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赞扬谁的,诗配画有什么规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赞扬谁的,诗配画有什么规则?
诗配画,诗是主体(主角),画是客体(配角),形成诗画互文艺术呈现格局。二者在搭配上,没有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也没有所谓的具体规则。但在艺术美的呈现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诗画同源、诗画互文”的关联。为何这么说?缘由如下:
一、诗画美学和表现方法各异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抒情言志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表现手法有风、雅、颂、赋、比、兴几种。
中国画又称国画,在表现手法上,有工笔、写意、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所强调的是立意传神、钩鼓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留白等手法,以描绘物象与经营构图。中国画的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讲焦点透视,而重在抒发作者的主观情绪,风格是“贵情思而轻事实”,讲究“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中国画门类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个。画幅形式有卷轴、壁画、屏风、册页、扇面等,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配以精美的装裱工艺,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作画的工具为笔、墨、纸、砚。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在欣赏时,懂得从笔法、墨趣、诗意、意境等方面去品评。
诗人追求“诗性”,诗歌是用意象去思维,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这个意象就是意境中的图像。画家绘画注重绘画语言,以画笔与色彩来直接描绘。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诗与画的美学原理不一样,但它们追求都是一种艺术的美。
二、诗画两种艺术同源的目的诗画搭配,无论是诗配画,还是画配诗,在艺术呈现上,共同追求的目标是“诗画同源”。所谓“同源”就是诗与画所要表达的共同点。在创作中追求诗意与画意的完美结合,把诗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意向、意境、表征)与画(构思、线条、色彩(颜料)等)所要呈现的思想内容,在同一个作品中和谐、完美统一起来,来完成一件作品的艺术完美呈现。使受众在读文字艺术表达的诗时,可以自然而然联想到诗意所描述的意境画面,观绘画艺术呈现的画时,可以很容易明白诗所表达的内涵,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互为诠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诗画互文如何做好诗配画诗配画,就是要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选配得画,充分让阅读受众更容易读懂诗歌所要表达的全面而完整的内涵。另外,要注意对配图的局部美化与处理,以提升作品整体的质量。比如说,笔者在 “今日头条”上看到的很多友友发表的作品中,诗是自己写的,配的图片(包含静态和动态图)绝大多数是从网络(如“图虫创意”、百度搜索)上免费下载而来的,而这些图片上难免总带有一些标识文字,如“图虫创意”等字样,这就需要对图片做一些简单必要的编辑(裁剪、修饰、文字消除、美化等处理),再应用于作品中,这样作品整体质量才不会纡尊降贵,显得太low。在此向友友们推荐两款图片编辑应用小工具“美图秀秀”“GIF制作室”,它们均好用。
那么,如何好诗配佳图,使诗歌品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下面枚举案例供欣赏。
案例1:《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案例2:《五言绝句》(杨万里)斜枝饱风雪/疏花淡水玉/一鹊忍清寒/居然伴幽独
总之,诗配画,“功夫在诗外”,这就要求作者不但会写诗,还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和鉴赏水平与能力,才能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根据诗意、诗境选择、搭配好相对应意境的画,让作品图文并茂相搭相扣的同时,显得更加丰满和具有艺术品位。
——End——
诗圣诗仙诗魔诗神诗狂诗佛诗鬼分别是谁?
还记得去年“冷门诗人李商隐”的梗吗?所以,多读书还是有用的。
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而唐诗是诗歌的巅峰,题目问到的7人,代表了诗歌七圣!接下来的回答,不是简单地搜索就能得来,结合了个人思考,这么多年读诗的感想,绝对值得你仔细看,收藏!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诗圣和诗仙,其实大家都知道,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一般都是诗仙在前,诗圣在后。可是,你想过“圣”和“仙”的区别吗?
李白:举杯邀明月1,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大家都知道他喜欢喝酒,仗剑任侠。
李白“诗仙”的称号,源于贺知章这个老友。贺知章和李白是忘年交,贺确实是老友,比李白年纪大多了。贺知章读到李白的《蜀道难》,称他是“谪仙人”,意思就是从天上贬谪下凡的神仙。见到这个仙人时,贺知章身上没有带钱,就解下腰间的金龟来请李白喝酒,这也是成语“金龟换酒”的由来了。
李白的诗飘逸豪迈、不拘一格,杜甫赞誉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仙的代表作,太多了,从小大家就读《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这些,不要说不记得,忘记的抄写三百遍!
没有去过庐山,也该知道他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中毕业时,同桌送我的笔记本,“明月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这里“**”是头条号作者“书慰我心”的本名。
不消说,这是出自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赤裸裸的抄袭啊!
