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推翻清朝,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2023-07-16 02:30:04 80阅读

孙中山推翻清朝,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多省响应革命,但是清政府还掌握着北方地区。

辛亥革命,从武昌起义到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段时间,北方地区尚属于清政府的统治势力,派袁世凯南下压制起义。袁世凯手握兵权,在谈判未果后,率军攻打武汉三镇,打得革命党人节节败退,攻占二镇。

孙中山推翻清朝,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革命党人组织较为散乱,战斗力不足,倘若袁世凯继续攻打,局势可想而知。因此,袁世凯成为这场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清廷希望袁世凯平定起义。而革命党也意识到袁世凯的重要作用,必须依靠袁世凯实现民主共和。在革命党人许诺袁世凯做民国总统后,促使清帝逊位,才摆上日程。

面对袁世凯的软硬威胁,清帝逊位,结束了268年的封建统治。

还有需要明白的是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并没有完全推翻封建制度。

清政府苟延残喘了数年才被推翻?

哪怕辛亥革命失败了,也会有其他的革命出现,然后清朝最终被推翻。

实际上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必然的。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因素在于武昌首义。如果熟悉历史的话,不难发现武昌首义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当时,武昌并没有重量级的革命党领袖,比如黄兴、或者孙中山。

革命的起因在于革命党意外被捕,然后据说一份革命党人的名单被朝廷找到了,城内人心惶惶。因为这个事情,最终促使了武昌首义。然后,全国纷纷响应,最终清朝灭亡。

武昌首义是1911年10月10日,溥仪退位是1912年2月2日,也就是说大概不到4个月的时间,清朝就灭亡了。

难道因为革命党的武装力量非常强大吗?并不是这样的。辛亥革命中,其实根本没有特别大的战役,革命军和清军也就在汉口打了10多天的汉口争夺战,并且革命党还失利了。但是为什么清朝灭亡了,原因就在于当时时代的潮流已经决定了它的结局。

清朝内部的袁世凯、南方很多督抚,甚至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的公使都支持清帝退位。

很多人会认为清帝退位是袁世凯功劳。当然,我们不能够否定他的功劳。但是袁世凯带的可都是新军,这些新军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在当时都是比较优秀的一部分人。他们很多将领都是支持共和的。

所以后来,袁世凯称帝弄得自己众叛亲离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时代的潮流,有时候个人是很难逆转的。

从太平天国开始,十几年的农民起义可以说动摇了朝廷的根本。全国崛起了很多有实力的地方督抚,他们具有很强的话语权。

后来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更是使得朝廷的威信一落千丈。比如八国联军的时候,发生了东南互保,南方督抚根本不听慈禧的命令,擅自和外国达成和议。

当然,更要命的在于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外债。比如辛丑条约需要赔款4.5亿两白银,加上贷款的利息,可以说朝廷财政基本上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朝廷没有钱,自然会从民间搜刮,这样更激化了社会矛盾。

再看看晚清的统治者,溥仪还是个孩子,他父亲是摄政王,同样也年轻,没有多少政治经验。满清贵族没有几个有能力的人,朝廷连自己的军队都没办法掌握。他们干得很多事情,既得罪了像袁世凯这样有实力的官员,又得罪了读书人,老百姓。

这样的朝廷不灭亡,才不正常。

黎元洪占武汉灭清朝?

从地缘战略上看,湖南是“四塞之地”。

湖南的威胁不是来自江西,也不是广西和贵州,因为广西与湖南之间有岭南屏障。

一句话:湖南的东南西三面环山,唯有北面有一个缺口,这个战略缺口就是武汉!

曾国藩出湖南作战的第一战就是攻打武汉!可见曾国藩这个人非常厉害,也可见武汉有多么重要

历史上南方有两个战略重镇:南京和武汉!

元朝末年的时候,南京比武汉重要,因为武汉北面是大元朝,南面是朱元璋,陈友谅可以说是腹背受敌,当然南京更加重要。

当年朱元璋占领南京后,战略局势就焕然一新,最后朱元璋依托南京的虎踞龙盘而一统天下。

进入大清朝之后,因为南京曾经是大明朝的国都和发祥地,所以清朝明里暗里都在打压南京。

据说南京的满营就有2万之众,这些个八旗子弟在南京目的很明确就是限制和防范南京的壮大和再次崛起。

相对南京来说,清朝更加愿意看见武汉的发展壮大,所以武汉的黄金时代就是清朝时期。

在清代,湖南确实是沾了武汉的光,原本落后的“四塞之地”,因为长江水道和武汉一脉贯通,武汉的繁荣对湖南的崛起具有极大的作用。

曾国藩在湖南训练湘军后,第一次出省作战,没有打江西,而是直逼武汉,占领武汉后,在打九江,然后想出九江而攻南京!

