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玉之死,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女将

2023-06-24 00:15:03 92阅读

梁红玉之死,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女将?

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批女性,她们虽然不是最历害的将军,但她们发挥着巾帼英雄的作用,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值得称赞和崇敬。她们是:

△张琴秋,浙江桐乡县石门镇人,1924年入党,早年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博古、杨尚昆是同学,她也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她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曾任“妇女独立团”的团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张琴秋与朱德、任弼时、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等二十位红军高级领导人同为西北局委员,她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她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由于在地方工作,没有授予军街。而陈赓、陈再道、王宏坤、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王新亭、刘华清等这些威名赫赫的共和国的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当时都曾是她的部属。《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认定张琴秋是红军唯一的女将领。

梁红玉之死,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女将

△王泉媛(女),江西吉安县敖城镇沪富村人,1934年入党。1934年10月,她与康克清、贺子珍、刘英等30多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红军西路军组建妇女先锋团,王泉媛任团长,全团1300多名女战士。她们一路西征,浴血祁连,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展开血战,打山丹、攻张掖,因寡不敌众,在甘肃临泽不幸被俘。电影《祁连山的回声》就是以她为原型拍摄的。后来她趁机逃脱,一路乞讨,回到了家乡,新中国成立后,她当过大队妇女主任,生产队长,养老院院长等。

△王定国,四川省营山县人。1933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三过雪山草地的艰苦两万五千里长征。曾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在西路军征战中,浴血河西走廊,被俘后经组织营救脱险。后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负责接收失散的西路军人员。在兰州八办,他与革命家谢觉哉结为革命伴侣。

当然还有贺子珍、邓颖超、康克请、蔡畅、刘英等一批红军女战土,她们都是老一辈革命家,巾帼英雄。

历史上的前二十位巾帼英雄红颜女将该如何排名?

我为中华历史上二十位巾帼英雄红颜女将总排名如下:1受命于天地位崇高功高名重的殷商王后大祭司第一位女统帅妇好,2将门虎女身份尊贵英勇刚烈死的悲惨前秦王后毛氏,3历经三朝镇守一方倾其一生用尽全力保卫和平促进发展友谊尊为圣母岭南冼英夫人文武双全深明大义守土安邦,4唐朝巾帼公主第一人女中豪杰助父兄开创大唐盛世立下不朽之功大唐平阳公主,5大唐传奇女英雄为大唐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平定叛乱开疆扩土樊梨花,6西晋忠孝奇女子智勇小英雄荀灌娘,7北魏女英雄忠孝两全为国征战替父从军花木兰,8一9北宋传奇女英雄巾帼豪杰将门虎女杨门忠烈万古流芳佘赛花和穆桂英,10唐朝传奇奇女子风尘三侠之一大将李靖之妻红拂女,11南宋巾帼女英雄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妻梁红玉,12一13明朝两位巾帼英雄女中豪杰红颜女将战功赫赫名扬四海威震八方响誉天下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和唯一正史所载的以战功封侯的女将军秦良玉,14一15晚清女英雄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和鉴湖女侠巾帼英雄秋瑾,16一17唐朝女子称帝第一人失败的女英雄陈硕真,18晚清太平天国女将天王洪秀全之妹洪宣娇,最后两位晚清小刀会女首领周秀英和川西反清女首领廖观音。

历史上有樊梨花和穆桂英这两位女将吗?

谢邀,答案是这两个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

↑穆桂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先说穆桂英,她是《杨家将》里大名鼎鼎的人物,可以说,在杨家将家族男丁几乎死绝时,穆桂英凭借自己的杰出才华,强行给杨家将带来了荣誉,其中的巅峰之战,就是大破天门阵。

穆桂英虽然历史上并无此人,但她是有原型的,原型就是杨文广的妻子慕容氏。

其实整部《杨家将》都是有原型的,比如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这祖孙三人历史上都是确有其人的。

