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法制观念和法治观念有什么区别
法治理念,法制观念和法治观念有什么区别?
一、区别
1.从概念和内涵上讲: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内涵是一种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比如刑法、民法有关基本原则的规定。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又称为以法而治,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2.从产生和发展上讲:
其一,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其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而法制的产生和发展却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3.从基本要求上讲: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例如,罪刑法定原则。
4.从实行的主要标志上讲:
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而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5.从核心意义上讲:
法治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制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法治的五大特殊优势?
1、明确性,法律规则较清晰,有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经由文字准确记录并加以传播,对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属禁止之列作出规定,易于人们掌握和遵守。2、具有稳定性。
3、具有执行性,有专门的执行机关,为法律从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提供了机构保障。因此,非常有必要把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到法治建设之中。
4、更有利于实践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
5、更有利于增强执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让法治真正成为一种思想方式、活动方式、生活方式,需要不断破除影响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法治不是抽象的,法治体现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具体方面。从法治文化、法治理论的构建到个案正义的实现,都应强化对法治优势的认知。法治的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土壤有不同表现形式。必须要立足国情,从本土资源和传统文化中汲取法治智慧,在中国特色的法治实践中发现法治文明建设的逻辑。
个人对法规意识的认识?
一、必须培养强烈的法制观念法制观念由来已久,作为我们处在现代社会的人,在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社会文明中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必须依据法律而进行,因此,更应该学法、懂法,用法、遵循法律。
常常会在电视、报纸的报道中看到一些人没有法制观念,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甚至在受到不法侵犯的时候还不知道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有的选择暴力、有的选择忍受。这是一种悲哀,我们要吸取教训,培养自身的法制观念,同时也员工进行普法宣传,只有大家都有法制观念了,法律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务实的态度去学习普法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
学法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明白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所禁止的,要在法律所限定的框架内做事。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培养和树立诚信守法、依法执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法律意识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意识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部分,前者涵盖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常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初级阶段;后者指人们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以及法制观念等,属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需经培养、教育才能逐步形成。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什么?
1.国家意识。主要表现为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理解接受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全面小康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2.政治认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领导的意识和行动。懂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文化自信。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道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
4.社会和谐。树立和谐发展理念,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
树立绿色生活理念,落实低碳行为,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建设美丽中国付出应有努力。
5.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6.人生价值。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奉献社会,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在创造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