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之谓道,有哪些你一看到就会蹦起来找本子摘抄的句子或台词
率性之谓道,有哪些你一看到就会蹦起来找本子摘抄的句子或台词?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如这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
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
温暖而不炙热,覆盖我所有肌肤。
由起点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
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很简单。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贯彻未来,数遍生命的公路牌。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中间总是这样,爱得越深越有冲突,走得越近越要绝望。世间安得两全法,灰太狼和喜羊羊。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我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无比。晴时满树花开,雨天一湖涟漪,阳光席卷城市,微风穿越指间,入夜每个电台播放的情歌,沿途每条山路铺开的影子,全部是你不经意写的一字一句,留我年复一年朗读。这世界是你的遗嘱,而我是你唯一的遗物。
你出生,我陪你徒步人海。
你沉默,我陪你一言不发。
你欢笑,我陪你山呼海啸。
你衰老,我陪你满目疮痍。
你逃避,我陪你隐入夜晚。
你离开,我只能等待。
韶光太好,怎么走过都是辜负。青春太短,怎么燃烧都是耽误。幸福太远,怎么奔跑都是驻足。不如潦草穿了衣服,一路种花,一路纵酒,在碧水青山里,写自己的句子去。白云深处一回头,年少时在山顶读书。
有很多话想跟你说,但一直没有机会。我携带着它们穿越季节,掠过高架,铺在山与海之间。花盛开就是一句,夜漫过就是一篇。黄昏开始书写,黎明是无数的扉页。全世界拼成首诗,我爱你当作最后一行。
靠着树干坐下,头顶满树韶光,枝叶的罅隙里斜斜地透着记忆,落满一地思念。醒来拍拍裤管,向不知名的地方走去。
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经常会在悟空问答里见到,仅本人所做回答不下三次。不想重复以前的答案,今天换个全新的角度,跟您交流一下本人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一回事。
我们还原一下当年老子出关被尹喜拦下时的场景。帮助我们理解老子的思想。老子要出关西行,关令尹喜拦下了他:“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开篇即是“道可道”(原本并非如此,将道可道排在第一章,缘于汉代河上公)。
尹喜问:先生所言“道可道,名可名”作何解释啊?
老子回道:我将要阐述的道,不是你们常说的道。你们所说的道,有形有状,可以表达清楚,可以描述准确,因此我说“道可道”。而我将要阐述的道无相无形,是个抽象的道,因此没法说明白,所以我说你们说的道,不是我要表达的那个永恒的道。
名可名,跟道可道意思相同。就是说,你们说的道,因为形有状,是个具象的存在,所以可以给它起个名字,概括它的性状特征及其用途,比如你脚下的道,你一说“道”这个名称,但凡见过|、走过道的人,就会联想到你要说的这条道。
但是我要说的这个“道”,恍恍惚惚,寂兮廖兮,看不见摸不着,不是一个具象的存在,没法给它起个准确的名字,来概括它的属性,所以这个“道”的名也不是你们所说的名称。
尹喜又问道:既然您说您要讲的“道”不是我们所说的道,因此不能命名,您为何称之为“道”呢?这不是也有名称了吗?
老子回答说:这个问题你会在后边的章节得到答案。我在那里会告诉你,在天地万物萌生之前,就有一个浑然的物质存在了,它空阔无边无穷无尽,无始无终,布满虚空以及万物,它是一个独立的永恒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外来力量,始终保持自己的本性,循环往复地运行永不停息,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是从它那里演化出来的。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是勉强给它起个名字,方面论述而已。
如此存在的一个东西,你能说清楚吗?
尹喜恍然大悟:似乎明白了。怪不得先生您说,我们说的道,不是您要说的那个永恒的“道”呢?
