在回家的路上,总觉得一个人走路有两个人的声音。他走慢些,那声音也慢些;他走快几步,那声音也走快几步。他连忙画茬神符,怎么念驱神逐鬼的咒法都无济于事,心里也有几分惧色,弄不清楚今晚碰到的是什么鬼。回至家中,气吁吁地对老婆说:“今日我碰见了什么鬼,总画符弄绝论都没用,那失时鬼的脚步声一直跟到我家里。”
幸亏他老婆眼晴犀利,一眼就看到他腰间吊了一串黄竹売,每走一步都会发出“悉悉嗦嗦”好似走路的声音。此时,郭道士方才恍然大悟,这并非是鬼,又是被人愚弄了。
老村里的人说:“郭道士家放养的鱼塘,谁都偷不到他的鱼子吃,少了一条鱼他都能知道。”因为他只要随便放一根竹篙在鱼塘中间,鱼子就会一条跟一条的往竹篙上跳过去,塘中有几条鱼便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一次,郭道士用一根茅草丢下鱼塘去数鱼,发现少了一条鱼。回到家里,问老婆和儿子有没有偷塘里的鱼子吃?母子俩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他心想,塘里明明少了一条鱼,家人又讲没吃,莫非是有贼胆敢偷我塘里的鱼吃?这样下去,塘里的鱼子全部会被人偷了。于是,他不声不响来到鲤鱼村,在鲤鱼石壁上捡到一点青苔轻轻放在鲤鱼背上,画好神符念道:天灵灵,地灵灵,谁吃鱼儿谁嘴腥。今日不吐鱼真情,马上得病没生命。
念完咒歌后,就从鲤鱼形石壁上一跃而下,慢悠悠地回家去。
等他行至黄坳小溪旁时,只见就有人匆匆来报,讲他儿子发急症,病得快死了,要他火速回家。这时,郭道土知道事情不好,准是儿子偷了鱼吃,赶紧叫人出鲤鱼村到鲤鱼形石壁的背上把青苔丢掉。可是鲤鱼形背上的青苔早已枯菱,再也无法挽救儿子的宝贵生命。郭道士双眼伴着泪花,朝天长叹粗气,悔恨儿子不说实话,带来了这场灾难。连喊三声:“天哪,天啦,天啊!”就瘫坐在地上,整整睡了一天一夜。
岁月匆匆过,日月轮流转。自从儿子死了后,郭道士平日乐呵呵的笑颜没有了,有人请他做佛事也不太愿意去了,成天坐在家里或睡在兴隆寺里酝酿着他的下一步计划:决定打掉周边十个神庙的菩萨,坐地为神。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安逸无康的日子,也只有这样才能解脱心中的烦恼,经过数天的思虑,他主意已定,说干就干。
一天,郭道士披褂系带,弃寺而出,一ロ气打掉几个神庙的菩萨,最后只剩古障岽长排山庙的菩萨了。因该庙的五显公出差未在庙里,庙里只有几个小神幼童,哪里是郭道士的对手?廖廖几下,就把庙里的菩萨全部打掉了,郭道士自以为十个神庙的菩萨已经没了,以后可以逍遥自在了。于是,洋洋得意地慢慢回家去,不料五显公在外有所察觉,知道是郭道士所为,半路上,两人相遇,一触即发,两人你来我往,一上一下,一飞一腾,各显神通。由于五显公早日出道为神,相比之下,郭道士哪里是五显公的对手?所以几个回合后,败下阵来,伤痕累累地回到兴隆寺养伤。
那些天,他闭门不见青天不见人,坐在寺里叫苦连天。从未受过打击的郭道士,心想坐地为神的愿望彻底破产了,只好灰溜溜对五显公走。说走就走,郭道士连家都未回,一口气跑到广东为社公去了,托人寄口信回家告诉他老婆开门的锁匙放在大门前的石板下,就再也没有回家,再也没有上兴隆寺了,老村郭屋的亲人也就再也看不到郭道士的身影了。
韩愈是如何复兴儒学的?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贞元八年(792年)进士。
韩愈一生致力于儒学,大力提倡儒学并身体力行,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统一,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 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便找到柏耆。口授致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河南汝南(原蔡州)平淮西碑
苏轼在临江军驿站有《记临江驿诗》这样评价《平淮西碑》事件:
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
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当时,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杀害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都知兵马使王廷凑自称留后,向朝廷索求节钺。
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元稹说:“韩愈可惜。”穆宗也感到后悔,命韩愈到成德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有一士卒手执兵器上前几步说:“先太师(王武俊)为国家击退朱滔,他的血衣仍在这里。我军有什么地方辜负了朝廷,以致被作为叛贼征讨!”韩愈说:“你们还能记得先太师就好了,他开始时叛乱,后来归顺朝廷,加官进爵,因此,由叛逆转变而为福贵难道还远吗?从安禄山、史思明到吴元济、李师道,割据叛乱,他们的子孙至今还有存活做官的人没有?”众人回答:“没有。” 韩愈又说:“田弘正举魏博以归顺朝廷,他的子孙虽然还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归顺朝廷,还未成人就被任命为节度使;刘悟、李祐当初跟随李师道、吴元济叛乱,后来投降朝廷,现在,都是节度使。这些情况,你们都听说过吗!”众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军不安。” 韩愈说:“但是你们这些人也害死田公,又残害他家,又是什么道理?”众人都称善。王庭凑恐怕将士军心动摇,命令他们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这次来成德,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军和羽林军、龙武、神武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为什么你到现在仍包围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便和韩愈一起饮宴,正逢牛元翼逃溃围出,王庭凑也并不追赶。
二、提倡儒家正统思想,批判佛老思想。代表作有《原道》《谏迎佛骨表》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说供奉佛骨实在是一件荒唐事,要求将佛骨烧毁,永远根除,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看了韩愈的上表,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三、他领导了唐代反骈文的“古文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理论。“文以载道”是韩愈最根本的文学思想。
四、继承儒家传统,兴办儒学教育。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为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秘书省校书郎,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皇甫湜,李翱,贾岛,孟郊都是其得意门生。脍炙人口的《师说》和《马说》是两篇最著名的关于教育及如何发现和使用人才的散文。
贾岛和推敲的故事也是尽人皆知,贾岛就是被韩愈发现并培养的。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反遭李实等人谗害,于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现在广东清远市阳山县贤令山因韩愈而得名。
广东阳山韩愈纪念馆雕像
广东阳山韩愈手迹清代摩刻
不论是被贬的阳山还是潮州及袁州,韩愈都极力兴学培养儒学人才。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
潮州至今有韩山和韩江以纪念只担任八个月的潮州刺史韩愈,后人有“潮州山水皆姓韩”之说。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江西宜春台旁的昌黎书院
江西宜春(唐代袁州)昌黎阁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据有关学者考证,现在的成语中有三百多个来源于韩愈的诗文,可见韩愈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这样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是后世对韩愈一生最恰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