其实,还有很多非常多的好诗词,《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都可以读读,不要只记得这些简单的,不然太对不起诗仙了。
2,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合称“李杜”。
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老人家是现实主义。“诗圣”,圣人,还是凡人,只从这里看,肯定还是神仙厉害。
但是,能被称作圣人,也是非常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杜甫经历了唐朝从兴盛走向衰亡的过渡时期,对上层社会的荒淫、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要知道,他自己也有小孩给饿死了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名鼎鼎的“三吏”、“三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无不透露出忧国忧民。
杜甫的诗歌里,充满了圣人的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后世尊称他为“诗圣”。
老杜的代表作,比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又比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还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大家肯定都会背诵的吧,不说整首,单说这些句子。
至于“安得广厦千万道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了有感慨吗,没有感慨的,肯定都是有多套房子的土豪了。
3,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我们经常会说到某人为了什么事情着迷入魔了,意思就是这人太过于一样事情。这里面的“诗魔”就是这个意思。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在白居易的散文《与元九书》里,他写到自己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算开始学字,到五六岁学诗,后来更加为诗歌痴狂。他有朗诵、抄写诗文的习惯,从早到晚,寒暑不辍,“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读诗读到了口舌生疮、抄写手指布满老茧……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是白居易的自嘲,也是他与诗歌的真实生活。由这句诗,后世便以“诗魔”称白居易。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艺术表现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大家有空的话读读这两首长诗,我相信你会感动的。
我们最早学习到的白居易的诗歌,应该是《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接着还有他的写江南风景的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初中学的“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希望大家也还记得吧。
4,诗神——陆游!(这个称号较少见)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遭遇了靖康之耻,他的诗歌,既有李白的奔放,又有杜甫的沉郁,读来可以感受其中饱含的爱国热情。他有《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多首。
他的代表作《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然,也有称苏东坡为“诗神”的说法。唐诗宋词,苏东坡确实是千年一遇的天才和文学大家,但他更出名的还是词作。
5,诗狂——贺知章!(这个称号也较少见)
醉饮图,哪个是贺知章?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估计他的“诗狂”也与此有关了。
贺知章少年时就以诗文知名,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他为人旷达不拘,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更是如此。他和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和李白、李适之等人称为“饮中八仙”,另外,他还和李白、孟浩然、王维、陈子昂等人称为“仙宗十友”,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
贺知章的作品,最为大家所知的是《咏柳》、《回乡偶书》,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6,诗佛——王维!
王维,字摩诘,摩诘居士。他是诗人、画家,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因为他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其实,单从他的字和号,就可以看出他是很信奉佛教的。“摩诘”,是佛教的维摩诘菩萨。维摩诘是佛教的俗家弟子,虽在俗尘,却精通大乘佛教奥义,其修为之高远,佛教僧众不能及。维摩诘是在家居士的楷模,也是王维在家修行的精神偶像。
晚年的王维,一心向佛,诗词中带有鲜明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很有禅机。王维的禅诗,是诗词与佛学的结晶,为后世学者所津津乐道。后世以“诗佛”称之。
王维的代表作非常多,简单列举几首: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诗鬼——李贺!
李贺,字长吉,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
他的诗作想象力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把他称为“诗鬼”。
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的说法。
“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些千古佳句的出处,都是李贺、李贺!
他写的马诗二十三首,第五首是这样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又有南园十三首的第五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么多名诗,希望大家都记得吧,多读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能够读到诗仙、诗圣、诗魔、诗神、诗狂、诗佛、诗鬼这些人的名作,是何等享受啊!
毕竟西湖六月中出自哪首古诗?
出自:《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品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品简介:该作品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作者简介: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洴塘村)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
乐乐课堂古诗李白清平调其一?
