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形容音乐还是诗歌,3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谁的独特魅力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音乐还是诗歌,3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谁的独特魅力?
“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名为《韶》的音乐,由于沉浸于音乐中,竟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的味道。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
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一个境界三个月。孔子的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他也可能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宁静,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孔子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什么?
形容音乐好听。
孔子认为《韶》乐是尽善又尽美的音乐,内容意蕴美好向善,舞蹈声音优雅动听,已经是好到极致了,因此才会听到“三月不知肉味”。
瓜娃子是什么意思?
瓜娃子是一个俗语,指的是非常可爱的孩子。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三月不知肉味,见面多惨淡;弟兄鬓毛齐,瓜熟蒂落”。此句意思是描写小孩子在端午节里和家人团圆吃粽子时的欢乐场景,“瓜熟蒂落”就是形容小孩子很可爱,像熟透的瓜子一样。所以“瓜娃子”就成了形容可爱孩子的一句俗语。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什么?
形容因为受到某事的强烈振憾(多指美好的),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孔子认为,《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美不尽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