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怎么来的,那么过年应该怎么走亲戚合理
春节怎么来的,那么过年应该怎么走亲戚合理?
一定要商量好,以哪边需要帮助或老人的精神状态为参考,至于亲戚,那完全可以伺候好两边老人之后,再逐一拜访,或者提前去走动一下,讲明过年要陪老人,就不去走动了。或者延后 再去看看。一般比较远的,年前去拜访一下,年后就不过去了,亲戚们也都理解
是怎么来的?
"除夕"有个传说: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猛兽,一到腊月三十就会到村里来找东西吃,找不到食物就吃人。大家一到这时候就躲起来。后来发现"夕"兽害怕红色的火焰和竹柴燃烧时发出的"霹雳啪啦"的声音。于是在这一天门上贴上红色的纸(对联的来历),围坐在一起直到天亮(守岁的来历),还烧起竹柴(爆竹的来历)来驱除"夕"兽。所以大家把这一天称为"除夕"。
这个仅仅是个传说,实际"除夕"来源于古时候(夏商时期)人们在冬天农闲时节,庆祝丰收而进行的祭祀活动。
除了喝腊八粥以外还有什么习俗?
腊八节,又称腊八祭、腊日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
“腊”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那腊八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腊八节除了喝腊八粥,各地还有不同的饮食习俗: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住)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韭菜叶的宽度相等的面条)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中国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过年收红包的习俗怎么来的?
在很久以前人们不过是将寓意吉祥的鲜红色纸包着一张写满祝福的字条,送给亲朋好友以表心意。
到了清朝,改用一张形状与正方形 差不多的红纸包裹铜钱 ,称之为利是。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红色象征活力和愉快,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很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要让孩子们开心。 给主要意义是在红纸上,因为它象征好运 。
拜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拜年的习俗从何而来,这和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息息相关。
“夕”又称年兽、年、岁。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夕",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人们都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夕"斗争了很多年,慢慢的人们发现它怕三种东西,火光、响声和红色。于是,每到冬天人们就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对联),门口烧起大火堆,夜里都通宵不睡(守岁),敲敲打打弄出震天的响声(放鞭炮)。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就这样,一夜有惊无险的过去了,天亮后人们走村穿户互相祝贺道喜,张灯结彩,庆祝胜利。
日久月长,“夕”再也没出现过,但除夕守岁,过年贴对联放鞭炮,初一挨家拜年道喜的做法却代代相传直至今日。