在演义中,凭空虚构出来了一个关键人物——杨宗保,他是杨延昭(杨六郎)和妻子柴郡主的儿子,那么杨文广呢?变成了杨六郎的孙子。

试想,杨宗保这个人物都是虚构的,他的妻子自然也是虚构出来的,所以穆桂英并无其人。

↑杨宗保是虚构出来的人物↑

在演义中,破除天门阵成为杨家将最头痛的问题,杨宗保的部将孟良去了五台山,请来出家已久的杨五郎,杨五郎说要破天门阵,必须用降龙木做斧柄,因此杨宗保就去了穆柯寨找寻降龙木,邂逅了穆桂英。

两人历经曲折,终于结成眷属,随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五郎阵斩萧天佐,堪称杨家将扬眉吐气的一场胜利。

有趣的是,明代熊大木写的小说《北宋志传》里,杨文广又不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儿子了,而是柴郡主在天门阵战役中沙场产子,生了杨文广,杨文广变成了杨宗保的弟弟,可见古人的脑洞很大啊。

↑樊梨花纯粹是虚构出来的人物↑

至于樊梨花,那肯定是虚构人物了,因为她简直不是人,而是半仙……

樊梨花本是西凉国,也就是西突厥的一名女将,她的父亲是寒江关守将樊洪,由于爱上了唐朝大将薛仁贵之子薛丁山,樊梨花在江山和帅哥之间,选择了帅哥,樊梨花不但帮助薛丁山征讨西突厥,而且一度成为大唐王朝的讨西大元帅。

樊梨花不但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而且抛弃了她的未婚夫杨藩,杨藩不但输了爱情,还在战争中阵亡,死前他发誓要在来世复仇。

↑杨藩一生可怜,输了国家输了爱情↑

杨藩转世为薛丁山和樊梨花之子——薛刚。在一个上元节花灯会上,酒醉的薛刚大闹灯会,间接害死了七皇子,唐高宗因为七皇子的突然死亡,大感悲恸,竟然也跟着驾崩了。

事情闹大了,武则天下令把薛氏家族一家三百多人全部杀死,薛刚侥幸逃脱,而樊梨花则被自己的师父骊山老母所救。

武则天把薛家满门的尸体埋在一起,以铁浆封死,称其为“铁丘坟”。接下来,樊梨花率领儿子薛刚起义,反对武则天,最终打破了“铁丘坟”,把薛家满门尸骨重新安葬。

实际上,樊梨花这个人物出现的很晚,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如莲居士的人物,写了《说唐三传》,里面最早描述了薛丁山和樊梨花的爱情,再往后,这个故事被许多戏剧和文学作品引用,樊梨花也成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薛丁山本事远不如妻子樊梨花↑

薛丁山在历史上也并无其人,他的原型是薛仁贵的长子薛讷,这个薛讷可不简单,他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薛刚也是虚构的,他的原型是薛仁贵之孙薛嵩,薛嵩是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的儿子,他曾加入过安史之乱时的叛军,为史朝义守卫相州(今河南安阳),后来归顺唐朝,获封平阳郡王。

值得一提的,薛嵩的儿子薛平和孙子薛从都是唐朝名将,可以说,薛家将在历史上是名副其实的存在,比杨家将更显赫,也延绵更久。

但要说穆桂英和樊梨花谁强谁弱,那就不好说了,两人都是演义里最有名的女将,你更喜欢哪个呢?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引领时代的歌女?

有,有一位歌女不仅引领了古代,还引领了现代中国。这位女子家喻户晓,你若是不认识她,那你就是个“文盲”。

这位女子就是曾经在浔阳谈琵琶的女子!