这首古诗是《清平调·其一》,其中描绘了唐朝时期的社会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体而言,李白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于人民疾苦的抱怨。他写到了很多细节,比如丰收时的欢乐、税收的重负以及人们在苦难时互相帮助的精神等等。这首诗整体氛围热烈而朴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李白还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将进酒”、“噫吁嚱”、“庐山谣”等等作品都成为了文化经典,受到了世人的推崇和赞誉。他的诗歌不仅热情豪放,而且富于抒情色彩,常常能够感染读者的心灵,令人回味无穷。李白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鸟鸣涧这首诗与我们常见的古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书文小品】详解:《鸟鸣涧》这首诗与我们常见的古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清新自然,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意境优美,暗含深刻的禅理。欣赏这种诗,结构不是主要的,意境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来讲,诗歌的常见结构大约是这六种: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纵观《鸟鸣涧》全诗: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在表达自己在春夜山中所见之景,这首诗出奇的地方不在结构上,而是在平淡的表述中制造出惊奇的表达效果和优美的意境。与其纠结结构,不如进入意境审美。
这首诗写于大唐天宝年,当时王维在朋友皇甫岳的别墅中,此别墅在溪山,唤作云溪别墅,一夜,静坐的诗人感受到山间的种种微妙,创作了这首诗。
唐末文学家司空图在讨论诗时,十分赞赏王维的诗歌,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为了方便欣赏诗的意境,我们引入司空图的“四外说”作为欣赏的抓手: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后世文论家将以上司空图的论述总结为“四外说”(韵味说),简而言之,一首好诗应当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象外之象:好诗除了浮在字面上的形象之外,还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中朦胧的境象。诗的作用不在于描绘事物,而在于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我们先还原王维这首《鸟鸣涧》的物象,看看作者诗中的世界真面目是怎样的:
一个幽静甚至寂静的春夜,诗人独立桂花树下,心情静好,月出东山之上,细小的桂花在皎洁月光下飘落,山涧中栖息的飞鸟被惊醒,发出朦胧的叫声,而后世界又归于平静。
王维粗略地勾勒了一幅优美的春夜图,留给读者的是“静”的印象,他没有对事物进行具体描,如赏景人的形象如何、落花如何、鸟鸣声如何、月亮如何都没有写,但是他利用他的视觉、听觉,尤其是听觉,将春夜中的美景表现得生机勃勃。
然而将诗中20字分开看,我们只能发现这些景象都很安静:人无事,花无声,月无眠,鸟声朦胧,春水无声。
乍一看,这是一幅喧闹的春夜图,细看之下才发现这是一幅宁静闲适的春夜图,只有当诗人内心安宁到极致时,才能将动化为静。
所以,我们欣赏《鸟鸣涧》,最应该感受的是诗外,而不是诗内的景象。在诗人安静闲适的心灵中,物象与内心世界紧密相连,动与静都存在,每个物象都具有独特的变化。
景外之景:好诗除了表面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读者联想到意蕴更深厚、更模糊的多重景象,引发读者美妙的审美体验。《鸟鸣涧》中,作者用动衬托静,用花落、鸟鸣等小的动静来衬托整座山的安静,随意选取花、水、人、鸟等独立的景象,联合背景连绵的春山、倾泻的月华,整体上构成安静空旷的春景图,这是读者可以感受到的画中之景。
那么画外之景怎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王维的思想背景有所了解。
众所周知,王维信仰佛教禅宗,所以他对宇宙万物的精神比其他诗人体会要深,我想这也是他喜欢写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原因。
诗人在寂静春夜独立庭院中,一方面感受到万物空灵,一方面又感受到万物生动,月华倾泻,鸟儿低鸣,花落无声,能将这些极细微的景象观察入内心,说明诗人不是真的闲得发慌,而是他内心十分闲适,因为内心闲适才有可能屏息倾听生命的微小动静。
所以说,这首《鸟鸣涧》的画面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可以不断延伸的,尤其是人的各种感官,会随着王维的笔端不断补充出新的画面来。人们可以看诗中看到远山似黛,看到皎月如弓,听到花落的窸窣声和忽远忽近的鸟鸣声,也可以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温柔、春水激荡的叮咚声,空气中隐约的泥气息和花香味等。
而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景外之景,是需要灵动的禅心去感受的。
韵外之致:韵指的是诗歌语言本身,而致指的是语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气度,所以好诗是在语言文字之外,传达出文字、声韵、技巧背后的情感,从而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鸟鸣涧》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到极致,简洁直白的文字让人一读就懂,但是作者只选取了桂花细小,月出无声,鸟声轻微等片段,这些细微的动景衬托出人的安闲和环境的静谧,而诗中很多空白如四周树木的高大形象、风的动静、行人的动作、黑夜的广大等等都需要读者联想补充。
读者能联想到的景物越多,就越向往王维这种恬淡安乐的生活,外部世界越动荡,诗人内人越安宁,两相对比,诗人与自然万物的精神交流就越让我们羡慕。他们之间贴近但不轻浮,宇宙空灵但又了然于胸。
这种与天地万物合而又分、分而又合的精神世界,只有王维那颗安定的禅修之心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和喜悦。
味外之旨:味和旨的本义都是指食物的味道,结合司空图的“全美”、“思与境偕”,味外之旨应该是指好诗在表层意象之外还具有启发人的理趣,表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提升诗歌的格调。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当时李林甫为了排除异己,巩固自身地位,创造了很多冤狱,政治环境十分险恶。王维身在其中不可能不受影响。但他大力参禅,通过对佛理的探讨,将内心矛盾慢慢消解,保持内心的安宁,这首诗就体现了他的佛理思想。
《而庵说唐诗》说:“夜静春山空',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有此五个字,可不必读十二部经矣。时鸣春涧中',夫鸟与涧同在春山之中,月既惊鸟,鸟亦惊涧,鸟鸣在树,声却在涧,纯是化工,非人为可及也。”王维用禅理之心,写出了山中春景的生机勃勃,也用禅理之心,看到了山中景物的变化起落,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本来就是相通的,是事物的两面。王维参透宇宙万物的共通之处,并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它们。
现实虽然黑暗可怕,但是诗人徜徉在笔下的空空世界里:蓬勃发展的生命,努力保持世界万物存在的本来面目,真诚地与人交往,与万物和解,放下心中的不忿,让自己回归到本心,体悟禅理。这体现了诗人宁静致远、淡泊闲适的高雅情操。
后记欣赏诗,尤其是欣赏像这类以真情、真心为灵魂的诗歌,摒弃技巧回归本心是最重要的欣赏方式。王维这首《鸟鸣涧》,语言简洁通俗,以动衬静,为我们描绘了简单而意境深远的春夜山溪鸟鸣图,展现了诗人平淡安宁的心灵和空灵的禅理趣味。
如果说意象构成了诗中的画,韵味构成了诗中之情,那么禅理就构成了诗的旨趣。
以上便是我对这首诗粗浅的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图|网络
文|清芜
喜欢的话点赞并关注,我们一起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