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之死,曹植七步成诗的真相是什么
曹植之死,曹植七步成诗的真相是什么?
曹植以盖世才华七步成诗,名扬天下,把动了杀机的曹丕感动地鼻泪横飞。我们很少怀疑曹植本事,是否冤枉了曹丕?其实曹丕根本不会杀曹植。
七步诗两个版本真伪一个版本是我们熟知的四句;另一版本六句,最早录在《世说新语》,全文如下:
《世说》编者南朝宋刘义庆,是武帝刘裕的侄儿,国家图书馆馆长。彼时的刘义庆距七步诗(220年)不到200年,加上刘义庆身份、地位,我们相信他不会胡扯。所以四句七步诗或为后人简化版。
甄宓送给曹植的金缕玉带枕?足够理由证明:曹丕不可能杀曹植(1).曹丕知道难不住曹植
兄弟俩同为卞夫人所生,曹丕只长5岁。他很了解曹植脾性,更清楚弟弟有多大能耐。曹丞相酷爱诗文,他们兄弟、建安七子和文武百官等,诗文辞赋交流必不少见。以曹植《登台赋》为例。
公元210年,曹操登上铜雀台,大手一挥,令几个儿子登台比赋。曹植只咬下笔杆,打个响指,160余字一挥而就。曹丕多少次边吃灰,边看着弟弟一骑绝尘而去……曹丕心里很清楚,天下无人能在才思敏捷上赢曹植,他根本就没把握难住曹植。请问,曹丕手握主动权,却赌曹植最强游戏,曹丕会那么蠢么?
王献之《洛神赋》(2).七步诗地点保曹植无忧
传曹丕欲加谋反罪,约见于池厅......当着文武百官和士兵的面,曹丕杀亲弟弟给大伙看,让天下人看他是个多没人性的东西?这得多蠢才干的出来!
杨德祖已死,曹植大势已去,现在还杀他干嘛?大局为重,江山要靠自家人的。再说了,曹植当时文学第一人,说杀就杀,闹玩似的!
祝枝山《曹植诗四首》草书贴之《箜篌引》(3).卞夫人还活着,曹丕绝不敢动曹植
曹丕或有过干掉曹植的念头,没敢并非因多怕爹,他怕的是娘,所以他只敢打压曹植。卞夫人只要活一天,曹植命可无忧。
七步诗成于220年,卞夫人于230年才去世……曹丕怎么敢杀弟弟?
七步成诗,曹丞相去世,都发生在220年。一年里,才死了亲爹,又杀死亲弟,再气死亲娘,曹丕觉得这样挺好?弑弟、逆父、逆母、逆天下?
最靠谱的真相植虽羽翼尽失,曹丕还是要提醒下,便戏言: “世人皆知子健文思天下无二,那就在百官面前一展身手,七步成诗,否则以欺君之罪责罚云云。”
当然,曹丕知道他弟那本事。一,在天下为曹家增光;二,让曹植明白:你哥我才是魏帝;三,让众人看看他这个哥哥常念手足情啊。一箭三雕,这才是曹丕本色!
所以,无论哪方面,曹丕都不可能杀曹植。借七步成诗更经不起推敲:曹植以才思敏捷著称于世,写过近10种文体;曹植是第一个诗仙,五言诗鼻祖。曹丕赌才华就够蠢了,还赌诗……
古人好诗文,众人面前玩诗词歌赋也是常事,曹丕最多只是借“戏谑”方式提醒曹植罢了。怎么说,毕竟是亲生兄弟,更无必杀的理由。
曹昂是怎么死的?
曹昂之死虽然死于张秀手中,实质死于曹操的不检点,他染指了张秀的婶娘,曹操的儿子们都很了不起,但曹丕的早逝、曹植的狂妄、曹冲的夭折、曹昂的尽孝之死、曹彰的鲁莽,都很让人遗憾,这也许就是作为强势父亲儿子的悲哀,如果曹丕兄弟能够活的久一点,再团结一点,就没有司马父子的崛起,历史就是这样的有趣和无规无律。
为何落了个相煎何太急的下场?
