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与典故简短
月饼的来历,月饼的来历与典故简短?
来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介绍月饼的小短文60字?
丰镇月饼,它没有馅儿,却与带馅的一样爽口;它没有华丽的外衣,却有着实打实的内涵;它不会出现在送礼的清单中,却是内蒙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美味的食物也有它的由来。这可口的月饼用什么材料的呢?
首先,应准备好麦粉、胡油、红糖、水,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加蜂蜜和冰糖调剂。其中用胡油150克、红糖150克、面粉500克、小苏打2克。一切准备就绪,便可以开工了!当然,月饼不只是材料问题,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月饼选用家乡的优质深井矿泉水和家乡的人们那种对月饼,对家乡的浓浓爱意。
饼的由来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饼是各种面食的总称,由面粉制作的食物,大多可称作饼。 上古时期,祖先们以稷、黍、麦、菽、稻(五谷)等各种粮食为主食,由于尚未发明磨 盘,吃面食的现象很少。 至西汉初年,有关面食的文字记载就多了起来。相传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将其父刘太公接至长安皇宫里安享清福,可本是山野村夫的老爷子过不惯锦衣玉食的皇家生活,整日里闷闷不乐。无奈中,儿子一道谕旨,按老家的格局,在京城里建了一个村邑。不仅街道房屋、狗窝鸡舍一仍其旧,就连酒肆饼铺也原样复制,可见当时吃饼的习俗已经十分盛行了。 魏晋以后,饼的花样渐渐多了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种是笼屉蒸熟的,也就是蒸饼。开始时是死面的,之后人们发明了发面的方法,面饼就变得松软可口多了,这就是今天馒头的雏形。但蒸饼这个称呼却一直延续了很久,直至北宋时期,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蒸与祯字音接近,为了避皇帝老子的名讳,于是蒸饼就改叫炊饼。《水浒》中,武大郎沿街叫卖的就是这玩意儿。之后人们又在其中夹了馅,就成了今 天的包子。 另一种是在火上烤熟的,叫做炉饼。后又撒上胡麻(芝麻),故又叫胡饼或麻饼,也就是今天的烧饼了。经过改进后,又出现了馅饼。 还有一种是直接下到水里煮熟的,叫汤饼。就是把面揉制好了,直接揪下来,放到水里煮熟就可以食用了,又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就成了今天的面条。 此外还有油炸的油饼、春饼、月饼之类的,都是在原先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手抓饼源于台湾,台湾手抓饼千层百叠,层如薄纸,用手抓之,面丝牵连,其外层金黄酥脆,内层柔软白嫩。故名手抓饼。台湾手抓饼采用传统的清宫秘技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而成,它不但极具生产效益;抓饼时十里飘香、口感外酥内嫩、色泽金黄、满街飘香。闻着香、吃着更香,令人垂涎的香气飞入寻常百姓家中。
中秋月饼在中国流传了多少年?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古代,每到中秋节,人们就会在香案上摆上象征丰收的圆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
古代少女们都要拜月,是祈求住在月宫的天仙嫦娥能保佑自己,面如皓月、貌美如花。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中华名小吃拖罗饼的来历?
广东化州的一种食品,在中秋节时候吃,相当于月饼,以前化州没有常见的广东月饼,是吃拖罗饼过节;现在,拖罗饼在中秋节时,也比月饼受欢迎,月饼用于送礼,而自家食用还是会选择拖罗饼。
该饼皮薄,皮层类似光酥饼,传统的馅为揶丝花生仁白糖馅,现在也有咸的,一般是叉烧瓜子仁类。拖罗饼直径约为1分米,厚1.5厘米,基本是在化州市内才有得卖。 拖罗饼名字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卖饼的货郎挑着自制的饼沿街叫卖。为了引人注意,他边走边敲锣。由于这种饼非常好吃,很受人们欢迎。大家就给这种饼起名叫“拖罗(锣) 饼”。拖罗饼和传统的方式月饼相比,外形更具特色,馅料以椰丝、伍仁、叉烧为主料,其中椰丝占了大部分。吃起来,椰香味特别浓郁,别有一番风味。
金满楼连锁饼店从1996年起就开始生产拖罗饼,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同行业中卓卓领先,现在还采用了先进脱氧保鲜技术,解决了拖罗饼保鲜时间较短的问题。
2003年,金满楼椰丝拖罗饼被广东烹饪协会评定为 “广东名小吃”。同年,又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从此,金满楼拖罗饼成了化州的 “名牌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