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关于后人描绘项羽与虞姬之间故事的诗词

2023-05-31 06:15:04 92阅读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关于后人描绘项羽与虞姬之间故事的诗词?

宋朝苏轼所作的《濠州七绝虞姬墓》。原文如下: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翻译如下:军帐下的美人擦拭着泪痕,帐前的将士士气如虹。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关于后人描绘项羽与虞姬之间故事的诗词

苍天不辜负君王项羽,唯独有虞姬和郑君不负君恩。

项籍垓下大败,虞姬自刎,郑君尝事项籍为亲将,项籍死而郑君被汉所俘。

汉高祖下诏,凡是项籍故臣,都要除去事项归汉,郑君独不奉诏。

后奉诏者皆拜为大夫,而逐郑君。扩展资料霸王别姬:《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

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

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刘邦和项羽的字最少的故事?

鸿门宴

项羽的亚父范增给项羽出主意,设宴招待刘邦,实际是计划在宴会上杀掉刘邦。这一消息被项伯知道,项伯与刘邦交好,便把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知道后,在宴会上借机逃跑了。

我想知道西楚霸王项羽别姬的故事?

霸王别姬的典故: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诀别。楚霸王项羽(前232年-前202年)被刘邦逼到垓下时,与宠妃虞姬所唱的曲。一曲既罢,虞姬自刎而死,项羽则率精锐突围,但仍被逼困在乌江,最后只留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也自刎身亡。项羽与虞姬最后的诀别,成了传唱千古的凄美绝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是项羽最宠爱的女人。

刘邦与项羽发生了什么故事150字?

鸿门宴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刘邦。

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

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

刘邦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人们总是叹息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固陵之战惨败后,曾所向无敌的西楚霸王项羽连吃败仗,节节败退。

十万残余楚军先是由陈地移师垓下,却被刘邦、韩信率四十万汉军团团包围,端的是四面楚歌,士气涣散,兵无斗志。后项羽率残军由垓下突围南逃 ,先到阴陵,后至东城,汉军则紧追不舍,拼命截杀,最后项羽率几个幸存的勇士逃到乌江岸边。

从项羽垓下溃围后的败逃路线上看,他并非盲目逃窜,而是早有退回故乡江东的打算,尽管一路奔逃,且被汉军追杀,窘迫万状,但项羽退回江东的态度十分坚决,回乡之心从未动摇。

按《史记·项羽本纪》所说,项羽好不容易逃到东城时,又被汉军骑兵团团围住,尽管他“自度不得脱”,但还不死心,想想也是,堂堂楚霸王能轻易认怂吗?他把仅剩的28骑组织起来,作了一番安排,与汉军追兵血战一番,杀得对方人仰马翻 ,惊骇退却,但己方也“亡其两骑”。

尽管敌军穷追不舍,追随自己的人越来越少,但几乎穷途末路的项羽仍“欲东渡乌江”,回去干嘛?当然是召集家乡子弟,重整旗鼓,等待时机,再次卷土重来呗。

可为什么他历尽九死一生、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对岸就是他魂牵梦绕的江东根据地,又有乌江亭长撑船待渡接应他,他突然又感到羞见江东父老了呢?他拼死杀至乌江岸边,江东已遥遥在望,怎么突然又改变主意不过去了呢?按他之前义无反顾、屡破重围也要回江东的表现看,他的羞愧之心来得太突兀,有些不合逻辑,不合情理。

关于项羽突然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有以下几种说法:

(1)怀疑撑船接他回江东的乌江亭长贪图汉军重赏,有欺诈诓骗的嫌疑。所以项羽临时改变主意,不回江东,决意战死。

(2)为早日消除战争给民众造成的苦难,更不愿将战火带到家乡,所以项羽坦然选择了牺牲自己。

(3 )“敌生我死,成人之美”。项羽过于崇拜武力,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斗争哲学,这样奇特的个性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垓下之战的结果对于这位勇冠三军的霸王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也由此导致了他个性与心理上的一大转折。他在乌江岸边的最终选择也是这种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贵族出身的项羽是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他不肯回江东,不愿苟且偷生,而是选择拔剑自刎,正是他“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别人” 的独特思维之必然表现。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一直都是个谜。真实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在此也就不多考证、分析了。还是回到正题上去。

假如项羽选择过乌江回江东,真的有机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吗?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垓下之战结束后的天下大势,你就会发现,即便当时项羽选择东渡乌江,回到江东,恐怕也很难咸鱼翻身了,更别说什么能改变最终结局这番大话了。

当时项羽不是不想渡江而王,也不是什么羞见家乡父老而不肯东渡,他之所以冒死从垓下杀出条血路突围南逃,目的就是逃回江东寻求一线生机,然而,当他逃到乌江边时,江东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江东了,对岸的形势早已起了很大变化,令他大失所望。

那么,项羽是怎么知道江东已回不去了呢?或许正是那位撑船接他渡江的乌江亭长告知他的?

原来,彼时江东土著山越人已经叛楚归汉,而奉自己将令留守江东的上柱国陈婴也背叛了楚国 ,拥兵自重,割据自立了,这突如其来的坏消息,让他退守江东整军再战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江东是不能回去了,投降又不可能,那也不是项羽的性格啊!怎么办?只有拔剑自刭一条路可走了。

在前无出路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西楚霸王为了保全名节,免受被生擒问斩的羞辱,他只有选择自杀成仁这条路了。

但他不甘心,不服气,所以在拔剑自尽前,率身边仅剩的26名残兵败将斩将刈旗,又杀掉不少汉军追兵,以此来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之气,最终他毅然挥剑自裁,以此证明自己“非战之罪也”。

从当时天下大势看,即便项羽肯渡江回江东,也是有心振作,无力回天了

经垓下一战,楚军精锐几乎全部覆灭,刘邦夺取天下已成定局。

而且从全国的形势看,项羽去江东也不可能重整旗鼓、恢复霸业了。

回望历史, 凡立国江左之地,必须据有整个长江流域,至少也要占据三峡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方能藩屛江左,稳住大局。因地理条件所限、经济因素制约、项羽在楚地群众基础丧失等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即便山越人不反叛,陈婴不拥兵自立,项羽能顺利渡江,也是很难在江东站稳脚跟的,更别说会出现啥一呼百应的盛况了,因为当时天下属刘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项羽很难在江东建立一个可以长期与刘汉相抗衡的割据政权的。即便他能暂时偏安于江左,被刘邦击灭也是早晚之事。

因此,过分迷恋“分封制” 、拒绝统一而又刚愎残暴的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那么,司马迁为何要在《史记》中说项羽“乌江自刎”是因为“羞见江东父老”呢?或许是他用手中那枝如椽之笔替自己心目中这位失败的末路英雄添上悲壮而完美的一笔吧?

(插图源自网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