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是指哪一天,下元节的节日时间和节日习俗

2023-07-29 02:45:04 83阅读

下元节是指哪一天,下元节的节日时间和节日习俗?

阴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下元节在我的家乡习俗中一般不太注重,没有什么时候讲究。相比较中元节的习俗还是比较隆重的。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祖宗。摆上一桌好菜、好酒、水果、糕点,再给些锡箔黄纸,家里男子给祖宗磕几个头,还顺便唠叨几句家常。晚上在家里周边点上一些香。(什么作用我不知道)

道教三元节中的下元节时间是农历哪一天?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是指哪一天,下元节的节日时间和节日习俗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

关于下元节的记载: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为什么广西广东会过七月十四节?

本来中元节为七月十五,而广西广东习惯初一、十五烧香拜佛,祭祖等活动。

中国把中元节为鬼节,人们要拜祭鬼怪,以求平安。

说到鬼很多人心里多少有点惶恐。十五祭祖、祭佛、祭神,有他们保佑,人民不怕。

广西广东把鬼节定为七月十四这一天。

由于四字粤语有死之音,广西广东人在这天先祭鬼怪,以求全家安定。

这点象黄历的四难、四离日一样,四难日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天;四离日是春分、夏分、秋分、冬分前一天。

这样广西广东人把鬼节定在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

如果十五这天定鬼节,有亡羊补牢之意,所以提前一天。

这天少不了鸭,鸭在水中生存,浮于水面可接送八方亡灵过河,不用专走奈何桥,鬼怪过了河进入阴间就不会在阳间害人。

还有其它的祭品,这与中国人一样,这里不表。

中元节你会亲自回家乡烧纸吗?

离家近会亲自回去烧纸,可离家太远来回要两三天,仅仅只是为了回去烧纸完全没有必要,可以在工作的位置烧纸以做祭祖。

我们老家的七月半祭祖风俗有点繁琐,七月初九晚上开始祭祀,准备好整只鸡、扣肉、豆腐及四碗酒,摆放在祖屋的大堂中间,由一家之主双手持香恭迎先人们回来过节,礼毕烧纸,接先人们回来过节仪式算完成了。第二天开始每餐都需要先供奉给先人,只有先人们吃了我们才可以开吃,依然每次都需要点香烧纸,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祭祀了,这样一直延续到七月十四晚上。

七月十四晚上需要把纸钱分开,然后用稻草把纸钱一串串串起来,串得越多越好,然后一家人提着串好的纸钱到屋外空旷的地方点上香,先烧一串纸打点接送先人的小鬼,然后才是恭送先人,把剩下的纸钱全部烧完,烧的越多先人们的钱越多,先人们才有钱照顾子孙后代。

如果是去世三年内的先人,做女儿的还需在三年内的某一年必须专门回娘家祭祀去世的父母,需要把亲戚朋友全部请家里来吃一餐,也需要把附近的邻居全部请加来喝茶,需要准备很多肉、糖果、饼干等等,没一两万更本下不来。七月十四晚上出来需要烧纸钱外,还需要准备纸笼、纸屋、还有现在的纸手机纸人等等,这样才算完。

母亲经常说老家的人情世故太重,每年需要随礼的地方太多。想想也是,这还是疫情政策下简化后的一个传统节日,以前春节各种串门、大学宴席、乔迁之喜、生日宴会、结婚生子请客红白喜事,让人目不暇接。

所以有时候我在想中元节能不能再简化一点,人在那就在那烧烧纸顺便给孩子们讲述一下先人们的过往,加深一下纪念,其实心中有先人强过各种仪式。

中国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风俗: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驱邪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风俗: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3、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风俗: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并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纳祥转运的日子。北方一些地区二月二有围粮囤、引田龙、敲房梁、理发、煎焖子、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忌动针线的习俗。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风俗: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风俗: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