事情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白居易的男子在浔阳送客。船外秋风瑟瑟,船内把酒言欢,诉说离别之情。恰时传来一曲琵琶声,听到这般天籁之音,送客的主人忘记归家,准备离去的客人也停驻不前。

是谁?究竟何等才人才能弹出这等天籁之音。

快,快把船移过去再仔细听听这乐曲。此时,一位姑娘抱着琵琶从船内缓缓走出来。秋风拂起她的裙摆,秀发在风中飞扬。姑娘似乎有点害羞,用琵琶遮住她那精致小巧的半张脸,可单单只看那半张脸也知道此姑娘必是九天下凡。

将姑娘邀进船内再作一曲。姑娘虽是羞涩,但也应答。试弹几声,别有情致。姑娘将自己的心事弹进乐曲中,诉说心中悲切凄凉之事。

觥筹交错间,乐曲突然停顿,举杯言欢的人也放下了酒杯,整个船舱突然陷入了沉寂。沉默比呐喊更有力量。跟着姑娘的节奏,众人沉寂在自己的心事当中。突然又是一曲,如同山间洪流般倾泻而来,又将在座的各位拉回了现实中。然,终归沉寂,只有一轮月亮挂在天空中。

姑娘说她是京城人士,十岁便学得琵琶,是乐坊中弹得最好的。年少时风光无限,技艺超群,每回弹琵琶都能被大师赞叹,容貌举世无双被同行嫉妒。京城的富家子弟皆拜在她的石榴裙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美好的青春就在弹琵琶的指缝中溜走了。如今年老体衰,追捧的人也不在了,只能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的眼里除了金钱别无其他,前些日子出差,只留她独自一人守着这寂寞冷清的月亮过日子。入夜时,年少时的风光总会钻进脑子里,想到曾经的美好,只能用眼泪祭奠逝去的青春。

男子听到这里,摇头感叹几声,同样都是可怜人,今日相逢又何必询问曾经是否相识呢?曾经春花秋月花好月圆,可如今却只能对着这月亮举杯消愁。姑娘,你别走了,我送你一首诗,名字就叫《琵琶行》,如何?

这位歌女够厉害吧,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感而发,并为此写出一首《琵琶行》的千古绝唱。千年后还纳入了高中课本。我相信没有哪位歌女能比琵琶女更能引领时代的了!

直接就是第二第三第四的作品?