说曹丕迫害曹植,完全是出于一首诗,这首诗出自《世说新语》,名字叫《七步诗》,相传是曹丕让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里完成一首诗,否则就要杀头。
这首诗的内容是: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走七步路能有多少时间,了不起只有七八秒时间,曹丕让曹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一首诗,无非就是想找个借口杀曹植罢了,但事实远远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简单。
《世说新语》只是一本南朝时期,编写的文言志小说集,记载了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一些名士的言行和秩事,说到底只是一本小说集,相当于现在写名人或明星的八卦杂志一样的性质,因此不可信。
其实曹丕与曹植的关系,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差,同时曹丕对待曹植也没有想像中那么无情,兄弟俩的关系,总体来说并不是很差。
曹丕、曹植二人同为与“建安七子”齐名的三曹之一,另一个是他们的父亲曹操,相对来说,三曹之中,曹操的文学成就高 ,曹植次之,曹丕最差。
当然了,说曹丕与曹植关系不好最大的理由就是接班人之争,其实在曹操心中,接班人早就确定下来了,就是曹丕,只是在心中没有说出来,反而不断的征求身边大臣的意见,曹操并不是自已没有意见,而是想听听别人的意见,从臣子的角度想了解一下,以便让自已的决定更加放心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呢?
之所以说曹操早就定曹丕为接班人的意向,是有几个原因的:
1、曹丕早就在211年就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当时曹植是没有官职的,而曹操本人的官职也就是丞相,曹丕是副丞相,这不是接班人又是什么?
2、曹操的三个嫡子:曹丕、曹彰、曹植中,最小的曹植最先被封候,211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后改为临淄侯,216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唯独曹丕没有被封候,并不是曹操不喜欢曹丕,而是因为曹丕是接班人,是要继承父亲曹操的爵位和官职的,曹操的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这个儿子只能是曹丕,其它封了候的儿子,就已经被排出继承人之外了。
3、曹丕是嫡长子。这个理由相当充分且有理有据,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就是嫡子继承制,曹丕不仅是嫡子,而且还是长子,嫡长子的身份优势无人可比,曹操曾经问过贾诩,关于立接班人的看法,贾诩不说话,曹操再问,贾诩来了一句: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马上就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因为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导致内部争权夺利,最终整个势力的覆灭,贾诩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要曹操不要学袁绍和刘表一样,那就不等于变着戏说告诉曹操要:立嫡长子为接班人吗?
4、选接班人是要看综合能力,而不是看文学能力。曹植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文学方面,对于政治、谋略、治国、用人等等其它方面来看,都是不如曹丕的。并且曹植除了文学才能外,在其身上有一堆的坏毛病,举两个例子:
一是曹植借着酒劲擅闯司马门,司马门只有皇帝举行典礼时才能走的,曹植犯下大罪;二是曹植经常与一帮文人朋友通宵达旦的饮酒。
作为一个文人来说,曹植的行为没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或者接班人来说的话,任性而为,随意处事不是一个最高领导人应有的性格,这样的人当上了接班人,整个国家也会陷入混乱,作为一国的领导人,需要的是综合才能,显然曹植比不上曹丕。
曹操最终在公元217年立曹丕为法定的接班人,而这一年离曹操去世也只有2到3年了,曹操在220年去世后,曹丕就继承了曹操的一切官职和爵位,成为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与曹植关系最差的时候,无非就是在曹丕还没有被立为接班人的那几年里,但是曹丕继承皇位后,对曹植是有提防,但并没有迫害曹植。
至少有三点说明曹丕对曹植并没有加害之心:
1、曹植曾喝醉了酒,辱骂监国使者灌均。监国使者代表的可是皇帝曹丕,如果曹丕真有心杀曹植,这个罪名就够曹植死了,可是曹丕并没有杀曹植,只是降了他的爵位。
2、东郡太守王机、 防辅吏仓辑诬告曹植谋反。曹植进京向曹丕解释,当时很多大臣为了迎合魏文帝曹丕,建立杀曹植,但是曹丕力排众议,并没有杀曹植,只是将曹植改封其它地方了。不仅如此,还在第二年将曹植封为雍丘王。
3、给曹植增加食邑。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孙权回来,路过曹植的封地雍丘,特意去看望曹植,并且给他增加食邑,这是曹丕生命中的最后第二年,可见曹丕还是顾及兄弟之情的。
但话又说回来,曹丕虽然屡次赦免曹植的死罪,但是对于曹氏宗亲一直是严加监视,防止这些人掌权,尤其是曹植和曹彰两人,但曹丕此举无非就是为了自已这一脉的江山和政权稳定,如同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一样的目的。
所以说,千万不要被七步诗误解,曹丕这个人虽然有些薄情,如赐死甄氏,严加监管曹氏宗亲,但并没有举起屠刀对着自已的兄弟,和曹植的关系虽然没有想像中的好,也没有你想像中那么坏。
至少“相煎何太急”是没有的。
曹植的哪个诗句写出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慷慨激昂?
曹植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慷慨激昂的诗句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原文:; 白马篇; 曹植 (魏晋);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赏析:; 这首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一说是指他的胞弟曹彰,另一说是指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作者:;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和曹彰是怎么死的?
曹植死因: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曹彰死因:黄初四年(223年),曹彰到洛阳朝见,因病逝于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