结果,曾国藩在九江周边的鄱阳湖被石达开打得狼狈不堪,差点跳水自杀而死,但是曾国藩的战略是对的,只要武汉不丢,湖南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最后,曾国藩能够东山再起,一举打败了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就是依托了武汉这个九省通衢,以及湖南人的“霸蛮”之气。

湖南的兵勇与武汉的地利的结合,是湘军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朝时期,武汉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要了,如果说清朝前期,南京和武汉还不分彼此,差距不大,那么太平天国灭亡后,武汉就远远超越了南京,可以说是得武汉者得天下

曾国藩的湘军集团,让湖南成为南方最有权势的省份,武汉作为湖南北边的门户,也就越来越吃香,几乎成为一个经济重镇和军事装备中心。

张之洞的“汉阳造”步枪,汉阳钢铁厂,成为晚清最大的军工厂和钢铁厂。

黎元洪占了武汉,他是要枪有枪,要人有人,占领武汉,湖南马上就宣布独立了,湖南的年轻人去武汉当兵的很多,于是乎黎元洪就凭借湖南湖北的势力,最后居然当了民国的大总统。

总而言之,明朝的时候南京比武汉重要,清代的武汉是越来越重要了,可以说清朝是武汉发展的黄金时代。

特别是湘军集团的崛起,使得武汉真正成为一个“九省通衢”的战略要地。

洪秀全占领的南京,事实上是被清朝防范了200年的地方,经济和战略地位都大不如前,而武汉被清朝长期扶持,又被湘军重点经营了几十年,所以武汉最终在清朝末年成为南方最重要的城市!

一起探讨历史地理方面的故事,欢迎关注我!

1912南北对立真实原因?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中山继续执行。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

假如当初载沣和隆裕太后杀了袁世凯?

如果载沣和隆裕杀了袁世凯,清朝还会顺延下去,起码不会在1912年颁布逊位诏书。正是因为载沣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放掉袁世凯,才给了后者在1912年亲手终结清朝统治的机会。正是袁世凯授意北洋官兵逼宫,隆裕太后才决定颁布逊位诏书,清朝在1912年灭亡。

1.戊戌政变中,袁世凯背叛载沣的哥哥光绪,载沣有为光绪报仇之心

戊戌政变期间,手握兵权的袁世凯先承诺保护光绪,又投向慈禧怀抱,埋下了被载沣逐黜的种子

1895年,袁世凯回到北京,刚刚经过战败耻辱,热血青年袁世凯也在寻求国家富强之道。少为人知的是,袁世凯是维新变法的积极支持者,被康有为视为自己的同党,所以在危急关头,康有为才授意谭嗣同去找袁世凯,想在天津阅兵的时候,借袁世凯之手,杀掉慈禧的心腹宠臣荣禄,继而控制慈禧。维新派还利诱袁世凯,说事成之后,让袁世凯做直隶总督。

袁世凯假意答应,转身向荣禄告密,慈禧太后知道了光绪帝及维新派的这个计划后,恼羞成怒,杀掉“戊戌六君子”,囚禁了光绪帝。遭遇袁世凯背叛的光绪帝曾经对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载沣说,有朝一日,自己必杀袁世凯。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告密行为,是载沣和光绪的皇后隆裕想杀掉袁世凯的原因。

2.慈禧去世,优柔寡断的载沣放袁世凯归山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即位,是为宣统皇帝,载沣本人担任见过摄政王。载沣摄政,深得慈禧宠信的袁世凯的危机来临了。

载沣要杀袁世凯的原因至少有二:一是他之前就想收回袁世凯的兵权,但慈禧未允,载沣深信,兵权必须由皇室总览;二是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背叛了光绪皇帝,光绪载湉正是载沣同父异母的哥哥,传言光绪皇帝曾对载沣表示,他日必杀袁世凯。