亲爱的朋友,您明白了吗?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道是什么?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意思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这三句话非常重要,这是《中庸》的开始。
什么是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乃《中庸》的核心与精髓。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中庸》乃古代儒生必修的“四书五经六艺”中最重要的环节。可见,《中庸》在儒家的伦理体系中,那是何等重要,因此,没有一个儒生不敢不重视《中庸》的学习,否则,他就会难以“金榜题名,一步登天”。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炼的一种最高境界。简言之,就是“不偏不倚(内心与规律相一致),恰到好处(事物的度)”;“过犹不及,择中而用”;“自我管理,保持克制”;“自我修炼,维持正气”;“顺应规律,维护中正”。中庸,按现代哲学观点,就是凡事都要遵守“度”,任何事情,越过了这个“度”,事物就要发生“质变”——“事情的好怀,就会相互转化”,正如《中庸》所云——“过犹不及,择中而用”。《中庸》有三大原则:“君子慎独”、“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其中,“君子慎独”,乃《中庸》之核心和精髓。图片来自网络:摘屏图“君子慎独”,见字思义:君子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要格外谨慎,遵循《中庸》规则,不做有损道德的事情。在慎独自修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自修,尤其在一个人独处时,更应谨慎地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着时,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时,也时刻操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这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图片来自网络:摘屏图“君子慎独”,既然乃中庸之道的核心与精髓,因此,也是古代儒生普遍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并在它的指引下,诞生了很多“大儒家”,他们慎独自修的故事既美妙动人,又激励后人,并留下许多千古佳话,诸如“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君子慎独,坐怀不乱”、“君子慎独,克己自修”!【1】“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灵公与 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宫门蘧车”:有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在宫中夜坐,听得辚辚车声快到宫门时,却突然没有了声音,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渐渐远去。灵心慧性的夫人对卫灵公说,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灵公大为好奇:“你怎么知道呢”?夫人答道:“凡是忠臣孝子,行为都是光明磊落的,不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你面前毕恭毕敬,在你背后就丧失礼节。蘧伯玉是有名的贤大夫,绝对不会因为夜间没有人看到就不遵守礼制,因此我断定是他” 。听了夫人的话,灵公还有些不信,派人出去一问,刚刚过去的,果然是蘧伯玉。从此,“宫门蘧车”在中国古代就成为自觉遵礼守制的代名词。原来周礼规定,各色人等车辆经过宫门时,都要放慢速度,车上人下来,手扶车辕步行过去,然后才能上车继续前行。但蘧伯玉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春秋晚期,平时已没有人太把周礼当回事,更不用说夜深人静之时了。后来,人们多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慎独”修炼高深的“大儒家”,就算是“礼法已废”的春秋晚期,在深处“暗室”的王公贵族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同样会遵守《中庸》的原则——“君子慎独”,不做不道德的昧心事;谱写了“君子慎独,不欺暗室”的美丽佳话,正所谓“纵在暗室莫欺心,头顶三尺有神灵”。【2】“君子慎独,坐怀不乱”。《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脍炙人口。民女赵京娘随父去北岳还乡愿,不料路遇响马,被扣押于赵匡胤叔父赵景清所在的道观。赵匡胤闲逛道观时听得哭声,便救下了京娘。又怕她还会遭难,便护送她返家。为了行路方便,二人结成兄妹。一路上京娘敬佩赵匡胤的仗义助人,对他表示了爱慕之情。赵却没有反应,坚守了兄妹之礼。返家之后,京娘之父欲将京娘许配给赵匡胤,赵匡胤不欲蒙上不义之名拒绝而去。在家人的冷言冷语下,京娘为表贞节自缢身亡。赵匡胤即位,得知此事后,甚是嗟叹,并专门为其进行了敕封立祠。图片来自网络: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春秋时期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流传,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这个故事传说,最晚也在西汉初年,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获,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自己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图片来自网络:柳下惠坐怀不乱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也好,柳下惠“坐怀不乱”也罢,它们都深深地告诉人们,即使孤男寡女独处一室,在别人没有看到的情况下,他们也未“越雷池一步”,同样遵守《中庸》的核心原则——“君子慎独”,就算在没人看到的地方,也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真正做到“坐怀不乱”,不愧为尊礼守制的道德楷模。【3】“君子慎独,克己修身”。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可谓叱咤风云的人物,培育、依靠湘军剿灭了“太平天国”……功过且不去评说,只知道他是“慎独”修炼的完美人物!①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②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③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④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⑤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⑥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⑦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⑧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⑨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⑩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从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心法”来看,人们完全可以相信,他才是“慎独”修炼的“大儒家”。图片来自网络:曾国藩乃“君子慎独”修炼的大玩家。
中庸李公明译文?
中庸全文及解释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 “你是说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认为的‘强’?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对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 ‘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勇武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改,这才是真‘强’啊!”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追求隐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处,就能大得连整个天下都放不下;君子说到“小”处,就能小得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 “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的道,从普通男女开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与整个天地相通。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远离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远离他人,那就不算是道了。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 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别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应该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
“凡事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讲话之前预先想好,讲起话来就不会中断。办事之前预先想好,做起来就不会遭受挫折。行动之前预先想好,行动起来就不会抱愧。实行道德之前预先想好,实行起来就不会行不通。
“处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众。要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讲信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上面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对父母要孝顺,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