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什么科,大熊猫体重70什么

2023-06-04 11:30:04 96阅读

大熊猫是什么科,大熊猫体重70什么?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giant panda

大熊猫是什么科,大熊猫体重70什么

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个单属单种。体型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像猫,因而得名。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竹林中,俗称花熊和竹熊。中国特产。

大熊猫体长1.2~1.5米,体重 50~80 千克,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8米,体重近200千克;体毛以白色为主, 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

大熊猫是一个孑遗物种。曾有活化石之称。关于大熊猫的分类位置。有人认为它和熊类更接近。有人把它和原归入浣熊科的小熊猫合在一起,建立熊猫科。最近从中国禄丰古猿地点发现的原始大熊猫化石表明,它还是和熊科的关系更接近。现多数学者赞成建立单属种的熊猫科。熊猫科现生种局限于东洋界的北部,最早的化石发现于全北界的上上新统。在更新世中期最繁盛,其化石遍及中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诸省,在陕西北部、山西、北京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现代大熊猫的典型栖息环境特点是山高、谷深、树高 、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们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场所。大熊猫虽属食肉目,却喜素食,偶尔亦吃动物,但主要食物为少数几种细小的箭竹类的笋和较青嫩的茎、叶。虎、豹等天敌无法钻进茂密的箭竹丛追猎,而它们却能在其中穿行自如;偶遇豺群围袭,还能迅速爬上竹林中高大的乔木,隐身于枝杈间,此刻,其黑白花纹还可起到保护色作用。大熊猫在形态构造上,以及生态和生理上都有不少与这种独特生存环境相关的适应特点。譬如,裂齿退化,臼齿咀嚼面变宽,适于压咬和嚼碎竹杆;竹类较难消化,而且大熊猫的消化器官同所有食肉兽一样,肠道短,盲肠不发达,咀嚼和消化食物都比较粗糙,因此它们每日食量很大,取食频繁 ,当它们在竹丛中穿行时,常边走,边吃,边排泄。

大熊猫既怕酷热、又畏严寒,冬季不蛰眠,一年四季活动,有随气温变化进行垂直迁移习性。夏秋季节多在中山带以上活动,而在冬春时节则向低山区积雪较少的向阳山坡或溪边转移。常到河溪边喝水,饮水量很大,冬春季节常把肚子喝得很胀而行动蹒跚。大熊猫性温驯,不怕人,行动缓慢,能泅水,善爬树,有剥树皮行为。

野生大熊猫多在春末夏初发情交配,此时可听到它们特有的低沉的求偶叫声。晚秋产仔,每胎产1~2仔。初生幼仔很小,仅 100 克左右, 不睁眼, 体裸露无毛,死亡率高达30% ~ 50% 。幼兽生长发育较慢,半年后始能独立取食 。6 ~ 8岁性成熟 ,由于发情期持续时间短,多数只有 10天左右,常因雌雄发情不同步而不能配育。自然寿命约25~30年。

现代大熊猫是残存分布的濒危物种,其数量稀少,只有几十个互不相连的斑点状分布区,估计总数仅有几千只,而且每逢其栖息地竹类因自然开花而大面积枯死时,都有大批大熊猫死亡,其分布点也随之减少。其濒临绝灭的主要内因是其器官结构功能较原始,感觉迟钝,繁殖存活能力低下 ,以及较多依赖特化的外界生存条件,应变能力很差等;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开发则是致使其濒危的重要外因。

大熊猫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从1965年以来,先后在四川省平武、 南坪、青川、北川、汶川、宝兴 、马边、美姑,甘肃省文县和武都,陕西省佛坪等县建立了十几个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还在卧龙和白水江两个自然保护区中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和研究基地。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大熊猫相继成功。70年代以来又取得人工授精繁殖和低温贮存大熊猫精液的成功经验。

大熊猫的别名叫什么?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别名:猫熊、竹熊)

为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动物,是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熊猫的学名就是大熊猫,又叫猫熊,银狗,猛豹,杜洞尕,洞尕,食铁兽等。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它完全是靠吃竹子为主,最喜欢吃大箭竹,华西箭竹,八月竹,大叶筇竹,少花箭竹,短锥玉山竹等等。

大熊猫的体重有多少公斤?

野生大熊猫体重

60~73kg (最重可达110kg )

人工饲养大熊猫体重

80~125kg

扩展资料

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个单属单种。体型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像猫,因而得名。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竹林中,俗称花熊和竹熊。中国特产。 大熊猫体长1.2~1.5米,体重 50~80千克,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8米,体重近200千克;体毛以白色为主, 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

为什么大熊猫喜欢吃竹子?

1、大熊猫吃竹子其实跟生活环境变化有关,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留存在四川、甘肃一带的大熊猫只有逐渐改变食性才能生活下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大熊猫从食肉变为食竹,臼齿也变得特别宽大,适于磨碎竹的纤维。

2、大熊猫每天要花14个小时进食,吃掉大约12.5千克的竹叶和竹干,但只能消化其中的17%左右。其实大熊猫并不是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如果自己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

3、始熊猫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大约在中新世晚期距今约8~9百万年时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然后,始熊猫朝着特殊的生活领域演化为独特的大熊猫科,旁支郊熊猫属于中新世晚期绝灭,主支演化为大熊猫属,其中仅大熊猫一种孑遗于高山深谷密林竹丛中保存至今,由于物种的进化,时代的变迁,导致了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改变,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大熊猫从食肉变为食竹

熊猫是什么科类?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

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