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起源,过年的起源以及它的演变历史是怎样的
春节起源,过年的起源以及它的演变历史是怎样的?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天增岁月人增寿。日月有更替,人们过了一日;四季有更迭,每三个月一季,经过十二个月的交织,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二十四节气串起了农家的十二月,我们在春风夏日秋雨冬雪中,播种希望,收获幸福。我国的年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时期。年的起源众说纷纭,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祭祀说”,就是说年起源于一种祭祀活动:人们通过祭祀祈求幸福,安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年逐渐演变为春节,因为年一般为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而这一天往往离立春比较近,所以称为春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过年和春节最初不是一个意思,而是两种活动。一方面,年是祭祀,祈祷。而春节是欢庆春的到来:春让万物生发,人类滋养,大自然又开始慷慨的馈赠我们了。
我们在现在的春节活动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两种概念的存在。
我们小时候父母都会给我们讲年的传说。今天,我们再重温一下。年是一头可怕的怪兽,每当岁尾他就会流窜各处,以吃人为生。人们害怕年,却不知道怎么对付他。一天,两个牧童无意中发现了对付年兽的方法:原来年怕劈里啪啦的响声。于是各家各户都灯火通明,燃放鞭炮,这样年兽就不敢靠近了。今天,我们还保存着这样的习俗:年三十夜里又叫年夜,外出的人都回到了家里吵吵闹闹十分欢乐,这一天每家每户都点起了了红灯笼,长明灯,晚上的时候还要燃放烟花爆竹,为的就是趋吉避凶,驱赶霉运(这不就是现代年兽吗?)。
春节前夕,人们除旧迎新,洗去一年的积尘与乏累,扫房子,穿新衣,吃美食。亲朋好友相见拜年是我们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憧憬。
中国的年文化经历数千年,在变化与发展中愈加深刻。年是对过去的总结与告别;年是对家的眷恋和守望;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年让我们轻装上阵,去拥抱美好的春天!
春节的来历是什么啊?
春节,为一年之首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三十和正月初一至初三。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历史起源?
1、春节的由来有两种,分别是:(1)来源于年兽;(2)来源于祭祀。
2、来源于年兽: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夕”的怪兽,常在岁终年末时出来害人,就连保护百姓的神灵也没有办法治服他,于是这位神灵请来了一位名叫“年”的帮手,这位帮手的法力非常高,他穿着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鞭子,静静地等待着怪兽的到来。
3、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简介】
春节(Spring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由来】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字解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陈初生《金文常用词典》)“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春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根据史料的记载,最开始的时候,春节并不是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而是起源于周王朝农历十一月份的时候,那时候还只是庆祝一年丰收的仪式。
而古代每一任帝王的继位,为了更好的彰显自己作为天子的权威,往往都会重新自立历法,因此历代的元旦的时间都不一样。
直到后来汉武帝继位,重修了历法,并进行了统一。后经过修订,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