袁世凯也感觉自己大难临头,于是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建议下,动身去了天津。一方面,此时的直隶总督杨士骧是袁世凯的人,危急关头,袁世凯可以暂避;另一方面,袁世凯在天津,可以随时坐船逃走。

载沣找到了军机大臣张之洞,表示对袁世凯私下去天津的不满,表达了想杀掉袁世凯的意思。张之洞说,国朝新丧,遭此变故,不宜杀戮旧臣,否则会造成人心惶惶。

载沣让张之洞以军机处密电的形式,发给北洋六朕统制,得到的回复是,“请将臣等先行革职,以免士卒有变,辜负天恩。”这句回电可以说是很强硬了,意思就是如果袁世凯被杀,他们控制不了要造反的士兵。

载沣和隆裕权衡之下,清廷在1909年1月2日发了一道上谕:

“袁世凯患有足疾,着即回籍养疴。”

于是,袁世凯收拾行李,灰溜溜地回了河南老家养他的“足疾”去了。

3.如果杀了袁世凯,不仅北洋军不会造反,袁世凯也没有了后来逼宫的机会

载沣放掉袁世凯,一方面是因为张之洞力劝不可杀戮老臣,非常时期,要培育祥和之气,一方面是担心无法制服北洋。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即使杀掉袁世凯,坐拥兵权的北洋六镇也不会造反。

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袁世凯离开北京城,正直一月,北京城寒冷异常,没有人为袁世凯送行,袁世凯在冷冷清清中,落寞地回到了河南。世情冷暖,于此可见。

北洋六镇表态说,“请将臣等先行革职,以免士卒有变,辜负天恩”时,袁世凯还是军机大臣,诸镇统领是袁世凯旧部,此时只能这样表态,难道说要杀掉袁世凯吗?这样的话,听听就好了。

直隶总督治下天津的《大公报》还发文奚落袁世凯不过是一只受人控制的“猴子”,这只“猴子”在“群狗”的簇拥下,攀上高枝,还洋洋自得:

御者以割鸡之势,藉以吓猴,猴见之毛骨悚然,一时失足竟由高竿坠下,两足顿损矣。猴举步不能自由,群狗乃相率奔散。

什么意思,袁世凯即失势,北洋六镇不会造反的,晚清七十年,从来没有军队起来反中央的行动。诚如《大公报》所说,北洋六镇官员譬如“群狗”,这群狗和猴子都是“御者”豢养,“御者”杀了猴子,“群狗”顶多叫几声,不会咬“御者”的。这是媒体人来自晚清历史现场的观察,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再举一个例子,13岁的康熙果断杀掉权臣鳌拜的时候,也没有军队为鳌拜复仇。笔者认为,如果载沣和隆裕太后杀了袁世凯,北洋六镇也不会起兵造反,这些带兵的人,说几句狠话而已。

怎奈载沣犹豫不决,放掉了袁世凯,1911年袁世凯出山,挟北洋军之威,玩弄两面手法,先是逼载沣退摄政王之位,再向隆裕逼宫,使得后者答应让国。清廷在1912年颁布逊位诏书,一番操作之下,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成了最大赢家。

小结

清朝之亡,在前怕狼后怕虎的载沣放走袁世凯的那一刻就已经写下了伏笔。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载沣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又重新起用袁世凯,袁世凯会忘掉被你逐黜之辱吗?袁世凯出山,将清朝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决,变成了自己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和谈,将清朝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他先指挥北洋军与革命党大战于武昌,收回汉口和汉阳,挫了革命党锐气,又授意北洋军官联名通电赞成共和,向隆裕和溥仪这孤儿寡母逼宫,隆裕在袁世凯等人的恐吓中,颁布了逊位诏书,于是清朝就这样灭亡了。

严复写给熊纯如的信中的几句话,可以概括无领袖之才的载沣当国的后果:

读遍中西历史,以谓天下最危险者,无过良善闇懦人,下为一家之长,将不足以庇其家;出为一国之长,必不足以保其国。古之以暴戾豪纵亡国者,桀纣而外,惟杨广耳。至于其余则皆煦煦姝姝,善良谨葸者也。

我觉得,如果载沣和隆裕在1908年末能够硬气一把,杀掉袁世凯,就不会有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亲手终结清朝统治这回事了。清朝极有可能会多撑几年,不会这么容易就将统治权拱手让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