金庸的《射雕三部曲》。-这是我看到问题后,第一秒的反应。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再到《倚天屠龙记》,从来都不是整个系列剧情上的第一、二、三部,而是第二、三、四部。而真正的第一部,一直都藏在暗中。-公元12世纪初叶,处北宋政和年间。徽宗皇帝继位未久,下令遍搜天下道书,并命黄裳主持编刻发行。黄裳受任数年间细读道书,偶然悟得上乘武功。徽宗喜求道,擅书法,治国无方,重用蔡京等佞臣。对外,徽宗与蔡京等人谋划与金国夹击日衰的辽国,宋军大败而归。对内,蔡京等人祸国乱政,民不聊生,义兵四起。此间,自唐朝时由波斯传入中土的摩尼教日盛,此时名为“明教”。明教鼓励受压迫民众以暴力抗法,而非原有官方所宣儒道佛门的逆来顺受。如此行侠仗义,颇得武林各大正派之心,于是各派中,多有年轻后辈加入明教。而徽宗治下的北宋朝廷对外战败,对内加赋,民变渐渐积小成大。明教教主方腊,带同教众于吴越之地起事,一时势大,与梁山、王庆、田虎三支义军齐名。起事之地,处于黄裳治下,黄裳当年便数次袭击明教义军,杀法王、使者等教内高手数人。徽宗察觉明教的威胁,将之定为邪教,并于第二年令童贯率十五万军征讨方腊义军。此前梁山义军已受招安,摇身一变成为官军,并已替朝廷灭了王庆、田虎两只起义军。此役,梁山军作为童贯大军先锋征讨方腊义军,黄裳率地方军策应。此前明教已有诸多顶尖高手被黄裳击杀,军力虽然日盛,但总坛实力锐减。最终帮源洞一役,在黄裳缺席下,宋将韩世忠率一众军中高手与梁山高手攻入义军总部。明教教主方腊虽一人武勇,奈何诸多高手围攻,血战弥久,终被武松、鲁智深合力所擒。方腊义军就此被扑灭,经此一役,明教一时式微,活动转入地下,总坛迁至西域昆仑光明顶。不久后,武林各大门派遣出多名高手围攻黄裳,为门下投入明教而为黄裳所戮的弟子报仇。黄裳寡不敌众,杀得数人后,重伤逃入深山,而黄裳满门被武林“正派”高手们尽数屠戮。匿于深山之中,黄裳苦苦思索各派仇家武功,谋求破解之法,春去秋来,年年雪花不同。就在黄裳隐居期间,靖康之变发生,金国先灭辽,再灭北宋,掳走徽宗钦宗等皇族主脉。康王赵构幸免遇难,召集北宋余下散兵败将,沿淮河往南,恢复宋朝正统,并定都临安,为南宋。南宋建朝后,岳飞、韩世忠等中兴四将北伐金国,颇有战果,岳飞日渐功高盖主。未数年,高宗与秦桧密谋与金国媾和,岳飞被陷害入狱,不幸于风波亭遇害。岳飞临终前,留下兵法遗书一部,并在书中勉励后人忠义报国,此书被收入宫中。北伐大业远去,中兴四将死的死、老的老,韩世忠携梁红玉归隐西湖。原韩世忠部将上官剑南,此时已投入铁掌帮,并凭自身才干成为帮主。听闻岳飞遇害留书,上官剑南夜闯皇宫盗书,成功后将书献与韩世忠。韩世忠年老心衰,与上官剑南商议暂将此书暗藏,等待后世英杰出现。上官剑南作诗“武穆遗书,在铁掌山,中指峰上,第二指节”,并附铁掌山画与岳飞诗作于纸上。此后上官剑南再入皇宫,将带有线索的纸卷留在原存遗书之处,等待将来的取书者发现。此时黄裳已隐居二十余年,各正派年轻高手先被黄裳屠戮,复在天下大乱中丧生不少,武林衰微。河朔剑术高手独孤氏,于此二十年间日渐成长,在岳飞入狱那年创出“独孤九剑”。此后独孤氏持玄铁剑横扫天下,难觅敌手,自号“独孤求败”,寂寞惫懒,隐居山林与巨雕习剑。又二十余年之后,黄裳终于尽破各派武功,自身所研习的武学大成,遂出山复仇。然则不想,距其入山隐居已过四十余年,大多数仇家均已故去,唯余一女,当年花季,已变花甲。黄裳有所悟,复仇心遂淡去。此时黄裳亦年事已高,将毕生武功录下,编成《九阴真经》上下两部。因书中武功过于高妙,恐落于歹人之手而为恶,遂将总纲改写为难译的梵音汉文。复十余年,黄裳故去,而他留下的《九阴真经》成为武林中人抢夺之的,一时掀起无数腥风血雨。独孤求败也在襄阳以北的深山中孤独的故去了。临终前,他将自己毕生所用之剑均存于高崖之上,为剑冢,而剑法秘籍另存。以短短数句话总结自己一生,刻于剑冢,以长抒自己毕生难求一败之遗憾。而此二、三十年间,上官剑南中兴铁掌帮,使之成为与北方丐帮齐名的天下大帮。