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黄鹂鸣翠柳

2023-07-14 18:45:03 77阅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的这篇脍炙人口的绝句,创作于公元七六五年,时年杜甫54岁。

正月三日,诗人辞去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随后一年内在蜀地到处奔波,并于岁末病倒在云安县(白帝城)。 在这首七绝中,诗人用白描的笔法,给读者描绘的是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场面。既给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感觉,也令诗人慨叹自己暮年已至,国家待兴,效国无力的无奈。也只好做那“千秋雪”,遥祝待航的“万里船”了。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约两年的时间,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开元以前的盛况,再不复见了。饱经战火的国家此刻百废待兴,在此期间杜甫的创作达到了颠峰。其作品大多集中于四十岁以后到终年这段时期。诗人的中晚年生活正是在战火的颠沛流离中,并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作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能否改为两只黄鹂?

这是杜甫的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一句,属于对偶句的一个分句。对偶句一般不要求严格对仗,现在这两句出自绝句,那就不同了。作为格律诗的绝句要求必须对仗,对仗除了要求词性一致,还要求平仄音调要符合格率要求,也就是平仄交替错落,尤其是二四六等偶数位和尾字必须合乎音律规律,达成悦耳动听的效果。本句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个”字处于偶数位,按律应为仄声,如果改为“只”,平声不合音律要求。

另外还要顾及与对句的配合,如果改“只”与对句同位的“行”都是平声,则破坏和谐的音律。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

绝句

唐 ·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2][3]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两只黄鹂鸣翠柳是什么古诗?

应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

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几度风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唐朝杜甫写的(绝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