上官剑南晚年时,门下弟子收下一名幼徒,姓裘名千仞,武学天赋出众,才能机智过人。上官剑南等对裘千仞悉心培养,将自己改进后的铁掌功夫尽数传授,欲将之培养为接班人。此时距方腊遇难、黄裳入山隐居已过五十年,黄裳、独孤求败均已故去,武林式微至极而始返。咸阳义士王喆,从大概岳飞遇害二十余年后时,开始在北方率民举义。王喆其人本为武林中年轻一辈的奇才高手,举义后一时聚拢了众多武林人士。然义军在金国后方征战二十年,败多胜少,武林高手难敌大兵战阵,王喆虽武勇,却是难以回天。起兵二十年后,义军终于覆灭,王喆藏入在钟南山的地下基地,自名“活死人”,自谓居“活死人墓”。而后他终被多年相知的好友,女侠林朝英所激出墓。王喆举义多年,一直与林朝英通过书信互通有无,二人感情笃厚,林氏颇有相从之意。然则王喆初时心系战事,义兵兵败后心灰意冷,而二人均心气高傲,于武学修为上互不相下。最终二人终于鸳盟未成,王喆将活死人墓让于林氏居住,自己却出家于钟南山前。王喆此时自取道号“重阳”,从此名王重阳,在终南山上建重阳宫,手创道门新派全真教。初时跟随者,唯有好友师弟周伯通,与多年来收入门下的七大弟子而已。七大弟子学艺未成而闯荡江湖,行侠仗义,闯下“全真七子”的名号。王重阳手创全真教不久,少林寺遭际大变,一名火工头陀偷学武功多年后,造反大闹少林。火工头陀最终杀得数人后匿走,逃至西域,自行收徒立派。而少林苦慧禅师一怒之下,也去寺远走西域,手创西域少林,从此中原少林派衰微达数十年。创全真数年后,王重阳偶然得到了黄裳留下的《九阴真经》,他武功本已高绝,从此更加精进。一日,与某无名云游僧人斗酒比武,论证《九阴真经》,无名僧人受到启发,创《九阳真经》。日后此僧于少林寺挂单期间,将手书的《九阳真经》藏入《楞伽经》,并假托为达摩祖师所作。而林朝英隐居于钟南山后,毕生情愫难抒,爱极成恨,创下一系列克制全真武功的功夫。隐居十余年后,林朝英故去,仅留下一名丫鬟,五口棺材,以及满墓的武功墓刻。王重阳数次秘入古墓,尽知林氏所为,心中有愧,却将《九阴真经》中的部分武功刻于古墓示胜。此时距离方腊遇难、黄裳隐居已过近八十年,距岳飞遇难近六十年,距王重阳出家近二十年。武林元气渐渐恢复,少林派虽衰微,江湖上却涌现出黄药师、洪七公、欧阳锋、裘千仞等高手。而西南大理国,已是段誉之孙段智兴在位年间,段智兴武学上虽未达祖父之就,亦颇有所成。王重阳此时年事颇高,自觉不久于人世,却不愿《九阴真经》在自己死后继续危害武林。遂遍洒英雄帖,召集当世年轻英豪至华山绝顶比武,约定胜者得书,以正自己存书之名。黄药师、洪七公、欧阳锋、段智兴四人如约前来,而裘千仞功夫未成,自知不敌而婉拒。华山绝顶之上,五人两两捉对,较量七日七夜,终究是王重阳技高一筹,其余四人拜服。从此王重阳名正言顺的保有《九阴真经》,此次校武也被后人称为“第一次华山论剑”。王重阳被称为中神通,余者为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皇爷、北丐洪七公,称当世五绝。王重阳察言观色,知洪、段二人心正,而黄虽邪而不恶,唯有西毒欧阳心术不正。为防自己身后,西毒盗取《九阴真经》为害,王重阳南赴大理,与南帝互传克制西毒的武功。此期间,随行的周伯通与南帝妃子瑛姑私通,酿下大祸,日后成为无数恩怨的源头。返回钟南山后,王重阳诈死,骗得埋伏在周围的西毒,而王重阳骤起而以一阳指破了西毒蛤蟆功。西毒功破逃走,而王重阳灯枯油竭,真的就此仙去,留下了一部不愿毁去的《九阴真经》。随后周伯通外出藏书,被黄药师夫妇所骗,黄药师终也得到了半部《九阴真经》复本。为了在约定的时隔二十五年的第二次华山论剑中得胜,余下的东西南北四绝均倾尽全力的修炼。西毒与裘千仞暗通,设下毒计陷害南帝:裘千仞潜入大理将南帝的“幼子”打伤,引南帝毁功施救。谁知这“幼子”竟是瑛姑与周伯通所生,南帝不愿施救,幼子亡,瑛姑愤而出走,南帝愧而出家。此际,黄药师隐居的桃花岛上也现巨变,其二徒陈玄风与三徒梅超风私通,偷《九阴真经》逃走。黄药师激怒之下自毁长城,将余下四徒曲灵风、陆乘风、武眠风、冯默风的武功俱废,赶出门外。黄药师妻子生女黄蓉难产,逢此变,又耗尽心力重默了一遍《九阴真经》,终因心力耗竭而亡。而数年后,周伯通反应过来被黄氏夫妇所骗,上桃花岛寻黄药师索要经书抄本。二人一言不合,黄药师将丧妻之痛转而发泄在周伯通身上,周伯通受伤躲入山洞,二人僵持不下。从此黄药师与周伯通,以是否出洞为鉴别,打赌争胜负,二人洞里洞外,斗上了十余年。此时,距方腊遇害九十年,距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三十年,距第一次华山论剑事过十年。王重阳林朝英已故,全真教在全真七子治下愈发昌盛,与洪七公治下的丐帮呼应,控制北方武林。黄药师一门已毁,与周伯通赌气,而南帝心冷出家,裘千仞则心术渐歪,率铁掌帮私通金国。五绝行踪隐匿,少林派式微,明教西逃,武林中一时无大事。而南宋保得八十年的安宁岁月,北方金国虽虎视眈眈,但一时未曾南下。南宋朝廷陷于安逸,日益腐朽,向金国献媚,金国虽不敢大兵南下,铁骑亦也蹂躏了南宋边境。这拢共近百年间,武林亦曾昌盛,然则天下陡变,大宋国势不振,屡遭北方游牧民族蹂躏。武林绝顶高手屡次出现,从黄裳、方腊、独孤求败,到王重阳、林朝英、无名僧。甚至还有南宋朝廷中的暗藏高手,手创《葵花宝典》的某无名太监。留下的顶尖武功秘籍之多,亦是各代之最。从《九阴真经》到《独孤九剑》,从《九阳真经》到《葵花宝典》。然而再昌盛的武林,再顶尖的高手和秘籍,也无法挽回天下大势。宋朝国力其实甚强,军力也非羸弱,但腐败之下,竟是难以抵御外敌。一代代武林高手投身于救国救民或抗金大业之中,然而均以失败告终。随着高手们次第故去,武林一时无事,而更加磅礴的故事与历史,已在水下酝酿成熟,即将发生。-这就是《射雕三部曲》系列中,暗藏的真正的第一部。这等磅礴的背景,丰满的故事,跌宕的情节,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丝毫不逊于三部曲。然而金庸却没有将之写出来,而只将这些情节隐藏入了以《射雕三部曲》为首的其他著作中,从不同的后世人物的口中,或是从旁白口中,回忆和转述出了这些剧情。不止是《射雕三部曲》,其他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书剑恩仇录》开篇剧情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宫闱之变、乾隆被掉包等诸多重要剧情。《碧血剑》一书,真正的主角袁崇焕和金蛇郎君,在主线剧情开始前均已故去。《天龙八部》中,主线剧情之前,萧远山遇刺,段正淳滥情,段延庆失位,叶二娘情殇。《侠客行》中,从龙木二岛主到赏善罚恶二使,大量重要情节都发生在主线之前。《笑傲江湖》更不必说,全书主线基本都与数十年前华山派与魔教争抢的《葵花宝典》有关。《鹿鼎记》在剧情上承接《碧血剑》,但两书主线之间,也跳过了大量后来回忆出的重要剧情。为什么总是不写?为什么总是前置隐藏剧情?金庸写书,总像是在一个宏大的历史线条中,截取其中一段。以真混假,以假乱真。越是主线人物和剧情,描写越细致,虚构也越夸张;越是次要人物和剧情,描写越粗略,也越贴近史实。而只在一条漫长的历史线上,截取一小段作为主线剧情时间的手法,并没有使作品显得不够丰满。恰恰相反,金庸的这种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更加有无限背景的神秘感,让人对其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更感到畏惧和崇敬。《射雕三部曲》最终只有三部,而藏匿了“真正的第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半留白”手法使得整部系列剧情的境界,更上了一个台阶,也许也不为过。这第一部的缺失,确是神来之笔。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